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ppt_第1页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ppt_第2页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ppt_第3页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ppt_第4页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 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的概念 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 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和差异行 为。 偏差行为的具体界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偏差行 为的相对性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 二、偏差行为的类型(03.4) (一)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偏差 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偏差行动是指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 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不被社会认可而表现出来的 偏差行为。 偏差心理是指因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 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 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二)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注可以分为 三种 类型: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为 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 条例的行为。 违规行为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 为。 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一是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二是 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三是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四 是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三,有助于社会预警 四,有助于促进 社会变迁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 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及时不守规矩的人, 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 行为者的个人胜利特质,尤其强 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意大利隆布罗梭最早提出了生物学解释,此后的美国学 者谢尔顿和英国医生出查理斯.戈林也从生物学的角度对行 为偏差进行解释。 生物学解释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 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 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 系。 二、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05.4.38名词/06.4/05.4/04.4 ) 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 解释偏差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有失范理论、文化传递 理论和标签理论。 (一)失范理论 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概念,指社会行为规 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 目标的规范,比如获得财富和好名声 等,另一种是对个人 追求目标所使用的手段的规范。为题在于社会在提供目标 和提供手段二者上有可能使断裂的,即社会成员接受了社 会规范的目标,但却无法获得 实现这些目标的合乎规范的 手段,这时就产生了失范。 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了缓解这种紧 张,默顿认为人们可以能有五种适应 方式,其中有尊从者 、创新者、形式主义、退缩主义和反叛。 (二)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也成为亚文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偏差 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 的文化环境中习得 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 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 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 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 文化传递理论由此将社会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主流文化 和亚文化。所谓的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 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亚文化则是指在和主流文化并存于 社会的,大那时非主导性的、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 规范体系。亚文化中人们的正常 行为在主流文化中就可能 被视为偏差行为。 (三)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 为 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 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标签理论认为,人 人都可能会有超出常规的、与众不同的行为,但如果 没有 被人注意或没有被社会处罚,就不会被视为偏差行为者。 反之,如果被人发现,并被社会的权力集团所惩罚,那么 这种行为就被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因此偏 差不是某类 行为的本质特征,而是其他社会成员将社会规范和制裁手 段施加于行为者的社会后果。 标签理论不仅解释一种行为是如何成为偏差行为的, 而 且关注社会规范是如何应用于个人身上从而制造出偏差 行为者的。 美国学者莱蒙特意识到并非所有对社会规范的破坏行 为 都导致被贴上偏差行为的标签。于是他区分了两类偏差 行为: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初级偏差指所有打破既有的 社会规范的行为,不管是否已经被贴上了偏差行为的 标签 。如果一旦人们的这种行为被贴上偏差标签的话,它就成 了次级偏差。 第三节 社会控制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 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 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 束的过程。 社会控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 会价值的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特点 普遍性。社会控制的普遍性表现在任何社会以及社会发 展的任何阶段,社会控制总是存在的。 规范性。所谓社会控制的规范性,是指社会控制不是盲 目进行的,而是朝着设定的目标来实施的,社会控制的目 标就在于使社会成员的社 会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成员的行 为具有可预测性。 多重性。社会控制作用于社会成员的方式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多样的。 (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 之 间的目标不一致性。 其次,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人 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脱离了一 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 第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 失 控现象方面。所谓失控,就是指社会虽然有一系列的行 为规范,但却并未有效地作用于社会成员,导致社会成员 可以不顾社会规范为所欲为。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06/05/05/04) (一)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所谓宏观控制,是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 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 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所谓微观控制,是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 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 社会生活需求。 (二)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所谓制度化控制,是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 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制度化控制在整个 社会的社会控制方式中占重要地位。它包括法律控制、宗 教控制和规章控制等。 所谓非制度化控制,是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 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 识来实现。 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控制有时候是统一的,有时候是不统 一的。 (三)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是指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 规 范。 内在控制是指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 观 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 为。相对于外在控制,内在控制对个人而言是主动的、积 极的。 (四)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积极性控制是指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 会 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消极性控制是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 一 些行为。 三、社会控制的方式(02.4/02.4) 1.法律是由国家强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约束力 的社会控制方式。法律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2.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 行 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 控制方式。 3.道德最初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 、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它是由习俗发 展而 来,以后经济治阶级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们自觉遵 守的规范体系和控制方式。 4.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解释的产物,是一 种 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有着很强的说教性。统治阶级利用宗 教教义诱导人们安分守已、积德行善,因此,这也是一种 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 四、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03.4.52论述/02) 社会控制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 社 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引导 。对于纯粹个人的行为不存在给予控制的理由。 社会控制可能限制了个人的绝对自由,但没有限 制个人的 相对自由,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实现的。 社会控制的不适度,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社会失 控和社会过控。社会“失控”是指社会虽有一系列规范,然 而并未作用于社会成 员,社会成员可以不顾社会规范而为 所欲为。社会“过控”是指忽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 要求一面。过控和失控都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合理适 度的社会控制 交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 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历年考题重点总结及要点提示 本章为历年重点考核章节,02到06年共考核18次,其中 名词解释2次;简答题2次,论述题2次,选择题12次。 要点预测 偏差行为的类型 偏差行为的功能 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类型 社会控制的方式 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界说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和构成要件 1、社会问题是指因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 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 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形成条件: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 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相当多 社会成员的关注 (二)社会问题和个人困扰的区别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一书中, 把社会问题视作为公众问题,认为公众问题 与个人困扰 不同。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第一,个人困扰必须和个人的自我联系在一起,而社会 问题所牵涉的事情超出个人的局部环境,超出个人的一己 生活领域。 第二,困扰只涉及个人,社会问题涉及公众; 第三,个人困扰具有个人特点,社会问题具有公众特 点。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05.4) (一)社会病理学 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有机体理论,它将社 会比作生物有机体,并按照医学模式,把符合自然法则因 而也符合人们道德期望的社会安排视为“健 康的”,而把 违背道德期望的人和事物视为“病态的”。 (二)社会解组理论 社会解组理论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所谓社会解组 ,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 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 的 行为以惩罚。 社会解组由三种形式: 一是无序状态;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 (三)价值冲突理论 价值冲突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大萧条和二战 之后在40、50年代占据了社会问题研究的主流地位。 价值冲突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 益的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 和不通的立场、态度,因 此在采取某个行为措施改变某 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 突往往发生在群体之间。 这里理论的持有者认为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 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倡研究社会实际存在的利益关系 。 价值冲突理论认为有三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中存在的 利益与价值分裂的情况, 一是交涉;二是达成协议;三是使用权力。 (四)行为偏差理论 行为偏差理论把社会问题看作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 的结果。关于这一理论我们在第十二章第二节已经进行了 详细的介绍。 (五)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所 谓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 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因此研究社会问 题的社会学家真正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问题本 社, 而是某种情况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及其 客观条件。 第二节 当代社会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 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如人口 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龄化问题、城乡差别问题 、社会福利问题、劳资纠纷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 题、教育不平等问题、种族问题、民族问题、恐怖 主义 等等。 (一)腐败问题(04.4.47论述) 什么是腐败?所谓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地利 用政府和公众赋予的权力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 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美国政治学家阿诺德.J.海登海姆在“对腐败性质的分析”一 文中将腐败的界定分为三种。一是以公共职位为中心的腐 败。二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腐败。三是以公共利益 为中心 的腐败。 腐败问题的现状,腐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 之中,存在于同一个国家 的各个历史时期 。 腐败问题的危害。有专家归结出了腐败的7 种危害。实践也已经证明,腐败是我国社 会转型时期 的最大危害。 (二)恐怖主义(06.4/05.4/04.4) 恐怖主义的性质。联合国章程认为恐怖主义是亚国家组 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 的,由政治目 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 恐怖主义要素及其主要恐怖活动。一般认为恐怖主义具 有政治性、暴力性、不可预测性和象征 性四个要素,其 常见的恐怖活动主要有: (1)爆炸; (2)绑架; (3)暗杀; (4)劫持飞机;(5)写恐怖信或打恐怖电话; (6)网络恐怖活动等。 3.恐怖主义组织 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1)民族主义恐怖组织; (2)极端宗教恐怖组织; (3)极左翼恐怖组织; (4)极右翼恐怖组织; (5)黑社会恐怖组织。 二、偏差性社会问题(06.4) 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 问题。 (一)毒品问题 什么是毒品?根据1997年3月4日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 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 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问题的现状。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吸毒人数居高不 下,发展中国家吸毒者不断增加,初次吸毒年龄普遍降低 ,青少年吸毒人数日益 增多,奴性吸毒者有增无减。 3.毒品问题的危害。毒品泛滥,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危害身体健康;其次,破坏家庭和睦;第三,败坏 社 会风气;第四,腐蚀政权组织;第五,妨碍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二)家庭暴力问题 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 表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 暴力是指所有家 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的 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其 中包括妻子对丈夫的暴力,但最常 见的则是丈夫用武力 或胁迫手段,侵犯妻子的人身权利,对其肉体和精神造成 伤害的强暴行为。 2.美国的家庭暴力状况。美国是经济最发达,强调人权高 于一切的国家,也是家庭暴力最严重的国家。 3.我国的家庭暴力状况及其特点。全国一些省市相继制定 了一些反对家庭暴力的法规、决定,增强了惩治家庭 暴 力的可操作性。 现在的家庭暴力与过去相比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 首先,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 其次,夫、妻互殴现象增多; 最后,家庭暴力的攻击性增强。 三、自然性社会问题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部分物质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的自然 运动,通常称为“自然变异”或“自然事件”。其形式有缓变 和突变。 我国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社会损失惨重。 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三个特征。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防治 一、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社会问题的防治,实质上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 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运 用政治、经济、文化、教 育、法律、科学技术和行政等 多种手段,对潜在的或显露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 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 上节叙述的三大类社会问题,前两类即结构性社会问题、 偏差性社会问题是既可能防又可能治的,第三类自然性社 会问题可能治但能否防 呢?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 抗拒的,但是社会的人在这些自然灾害到来之前并不是不 可作为的。 对于社会问题既要注重治理,也要重视预防,这里讲防 治,明确区分预防与治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某 种意义上讲,社会问题的预防比起治理意义更大、更深刻 ,当然难度也更大。 二、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1) 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 众的安全感 2)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 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的和精神的损失。 3)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进精神文明建设 5)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三、社会问题防治的理论依据 首先,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同其他事物一样 , 是可以认识的。 其次,人类社会集聚了大量社会问题防治的经验和理论 , 为制定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 再次,世界和各国内部管理体制存在抑制社会问题的机 制,为社会问题的防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最后,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为社会 问 题的预防提供了国际条件。 四、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 (一)全球性思想 社会问题防治的全球性思想,就是要把社会问题的防治 放 在全球环境中进行考察。 (二)全局性思想 社会问题防治的全局性思想,也就是要把社会问题防治 的 战略任务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社会问题防 治的情况,是全面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尺度。 (三)长期性思想 社会问题防治的长期性思想,就是要认识到社会问题的 长 期存在和反复性,要有持久战的意志和毅力。 五、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任务的实现,受到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人文环境和民众素质、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各 种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问题的防治必须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多种战略措施。 社会问题的防治多种途径: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 改革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3) 发展科学技术4) 建立社会预警系 统5)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历年考题重点总结及要点提示 本章从02年到06年共考察7次,其中简答题1次,论述题1 次,选择题5次。 要点提示: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腐败问题 恐怖主义 偏差性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特征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内容包括: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基本结构,包括组织、阶级、职业结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二)社会变迁的特点 1必然性。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中一种必然的现象, 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 的, 即由低级向高级、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社会发展是揭 示社会变迁总趋势的范畴。 2前进性。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即由低级向高级 、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社会变迁是一个不断前进 的 社会历史过程,而社会发展是揭示社会变迁总趋势的范畴 。 3非直线性。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直线式的,往往有 曲折,呈波浪式的态势。在社会变迁的具体过程中, 有 发展与进步,也可能停滞与倒退,但停滞与倒退一般是短 暂的、有限的。 4全面性。社会变迁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 变化。 二、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04.4/02.4/02.4) 社会变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 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以分为社会 进化与社会倒退。社会进化具有长期 性、缓慢性、渐进 性与局部性等基本特征。社会倒退是社会局部或整体,从 已经达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社会阶段变化的过程。 (二)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和特点,社会变迁可以分为社 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是人们 有意识地规划并在 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社 会革命则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 变迁形式。 (三)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社会变迁可以分为整体变迁 和局部变迁。整体变迁是整个社会体 系的变化,是各个 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社会要素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四)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 以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自发 的社会变迁指被动 地参与或盲目地顺从社会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 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05.4)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变迁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阶级或阶层需要的增长 ,以及利益冲突。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因 素。 4.社会变迁的再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文化的 发展与传播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 带 动物质文化及社会的整体的变迁。 5.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6.人口状况的改变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7.外敌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社 会变迁。这种变迁往往不是导致社会前进,而是后 退。 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由人参与的,不是一种完全自然的过程。人 们自觉参与社会变迁过程的主观基础,是对社会发展规律 的认识。 (一)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 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 的具体机制;必须充分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必须对社会 需要系统进行调节。 (二)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 步 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制定自己的 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 目标包括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 总的目标和各个社会发展 部分的次一级的分项目标。 社会发展计划还要厘定一套复杂的社会发展指标。社 会指标的功用在于更精确、更科学地监测社会 发展水平 以及发展过程。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计划使用的社会指标包 括四大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条 件。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的社会整体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 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 心理、文化等人 类活动和思想一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现代化的转变 是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转换,是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几乎 涉及人类活动和人类思想的一切领 域。 社会现代化主要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经济上的工业化; 政治上民主化; 普遍的都市化; 管理科层化; 社会结构分化; 人的现代化; 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以上七个方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缺一不可。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06.4.43简答/04.4/03.4) 社会现代化规模巨大,转变激烈,影响深远,一般有下 列四项特征: 1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2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性进程。 3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理论(04.4) (一)帕森斯的模式变项 现代化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一批社会科学家首先 创立,以帕森斯为首 的结构一功能学派提出现代、传统 两个对应概念,建立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和现代的工业社会 两个极端模型,来阐述社会变迁的过程。帕森斯的理 论 是受韦伯和涂而干影响的结果。帕森斯提出了由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会的模式变项,主要有: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上述五项极值中,前五点合并就是传统社会的极端特 征,后五项合在一起就是现代社会的极端特征。 (二)信息社会论 信息社会论。代表人物与著作:托夫勒及其第三次浪 潮、奈斯比特及其大趋势。信息社会论认为人类社 会正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因信息科技的发展,地球 村已形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而不是劳动。 托夫勒还认为,第三次浪潮的信息化革命能为第三世界国 家的发展不定期带来机遇。 (三)后工业社会论 后工业社会论。代表人物与著作: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及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将人类社会划分为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 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并认为 人类正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后工业社会是知 识和技能的社会,服务性经济是其明显的特点,科学家与 工程师是社会的关键集 团,知识是社会发展的中轴。 (四)风险社会论 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 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 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 风险是社会政策与现代化进程中可以预见,可以控 制的 现象,应通过可取得预防性行动与制度化措施加以规避, 德国社会学者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风险概念 直接与反思现代化相关联。 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840年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一个重要标志。1949年建 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历史才出现了转机,中国 才真正 进入现代化的准备和建设阶段。 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如下特点: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道路 第三节 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一)全球化的涵义 全球化一词是近几年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全球经济活动趋向于广 泛的跨国化、生产力的国际 化,世界各国家经济越来越 紧密联系。 现阶段的全球化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 6、全球化特点: 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2)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