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基础.ppt_第1页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基础.ppt_第2页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基础.ppt_第3页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基础.ppt_第4页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基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电电离辐辐射生物学效应应基础础 金顺子 教授/博导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放射生物学教研室 Ionizing radiation is ubiquitous. Air, water, soil, plants, animals, people, food, paper, machinery and buildings are radioactive. 医学放射生物学 研究电离辐射对机体(特别是人体)的各种细 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作用规律和机理的一 门科学。 为保障机体安全和健康,探索有效防护措施和提高 临床放射治疗水平提供理论基础,使射线和核技术更好 地为人类服务。 第一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基本概念 辐射生物效应 (biological effect of ionizing radiation )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能量传递给机体的分 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基本生命物质和分子后 ,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 由此所造成生物体组织细胞和生命各系统功能、 调节和代谢的改变,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种类 ICRP第60号建议书(1991)中,区分以下四个述语: 变化: 由辐射引起的某种生物学改变,可能有害, 也可能无害; 损伤: 表示某种程度的有害变化,这种损伤是指对细胞 有害,不一定是对受照射的人体有害; 损害: 指临床上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表现于 受照射的个体(躯体效应)或其后代(遗传效应); 危害: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将损害的概率、严重程度 和显现时间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u 辐射种类 l按与物质作用分类: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非电离辐射(Non- Ionizing Radiation ) l按本质和性质分类: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粒子辐射(Particle Radiation) p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 p电磁辐射(无形) 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变化而交变振荡, 形成向前运动的电磁波 电离辐射 (如X射线和 射线) 非电离辐射 (如无线电波、微波等) p粒子辐射(有形) 高能粒子通过消耗自身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它物质 高速粒子、带电粒子 电电磁辐辐射 电离辐射 粒子辐辐射 X,射线、中子 质子、负 电磁辐射-波谱 传能线密度 与 相对生物效应 重 点 一、传能线密度 (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 ) 定义:带电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 平均能量(单位J/m)。 LET概念也适用于虽不是直接电离粒子,但通过次 级带电粒子的X、射线和中子。 与生物效应的关系:正相关 二、 相对生物效能 ( 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 RBE X或射线引起某一生物效应所需剂量 所观察的电离辐射引起相同生物 效应所需剂量 (一) RBE的含义 l RBE的大小随所比较的剂量不同而有些差别,最好在 平均灭活剂量或平均致死剂量下比较。 l意义:主要是为了比较在剂量相同时,不同种类的电 离辐射引起某一特定效应的效率的差别。即:剂量相 同、辐射种类不同,产生的效应也不同;若要产生相 同效应,则不同种类的辐射所需的剂量就不同。 (二)LET与RBE的关系 RBE的变化是LET的函数(正相关) LET:100kev/um时;LET继续增加,RBE反而下 降,表明更多的射线并不能用于 引起生物效应上,反而被浪费了 原发作用 与 继发作用 一、原初作用(primary effect) l指从照射之时起到在细胞学上观察到可见损 伤的这段时间内,在细胞中进行着辐射损伤 的原初和强化过程。 包括物理、物理化学和化学三个阶段。 此过程中辐 射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分子的激发和电离、自由基 的产生、化学键的断裂等,都是在生物体内进行的 。 二、继发作用(secondary effect): 是指在原发作用发生的基础上,因原发作用 形成的各种活性基团不断攻击生命大分子, 导致生物显微结构的破坏,继而发生一系列 生物学、生物化学的损伤效应。 继发反应: 亚细胞 结构的 破坏 细胞内水解 酶的释放 信号转导网络 的改变或破坏 代谢的方向性和 协调性的紊乱 生物化学损伤 细胞、组织器官 和系统的变化 病理学 改变 功能变化 三、电离和激发 Q 电离(作用)(ionization) 生物组织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轨道电子击出 ,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离子,即形成离子对 ,这一过程称为电离(作用)。 Q 激发作用(excitation) 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能量不足以击出电 子,而使轨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轨道, 分子处于激发态。激发分子很不稳定,容易向邻近 分子或原子释放能量。 四、水的电离和激发 l水的原初辐解产物: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水分子,使水分子发生 电离和激发,产生自由基和分子。这种反应称 水的辐解反应,各种自由基和分子统称水的原 初辐解产物 。 l水合电子 游离的电子在碰撞过程中丧失其大部分能量,当其 能量水平降至100eV以下而未被捕获时,可吸收若 干水分子而形成水合电子。 l刺团 水的原初辐射反应并非平均分布于空间,一般是在 小的体积内成簇发生的,这种小的反应体积称为刺 团,平均半径为1.5nm,每个刺团内含有6个自由基 。 直接作用 与 间接作用 重 点 一、直接作用(direct effect) l概念: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 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 、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 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 l特点:生物效应与辐射能量沉积发生于同一生物 大分子上。 电离辐射对DNA分子损伤的直接作用 直接作用 二、间接作用(indirect effect) l概念: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 一系列原初辐射分解产物(H,OH,水合电子 等),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 l特点:能量沉积和生物效应发生在不同分子 电离辐射对DNA分子损伤的间接作用 间接作用 l电离辐射间接作用的四种效应 1. 稀释效应(dilution effect):指最大的相对效应发 生在最稀释的溶液中。 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在溶液中产生固定数量自由基, 如果作用是间接的,那么失活的溶质分子数目就与溶 液浓度无关,只与产生的自由基数量一致;若作用为 直接的,则失活的溶质分子数将取决于受照溶液的溶 质分子数,并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在稀释溶液系统中,间接作用占主要地位 2. 温度效应(temperature effect): 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受照射系统(如酶浓度)的 辐射效应,随着周围温度升高而加重。 因为温度升高,增加了自由基接近酶的机会,使酶 分子损伤加重,反之亦然。 对于恒温生物表面来讲(包括人体),通常条件下 的照射所产生的辐射效应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3. 防护效应(protective effect): 指向受照射的生物系统中引入某种或某几种物质具 有能降低该系统的损伤程度的作用。 辐射防护剂(radioprotectors): 指有机体或某一种生物系统受辐照前或辐照后立 即给予某种物质,能减轻其辐射损伤,促进其修 复的物质。 剂量降低系数(dose reduction factor,DRF) DRF= 有防护剂时,引起致死效应所需辐照剂量 无防护剂时,引起致死效应所需辐照剂量 表4.5 WR2721对正常组织的防护作用 被防护的组织 未被防护的组织 骨髓 (2.43) 脑 免疫系统(1.83.4) 脊髓 皮肤 (22.4) 小肠 (1.82) 结肠 (1.21.8) 食道 (1.4) 肾 (1.5) 肝 (2.7) 唾液腺 (2.0) 睾丸 (2.1) 4. 氧效应( oxygen effect) 氧效应:是指受照射的生物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辐 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升高而增加。 氧 + 自由基 过氧化物自由基 (R00) 在有氧条件下细胞放射敏感性增高,增高的幅度与氧浓度有关。 氧增强比(oxygen enhancement radio,OER)是指缺氧 条件下引起一定效应所需辐射剂量与有氧条件下引起同样 效应所需辐射剂量的比值。其公式是: OER= 缺氧条件下产生一定效应的剂量 有氧条件下产生同样效应的剂量 氧效应的发生机制:氧具有双重作用。 氧固定假说 :电离辐射在靶分子中诱发自由基,如果有氧存 在,辐射产生的自由基迅速与氧分子结合,形成一种妨碍靶 分子生物功能的集团 ROO。 辐射 O2 R R ROO 电子转移假说: 辐射靶分子游离电子(两种可能) 回到靶分子原位自愈 转移到一个电子陷阱部位靶分子损伤 l 氧浓度对氧效应的影响 F有氧条件下细胞放射敏感性增高 F氧分压从0上升至1,放射敏感性迅速增加 增至21或至100时,敏感性处于坪值 l 照射时间对氧效应的影响 F照射前引入氧,表现出氧效应 F照射后引入氧,无效 l氧效应生物学意义: 许多实体瘤细胞是乏氧的,因而对放射治疗有抗 性,应用高压氧舱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氧合量, 或者放疗前使用乏氧细胞增敏剂可以增加射线对 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自 由 基 l自由基(free radical):指含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 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游离基团。 l形成方式均裂(homolytic fission) l自由基的特性: l高反应性: 带有未配对电子,具有强烈的获取或失去电子以成为配对 电子的趋势,因此化学性质活泼 l不稳定性: 寿命短不稳定 l顺磁性: 当电子成对存在于同一轨道时,由于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 相反,各自的相应磁矩相互抵消,对外不显示磁性。 活性氧 氧化应激 氧自由基 1.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指含有 氧的活性物质,可能是氧的某些代谢产物和一些经过生 化反应而产生的含氧基团。主要有以氧的单电子还原产物、 氧的双电子还原产物、烷烃过氧化物ROOH、均裂产物RO,ROO、 处于激发态的氧。 2.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是指具有活性的氧化 中间产物(ROI)所引起的生物学反应称为氧化应激。 3.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是指含有氧元素的 自由基。氧自由基都是活性氧,但活性氧不一定就是氧自由基。 如处于单线激发状态的氧(1O2)虽不是自由基,但其活性很高, 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属于活性氧。 常用氧自由基 符 号中文名英文名 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radical HO2 氢过氧基Hydrogen peroxide radical HO羟自由基 Hydroxyl radical RO氧有机自由基 Oxygen organic free radical ROO有机过氧基 Organic peroxide radical 1O2 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 L脂自由基 Lipid free radical LOO脂过氧基 Lipid peroxide radical 自由基对生命大分子的作用 1)抽氢反应:自由基将有机分子中的H转移至自身,形 成有机自由基。 HO + RH R + H2O H + RH R + H2 2) 加成反应:自由基加入至不饱和有机分子中双键部位 的反应 H + RCH = CH2 RCH CH2 H 3) 歧化反应:既有氧化作用又有还原作用的自由基, 易于发生。发生在自由基或自由基与有机 分子之间的单电子转移反应。 O2- + O2- + 2H+ H2O2 + O2 O2- + H2O2 O2 + OH + OH- 4) 链式反应: 在生物系统中脂质(RH)的过氢化就是 链式反应与支链反应。 5) 氧化还原反应: O-2在水溶液中主要起还原剂作用, 使细胞色素C还原;也可以使Vc氧化,产 生半脱氢抗坏血酸自由基。 机体的抗氧化功能 (一)抗氧化酶 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 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lenium dependent glutathione peroxidase, SeGSHPx)、 磷脂氢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PHGSHPx ) 谷胱甘肽转硫酶(nonseG SHPX)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非特异性过氧化物酶: (二)脂溶性抗氧化剂剂 维生素E 类胡萝卜素 泛醌 可消除1O2和 阻断脂质过氧化作用 直接与活性氧起反应 抑制脂质过氧化 可清除 可与脂自由基(L) 或脂过氧基(LOO)反应 (三)水溶性小分子抗氧化剂 维生素C(抗坏血酸) 谷胱甘肽 与和H OH反应 生成抗坏血 酸自由基 供氢体,同时也是OH 的清除剂 H2O2和1 (四)蛋白性抗氧化剂剂 l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是人血浆的含铜蛋白,是细 胞液的重要抗氧化剂之一,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过渡金属 Fe 2+和Cu 2+催化H2O2形成OH。 l清蛋白 结合的胆红素有效地清除 、 和过氧基,还可 以作为过氧化物酶还原H2O2和有机过氧化物的提氢体。 第二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分类 确定性效应 与 随机性效应 重 点 1. 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指发生生 物效应的严重程度随着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生 物效应。这种生物效应存在剂量阈值,只要照射剂量达 到或超过剂量阈值效应肯定发生。 如照射后的白细胞减少、白内障、皮肤红斑脱毛等辐射皮肤 损伤均属于确定性效应。 2. 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指生物效应的发生 概率(而不是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生 物效应。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 可出现,不存在剂量阈值。 如辐射致癌、遗传效应。 外照射、内照射效应 局部照射、全身照射效应 1. 外照射(external irradiation): 辐射源从体外对机体进行的照射。 射线、中子、X射线 等穿透力强,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 2. 内照射(internal irradiation): 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发射出射 线产生的生物效应。 内照射效应主要发生在放射性核素通过的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 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内照射效应一般以射程短、电离强 的 、 射线为主。 3. 局部照射(local irradiation):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 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组织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当照射剂 量和剂量率相同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 腹部盆腔胸部头部四肢。 4. 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 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如照射剂量 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大者 ( 1Gy) 则发展 为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 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肠型、脑型三种类 型。 躯体和遗传效应 近期与远期效应 1. 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受照射个体体细胞损伤 而致本身发生的各种效应称为躯体效应。又可区分为全身 效应(total body effect)和局部效应(local effect)。如辐射所致的 骨髓造血障碍、白内障等。 2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 变,而在子代身上表现出的效应称遗传效应。这是由于电离 辐射造成受照者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 畸变,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 1. 近期效应(early effect)或者早期效应:指电离辐 射作用于生物机体后,辐射损伤效应在照射后短期( 数周内)就出现的那些效应。 如急性放射病,急性皮肤损伤等。 2. 远期效应(late effect)或者远后效应:指电离辐射 作用于生物机体后,辐射损伤效应在照射后数月至 数年才出现的那些效应(一般6个月以上)。 如慢性放射病、致癌效应、放射性白内障、辐射遗传效应等 。 l 辐射旁效应 电离辐射引起受照细胞损伤或功能激活,产生的损 伤或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受照射细胞产 生同样的损伤或激活效应,称辐射旁效应。 机制尽管不清楚,但与受照细胞产生的活性氧、细 胞因子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信(GJIC)关系密切。 辐射旁效应 传统辐射效应:只有 被照射的细胞才会有 变化? l未直接受照射的细胞 表现出与直接受照射 细胞相类似的生物学 终点变化 辐射诱导的旁效应因照射剂量和其它条件不同, 可以是损伤性效应,也可以是保护性效应。 IR旁效应 细胞间隙连接抑制剂可减 弱或消除某些辐射旁效应 转化的细胞与邻近的正常细胞可通过细 胞间通讯而引起前者凋亡组织 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研究表明,受照射细胞 与未受照射细胞共培养时,因受照射剂量 不同,未受照射细胞可出现不同的改变。 用共培养的上清培养液处理未照射的细胞 , 也发生同样的旁效应增殖反应 EL-4(T淋巴细细胞株) IR J774A.1(巨噬细细胞株 ) EL-4 第三节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 主要因素 重 点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 辐射的种类:电离密度和穿透能力 2. 辐射剂量:一般情况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非线性) 3. 辐射的剂量率 :单位时间接受的照射剂量 4. 分次照射:效应低于一次照射 5. 照射部位:腹部盆腔头颈胸部四肢 6. 照射面积:照射面积越大,效应越显著 7. 照射方式:内照射、外照射(单向或多向)、混合照射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1、种系的放射敏感性 种系演化越高,机体组织结构越复杂,放射敏感性越高 2、个体发育的放射敏感性 敏感性随个体发育过程而逐渐降低 十日法规:对育龄妇女下腹部的X射线检查都应当在月经周 期第1天算起的10天内进行,以避免对妊娠子宫的照射 3、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Bergonie 和 Tribondeau 定律 4、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放射敏感性 细胞核的敏感性高于胞浆 DNA mRNA rRNA tRNA 蛋白质 l放射敏感性 生物系统对辐射作用的反应性或灵敏性。 当一切照射条件严格一致时,机体组织、器 官、细胞和分子对辐射作用反应强弱或速度 快慢不同,若反应强、速度快,则敏感性高 。反之亦然 l Bergonie和Tribondeau定律: 一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其细胞的分裂活动成正比, 而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 1. 高度敏感组织: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 性腺、胚胎组织。 2. 中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 3. 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 4. 不敏感组织: 肌组织、软骨和骨等 (三)与介质有关的因素 1. 温度:机体受照射时,其內外环境温度的改变,可直接影响 辐射生物学效应,称其为温度效应。进行放射治疗之前,先 提高肿瘤组织局部温度,其放疗疗效有明显提高。 其原因:温度造成动物体內氧状況的改变; 温度引起体内新陈代谢水平的改变; 在低温或冰冻状況下,溶液中自由基扩散受阻。 2. 氧:受照组织、细胞或溶液系统的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氧增强效应。目前为提高 肿瘤组织对辐射的敏感性,利用辐射“氧效应”这一特性提高 放射治疗效果。 3. 化学物质 在溶液体系中,由于其它物质的存在而使一定剂量的 辐射对溶质的损伤效应降低称为防护效应。细胞的培 养体系中或机体体液中在照前含有辐射防护剂,可减 轻自由基反应,促进损伤生物分子修复,能减弱生物 效应。反之,如含有辐射增敏剂(radiosensitizer), 可增强自由基化学反应,阻止损伤分子和细胞修复, 能提高辐射效应。 应掌握的内容 l概念: 水的原初辐解产物、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辐射旁效 应、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 Bergonie和 Tribondeau定律 l名词解释及英文缩写:LET, RBE, ROI, OER lLET与RBE的关系 l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70 低水平辐射生物效应 及其研究进展 71 72 低水平辐射: 指0.2 Gy以内的低 LET 辐射或0.05 Gy以内的高 LET 辐射 (剂量率在0.05 mGy/min以内的各种辐 射) 。 低水平辐射与癌症发生(致癌) 低水平辐射与癌症治疗(治癌) 73 低水平辐射与癌症发生 l不同观点的争论 l美国能源部10年研究计划 l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74 一、不同观点的争论焦点 辐射效应是否线性无域还是线性有域? 这一问题在学术团体间和一般媒体上进 行了不断的讨论,迄今尚无一致的结论 。主要的争论焦点是辐射致癌是否存在 剂量阈值。这一问题的切实解决,对社 会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生活和科学技术 应用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75 线性无阈学说 (Linear No-Threshold Hypothesis,LNT) 辐射的健康危险性与剂量成线性关系, 效应无剂量阈值 任何剂量无论多低,均会带来一定的健康危险性 每单位剂量的危险度是衡定的 危险性是随剂量增加而提高 右侧取自NCRP 136号报告对同一资料的分析,X轴高度压缩,以致阈值和兴 奋效应被掩盖。左侧取自UNSCEAR 1994报告,在200 mSv以下可见明显的兴 奋效应;该报告认为,“在03 Sv范围内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上升性曲线”。 对日本原爆幸存者白血病资料的两种分析 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问题之一是 辐辐射剂剂量与生物效应应的关系 77 美国核学会立场声明 (1999年4月于波士顿) 无足够的依据支持以 LNT 假说估计 低水平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需要对以往的研究作全面分析,并 进行新的研究,以驳斥LNT假说 应启动跨越多学科的探讨低水平辐 射健康效应的新研究项目 78 二、美国能源部10年研究计划 未来百年人类面临的照射主要来自医学检 查、废物处理、恐怖事件以及与核武器、核 能生产相关的环境因素,均为低剂量、低剂 量率、低 LET 辐射。因此, 该计划集中于以 上三方面 辐射效应的研究,可以采用以往50 年所没有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更加深入地探 讨问题的本质。 -US DOE 10-year LDR Research Program, 1998 79 计划的资助预算 l第1 3年:每年2.24千万,共计6.72千万 l第4 6年:每年2.56千万,共计7.68千万 l第710年:每年1.86千万,共计7.44千万 l总计 2亿 1千 8百 40万 ()() (进行中项目106个,结题54个) 80 三、辐射流行病学调查 l切尔诺贝利事故 l高空飞行人员( 3项调查,68,061人) l英国核工业职工(19461997年 51,367人) l居室氡与肺癌(EU 13项调查) l高本底地区健康调查 81 地 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 原 因:核电站泄漏及爆炸 辐射源:131I、134Cs、137Cs 当场死亡人数:31人 2006年报告:累计死亡人数 56人 剂量:相当于广岛、长崎两枚原子弹辐射量的 100倍 后果:47名工人、9名儿童患甲状腺癌 切尔诺贝诺贝利事故(1986.4.26): 82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评价 2006年切尔诺贝利论坛的结论是该地 区居民无须顾忌不良健康效应。 事故发生之初,T.D. Luckey曾预言“ 这将是一次对辐射兴奋效应学说的天 然实验” 。 雷帕乔利博士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健康 最主要的副作用不是辐射,而是恐惧。 83 高本底地区健康调查调查 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是 两块分开的区域,总面积约 为500km2,放射性来源于 附近山上的花岗岩,经过长 期雨水冲刷,独居石微粒不 断地沉积在附近两片洼地, 使这两块地区的放射性本底 升高。 84 长期居住人口: 8万多人 高本底程度: 约为邻近的恩平县的 3 倍 适应性反应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受大剂量 UV射线作用后其UDS增高, 受大剂量X射线作用后其染色 体畸变率降低。 最近的报告:该地区人群中40-70岁的癌症高发年龄 段的居民癌症死亡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地区。 调查结调查结果: 85 低水平辐射免疫效应 与癌症治疗 86 重要概念 适应性反应: 先给予机体(细胞)低剂量辐射,随后给予 大剂量辐射时,其有害作用减轻。 保护剂量:D1 攻击剂量:D2 表现形式: 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 平 一、低剂量辐射免疫效应 低水平辐射诱导精母细胞适应性反应 小鼠受低剂量率(20 Gy/min)慢性照射,累积剂量 1.1 Gy(D1),照射 结束后 40日,给予 1.5 Gy X射线 ( D2 ),检查精母细胞染色单体断裂, 低剂量率慢性照射诱导明显的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 (Cai L, et al. 1995). C57BL/6小鼠低剂量辐射抑癌实验 (照射结束后6个月观察结果) HDR=1.75 Gy x 4 (李修义等,1998) 低剂量辐射抑癌效应机制 照射结束后1个月检查 对照 75mGy4 1.75Gy4 (75mGy+1.5Gy)4 NK 100 116.5 63.7 (1) 93.2 (2) IL-2 100 119.1 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