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制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doc_第1页
动力机制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doc_第2页
动力机制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doc_第3页
动力机制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doc_第4页
动力机制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力机制: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教育社会化是建立学习化社会的主要途径,而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则为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教育社会化提供了动力机制。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社会形态对传统工业社会以及农业文明的整合。20世纪后半叶,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兴起,标志着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对自然和资本资源的争夺逐渐转变为信息化时代对知识和人才资源的竞争,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人才资源的质量和创新水平,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益显突出。面对21世纪即将迎来的经济、科技、社会的深刻变化,我国教育结构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挑战。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个体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激发了人们求知务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纯粹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职业岗位与生活要求,人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适应社会对素质能力的复合型需要;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教育也需要系统化,通过学校教育加以整合。因此,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教育,通过建立学习化的社会教育系统联结起来。中国已经成为拥有2亿4千万学校教育人口的泱泱教育大国,21世纪的中国教育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中做出突出贡献,如何促进民族文化传统与世界文明的交融,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环境大大开放。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教育,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是教育应培养出既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有全球视野,素质全面、能力超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提高全社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水平,创建学习化社会,成为人人皆学之邦,不仅是适应当今世界竞争的需要,更是掌握未来社会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建立学习化社会是大势所趋,是任何国家、民族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基石。物质技术条件: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互联网络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互联网络为学习化社会和教育社会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工作、思维和交往的方式,对传统教育体系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新的世纪开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这也包括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教育同传统的单媒体电化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函授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实现交互式的交流过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科目师资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与进度。据悉,发达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21世纪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结构体系的影响体主要体现在:一是使知识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大大改变,社会成员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途径大大拓宽,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网上获取各种知识成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二是Internet伸入到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结构与形式更加多样化,借助网络技术形成的“虚拟学校”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教育对象无限扩大,知识交流与更新能够随时实现,教育的对象将涵盖社会全体成员,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三是信息技术不仅是少数人掌握的一门专业,而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工具,现代信息教育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新的增长点,有力改变着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面貌。四是网络技术将架起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以及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必要的路径: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化阶段由精英教育(选拔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并最终进入普及化阶段,为迈向学习化社会提供了必要的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不大,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规模很低,高校、高中、初中在校生比例1950年为1:3:100, 2000年达到1:4:1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层次类型以及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2000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数,已经达到1949年的77倍,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在校生的比例达到38.8%,成人高校专科在校生的比例达到79.7%。 1999年、2000年、2001年高等学校连续扩招,标志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阶段,如若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那么高等教育将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必然带来高中阶段教育的大发展。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拉力不足,也制约了高等教育的扩展。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公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到2000年我国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比例仅为3.61%,高中阶段人口比例仅为11.15%,我国人才结构水平较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已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85%,但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1%,说明我国尚有近一半的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没能接受中等教育,绝大多数学龄青年没能接受高层次的教育。社会蕴涵着强大的教育需求,但是,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十分有限。2000年,全国共有388万人报名高考,高校实际录取220万人,比1999年增长34%,其中本科113万人,研究生录取12.1万人。2001年高校录取新生有较大增长,仍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需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宽广的成长天地。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使更多的学龄青年接受就业准备教育,架宽通向高等教育的阶梯。到2005年全国“两基”的水平和质量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根据人口变化预测,“十五”期间我国初中和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增长进入高峰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期望普遍较高。为此,要使绝大多数青年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中高等教育,加以合理分流,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才结构水平。到200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60%,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预示着本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结构重心逐步上移,首先是大力扩展高中阶段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准备充分的生源。我国人口变化趋势表明,今后10年我国仍处于大学学龄阶段人口高峰期,处于强大办学压力之下,在如此短的时期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仅靠正规、普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1100万人,不同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353.64万人,占当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的38.9%。“十五”期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每年要有一定的提高,2005年各类高等学校在学人数增加到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