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以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为例.doc_第1页
盐边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以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为例.doc_第2页
盐边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以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为例.doc_第3页
盐边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以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为例.doc_第4页
盐边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以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边县“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以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为例张胤红 【论文摘要】2012年盐边县正式被授予全省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称号。在此基础上,盐边县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切入点和总抓手,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区域农业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培育工程,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绿色精品农业。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就是一个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取得成功的典型通过大力发展芒果产业,让曾经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穷、散、乱”的纳尔河村如今变成了产村相融、生活富裕、民主建全、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芒果品牌已经成为我县乃至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名片,国内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纳尔河村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关键词】产业现状 经验 问题 对策2009年,盐边县被确定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从那以后,盐边县结合县情,确定了以特色水果为主导产业,玉米、烟叶为辅助的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县上制定了优惠政策,创建机制,编制规划,经过三年努力,逐步完成了现代农业基地建设。2012年盐边县正式被授予全省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称号。在此基础上,盐边县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切入点和总抓手,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区域农业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培育工程,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绿色精品农业。不断优化主要产品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特色水果、现代畜牧、设施蔬菜、现代林业、优质烤烟等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培植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精品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为了更深入了解盐边县“一村一品”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今年初,课题组到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进行了调查:位于雅砻江畔的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全村幅员面积28.8平方公里,共有3个村民小组、308户、1278人,仅有农耕地50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且大部份是坡耕地,主要居住有汉、彝、傈僳三种民族。该村地处雅砻江畔,平均海拔1500多米, 不少山梁高差达200多米,坡度60度以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高二半山区,交通闭塞。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2021度、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具有日照长,热量丰富等特点。村民主要以种植苞谷、小麦、水稻为生。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有半数村民处于贫困状态。从2000年开始,在村支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芒果产业,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14年芒果种植面积达12800余亩,年产优质芒果2300吨,建成了全县第二大的优质晚熟芒生产基地。全村半数以上农户种芒果年收入超1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00元增加到23000多元。现在芒果产业已经成为纳尔河村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曾经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穷、散、乱”的纳尔河村如今变成了产村相融、生活富裕、民主建全、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芒果品牌已经成为我县乃至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名片,国内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纳尔河村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一、产业发展现状 10多年前的纳尔河村是一个偏远、贫穷的小村庄,“山高、人穷、行路难,村里与外界唯一的通道就只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条件差得很,老百姓都是靠山吃饭,收入低、日子苦,姑娘好嫁、婆娘难讨”村民如此说。现今的纳尔河举目望去,满目青翠、叶繁林茂,一片片芒果林从路边覆盖到远山,一条条水泥路如玉带般蜿蜒山间,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深秋时节,硕果缀满枝头,进出的客商络绎不绝,果林间到处是欢声笑语,洋溢着一派丰收的景象。 目前,纳尔河村已经形成了以种植芒果为主,西瓜、豌豆及早春蔬菜为辅的产业结构,村里现有两家龙头种植企业,成立了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2户家庭农场,芒果种植面积达12800亩,其中挂果的有8000亩,主要有吉绿、凯特、红象牙等品种,去年产量2300吨左右,销售收入近1400万元。其主打品种“凯特”是优质的晚熟芒果,果大肉厚、口感香淳,很受消费者亲睐,远销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为了提高知名度,村上申请注册了“攀枝花”和“二滩”牌芒果商标,其中“攀枝花”牌芒果商标2010年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标志。短短的十多年间,凭借大力发展晚熟芒果这一特色产业,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474元,半数以上的农户靠种芒果年收入超10万元,与此同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90%的农户搬进了楼房,家家户户买了汽车,全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 在纳尔河村,提起种植能手马文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靠种植芒果发家致富的女强人,在村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上世纪90年代末,纳尔河村与金河村一河之隔,气候、地理位置、日照、温度都很相似。金河村的芒果产业发展良好,而纳尔河村却是一片荒山,只有初中文化的马文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自己也来种芒果,并开始向“隔壁邻居”金河村取经。 1999年,在村里人诧异和不解的目光中,马文英拿出自家的20亩地,从金河村买了1000棵芒果树苗栽种。2004年马文英家的芒果树陆续挂果,2006年芒果卖了10多万元,第二年卖到了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马文英和丈夫决定把自家承包的荒山荒地全部种上芒果树。短短10余年间,马文英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致富能手,去年她家种植的60亩芒果地产出近100万元。致富后的马文英没有忘记广大乡亲们,根据自己的创业经验,她帮助大家寻找致富之路,主动担当村民的技术顾问,出谋划策,在技术上对乡亲们有求必应。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正在芒果林中劳动的村民蒋启财,“现在种芒果一年就能卖二三十万,芒果十月份成熟,现在就被外地商人预订一空了。”蒋启财种植芒果树2000来株,今年套了5万多个果袋,除去四、五万成本,他能收入至少30万元人民币。为了出入方便,他家几年前就买了一辆十几万元的皮卡车。“在村里,我的收入就一般。”他告诉笔者。 在通往村子腹地水泥公路一侧,一幢三层仿欧式建筑屹立在半山腰,工人们正在给外墙镶嵌白色瓷砖,房屋四周是郁郁葱葱的芒果林。“修这房子我已经花了快50万了,再过一周主体工程就全部结束。”42岁的纳尔河村村民冯国清站在楼房前笑呵呵的说,“春节前就可以搬进新家了。”蓝天白云之下,这幢建筑在山野间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正门前两根高大的立柱让楼房彰显出宫殿般的大气、豪华。“这是当地政府专门请设计师为我设计的,十年前我们住的是茅草房,唉,想不到十年后能修这么好的房子。”冯国清感概万千,“家里四个人,房子够大的,呵呵”。如今在纳尔河村,300余户村民中,像蒋启才和冯国清这样因芒果而富裕起来的村民还有很多。 二、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一)、因地制宜、讲求科学、找准产业常言道:穷者思变。为了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摆脱贫困,寻找到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门路,纳尔河村人在村支书冯国顺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怕失败,经过了多次尝试和曲折的探索,终于找准了致富产业。第一次尝试:栽桑养蚕。村民们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区和田边地角大量套种桑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养蚕产茧。起初,村民积极性很高,大家搞得热火朝天,蚕桑种、养都很成功,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销售!由于当时交通极度不便,特别是在内通外不通的情况下,纳尔河村的蚕茧只能靠人工背出,乘船过雅砻江,然后乘车到攀枝花市客运站,再转车到盐边县城销售,一趟来回,吃、住、车费等成本与售卖蚕茧的收入相抵,所剩无几。有付出,有产品,但是最终落到村民手里却没有效益。蚕桑的发展之路,宣告失败。 第二次尝试:栽梨子。在纳尔河村的山坡上,有许多野生的梨树,经过试验,成功嫁接了老麻梨等品种,种植成功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品种落后、规模不大、市场狭窄,售卖仅能靠人工运输至桐子林等地零散售卖,和蚕桑一样,见到丰收,却见不到效益。因为卖不出去,村民们甚至将梨子拿来喂猪。还有村民先后试种过桂圆、枇杷等,但由于水土不服,品质差、产量低,先后夭折。 第三次尝试:种芒果。连续两次的试种失败,在前后8年的时间里,纳尔河村经历了两次波澜不惊的变革,经济状况也未因此发生多大变化。“我们在哪儿跌倒了,就要从哪儿爬起来,跌倒不爬,那就没有发展。”纳尔河人发展产业经济之心不死。正在此时,仅一山之隔的金河村引种芒果获得成功,并显现出不菲的经济效益。受到这一成功经验的启示,村里请来市县农技专家“把脉”,确定纳尔河村属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气温高、温差大,霜冻少,且荒山、荒坡多,适合种植优质晚熟芒果。2000年左右,村民向纳尔河村的荒坡发起进军号角,垦荒种树。当年10多户人开始种植芒果,并垦荒1000多亩。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懂技术,种植的芒果品种杂乱、品质较差。2005年,第一批种植的芒果开始挂果上市,如许多村民意料的一样,产品销售再次成为问题,没有收购商,村民们只能拉着果子到攀枝花市区、盐边新县城、米易县城等地沿街叫卖,虽然价格几毛钱一斤,但销路依然堪忧,村民种植的极积性一落千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村里多次组织大家到外地参观学习,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大力改良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推广套袋技术,大大提高了芒果的品质和卖相。经过三年的低迷行情,2007年,逐渐有商贩进村收购芒果,纳尔河村的芒果看到起步的希望,名气越来越大,价格一路上扬,销路越来越广。纳尔河村由此走上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村民激情高涨,全村掀起了一股开垦荒地、种植芒果的热潮。(二)、支部引领、干部带头是产业发展的关健纳尔河村的芒果产业能做大做强,得益于有一个坚强团结的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得益于推选出了一位勤政、务实的好“班长”,得益于有一群敢为人先的党员干部。 老百姓往往习惯于“有财不外漏”,可在纳尔河村,这一年一度的“晒富会”却是村里的盛事。据村民们说,自2005年起,每年芒果卖完后,全村就会召开“晒富会”,把当年收入前10名的种植大户请上台,向村民报收入账、讲致富经,同时公布芒果大户排行榜。2013年,马文英家以年收入64万的好成绩,夺得了此次晒富会的冠军。马文英说:“现在日子过得好哦,多亏了冯书记,他是我们幸福路上的领路人”。1992年,当过兵、干过农技员、在外经商多年且小有成就的冯国顺回到家乡,见眼前的情境,心酸不已,他说:“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一回来,这里竟然这么落后,我自己富不算富,家乡富了才是富”。也就是那一年,38岁的冯国顺毅然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到家乡纳尔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带领村民们走出贫困,改变家乡的整体面貌。村民们听到这个当过兵、干过农技员、做过生意的“老板”要回村带领大家致富的消息,自然如同沙漠中沐浴一缕清风,仿佛闻见了雨水的芳香。村民们说:“他一回来就号召我们一起挣钱,我们觉得他见过世面,跟到他干有希望。” 干部带头育产业。从当上村支书的第一天起,冯国顺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就一心想在纳尔河村牵头搞一项过得硬的拳头产业,经过与村干部反复讨论后,大家形成共识:耕地太少,必须跳出耕地,种植经济农作物,发展水果产业,开辟一条让纳尔河摆脱贫穷的路子。大家都在寻“路”,但成功注定不是那么容易到来的。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商讨下,开始几年村里先后试种过蚕桑、桂圆、枇杷、梨子等经济作物,但由于种种原因先后腰折。发展什么都形不成气候,村民们心已经凉了。为了寻找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 冯国顺带着村两委干部马不停蹄地跑科研院所、跑市场、跑乡邻,请来专家鉴定,纳尔河气候、土质适合发展优质晚熟芒果。 万事开头难,村民们纷纷摇头,过去谁都没干过,种砸了谁来埋单?“要让群众富,干部就要探准路。”冯国顺提出了干部带头育产业的思路,要求党员和干部每户种10亩以上。冯国顺首先带头,承包地加上开荒地,他头一年就种了50多亩。马文英是村里最年轻的女党员,她说服丈夫把家里的20多亩承包地全部拿出来种芒果。地里原来有不少的枇杷、梨树,是他们多年的心血积累,马文英一边掉泪,一边斧起斧落,将这些树苗换成了芒果苗。 考验远不止这些。种芒果头几年没有效益,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纳尔河村的党员干部一个个都挺过来了。5年后,全村党员干部种的500多亩芒果丰收了,最多的年收入20多万元。村支部及时开展“双带动”活动。号召党员家庭每户至少带动1户亲戚和1户邻居,每户至少发展10亩。村两委还多方协调农业专家定期到村上传授技术,帮助会诊芒果种植中的疑难杂症。组织开展“淘技术”活动,全村成立了10多个芒果种植互助小组,交流传授技术。栽树、施肥、修枝、套袋、采摘,手把手教,心贴心帮,誓把芒果做成大产业。 支部引导提品质。为了推动全村芒果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纳尔河村党支部不仅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优化芒果品种,提高芒果质量和产量,还积极创新产品销售方式,畅通销售渠道,增加芒果销售收入。 “要提高芒果的质量和收入,还是要靠科学技术。”冯国顺感慨地说到,过去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撑,芒果的产量和品质一直上不来,芒果的销售也就难以保障。 “只有学习技术,知道怎样科学种植芒果了,质量才有保证,销路也就打开了。”为让种植户学到科学种植技术,纳尔河村党支部积极联系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举办技术培训,引入科学种植技术。通过培训学习,村民们掌握了整形修剪、太阳能杀虫灯、疏花疏果、增加有机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水肥一体化等无公害化栽培新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抢购。 同时,为了畅通销售渠道,纳尔河村党支部采取引进业主、培育龙头企业等形式,致力打造品牌优势,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方式,带动广大农户集约规模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种植户对芒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极大地提高了纳尔河村芒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全村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三)、产业要发展、交通需先行 以前的纳尔河村交通闭塞、落后,全村仅有四、五里的机耕道,且路况极差,大坑套小坑的路面,遇上雨天,根本无法进出。村民要进一趟盐边县城,还需要乘坐小木船,摆渡到雅砻江对面,乘坐几个小时的班车再转车,来回需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出行难成了卡住全村发展咽喉的钳子。 “要致富先修路”,村支书冯国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家修路。村里没钱,就动员全村集资,村民投工投劳,终于修通了本村与外界联系的第一条通道,虽然只是三公里左右土路,但是这条在当时仅村里行走方便、看起来并不重要的路,却成了村里现在进出的主要道路,满足村里农产品的输出。10年前,纳尔河村没有一条水泥路,出山公路一下大雨就无法通行。2005年秋天,一场大雨阻断了公路,许多村民的芒果运不出去,虽然人背马驮运出了一些,但仍有许多烂在了地里。这件事也让村党支部下决心破解“出行难”。从2007年开始,他们通过争取项目、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等方式,苦干6年,硬化村组道路42公里,不仅解决了3个村民小组的出行问题,还实现了产业发展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磨刀坪社地处偏僻的大山之中,出门不是山就是沟,通向村里的唯一通道只有一条山间小路。“芒果种出来了,没人愿意上山收购芒果,辛辛苦苦背一篼下山去卖,芒果都弄伤了,别人的卖两块钱,我的却只能卖八毛钱。有时甚至一个卖不出去,只有背回来喂猪”说到这些,作为社里最早种芒果的人,陈兴美的泪水总在眼眶里打转,销售成了让她头疼和揪心的大事。冯国顺决定集资修路,村民投劳投工,筹集了五万元的资金后,村干部又积极向市、县相关部门争取缺口资金;工程没有机械可用,大家就靠背筐、农具和人力;修路占到这家的土地、那家的房子,村民都无偿出让,路一直延伸到10多公里处的深山中,“现在我们社里的生产生活都好了,每家每户种芒果一年就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水泥路也直接修到了家门口”陈兴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四)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纳尔河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9年,盐边县被确定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 随后我县确定了以特色水果为主导产业,玉米、烟叶为辅助的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县上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与了纳尔河村较大的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比如:仅仅2012年在高效节水灌溉方面就投入822.63万,灌溉面积达到5470亩,2015年,在规模化节水方面投入了820.31万,其中741.09万的项目正在实施;在道路硬化方面,村里之前没有硬化水泥路,村民通过一事一议,加上政府出资,如今形成了42公里,多条硬化水泥路交织的产业路网;在科技方面,县乡两级科技人员2009年以来数次到田间地头组织技术培训,达到了村里的适龄劳动力人口人人都参与培训的目的。同时印发技术资料,大力推广整形修剪、果实套袋、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向广大农户灌输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理念,提高了果农的种植技术水平。正是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纳尔河村实现了产业发展、经济腾飞。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果农的综合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偏低纳尔河村芒果种植面积已上万亩,产出是统一了,但销售还是各自为阵,没有统一的营销网络和销售团队,主要依靠外地商贩上门收购,受眼前利益驱使,农户强行早采或待价惜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有损品牌形象,而且扰乱了市场,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广大果农。果农市场意识、果品包装意识、品牌意识、持续发展意识等还比较淡薄。芒果的商品化处理技术粗放且不规范,采收的果实仅进行简单分级筛选或不分级筛选就直接销售,没有贮运保鲜措施,包装也比较粗糙。(二)、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芒果产业的做大做强,纳尔河村原有的村道、社道已经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笔者在调查走访过程中经常看见有车辆倒着开,看他们开得很流畅,还在感慨师傅的技术相当不错,事后才知道由于村道路窄,几乎都是单行道,车辆相遇之后经常要倒退很远才能错车。由于道路狭窄,大车进不来,每到收获季节,销售的芒果要先由小型车辆拉到沟口,再用大货车转运,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商贩和客户还以此为由压低收购价格。纳尔河村地处二半山区,干旱少雨,近年来,大片果园“爬”上荒山,配套的水利设施没有跟上,灌溉用水几乎都是靠提灌。由于缺少水源,果树在座果期、发育期经常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浇灌,严重影响了芒果的品质和产量。干旱缺水制约着纳尔河芒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三)、芒果品种、种植技术亟待提升农业专家通过用综合优势指数法对盐边县进行分析:综合优势指数大于1的作物品种有芒果、香蕉、荔枝、洋芋、绿茶、枇杷、小麦、烤烟、玉米、油菜籽、蔬菜9个品种,该9种农产品在全省范围内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可以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盐边县芒果综合优势指数最大,为5.38,是四川省亚热带水果的优势产区和主要产区。尤其是芒果规模效率指数高达27.94,表明盐边县芒果产业在全省具有特别明显的规模优势,但是效率优势指数为1.04,排名在17种作物中仅列12位,说明盐边县芒果产业单产水平较低,意味着盐边县芒果的科技水平、技术水平等较低,需要在品种、技术等方面加快提升。纳尔河村的芒果单产虽说在我县来说不错,但是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四)、产业链条需延伸纳尔河村的芒果以鲜果销售为主,每年10月前后集中大量上市,价格一般在3至5元/斤,全村没有一家从事芒果深加工的企业。部分芒果采收后不经过任何的处理和包装就上市,产品档次低,货架期短,卖价低,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如果采取冷藏保鲜措施,推迟到春节前后上市,价格可达8至10元/斤。据统计,全村残次果在芒果总产出中大约占到六分之一,外销价格大约在1至2元/斤,若加工成芒果干、芒果罐头等食品价值就会翻番,每斤可卖到20多元,而芒果干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并不复杂,投资也不算大,完全具有可行性。 四、做大做强产业的几点建议(一)、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着重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速由扩张种植规模向提高品质和效益转变、由以生产初级果品为主向以生产高档果品和深加工为主转变。要帮助果农及时了解市场现实需求,树立、强化和提高特色芒果的标准化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果品包装意识、品牌效应意识等理念、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生产和经营,才能提升果品的市场竟争力,推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特色芒果产业的整体效益。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适度控制种植规模,侧重提升品质、增加效益;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康养旅游业。(二)、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生产水平盐边县是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县和攀枝花市建设国家级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