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新闻真实.doc_第1页
第三讲-新闻真实.doc_第2页
第三讲-新闻真实.doc_第3页
第三讲-新闻真实.doc_第4页
第三讲-新闻真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新闻真实1、 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观点评价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现实采访中,新闻五W不可能一下子都搞清楚,但是公众又很关心这个事件,还是要报道。因此这条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完全做到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要真实可靠一般来说应该做到这点,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引证的材料不能完全可靠,如对目击者的采访(目击者的话带有主观判断成分,不如实在证据可靠)能表现整体上本质上的真实哲学家在抽象意义上能做到,记者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人、单位和事件的评价要客观应该能做到,这些要求是必要的不能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新闻报道的语言必须准确不能完全做到。因为在叙述一个事实的时候,受被采访人影响,受周围氛围影响,在有限时间内很难使用很准确的词汇来表达事实,只能要求在有限时间内把一个事实的大体描述出来就可以了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2、 新闻真实受到各种自然制约1、 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媒介的告知有一定的片面性2、 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的过程。A、 新闻真实具有的共同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B、 一个事实能够真实地报道出来,要通过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历史学角度、经济学角度、现实状况角度来报道这个事实,最后的报道应该是比较真实的(也就是有机的报纸运动)C、 任何报道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展现出来。3、 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这种现象不完全涉及从传播角度说的新闻真实,主要涉及传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4、 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实。相当多的新闻被看不见的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经济的、传统文化的权力)自动地剪裁、化装。说了什么,更多意味着不说什么。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从另一种角度看,意味着不说什么。没有说的,往往比说出来的更有意思。文化背景影响新闻真实的情形:A、 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其实是老故事)。叙事的框架、角度变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程式。作为职业化的新闻工作,采访写作得有个框架,当作者理智而清晰地意识到框架的束缚时,才可能打破传统的框架,依据具体的人和事,创造出接近真事实情的新框架B、 新闻礼仪化。使用固定的报道套路,内容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C、 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定义的时候绝对化,排除这一事件以其他方式进入人们视野中的可能性。实际上有些事没那么简单,一旦传媒简单定义后,就很难甩掉这个说法(如将复杂的社会事件简单定义为“行凶抢劫”)。也就是说,社会认知和职业新闻工作流程本身,会影响新闻的真实。传媒使用标签和语境,是对新闻进行价值判断的一部分。如果一些事件恰好被输入现成的传媒定义的框架中(如好人、坏人等现成的标准),它们就有可能被报道。这样,现实被“扭曲”以适应由传媒对这个世界看法所设定的框架D、 权威人物占据新闻亮点。传媒上,权势人物的活动和观点比其他人得到更多尊重。边缘人群在新闻中的正面报道很少,他们更多是以可怜者、犯罪者、无知者等形象出现在传媒的新闻中。我们不能因此谴责传媒不真实,但是众多类似的事实占据了我们传媒的大部分新闻版面或事件,会影响公众对世界真实情况的全面了解。新闻价值的诸要素,受制于具体的社会主流意识、先睡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传统文化。具体执行这些价值标准的时候,反映的自然是社会主流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E、 传媒的报道总趋向,无形中在维护现状,有意无意曲解现实。传媒批评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个具体的真实,对整个社会基本结构,都是维护现状的态度。传媒维护不平等权力结构的方式不直接对现实进行辩护,提供大量娱乐内容,暗示受众好生活的秘诀在于想些快乐的事愤世嫉俗地叙述一些不平等事实,把原因归结于一些细枝末节,历史原因、社会发展的程度低,明示或暗示:问题总有一天会解决具体表现方法: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弱化社会各阶级之间真实的矛盾5、 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即使在畅通的条件下进行传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可能完完全全对等理解,因为使用的符号本身会限制表达3、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新闻报道不能有想象的成分“合理想象”:主观性描写(如黄继光牺牲的报道)2、 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原因:因为政治或经济需要,默许和鼓励某些不实报道观点评价现象可能是虚假的,只有本质才是真实的,要报道本质本质是抽象的,不存在真实与否的问题。新闻只能报道实在的现象,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研究事物本质是哲学的工作事物的本质与它的主流一致,报道了主流即报道了事物的本质这里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或观点,先确定一个“本质”(如社会主义的主流是好的),然后再去找例子说明这个“本质”。这不是新闻报道,这是在做证明游戏真实性与无产阶级的党性、阶级性是一致的,只有体现党性和阶级性的报道才是真实的真实与否与阶级、党性没有必然联系,认识本质只能通过现象,新闻报道正是通过不断报道新的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说法把新闻真实与人的价值观挂钩,造成一种讲不通的逻辑:只有符合我们的观点的事实才是真实的。世界是多样化的,不能认为只有我们的价值观才能保证新闻真实,其他价值观下的新闻就不真实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新闻报道无法承担如此重任,这种观点在历史上多次为造谣和强加于人开辟道路我们对于新闻真实不仅从真实本身去思考,还从价值的层面去思考,从而将真假的判断扩展到一般的认知判断,并渗透着基于利害关系的价值判断不同内涵的判断绞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对事实真实不真实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要求价值判断统领事实认识,融事实判断于价值判断之中报道的真实性不取决于价值观,要的是事实本身的真实。3、 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A、 由于采访不深入造成的失实。采访必须找到当事人,还要找旁证,多听几方面的意见。防止采用无可证实的事实;防止取证不当的事实;防止证据存疑的事实;防止推论。B、 编辑过程的差误出现失实。一是编辑想当然造成的失实,二是编辑沟通环节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失实C、 编辑核实程序不对造成的失实(核实必须向当事人特别是利益受损方和旁观证人核实,不能向作者核实);D、 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4、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A、策划本身是个公共关系的概念,指企业或事业单位想方设法制造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来吸引传媒的报道。B、对传媒来说,新闻是自身之外客观发生的事实,事实发生了,传媒可以“组织”报道,即讨论如何报道,从哪个角度报道。这个意义上称组织报道为新闻策划,问题不大。如果理解为传媒可以制造事件,然后报道该事件,就是”传媒假事件”“传媒假事件”特征:a. 消息来源和报道者重合。b. 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单纯职业主义动机c. 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d. 事件媒介化。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就是将事件媒体化了。e. 暧昧的“真实”。这种由传媒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是它是由2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暧昧的真实。(电视采访中找人念稿)5、 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原因:出于政治需要、利益驱动、追求轰动和耸人听闻,迫于竞争或生存压力等表现:1 言过其实,总是要把报道的东西说得十全十美2 夸大拔高,溢美溢恶,把事物极端化起来3 万能表态,只要上面一有什么号召,就把先进人物搬到报纸上来表态4 未做先报,事情还没做,就先把通稿写好了5 捕风捉影,事情八字还没一撇,就煞有介事描绘上了6 导演作假,照片摆拍,导演新闻7 所谓统一口径,按照领导需要来“统一口径”,有组织造假8 真假不分。真人换成假名,掺进许多假事,弄得真假难分9 纯属编造10 颠倒黑白,明明是犯罪分子,却说成是先进分子6、 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7、 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完全不报道或有意删除部分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