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概述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教读诗歌,作为婉约派的创新者,柳永的这首词抒写离情,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抒发深沉和离情别绪;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它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和谐共容。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把握意象,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情分析:1)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得可怜。2)高一年的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3)山区学生诗词基础差,朗诵能力不强。2 、 学法指导: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本课综合运用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各种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聆听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中凄美的意境,从而导入本课。二、讲授新课:1、一进感觉:初步感受。(1)听录音,全班跟读(2)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有关什么内容的词?(送别词)哪个词可以体现这一主旨?(伤离别)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3)知人论世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柳永 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现存有乐章集。写作背景:作者才情卓著,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4)明确基调: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什么?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2、二进文字:整体把握。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诵读这首词,让我们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3、三进意境:(通过分析意象去品味意境,进而分析词中所用的艺术手法)1)学生朗读全文2)通过几次朗读,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图,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词,通过分析意象去品味意境,掌握词的艺术技巧。(学生朗读、分析,教师点拨)明确: 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象 意境上片 实写: 寒蝉、长亭、骤雨 凄切悲凉 烟波、暮霭、楚天 苍茫落寞 下片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凄清孤寂4、课外延伸(课堂练习):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滔。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请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明确: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滔等意象,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5、柳永的雨霖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离情别绪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通过前面的诵读、感悟,想必同学们对此已有较深刻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并作简要分析。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明确:此句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诗人想象与恋人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此句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6、四进本词:熟读成诵7、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从表现手法上看,有值得我们借鉴的: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设想别后场景,是虚写;铺写别时之情,是实写。七.课后作业:自读语文读本上的柳永的望海潮,感受其意境。 附:板书设计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象 意境上片 实写: 寒蝉、长亭、骤雨 凄切悲凉 烟波、暮霭、楚天 苍茫落寞 下片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凄清孤寂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师鉴赏技法指导探究讨论教师演示明确情景交融鉴赏方法开始导入新课学生美美地读教师演示学生归纳探讨教师出示例题演示图象学生思考得出结果简略介绍本诗其他抒情手法结束学生美美地听教师演示课件 八、教学评价设计设计思想:我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A.课堂评价量化评分(60分)班别_ 姓名:_ 得分:_评价项目评 价 标 准等级(权重)分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知识了解婉约词特点。5432 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鉴赏手法。5432 技能能朗诵本诗词。7653 能和同学探讨学习。8753 能根据探讨总结观点。10853 能正确表达抒情手法的答题步骤。8853 情感态度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4321 小组协作交流情况:小组成员间配合默契,彼此协作愉快,互帮互助4321 对本节课内容兴趣浓厚,提出了有深度的问题4321 注:助教工作出色,深爱同学欢迎,此项可得满分。课堂调查:书面写出你在学习本节课时所遇到的困难,向教师提出较合理的教学建议。 5432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B.课外作业量化评分(40分)班别_ 姓名:_ 得分:_评 价 依 据 及 标 准权重(分)自评助教评教师评A层生知识完成课外作业A类题,有特色,有创意,字体清晰、图象美观。20 技能体现多种解题方式,有创新。10 情感态度发扬协作互助精神,课后继续做好助教工作,深爱同学欢迎,此项可得满分。10 B层生知识完成课外作业B类题, 字体清晰、图象美观。20 技能作业最少体现3种解题思想。10 情感态度虚心求学,发扬协助互助精神。10 C层生知识完成课外作业C类题,达到正确。20 技能作业最少体现2种解题思想。10 情感态度虚心求学,发扬协助互助精神。10 还需改进的地方: 值得表扬的地方: 九、帮助和总结课堂中能进入情境,积极探讨,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与小组团结协作,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望这种体验能举一反三一,进入到其他类型的诗词鉴赏中。本文的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本文的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