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晌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l(一)本能 l(二)合群需要 l(三)自我肯定需要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2009.4 论述)举例说明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l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 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 需要 (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理想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 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 系的需要 (民主型行为倾向,专制型或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情感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 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理想的个人行为)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l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l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 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 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 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 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为服 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 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 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 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 (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 真题 (2008.4)9.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个体想要 与人接触、交流、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 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叫做() A.支配需要 B.情感需要 C.包容需要 D.沟通需要 (2007.7 论述)32,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2007.4 简答)30.简述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 要。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l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 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 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l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 需要满足的功能 l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 景 一、人际沟通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l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 (1)表情 (2)眼行为 (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 情感表露)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一、人际沟通 (2009.7)12.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 相互作用过程是()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2009.4 名词解释)言语沟通 (2008.4 名词解释)非言语沟通 (2009.4 简答)身体语言的分类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l(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l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 l(二)个人品质 l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 得越来越重要。 l(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l “远亲不如近邻”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2008.4 论述)3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 条件。 (2006.4) 1 8.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上 重大事件的看法与自己比较一致的人,在 感情上更加融洽的人。这符合下列影响人 际吸引的哪一个条件() A.熟悉性B.接近性 C.相似性D.互补性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l(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l(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l(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莫雷诺 )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想到依赖、想到影响的 集合体称作群体。 群体 群体的主要功能 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2006.4)5.下列哪一项不是群体的功能() A.给成员以归属感 B.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C,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D.满足成员的自我实现需要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l (一)群体规范 l 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 为的准则。 l (二)群体的凝聚力 l 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 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l 正性力量包括三个含义。一是成员间的人际吸引,比如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喜欢。二是使 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 三是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l 负性力量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时成员就不能简单 地决定是否离开。二是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 。 l (三)群体中的角色 l (四)群体的领导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2009.4)13.由于单位规定调离者需退掉 住房,而导致员工不敢跳槽的现象,是因 为( ) A,正性力量 B,负性力量 C,群体规范 D,社会助长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l(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l1.社会助长 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如“异性效应” )。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 会干扰。 l2.社会惰化 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 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 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原因:社会评价的作用;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三、社会影响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l(二)去个体化 l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 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 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 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l 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 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是不容易被识别的,个体就被湮没了,被匿名了。 l l 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 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 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三、社会影响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l(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l1.群体极化 l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l2.群体思维 l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 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 群体思维。 三、社会影响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l(四)从众与服从 l1.从众 l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 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云亦云、跟随潮流) l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行为参照。 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 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2)个体对他人 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l2.服从 l 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力、责任转移 三、社会影响 (2007.4)20.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 促进个体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 象称为() A从众B群体思维C去个体化D社会干扰 (2008.7)16.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 为效率降低的现象是() A.社会惰化B.社会干扰C.社会依赖D.社会助长 (2009.7)1 5.将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的现象 称为去个体化的心理学家是() A.阿希B.勒温C.费里德曼D.费斯廷格 (2007.7)6.在群体中,人们有时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 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这种 现象叫()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去个体化D.群体极化 (2007.4)17.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群体极化B.社会惰化C.从众性D.匿名性 (2008.4)18.人们跟随潮流,顺应风俗习惯的现象,称为() A.认同B,顺从C,合群D.从众 (2007.7)7.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 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A.越高B.越低C.不变D.难以确定 (2006.7)15,由于真实或想象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观念或 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做() A.依从B.服从C.社会惰化D,从众 (2008.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