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模具的发展_第1页
外文翻译-模具的发展_第2页
外文翻译-模具的发展_第3页
外文翻译-模具的发展_第4页
外文翻译-模具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毕业设计 (论文 )外文翻译 (译文) 院 (系): 机电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 姓 名: 李锐锋 职 称: 讲师 2012 年 5 月 15 日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1 页 共 15 页 模具的发展 模具是大批量生产同形产品的工具,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 采用模具生产零部件,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一系列优点, 用模具生产制件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已成为当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发展方向。现代经济的基础工业。现代工业品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具工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模具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1989 年 3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把模具列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的第一位、生产和基本建设序列的第二位 (仅次于大型发电设备及相应的输变电设备 ),确立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997 年以来,又相继把模具及其加工技术和设备列入了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经国务院批准,从 1997 年到 2000 年,对 80 多家国有专业模具厂实行增值税返还70%的优惠政策,以扶植模具工业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 对发展模具工业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全世界模具年产值约为 600 亿美元,日、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工业产值已超过机床工业,从 1997 年开始,我国模具工业产值也超过了机床工业产值。 据统计,在家电、玩具等轻工行业,近 90的零件是综筷具生产的;在飞机、汽车、农机和无线电行业,这个比例也超过 60。例如飞机制造业,某型战斗机模具使用量超过三万套,其中主机八千套、发动机二千套、辅机二万套。从产值看, 80 年代以来,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模具行业的产值已超过机床行业,并又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预测,到 2000 年 ,产品尽件粗加工的 75%、精加工的 50将由模具完成;金属、塑料、陶瓷、橡胶、建材等工业制品大部分将由模具完成, 50以上的金属板材、 80以上的塑料都特通过模具转化成制品。 模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陶器和青铜器铸造,但其大规模使用却是随着现代工业的掘起而发展起来的。 19 世纪,随着军火工业 (枪炮的弹壳 )、钟表工业、无线电工业的发展,冲模得到广泛使用。二次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它又成了大量生产家用电器、汽车、电子仪器、照相机、钟表等零件的最佳方式。从世界范围看,当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2 页 共 15 页 美国的 冲压技术走在前列 许多模具先进技术,如简易模具、高效率模具、高寿命模具和冲压自动化技术,大多起源于美国;而瑞士的精冲、德国的冷挤压技术,苏联对塑性加工的研究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50 年代,模具行业工作重点是根据订户的要求,制作能满足产品要求的模具。模具设计多凭经验,参考已有图纸和感性认识,对所设计模具零件的机能缺乏真切了解。从 1955 年到 1965年,是压力加工的探索和开发时代 对模具主要零部件的机能和受力状态进行了数学分桥,并把这些知识不断应用于现场实际,使得冲压技术在各方面有飞跃的发展。其结果是归纳出模 具设计原则,并使得压力机械、冲压材料、加工方法、梅具结构、模具材料、模具制造方法、自动化装置等领域面貌一新,并向实用化的方向推进,从而使冲压加工从仪能生产优良产品的第一阶段。 进入 70 年代向高速化、启动化、精密化、安全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各种高效率、商寿命、高精度助多功能自动校具。其代表是多达别多个工位的级进模和十几个工位的多工位传递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既有连续冲压工位又有多滑块成形工位的压力机 弯曲机。在此期间,日本站到了世界最前列 其模具加工精度进入了微米级,模具寿命,合金工具钢制 造的模具达到了几千万次,硬质合金钢制造的模具达到了几亿次 p 每分钟冲压次数,小型压力机通常为 200 至 300 次,最高为 1200 次至 1500 次。在此期间,为了适应产品更新快、用期短 (如汽车改型、玩具翻新等 )的需要,各种经济型模具,如锌落合金模具、聚氨酯橡胶模具、钢皮冲模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从 70 年代中期至今可以说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随着模具加工精度与复杂性不断提高,生产周期不断加快,模具业对设备和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依靠普通加工设备,凭经验和手艺越来越不能满足模具生产的需要。 90 年代以来,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了 床,如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机床、数控铣床、数控坐标磨床等。而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编程、控制的 床提高了数控机床的使用效率和范围。近年来又发展出由一台计算机以分时的方式直接管理和控制一群数控机床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逐步进入模具生产的各个领域,包括设计、制造、管理等。国际生产研究协会预测,到 2000 年,作为设计和制造之间联系手段的图纸将失去其主要作用。模具自动设计的最根本点是必须确立模具零件标准及设计标准。要摆脱过去以人的思考 判断和实际经验为中心所组成的设计方法,就必须把过去的经验和思考方法,进行系列化、数值化、数式化,作为设计准则储存到计算机中。因为模具构成元件也干差万别,要搞出一个能适应各种零件的设计软件几乎不可能。但是有些产品的零件形状变化不大,模具结构有一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3 页 共 15 页 的规律,放可总结归纳,为自动设计提供软件。如日本某公司的 统用于级进模设计与制造,其中包括零件图形输入、毛坯展开、条料排样、确定模板尺寸和标准、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输出 序 (为数控加工中心和线切割编程 )等,所用时间由手工的 20%、工时减少到 35 小时;从 80 年 代初日本就将三维的统用于汽车覆盖件模具。目前,在实体件的扫描输入,图线和数据输入,几何造形、显示、绘图、标注以及对数据的自动编程,产生效控机床控制系统的后置处理文件等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计算机仿真 (术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高层次上, 成的,即数据是统一的,可以互相直接传输信息实现网络化。目前国外仅有少数厂家能够做到。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封闭式、 “大而全 ”的企业特征,我国大部分企业均设有模具车间,处于本厂的配套地位,自 70 年代末 才有了模具工业化和生产专业化这个概念。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较差。模具行业的生产小而散乱,跨行业、投资密集,专业化、商品化和技术管理水平都比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模具专业生产厂、产品厂配套的模具车间(分厂)近 17000 家,约 60 万从业人员,年模具总产值达 200 亿元人民币。但是,我国模具工业现有能力只能满足需求量的 60左右,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需要的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的模具还主要依靠进口。据海关统计, 1997 年进口模具价值 美元,这还不包括随设备一起进口的模具;1997 年出口模具仅为 7800 万美元。目前我国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 具工业产品结构的现状 按照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划分,我国模具基本分为 10 大类,其中,冲压模和塑料成型模两大类占主要部分。按产值计算,目前我国冲压模占 50左右,塑料成形模约占 20,拉丝模(工具)约占 10,而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塑料成形模比例一般占全部模具产值的 40以上。 我国冲压模大多为简单模、单工序模和符合模等,精冲模,精密多工位级进模还为 数不多,模具平均寿命不足 100 万次,模具最高寿命达到 1 亿次以上,精度达到 3 5 50 个以上的级进工位,与国际上最高模具寿命 6 亿次,平均模具寿命 5000 万次相比,处于 80 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的塑料成形模具设计,制作技术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较低。目前单型腔,简单型腔的模具达 70以上,仍占主导地位。一模多腔精密复杂的塑料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4 页 共 15 页 射模,多色塑料注射模已经能初步设计和制造。模具平均寿命约为 80 万次左右,主要差距是模具零件变形大、溢边毛刺大、表面质量差、模具型腔冲蚀和腐蚀严重、模具排气不畅和型腔易损 等,注射模精度已达到 5下,最高寿命已突破 2000 万次,型腔数量已超过 100 腔,达到了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具工业技术结构现状 我国模具工业目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悬殊较大。从总体上来讲,与发达工业国家及港台地区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在采用 技术设计与制造模具方面,无论是应用的广泛性,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应用 术设计模具方面,仅有约 10%的模具在设计中采用了 抛开绘图板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应用 行模具方案设计和分析计算方面,也才刚刚起步,大多还处于试用和动画游戏阶段;在应用 术制造模具方面,一是缺乏先进适用的制造装备,二是现有的工艺设备(包括近 10 多年来引进的先进设备)或因计算机制式( 机及其兼容机、 作站等)不同,或因字节差异、运算速度差异、抗电磁干扰能力差异等,联网率较低,只有 5%左右的模具制造设备近年来才开展这项工作;在应用 术进行工艺规划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在模具共性工艺技术,如模具快速成型技术、抛光技术、电铸成型 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的 术应用在我国才刚起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软件开发,尚处于较低水平,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国大部分模具厂、车间的模具加工设备陈旧,在役期长、精度差、效率低,至今仍在使用普通的锻、车、铣、刨、钻、磨设备加工模具,热处理加工仍在使用盐浴、箱式炉,操作凭工人的经验,设备简陋,能耗高。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力度不大。虽然近年来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但过于分散,或不配套,利用率一般仅有 25%左右,设备的一些先进功能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缺乏技术素质较高的模 具设计、制造工艺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尤其缺乏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层次高的复合型人才。中国模具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 8%12%左右,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总体技术水平也较低。1980 年以前从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需要;而 80 年代以后从业的人员,专业知识、经验匮乏,动手能力差,不安心,不愿学技术。近年来人才外流不仅造成人才数量与素质水平下降,而且人才结构也出现了新的断层,青黄不接,使得模具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5 页 共 15 页 具工业配套材料,标准件结构现状 近 10 多年来,特别是 “八五 ”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已多次组织有关材料研究所、大专院校和钢铁企业,研究和开发模具专用系列钢种、模具专用硬质合金及其他模具加工的专用工具、辅助材料等,并有所推广。但因材料的质量不够稳定,缺乏必要的试验条件和试验数据,规格品种较少,大型模具和特种模具所需的钢材及规格还有缺口。在钢材供应上,解决用户的零星用量与钢厂的批量生产的供需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国外模具钢材近年来相继在国内建立了销售网点,但因渠道不畅、技术服务支撑薄弱及价格偏高、外汇结算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推广应用不 多。 模具加工的辅助材料和专用技术近年来虽有所推广应用,但未形成成熟的生产技术,大多仍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如模具表面涂层技术、模具表面热处理技术、模具导向副润滑技术、模具型腔传感技术及润滑技术、模具去应力技术、模具抗疲劳及防腐技术等尚未完全形成生产力,走向商品化。一些关键、重要的技术也还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国的模具标准件生产, 80 年代初才形成小规模生产,模具标准化程度及标准件的使用覆盖面约占 20%,从市场上能配到的也只有约 30 个品种,且仅限于中小规格。标准凸凹模、热流道元件等刚刚开始 供应,模架及零件生产供应渠道不畅,精度和质量也较差。 具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现状 我国的模具工业相对较落后,至今仍不能称其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我国目前的模具生产企业可划分为四大类:专业模具厂,专业生产外供模具;产品厂的模具分厂或车间,以供给本产品厂所需的模具为主要任务;三资企业的模具分厂,其组织模式与专业模具厂相类似,以小而专为主;乡镇模具企业,与专业模具厂相类似。其中以第一类数量最多,模具产量约占总产量的 70%以上。我国的模具行业管理体制分散。目前有 19 个大行业部门制造和使用模具,没有统一管 理的部门。仅靠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统筹规划,集中攻关,跨行业,跨部门管理困难很多。 模具适宜于中小型企业组织生产,而我国技术改造投资向大中型企业倾斜时,中小型模具企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包括产品厂的模具车间、分厂在内,技术改造后不能很快收回其投资,甚至负债累累,影响发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6 页 共 15 页 虽然大多数产品厂的模具车间、分厂技术力量强,设备条件较好,生产的模具水平也较高,但设备利用率低。我国模具价格长期以来同其价值不协调,造成模具行业 “自身经济效益小,社会效益大 ”的现象。 “干模具的不如干模具标准件的,干标准件的不 如干模具带件生产的。干带件生产的不如用模具加工产品的 ”之类不正常现象存在。 向集成化、三维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 1)模具软件功能集成化 模具软件功能的集成化要求软件的功能模块比较齐全,同时各功能模块采用同一数据模型,以实现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共享,从而支持模具设计、制造、装配、检验、测试及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达到实现最佳效益的目的。如英国 司的系列化软件就包括了曲面 /实体几何造型、复杂形体工程制图、工业设计高级渲染、塑料模设计专家系统、复杂形体 术造型及雕刻自动编程系统、逆向工程系统及复杂形体在线测量系统等。集成化程度较高的软件还包括: 。国内有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塑性成型有限元分析系统和冲裁模 统;北京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的 列软件;吉林金网格模具工程研究中心的冲压模 统等。 ( 2)模具设计、分析及制造的三维化 传统的二维模具结构设计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和集成化技术要求。模具设计、分析、制造的三维化、无纸化要求新一代模具软件以立体的、直观的感觉来设计模具,所采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能方便地用于产品结构的 析、模具可制造性评价和数控加工、成形过程模拟及信息的管理与共享。如 软件具备参数化、基于特征、全相关等特点,从而使模具并行工程成为可能。另外, 司的 司的 日立造船的 是 3D 专业注 塑模设计软件,可进行交互式 3D 型腔、型芯设计、模架配置及典型结构设计。澳大利亚 司的三维真实感流动模拟软件 经受到用户广泛的好评和应用。国内有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同类软件 郑州工业大学的 向制造、基于知识的智能化功能是衡量模具软件先进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如 司的注塑模专家软件能根据脱模方向自动产生分型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7 页 共 15 页 和分型面,生成与制品相对应的型芯和型腔,实现模架零件的全相关,自动产生材料明细表和供 工的钻孔表格, 并能进行智能化加工参数设定、加工结果校验等。 ( 3)模具软件应用的网络化趋势 随着模具在企业竞争、合作、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全球化、国际化,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使得在模具行业应用虚拟设计、敏捷制造技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美国在其 21 世纪制造企业战略中指出,到 2006 年要实现汽车工业敏捷生产 /虚拟工程方案,使汽车开发周期从 40个月缩短到 4个月。 具检测、加工设备向精密、高效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 1)模具检测设备的日益精密、高效 精密、复杂、大型模具的发展,对 检测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精密模具的精度已达 2 3m,目前国内厂家使用较多的有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的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并具有数字化扫描功能。如东风汽车模具厂不仅拥有意大利产 3250250坐标测量机,还拥有数码摄影光学扫描仪,率先在国内采用数码摄影、光学扫描作为空间三维信息的获得手段,从而实现了从测量实物 建立数学模型 输出工程图纸 模具制造全过程,成功实现了逆向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方面的设备还包括:英国雷尼绍公司第二代高速扫描仪 (实现激光测头和接触式 测头优势互补,激光扫描精度为 触式测头扫描精度达 外德国 司的 携式扫描仪,日本罗兰公司的 霍普森公司 价化和功能复合化等特点。 ( 2)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 日本沙迪克公司采用直线电机伺服驱动的 有驱动反应快、传动及定位精度高、热变形小等优点。瑞士夏米尔公司的 适应控制、 量控制及自动编程 专家系统。另外有些 采用了混粉加工工艺、微精加工脉冲电源及模糊控制 (技术。 ( 3)高速铣削机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8 页 共 15 页 铣削加工是型腔模具加工的重要手段。而高速铣削具有工件温升低、切削力小、加工平稳、加工质量好、加工效率高 (为普通铣削加工的 5 10 倍 )及可加工硬材料 (60诸多优点。因而在模具加工中日益受到重视。瑞士克朗公司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其机床定位精度可达 8m,自制的具有矢量闭环控制电主轴,最大转速为 42000r/大利 司的高速铣床,其加工范围达 2500000800速达 20500r/削进给速度达20m/般主要用于大、中型模具加工,如汽车覆盖件模具、压铸模、大型塑料等曲面加工,其曲面加工精度可达 速经济制模技术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传统模具加工技术相比,快速经济制模技术具有制模周期短、成本较低的特点,精度和寿命又能满足生产需求,是综合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模具制造技术,具体主要有以下一些技术。 (1)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它包括激光立体光刻技术 (;叠层轮廓制造技术 (;激光粉末选区烧结成形技术 (;熔融沉积成形技术 (和三维印刷成形技术 (3。 (2)表面成形制模技术。它是指利用喷涂、电铸和化学腐蚀等新的工艺方法形成型腔表面及精细花纹的一种工艺技术。 (3)浇铸成形制模技术。主要有铋锡合金制模技术、锌基合金制模技术、树脂复合成形模具技术及硅橡胶制模技术等。 (4)冷挤压及超塑成形制模技术。 (5)无模多点成形技术。 (6)带冲裁落料制模技 术。 (7)模具毛坯快速制造技术。主要有干砂实型铸造、负压实型铸造、树脂砂实型铸造及失蜡精铸等技术。 (8)其他方面技术。如采用氮气弹簧压边、卸料、快速换模技术、冲压单元组合技术、刃口堆焊技术及实型铸造冲模刃口镶块技术等。 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发展迅速 模具工业要上水平,材料应用是关键。因选材和用材不当,致使模具过早失效,大约占失效模具的 45%以上。在模具材料方面,常用冷作模具钢有 焰淬火钢 (如日本的 ;常用新型热作模具钢有美国 典 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9 页 共 15 页 用塑料模具用钢有预硬钢 (如美国 时效硬化型钢 (如美国 本 )、热处理硬化型钢 (如美国 本 典一胜白 136 等 )、粉末模具钢 (如日本 ;覆盖件拉延模常用 铁等,大型模架用 工位精密冲模常采用钢结硬质合金及硬质合金 。在模具表面处理方面,其主要趋势是:由渗入单 一元素向多元素共渗、复合渗 (如 发展;由一般扩散向 子渗入、离子注入等方向发展;可采用的镀膜有: ,同时热处理手段由大气热处理向真空热处理发展。另外,目前对激光强化、辉光离子氮化技术及电镀 (刷镀 )防腐强化等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 具热处理及其导向平行设计 模具的热处理与模具设计,制造和装配同样重要。因为它对模具的制造装配和使用寿命又及其重要的影响。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热处理发展却严重滞后它们。随 着模具工业的发展,热处理必须保证模具有良好的制造装配和磨损耐热性能。不切实际的热处理将导致模具材料过硬或过软,同时影响模具装配性能。传统的热处理工艺是按照设计师提出的方法和特性制作出来的。这样会使模具设计师和热处理工艺师意见产生分歧,而模具设计师却不能充分地了解热处理工艺和材料的性能,相反热处理工艺师却很少了解模具的使用环境和设计思路。这些分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模具的发展。因此,如果把热处理工艺设计放在设计阶段之前,则缩短开发周期,减少花费和保证质量等目标将会被考虑,而且从串行到并行的发展模式也将会实现。 并行工程是以计算机集成系统作为载体,在开始以后,每个阶段和因素都被看作如制造、热处理、性能等等,以避免出现错误。并行模式已经摒除了串行模式的缺陷,由此带来了一场对串行模式的革命。 在当前的工作中,热处理被集成到了模具开发的并行环境中,同时也正在进行这种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 处理下的并行环境 并行模式与串行模式存在根本的不同(见图 1)。对于串行模式,设计者大多考虑的是模具的结构与功能,但很难考虑相关的工艺,以致前者的错误很容易蔓延到后面。与此同时,设计本门很少与装配,预算会计和销售部门沟通。这些问题当然会影响模具的开发进度和市场前景。然而在并行模式中,不但以上部门关系联系密切,所有参加模具开发的部门都与买家有密切的交流。这有助于协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10 页 共 15 页 各部门消除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a) (b) (a)串行模式 ( b)并行模式 图 并行环境下的热处理工艺不是在方案和工件确定以后,而是在模具设计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这样的话,将有利于优化热处理工艺,充分利用材料。 具热处理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热处理工艺的设计与模拟是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在信息输入产品模块中后,经热处理工艺过程产生的热处理 热处理 块将对于零件图,热处理以后模拟温度场的微观结构分析和可能出现的缺陷(例如过热,烧伤)自动划分网络,如果优化是根据立体视觉技术的结果重新出现,则这项热处理工艺已经被审核。而且工具与夹具的 集成于这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11 页 共 15 页 系中 。 图 体化系统框架示意图 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集成模式可以与其它类似模式共享信息。这 样使热处理工艺得到优化,并确保改工艺准确。 用三维模型和立体视觉技术的热处理 在形成模具的基础上,材料,结构和尺寸的问题能通过热处理三维模型尽快发现出来。在热处理过程中,模具加热条件和相变条件是切合实际的,因为通过计算相变热力、相变动力、相应力、热应力、传热速度、流体动力等已经取得重要突破。例如,能进行局部复杂表面和不对称模具的三维热传导模型计算,和能进行微观结构转变的 件模型。计算机能够在任何时间提交温度,微观结构和应力的信息,并通过连接温度场微观结构领域和力场来显示三维形式的全部改变 过程。如果再加上这种特性,则各部分性能都能通过计算机预见。 处理工艺设计 由于对强度和硬度,表面粗糙度和模具热处理变形的特殊要求,淬火介质的种类、淬火温度、回火温度和时间等参数特性必须经过适当的选择,以及是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第 12 页 共 15 页 使用表面淬火或化学热处理,这种特性必须准确的制定下来。自从计算机技术在最近几十年迅速的发展,难以进行大型计算已经成为过去。通过模拟和仔细考虑热处理特性,热处理后的成本和所须时间,这些都并不难优化热处理工艺。 处理数据库 热处理数据库在图 3 中描述。数据库是制定热处理工艺的基础。一般 来说,热处理数据库分为材料数据库和工艺数据库。通过材料和工艺来预测特性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尽管很难建立一个特性数据库,但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建立数据库是必要的。材料数据库包括材料牌号、化学成分、性能和国内外同级别目录表。工艺数据库包括热处理标准、种类、保温时间和冷却温度。基于数据库,热处理工艺可以通过推理规则创造出来 。 图 处理工具和设备 在热处理工艺确定以后,工具及设备 统传送设计和制造的数值信息来控制装置。通过快速模具成型,可靠的工具和夹具都能被确 定。整个程序通过网络传送,不存在任何人为干扰。 ( 1) 温度,微观结构,应力和特性的联系 热处理程序是一个温度,微观结构和应力互相作用的程序。三方面都能影响材料特性(见图 4)。在加热和冷却期间,当微观结构转变时热应力和相变迟早会出现。微观结构温度相变和温度微观结构应力特性相互影响。对相互作用的四个因素的调查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普通的数学模型还没有建立。许多模型能很好的满足测试结果,但不能投入到实践当中。大部分模型的难点是用分析的方法处理的,同时数值方法也运用了,导致存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