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重大习俗浅谈.doc_第1页
苗族重大习俗浅谈.doc_第2页
苗族重大习俗浅谈.doc_第3页
苗族重大习俗浅谈.doc_第4页
苗族重大习俗浅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苗族婚姻、丧葬、花山节之我浅谈摘要:苗族在我国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其有很多风俗习惯。我在本文是想通过自己作为一个苗族同学的经历来浅谈我身边的苗族在婚姻、丧葬、花山节这三大习俗与相关文献记载的内容做一个简单比较,浅谈我个人观点。关键词:苗族 习俗 对比看法一、前言我的家乡是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位于云南东北,即为滇东北地方,这个地方靠近四川。在这里有很多苗族聚居地,包括我家也在苗族聚居地方。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我国各民族在不断地被汉民族汉化,很多少数民族如:土家族,彝族,苗族等在内的都大部分失去了本民族的东西。我从小生活在在苗族的地方,但是我对苗族的文化也了解甚少,以前听过一些相关苗族文化的说法,但是都没有去考证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机会,也更没有条件。其实,现在我也不算是有条件,我想只不过是因为我现在稍微懂事了一些,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料信息。也通过这个学期的民族理论课的感染,突然觉得想写一点关于我自己家乡的苗族风俗与网络资料的苗族风俗的对比,从而谈谈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本文我也只从婚姻、丧葬与花山节来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其中当然有不足的地方,但是都是根据我真实的经历来谈,所以希望能看到该文的老师或学者提出宝贵介意。二、苗族婚俗 (一)文献记载中苗族青年找对象的方法从网络资料获得的信息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二)个人所见找对象的方法从网络资料获取的信息中有一些词我其实根本没听说过,比如“赶边边场”或“会姑娘” ,“跳花”、“跳场”等。在我的记忆中,那还是我很小的时候但是还是能记得一些事情。好像我们那里有一种说法与网络里说的有点相同,就是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见,强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青年人的自由选择。因此更多的情况是自由恋爱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体步骤是,青年人谈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有时须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经说媒定亲,双方即商谈结婚日期和聘礼。结婚前,男方必须为女孩的舅家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称“舅爷钱”。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当然也有听从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数因父母包办酿成感情悲剧的。 (三)关于结婚这个事这网络的说法与我们那里实际有很大差别,我小的时候跟着大人一起去完成过婚礼,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男女双方要先自己看好对方,这里与网络里的说法有点相似,也就是所谓的恋爱自由。如男女双方看得起那就的请媒人去谈,这就需要女方的父母同意,如果同意那就的商量礼钱,这里的礼钱有很多说法。如果父母不同意,几乎这桩婚事就谈不成了。不过说真的,好像没有私奔这种说法。但是我想具体说说关于礼钱这事。我们那里的婚姻礼钱有这样几个:给外婆的叫婆得,给奶奶的叫奶的,给妈妈的叫妈得。这里是翻译过来了,本来苗族语言不是这样说的,这样说也不太专业,大概意思就是说这女孩子是她外婆,奶奶,妈妈的贡献才有的,所以得给她们的辛苦费。当然了,父亲,爷爷,外公是没有的,这很奇怪,我也没有去过问。这样的礼钱很有给法,如果按照一年十二个月来算,每人也许会给二千四百块或者四千八百块,总之好像会给双倍的。可能有些时候妈妈的会给多一点,但是都是按照十二个月来算给的。除了这个钱就是其他钱了,我们那边叫做“酒钱,肉钱”。这也很讲究的,有些女方的亲属很多就会要很多,比如二百斤酒,四百斤肉这样算。这个酒和肉在很多年以前也就是我小的时候是一定要男方亲自准备好送到女方家去的,去了以后女方会把她家的亲属全部召集起来吃饭,要让所有亲人都知道姑娘要嫁人这件事。如果女方家的亲属少一点可能会准备的少一点,但是这要多少都还的女方家人及其亲属商量决定。如果女方亲属心好也许会少算一点,要是他们想玩弄男方家的话会叫很高的价格。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很多人家都不在要实际的酒、肉了,都把这里折算成钱直接交给女方父母,但是女方父母的掏钱买酒肉招待亲人。等把这个礼钱过完以后,也就是男方把这些东西带到女方家,吃了晚饭以后,女方会摆出一张大桌子,所有男方家的代表与女方家代表都会坐着,就开始讨论何时结婚,要一些什么样的嫁妆等等。(四)抢婚1、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抢婚或类似抢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愿作终身伴侣的,男方在某天夜里,邀约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家里来,即成婚姻。三天之后,才请个“全福”的老人带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亲”,请他们认可这门婚事。然后双方商定“回门”(回娘家)办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 2、家乡说法关于抢婚这种网络说法,我们那边的苗族好像没有听说,但是有一点很是与之相似。当男女双方去某个地方参加婚礼或者什么节日的时候,当女方要回家时,男方死死得把女方拉住带回家,经过男方父母同意,男方会与女方一起去女方家,征求女方父母的同意。(五)文献结婚年龄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也有早婚的现象,大约在十四五岁,早婚夫妻通常要到双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 许多地区苗族有结婚当日夫妻不同房的习俗,新娘与送亲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办婚礼是主要在女方家。黔东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 (六)家乡结婚年龄关于我们苗族的结婚年龄,我们那边的苗族几乎也是早婚。确实也是1620岁之间,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早期的时候,我们苗族根本不能同其他民族的结婚,包括不与汉族结婚。不过,近十年左右已经变化了,很多苗族女孩子眼光开始变高都嫁给那些有钱的汉族,而苗族小伙子没办法了也就到外地打工带回外地的汉族女孩子回来结婚。(七)离婚 1、婚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离婚。一般地,提出离婚方须向对方赔礼赔钱。寡妇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转房习俗,一般是同辈转房,但不带有强制性。 苗族均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苗族社会主要的家庭结构。女子与男子不管婚前婚后地位比较平等,在家庭事务中妇女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男权社会。子女的血统从父,世系依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苗族有父子连名制,现以黔东南为典型,其他地区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现在大多已通用汉姓。2、家乡离婚说法我的家乡苗族离婚的情况很少但是也有,基本就是女方不愿跟男方就直接走人,男方的话如果不要女方一般是不敢回家见父母的,会遭父母谴责。当然好像也存在转房的说法,也许很久以前了。在前一阵子我回家,我家一个姓的亲戚的丈夫死了,让后就有人叫她跟她丈夫的弟弟一起住,因为她丈夫的弟弟还没有结婚,我当时还特别奇怪,但是现在可以证明确实有婚后转房的说法,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受到了很多冲击,当然也有很多谴责。但是话说回来,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女人总之还的家人吧,一辈子守寡也不太好,嫁给别人还不如嫁给自家人。(八)结婚仪式 有关于结婚我不想过多强调文献中所说的方式,我想直接谈谈我的家乡结婚的方式。作为男方的结婚礼节是这样的:办理结婚典礼时间大概是三天,第一天是邻居帮忙做菜,因为会有亲属回来家里做客。第二天我们称为“挂红”也就是给新郎穿新衣服,戴上一大朵用一块红布做成的花,这是戴在胸前的,象征着男孩长大成家了。这里的穿衣服和戴花很讲究的,是由指定的亲属完成,一个是母亲那边的亲戚,一个父亲这边的亲属,像姑父和舅舅之类的人。穿衣戴红花时候还要说四言八句,目的是为了使结婚这件事充满气氛和增加祝贺。在这天晚上,新郎还必须给亲人,父母,爷爷奶奶倒酒表示感谢他们的关心。这个环节我曾经看到我弟弟结婚时敬我爸妈我真的都流眼泪,以为敬酒的时候父亲会说话,内容大概就是“你长大成家,以后就是一个新的家庭,要能自己自立门户成就自己了。真的很感动。当然,爷爷也会说一些感动的话,都是用苗语说的,总之很感人。就在这天晚上作为男方的还要把要带去给女方的东西准备好,比如衣服,鞋子,礼钱等。这些东西是由之前就商量好的人带去的,是三个人,有两个一般是夫妻,是男方委托自己亲戚去给女方送礼送话的,我们大概是称其为“接亲人”这是用汉语表达的意思,苗语的描述不太好表达。另一个人是负责帮忙把这些东西送去给女方的,一般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男方就在“挂红”这天晚上把东西摆在桌上打点清楚交给“接亲人”第二天他们就把这些该带的带到女方。这个第二天就是女方的“花宵”,这里所说的花宵就是女方办理婚事的正日子,亲戚朋友来恭贺的日子。到了晚上,男方的接亲人就把他们带的东西摆在女方的桌子上,让女方的亲属点数,点清楚以后就交给女方了。第三天女方就要出嫁了,我们称为“过门”。也就是“接亲人”把新娘带到男方家,当然会有很多女方亲戚跟着送亲称为“送亲人”。到了男方家的时候,两位“接亲人”走在前面,新娘跟着“接亲人”,后面的是“送亲人”陆续的走进男方家中大门,就是男方的“堂屋大门”。在进门前有一个礼节就是“回车马”意思是让女方送亲人就停止在堂屋里,新娘进入男方家里。回车马口诀“女方亲人请回去,婆家亲人请出来迎”。并不是说叫女方的亲戚回家,而是他们的任务完成了,新娘交给男方了。然后女方送亲人就在堂屋里吃点心,新娘和接亲人就到火炉房坐着聊天,这会就会有周围的邻居去调戏新娘,还是挺好玩的。如果把新娘逗笑了还会有礼物相送,特别有意义。整个结婚大概就是这样了,随着现代文化的融合,很多结婚程序在不断的变简单,我其实也只是说了其中一部分而已。经历有限,希望多加指正。三、苗族丧葬习俗现代各地苗族成年人正常死亡举办丧葬的形式及过程都趋于一致,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差别而已。(一)临终多数地区是当老人弥留时,子女都在侧旁,以表示孝道。老人咽气后要烧“落气纸”,并为死者沐浴。苗族将老人去世看作是很重要的大事,家族邻里都要来帮助料理,并分头通知各处至亲前来吊唁。这一点几乎没有变化,也大概相同,只不过在前些年那时还有明火抢,老人死后就朝天开三枪。(二)人殓:沐浴完毕,即行小殓一般生前都做有寿衣,死后即用以装笆。小殓完毕,即行大殓人棺,一般不密闭棺盖,以便亲友来临时瞻仰。大殓时,黔东南的一些地方,儿子、女婿须各送一幅“垫尸帛”,家中还以数钱纯银同殓,以表示给死者在阴间使用。大殓完毕,即陈柩于堂屋中,等待安葬。黔西北、黔东南等地区还要备牛或猪请巫师主祭,表示交给死者,而后宰杀。(三)守灵、开路停丧期间,由家属轮流守灵,许多地方还要唱“丧歌”。丧歌的内容主要是追念死者辛勤持家,子孙蒙受抚育之恩竟未报答等等。城步苗族的“死丧歌”,就是这种情景。贵阳、云南金平县要吹笙击鼓,元阳县由长媳妇领衔执火守灵。关于守灵,我们那边的是儿子守灵,有多个儿子的一起守灵。也主要是吹笙击鼓来祭奠。(四)埋葬前一日至亲戚属都带来米、酒,女婿还要带牲口前来吊唁。云南元阳县,姊妹死,兄弟要以猪或牛前往祭奠。屏边县至亲前往吊唁时,要以牲口、钱粮为礼。出丧之前,要请巫师“开路”,交待亡魂去处。这是一项隆重的仪式,不可缺少。亡魂送去何方?一是“升天”,二是沿着祖先发祥的地方去。四川珙县在“开路”完毕后,还要“跳坛”,击鼓吹笙,以寄托哀思。毕节凶开路者须背刀挂弩,表示送给死者。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里请道士设坛开路,并制“招魂幡”,孝子穿孝服,执杖守灵。(五)我的家乡是这样的,埋葬前一日至亲戚属都带来米、酒,女婿还要带牲口前来吊唁。云南元阳县,姊妹死,兄弟要以猪或牛前往祭奠。屏边县至亲前往吊唁时,要以牲口、钱粮为礼。出丧之前,要请巫师“开路”,交待亡魂去处。这是一项隆重的仪式,不可缺少。(六)发引、埋葬停丧时间的长短,因人因地而异。大抵先要择定吉地,然后发引。一般是青年死后即葬,或停丧时间较短;老人死后停丧时间长,一般三日,也有五日至七日的。发引时,各地多以一只公鸡为死者“带路”,但从江县却用母鸡。湘西由家族中年龄最大的晚辈执火在前“引路”或丢纸钱。表示“孝道”的作法各地不尽相同。广西融水由长子背雄鸡、鱼篓、猪蹄随后作殉葬用。有的地区孝子要包孝帕、穿孝衣,执杖走在灵柩之前。毕节部分苗族,孝子要在村外以牛或猪羊进行郊祭。湖北宣恩需要一个“背布人”以一丈三尺二寸的布包裹全身,并在灵柩前执着长刀“引魂”上路,孝子则撑一伞挨头随走。从江县还由一人鸣炮在前,另一人持刀表示开路护关,再由数人分别提“火笼”、抬牛鼻、猪蹄等殉葬物,表示为死者赶猪牛。迷信风水的,一般没有坟山,而是请堪舆者卜地而葬;不信风水的,就埋在集体的坟山里。殉葬物多放在棺外。一般是埋葬时即掩土成坟,亦有的要等三朝后才去垒土为墓。家乡发引、埋葬我的家乡在这个环节也有些不同,主要还是相信风水,都要选择一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是看卖坟所对向的山脉好不好来定位。也就是在当天就把坟墓修好了。(七)守孝各地情况很不一样。黔东南清水江以南,多在葬后的次日或第三天早晨,备糯米饭到坟地为死者“送饭”;有的地区在葬后一个月内,孝子不出门。每逢春社日,要请巫师祭新坟。湘西地区是葬后一至四月,孝子不劳动不唱歌、不剃发,父死服丧三年,母死服丧四年。城步是带孝三年,此后,每逢清明,多数地区都要扫墓,并以清明之前一日为寒食节,修整坟墓。我的家乡守孝我的家乡是几乎都是在正月初一或者初三上坟,会带上各种吃的去给坟墓,希望他们在天之灵能保佑儿孙后代顺顺利利,家财万贯。以上关于结婚与丧葬的习俗说完之后感觉心情有些沉闷,从一开始很欣喜的结婚转入丧葬真是有些让人感觉不太舒服。但是作为民族风俗习惯,我本来想分为几大板块来写的,但是目前时间有限我就简单介绍一下,以后有机会我会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并进一步详细完善。四、花山节(一)“花杆”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这是文献资料所言,虽然与我的家乡的花山节几乎相同,但是有点不同的这里的“花杆”我们那边不是象征好心人,而是给那些需要提供帮助的,比如前一年没有挣到更多钱的,或者没有儿女的夫妇,或者运气不好的。主要是为了给他们增加运气或幸运。(二)“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节日盛况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今年来,还有现代舞,爬山,扳手劲,拔河比赛等,增加了很多游戏,主要是因为现在的花山节不仅是苗族人的欢庆节日,很多汉族人民也参与了其中,甚至比苗族的兴致更浓,因此很多活动也得希望有汉族的参与,所以现在的花山节活动很是多样化了。(三)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这一点我真实觉得很有特色,但是随着中国目前文化的发展已经不是这样了,以前会有,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