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的性质与供求.doc_第1页
契约的性质与供求.doc_第2页
契约的性质与供求.doc_第3页
契约的性质与供求.doc_第4页
契约的性质与供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经济评论 2004年第12期契约的性质与供求中国人民银行甘肃华亭县支行 任百祥摘要:契约是人们进行交易的必要产品,是中间资源配置的结果,物品和契约产品构成一个分工的经济社会。市场契约是契约世界的消费品,它支持着简单、低级的经济分工,具有多主体对立的产权特性,可能形成机会主义行为陷阱,市场契约的供给存在根本性的短缺和结构性供求矛盾,由此产生企业契约,形成产业升级。企业契约是契约世界中的投资品,它支持着复杂、高级的经济分工,具有明确的排它性私有产权,能够供给解决机会主义行为的内部机构,具有自我定价的计价特征,其中,“企业家精神”是自我定价的核心资源,企业契约的供求会出现正常均衡、低位均衡和超位均衡三种形态。关键词:契约产品 市场契约 企业契约一、引言制度经济学家们观察到,价格机制并不像古典以及新古典经济学中分析的那样完美无缺,交易各方总要克服一定的摩擦,交易过程中的资源损耗总是不可避免,科斯将交易过程中的这种资源付出定义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之所以必然性的存在,是因为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世界,交易主体要克服诸种困难以达成效用最大化的交易目的,就一定要花费一系列中间资源(第五节将给出确切的定义)到交易过程中来,以签订一个双方认可的契约,新制度经济学的各种分析体系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如何认识这一经济学革命的实质呢?人们习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零交易成本”的隐含假设基础上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在于将交易中的中间资源投入纳入经济分析,建立了“正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事实上,这种认识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我们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所谓“成本”,其实就是特定经济行为中被配置或将被配置的资源量,所谓“收益”(或“效用”),也就是完成特定配置过程所达到或将要达到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古典经济学建立的价格体系,它只分析了直接参与交易的那部分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将保证交易过程完成的中间资源的配置问题忽略了,这种“成本收益”计算就不是基于全要素运行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地,计算在内的要素其成本和收益可能不相对应,那么,理论分析得出的配置结果,就不能真正反映现实交易过程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配置理论就与现实的配置规律不相符合。新制度经济学正是认识到了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那部分资源的运动,把资源配置的理论建立在完全成本的起始点上,于是,企业、政府、国家等经济组织问题和契约、法律规范等制度问题以及意识形态问题等,都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具体对象,为人们打开了主流经济理论中的一个个“暗箱”,提高了经济理论的现实感和解释力。然而,遗憾的是,新制度经济学并没有把中间资源及其效用纳入主流的价格体系,而是从交易赖以进行的法律规范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存在性问题,认为中间资源是经济运行过程的资源损耗,这样,就掩盖了中间资源的定价即配置结果问题,从完全成本的起始点上归结到了与主流经济学相同的“收益”结果,造成对资源“成本收益”计算的扭曲。正因为在配置结果中忽略了中间资源的收益,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体系大都以交易成本为前提,通过建立交易成本的均衡模型而不是建立中间资源收益的均衡模型来讨论一切经济组织及制度的存在与作用问题,由于存在这样的理论局限,新制度经济学只能遵循规范逻辑,那么,产生多种互相分歧的分析体系,而不是形成比较统一的分析体系就理所当然了。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这种传承来自于对契约的相同定义。尽管对契约的分析框架不同,古典、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契约是经济运行既定的因素,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自发的、有效的配置资源,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契约是制度、组织形成及变迁问题的核心,从而也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但是,两种经济分析体系对契约的定义基本上是等同的,都是从法律规范的角度出发定义了经济学的契约概念,认为契约就是交易主体之间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的合同文件(明确的和隐含的),只不过新古典经济学更注重这种合同文件对价格体系的法律效果,而后者更注重合同的实施过程,认为交易就是建立、持续、完成一种法律的(制度的)契约关系,于是,与交易成本对应的契约关系成为经济分析的核心。在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由于理论假设是从交易的法律规范关系而不是从实证的角度定义契约,交易成本就因为一种规范关系而存在,却没有客观的承载对象,于是被归结为交易过程的资源损耗,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不知道交易成本和交易中的契约到底是什么,最少,到目前尚不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交易成本概念,至于市场契约和企业契约的实证意义是什么还是理论的空白;与这种契约的效用相对应,经济人的交易行为被认为是在交易权利,契约成为主体权利的反映者而不是权利本身,也就掩盖了契约的定价问题,如果说,市场契约的定价是隐含在交易价格之内的话,而企业、政府等序贯运行的组织契约必然存在独立定价的必要,从权利角度建立的定价体系其局限性显而易见。笔者以为,现代经济学趋同的方向应该是,建立资源配置的完全要素的定价系统。建立这个系统,其实就是在新古典价格体系基础上纳入中间资源的定价体系。如前所述,中间资源配置的起点是交易成本,其定价体系的关键,就是实证的定义一个中间资源配置结果的承载者,本文将契约定义为这样的客体,通过确立“交易成本契约”的配置关系,建构了中间资源定价的逻辑基础。本文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定义契约的概念,认为契约就是中间资源配置的结果;二是进一步对契约的两种主要形态市场契约、企业契约予以定义、计价和供求分析。二、契约产品: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既然交易成本是必然的,契约是交易不可或缺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契约看作是进行交易的必要产品呢?交易成本不就是生产契约产品的成本吗?这就形成框架依赖的第一个基本假设:契约是人们生产的一种产品,是人们为既有资源的交易而生产的、在交易过程中发挥服务、规范、监督、支配等效用的产品。用实证的、产品的概念分析契约,它就不再是交易的规范符号,而是客观的交易要素,很显然,对于特定交易的各方主体而言,交易要素不仅仅是那些可见的合意的产品,即使存在一个裁决契约纠纷的第三者也是不充分的,还必须生产一个有效的契约产品。社会经济的运行,一方面是人们配置一定的资源生产出供人们生产、消费的多种实物产品(简称物品,下同),另一方面,人们同样要花大量的成本生产出供人们交易的契约产品,在看到由物品构成的真实世界的同时,必须看到一个由契约构成的世界,这个契约世界并不是物品世界的附属,而是全面影响物品运行的客观存在,尤其是在一个由庞大的交易网络联系的经济社会里,契约世界的作用更加显著。是契约产品的诞生,使得人们走出了自产自消的经济社会,而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内生了经济分工,以发挥经济主体的技术特长、资源优势、环境特色,交换由此扩大,社会经济以此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分工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物品的生产就会越来越专业化,对一定主体来说,他可能要生产许多契约来满足自己的各种交易需要,但是,他必须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相关契约的生产具有专业能力,那么,宏观地说,就保证了每一种契约的生产都有专业人才参加,这样,从知识积累、信息获取与加工、谈判技巧等诸方面压缩契约生产成本,以生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结构更加复杂的契约,相应地,契约生产也走上专业化增长道路。物品和契约产品共同构成一个广泛分工的经济社会。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成本概念为发端,逐步发展出三个有影响的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交易成本及产权理论。交易成本最小化概念只能静态地揭示同种物品交易中的契约生产状况,而在不同物品、不同类型及动态的交易之间,交易成本最小化是无法通约的,换句话说,交易成本最小化只是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充分条件是要具备适宜特定交易的契约产品。提出契约产品概念,是为交易成本定义一个客观的成本负担对象,将交易成本纳入一个生产性的分析框架,以明确界定各种交易的中间资源投入的标准问题,即对特定契约来说,哪些成本或怎样的成本水平是合理的,哪些成本或怎样的成本水平超出成本标准,并进一步分析契约成本的均衡过程。至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合理的交易成本不是经济过程的损耗或浪费,也不是经济运行的摩擦力,而是人们生产契约的必要的成本支出,跟任何物品的必要成本一样是合理的,只有那些超出一定标准的成本才是无谓的损耗,超过必要成本水平的契约是低效的、无竞争力的契约,相应地,节约成本又受到契约效用的制约,交易过程要求契约必须具备相当的质量,这同时又要求较高的成本支出,于是,经济人在契约成本与效用的选择中寻求局部均衡。当然,契约生产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制度变迁也就是寻求节约契约成本、扩大契约产量、提高契约档次的动态过程。进一步地,不同交易要求生产出不同的契约产品,不同契约的成本水平就不一样,如同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成本一样,一般而言,容易完成的、比较普遍的、诞生历史时期较长的交易,其契约成本水平低,而那些复杂的、不常见的、开展时期较短的交易,其契约成本水平要高。第二个领域是现代契约理论。由于“交易”是一个抽象概念,交易关系也就表现为同质性,从交易关系角度定义契约,契约就如同一个交易符号只存在外在形态方面的差异,而不具有本质的可分辨性,那么,通过寻求契约外在的差异(如契约期限长短、完备程度及交易品的市场性状等)来区分市场契约与组织契约的异质性就是不充分的。进一步地,人们指出,现代契约理论的最重要的不足是不能对企业契约进行严格的定义(杨小凯, 2003), 不唯如此,目前所认可的市场契约的定义, 事实上是契约的法律关系和市场规范行为的结合体,仍然不能叫做是实证的经济学定义,其根本的局限在于,契约资源只参与和形成被交易物品的配置过程和结果,在这个过程里,契约的效用被指向法律制度所规范的效果,而契约本身的、经济意义上的、独立的效用被掩盖了,相应地,把契约成本当作交易过程的损耗对待。提出契约产品的分析框架,是将交易过程同时当作契约的生产行为,以明确归纳特定契约的经济属性。仿照物品的生产状况分析,对于特定的资源要素来说,进入不同的生产加工过程,其契约成品的构造和性能会大不一样;同样的契约产品,运用在不同的经济场合,就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用;相同的契约性能,因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而带给主体的收益因此不同;特定的契约产品,因为和实物资源的运动关系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等等。总之,契约产生、存在和作用的特定条件,决定契约的性能特征或效用量大小,建立这种依存关系,契约的性能和效用就是可以分析的经济变量,据此,能够进行契约的类别和规格划分,这就为界定不同契约的异质性,为认识、分析一个五彩缤纷的契约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正是以此定义了市场契约和企业契约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这两种产品是属于纵向的产业链的递进关系,而不是横向的平面上的联结, 它们的界限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尽管它们之间存在互相联结的中间地带,这正表现了产业链的衔接关系,而不是规范性质的连带,现有关于契约中间地带的讨论(王询,1998),我们应该转换一个角度用来分析契约生产中的产业层进及衔接问题,而不是用来分析两种契约的模糊界限问题。提出契约产品的概念,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现代契约理论有关契约假设问题的正确性。一是关于契约的公正、公平的前提假设问题。事实上,这是从契约的法律规范来说的,而在现实的契约生产过程中,不同主体可能承担不同的成本,享受不同的效用,即便付出相同成本也可能享受不同收益,这说明,通过“成本收益”计算,交易主体的成本量、效用量及两者的比率是变量而不是常量,历史的、现实的许多契约并不是建立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这恰恰反映了不同主体的谈判力量、交易地位及策略行为等参数,所以,法律上要求的契约必须符合平等、公平的原则或前提,在经济上只是一种理想的规范状态,平等与公平并不是生产契约的必要条件,将生产契约追求的理想结果当作既定的前提对待,就掩盖了契约生产环境的制度性差异。二是关于不完全契约的假设问题(威廉姆森、1998、1999 ,克莱因、1998、1999,麦克内尔、1998,施瓦茨、1999)。这是新制度经济学尤其是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通过否定新古典完全契约的隐含假设发展而来的。所谓完全契约假设是就契约应有的经济效用而言的,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否定这种确切效用,将分析契约的重点引到生产契约的过程中来。不完全契约是指契约的生产过程而言,而这个过程恰恰是交易成本的支出过程,这样一来,就从理论上把交易成本的大小跟契约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面对不同约束的经济人其节约交易成本的努力,就体现在不同的契约生产过程中,于是,契约的“缺口”、“实施范围”、“剩余权利”等概念,成为分析组织的存在与治理问题的主要体系,在没有契约定价理论的条件下,构建了契约分析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的主要局限在于对不同契约的性质和界限的模糊处理。事实上,站在契约产品的角度,不完全契约只是经济人“成本收益”决策过程的变量之一,而不是契约生产的既定前提或必然结果。第三个领域是制度及其变迁理论。该理论从交易成本的起点出发,重在解释契约(制度)的效用、实施、形态及历史变化(诺斯,1993、1994),问题是,从法律和政府规范关系角度定义契约,契约和制度之间的理论界限被模糊甚至一体化了,这就形成一个逻辑上的缺陷,即契约(或制度)是经济个体选择的均衡结果呢还是国家或政府选择的均衡结果呢(林岗、刘元春,2000)提出契约产品的分析框架,就为定义、认识制度及其变迁问题构造了理论基础。人们为了进行交易,必须生产出契约产品,而在理性的经济人之间,契约的生产是处于不确定状态下的,必须以一定的公共资源为前提条件,个体的资源才可能凝结成特定契约的成本,我们把生产契约时需要的公共资源定义为制度,也就是说,制度是生产契约的公共要素。进一步,我们把供给制度的契约组织定义为政府,政府契约与经济契约(市场契约与企业契约的产业链)同样构成纵向的产业链上的递进关系。以什么规则来供给制度,就构成政治规则的范畴即政府契约,而在该政府契约框架内,生产了什么样的、生产了多少以及具有何种效用的制度,这些具体的制度产品就是用来生产经济契约的、真实的制度资源。制度作为公共要素,其供给效率也是有差异的,据此,我们将制度再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就是明确界定了公有产权的制度产品,其需求者须购买使用,但其产品质量高,确定性强,非正式制度就是没有界定公有产权的制度产品,其需求者一般不需支付费用,如同利用自然资源一样可以无偿使用,但其产品质量差,确定性低。理性的契约生产者根据其成本-收益计算,选择适宜的制度,一般来说,生产低值的、零散的、普通的交易契约,会选择非正式制度,以节约成本;在生产高价值的、综合性的、新型的交易契约时,会选择正式制度,以提高契约质量。非正式制度之所以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且不容易变迁,因为它是无成本(直接)使用的,经济人的首选要素必然是非正式制度,只有当使用非正式制度的契约收益的损失大于成本节约时,经济人才选择正式制度;同时,政府对非正式制度没有直接的收益,就没有直接激励和经济手段进行改革。物品的供求决定契约的供求,进而影响制度的供求,制度的效用是由交易量决定又影响交易量的。在交易量很低的条件下,制度生产的成本高而收益小,政府契约就会是经济个体联合式的供给机制,这是集体内的经济人平均承担制度成本、获得收益的理性方式,如氏族、部落制。当交易量扩大到一定程度,供给制度的成本减小而收益增加,就会产生经营制度产品的政府契约,它以制度效用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其可能的逻辑延伸是,政府利用以国家暴力(诺斯,1993)来支持的制度供给垄断权,将制度范围扩大至经济契约领域,即政府直接进行契约生产,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历史上的官商制度(邓宏图,2003),就是政府直接生产市场契约、企业契约的情形,一方面,政府供给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公共要素,另一方面,政府又超范围供给制度,抑制了交易的发生、发展,从而抑制了经济效率,以此,我们可以解释诺斯的“国家悖论”。当国家暴力的成本增加,达到经营制度的收益的临界状态时,政府就会放弃制度经营性契约,而出现预算平衡的、专业化的制度供给契约,该类型的政府契约不是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全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供给制度的,它向社会收取生产制度所必须的资源,并用这些资源生产出足量、足质的制度产品,契约生产成为经济人在制度资源条件下自主的选择,因此交易扩大,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所谓市场经济,就是由经济人自主地生产市场或企业契约,从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所进行的经济转型过程,其实就是由经营性(企业型)政府契约形态向预算平衡的政府契约形态的转变过程。(关于政府契约将另文深入讨论)。现有的制度经济学对契约的构成和效用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但在这些框架里,契约只是物品交易关系的符号,产生一系列效用的本原体不是独立的产品,而是以不确定的意识形态上的关系存在着,契约的效用是无法定价的,提出契约产品的分析框架,是为已经认识的契约的效用定义一个实证的分析对象,从而可以类比物品的效用分析,进行契约的经济效用分析,使契约成为可以独立计量或定价的经济存在,使交易成本的使用有了现实的归宿,这样,就建立了“交易成本契约”的定价基础。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体系里,产品均衡价格是市场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自发调节形成的结果,由于忽略了契约产品,所以,无法解释契约的生产及供求变化状况,不能解释契约生产对物品生产的影响状况,也就不能解释契约产品和物品共同作用下的产品供求变化状况。提出契约产品概念,首先是为契约的生产与供求提供一个定量分析框架,由于契约和物品同样是交易的要素,那么,可以仿照已经建立的分析物品运行的各种模型,来分析契约的生产及供求变化状况。本文第三五节定义了市场契约、企业契约的概念,重点讨论了两种契约的定价与供求状况。其次,为契约产品和物品组成的经济世界的运行提供一个定量分析框架。一方面,契约供求状况影响物品的供求,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在契约层面进行的改革促进了农产品供给的急剧扩大。契约世界对物品世界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契约数量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问题,如果特定契约成本低、数量多,就促进该交易物品的需求扩张,供给扩大,如果该契约成本高、数量少,就压缩交易物品的供给;其次,契约质量也影响交易物品的供求,如容易发生毁约、纠纷处理困难等低质量的契约,使交易受阻,物品产量收缩,而高质量的契约形成良性交易环境,使物品供需两旺;再次是契约的复杂程度问题,高层次契约的缺乏,造成交易关系的简单化,从而影响社会分工的进步,物品生产的加速度就小,如果高层次契约供给充足,使经济分工深化,物品生产加速度提高。另一方面,物品世界供求状况的改变,会促进契约的供求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工业革命发生以来,在改变物品世界的同时,也迅速地改变了契约世界。概括地说,产品均衡价格是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契约的供给与需求四个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综合供给价格由物品供给价格和契约供给价格组成,综合需求价格由物品需求价格和契约需求价格构成。所谓“供不应求”,可能是物品供给量不能满足有效需求造成,也可能并不缺少特定物品,是由于契约需求比契约供给更加旺盛的原因,还可能是物品和契约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所谓“供过于求”,可能是某种物品生产过多,超过了有效需求所致,也可能该物品供给量恰到好处,是由于契约需求相对于契约供给显得疲软引起,还可能是两个因素同时影响造成。由于变量增多,相应地,在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的市场均衡过程中,考虑了契约产品的均衡过程要复杂于新古典体系的描述,其均衡状态也比新古典体系中的均衡状态要稳定得多。在均衡、打破均衡到形成新的均衡这一递进过程中,并非市场自发调节,而是技术进步、契约环境改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契约之所以是一种产品,是因为它的成本和效用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分不开,于是就引出了框架依赖的第二个基本假设,即经济人行为假设。经济人行为的目标选择依赖于这样两个基本规则: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经济人将最大化其效用;在效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人将最小化其成本。最大化和最小化都是经济人的理性目标,只不过在不同约束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可以说,机会主义与契约生产是伴生的,在完全自产自消的经济里,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理性的,而契约作为多个主体共同生产或实施的产品,就如同对一个公共领域的争夺,经济人行为出现多种不确定性,契约生产中的成本负担、测度、监督执行等问题,契约效用的实现、度量、监督实施、分配等问题,无不牵动经济人的行为神经,要求做出最大化效用或最小化成本的理性选择,但是,经济人的知识水平和结构、信息量、能力技巧等因素决定了经济人的选择只能作到有限理性,不可能达到理性目标的程度。现实理性和理性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现实,一方面促使经济人不断地增进知识、收集信息、培养技术等,使自己的行为结果尽可能接近理性目标,但另一方面,对处于特定交易中的经济人来说,理性差值带来的不满足感,就促使经济人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只要这个差值大于零,经济人就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理论上说,机会主义行为就是交易主体违背正常的、确定的资源配置过程的行为,现实理性和理性目标的差值就是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区间。经济人决策的两个约束条件决定了机会主义的动机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经济人欲多获取效用,简称效用型机会主义,如撒谎、偷盗甚至图财害命等。二是欲少支出成本,简称成本型机会主义,如偷工减料,以压缩产品成本,偷懒怠工,以减少人工努力成本等。可以设想,在交易效用和成本相关关系不明确以及因此进行的监督实施不到位、纠纷处理不公平时,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的行为。进一步地,机会主义行为能否发生或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会引起机会主义行为区间的相应变化。如果机会主义容易得逞,则促使经济人最大化效用(或最小化成本)的目标值提高(或降低),而扩大机会主义行为区间,激发机会主义行为,其行为的恶劣和频繁程度增加,走上恶性循环轨道;如果交易中能够有效地抑制机会主义,则促使经济人最大化效用(或最小化成本)的目标值降低(或提高),而缩小机会主义行为区间,以进一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行为恶性程度和频度降低,呈良性循环态势。机会主义的这种特征,要求必须明确界定特定契约的效用与成本的对应关系,即界定契约产权。对于既定契约来说,首先要求内生地供给一种效用和成本的界定、配给机制,以明确契约主体的产权,其次,当契约内生的产权机制不充分的情况下,要求同时外生地供给一种界定产权的机制作为补充。当契约内生的产权机制存在局限,而外生产权机制的供给不充分或成本很高时,就会内生出新的契约产品来,发生契约替代现象。是契约的生产内生了机会主义,而对机会主义的治理又促进契约产品的替代和升级。三、市场契约:性质、供给与需求(一)市场契约的消费品性质及其供求矛盾。考察市场契约的生产实施过程,我们发现,作为交易要素,市场契约在产生交易动机时投入生产,在完成交易时投资过程结束,与此同时,交易主体所生产的特定契约的效用已经完全消失,该契约的生命即告终结,谁也不能够把完成交易的契约用于其它交易过程,在新的交易动机产生时,人们只好生产新的契约。市场交易可能在相同的主体间多次进行,但是契约不可能重复使用,必定是一次交易签订一次契约,而每次生产的契约都是新契约。比照产品世界的情况,就好比产品的自产自消行为,没有交易,也没有剩余,当产生消费动机时,必须进行新的投资以生产出新的合意的消费品,我们说,市场契约生产者在生产契约的同时进行了该契约的全部消费,无论生产了多么昂贵的契约,无论生产了多么值得留恋的契约,交易主体都不得不在生产的同时予以消费。市场契约是契约世界中的消费品,这是市场契约的根本属性。市场契约的消费品性质,决定其不能进行独立的市场定价。市场契约是消费品,相当于生产者自产自消的产品,它只在消费环节发挥其原始效用,而不能进行社会比较,从而先天缺乏定价机制。当然,它并不是没有价格,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契约的价格是包含在交易物品的价格(或收益)之内的,它不能独立的表现出来。进一步,市场契约在产生和灭失的过程中,不同契约只可能进行成本比较,而不能够进行价格比较,或者即使进行了价格比较,也必然是不准确的,不同契约的效率不能够通约,契约生产很难进行系统的比较鉴别,契约生产过程的效率损失就不可避免。市场契约只在特殊场合存在定价系统,如牙客、掮客等提供的契约是一种定价契约,当生产某种市场契约所需的材料、信息、知识较稀缺时,该契约或该契约的某些部件的生产采取定价方式可以节约成本或提高效用,我们说,中介交易是派生的定价性市场契约,一定程度可以弥补市场契约不能定价的缺陷,而提高生产效率。有了市场契约的生产,人们就从自产自消的经济形式走向经济分工,但是,由于人们同时进行了契约的消费,仅有市场契约的契约世界是一个没有剩余产品的世界。可以设想,在零投资率和零储蓄率的契约世界里,市场契约的生产是在怎样的不确定和不连续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契约的短缺是多么普遍的现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契约对交易和分工的作用就是不序贯的,交易和分工以间歇的、爆发的形式发生,经济分工处于不确定的、动荡的状态中。进一步说,在市场契约的作用下,效用最大化目标促使市场主体逐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供给物品,从而在物品的供给方面形成分工以至专业化,但在特定物品的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只能由该主体逐一完成,这样一来,生产那些工序少、生产量大的物品就更有效率,而生产那些工序繁多、数量少的物品,生产人会受到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够生产,或者即使能够生产,也不符合成本效率要求,以此,市场契约不能够形成物品生产过程的分工,并且只能供给简单、初级的物品,市场分工的层次肤浅、发展速度缓慢。如同没有剩余物品的现实世界里人们的消费需求只能停留在低级原始的水平一样,市场契约是契约世界的低级品和初级品,它支持着简单、低级的分工状态。古典和新古典体系中,认为市场是充分完美的,这恰如满足于消费的快感一样,忽视了契约消费后的短缺问题,认为经济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源泉,认为交换是形成分工的原因,但没有认识到市场契约只支持低级的经济分工,市场交换与古典分工状态不是内在关联的。随后,经济学家们认识到市场存在失灵和缺陷,制度经济学进一步提出制度是重要的,这些理论有助于规范契约生产和降低生产成本,但其根本的局限是不能揭示契约的性质、定价及供求问题。其次是无效契约的生产问题,由于市场契约具有即时消费性质,那么,契约生产尽管有相似的契约可以借鉴,但没有相同的契约可以照搬,市场契约的生产总要克服一系列不确定性的约束,所以,每一件市场契约的生产,就如同进行一件物品的发明创新一样,要经过多次试验才可能取得成功。事实上,当事人从产生交易动机到完成交易的过程可能要经过与多方主体的多次的签约努力,人们为交易而付出的努力并不是都达成了交易,或者即使完成了交易,事后某一当事人觉得是进行了一次赔本的买卖,我们把这些额外的费用和当事人效用的损失归结为无效契约,又叫做试验成本。从契约产品角度认识契约成本(或交易成本),相对于现有的制度分析,一个基本的进步在于能够有效分析发生在未达成交易事项上的资源损耗,正如同产品世界中存在次品、残品、废品或高昂的研发成本一样,无效契约是市场的正常现象。无效契约成本的客观存在,使得契约生产者的决策要面对更大的成本约束,相应地,他会倾向于提高契约质量的成本支出,而减少契约数量的支出,契约生产数量收缩,因此又产生了契约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地,即时消费性的契约的生产,对一部分人来说,他必须在消费了旧契约的同时尽快生产新契约,他们对契约的需求十分旺盛,如,靠打短工维生的人,在完成既定的契约劳务后,必须尽快寻找新的雇主,而雇主可能不急于生产新的契约,这种对契约需求程度的差异会引起契约生产过程的“要挟”现象。所谓要挟,就是指契约需求相对较弱的主体以终止契约生产为谈判手段,挟迫急于生产新契约的主体签订一个不公正的市场契约。市场契约需求程度差异的普遍性决定了要挟性契约的普遍性。一个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在极度饥饿状态下,不得不花费重金以换取一点食物,很显然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契约劣势方在极严格的约束条件下,不得不生产一个十分昂贵的市场契约。要挟性契约是常见的,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普遍存在着资方对劳务供应方的要挟现象。主流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充分地注意到了市场契约的确定、完善与合理性,却完全忽视了市场契约因要挟的存在而可能产生的普遍的不公平现象。在现实中,以规范标准要求的契约的公正与公平原则,就因为“要挟”的普遍存在而难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压制了契约的正常生产,契约生产供给因此会出现短缺问题。(二)市场契约的多主体产权性质及其供求矛盾。市场契约不可能由那一个所有者来供给,而必须由双方(或多方,下同)交易主体共同生产,任何主体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来生产契约(并不排除要挟的存在),否则,就不是市场契约或者只能是无效契约;在市场契约的成本构成中,可能是甲方负担多些,也可能是乙方负担多些,这些成本分配因交易对象的特性而定,但成本比例的变化或任何比例结构都不影响契约为双方拥有的事实,契约的效力是双方意志协调统一而发生的,任何主体不能擅自变更;任何一方有权要求对方对其做出的承诺负责,但这是以该主体履行相应契约义务相对应的,契约的实施是在相互监督、共同维护的情况下进行的,不能由那个主体指挥实施;关于契约的纠纷,即使有十足的理由和证据,也不能由那一个主体来独自裁决,而必须借助执法的第三者,等等。总之,无论怎样的富有者、合作生产厌恶者或独立生产能力卓越者,也不可能独自生产出一个市场契约来,特定的市场契约,总是由参加该交易的双方主体共同决策、共同生产、共同维护实施,它体现一种合伙或集体的对立性产权,而且只能是多主体的产权,不能够也不应该界定一个明确的产权主体。由于市场契约的产权不明确,导致契约生产的低效率。政府及其法律体系正是内生于市场契约的对立产权性质,当然,政府并不仅仅是市场契约的裁决者,对一个对立产权的契约的生产过程来说,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供给一定规则或意识的权力机构,没有这个前提,契约生产动机可能被高昂的契约成本所扼杀,有了这个前提,就使得契约生产可以进行并决定了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然而,这并不排除由市场契约特性决定的低效率生产问题,一个明显的经验是,效率问题贯穿市场契约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如寻找生产伙伴到达成合作意向的艰难过程,合作决策过程的意见分歧和利益纠纷、甚至合作的破裂,生产过程的偷工减料,实施过程的机会主义,分配环节的讨价还价,裁决环节的推委扯皮等等,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可能造成契约供给的不足。由于市场契约的产权不明确,生产者就要求契约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事件以及任何事件出现时双方的权利、义务、风险分担、执行和结果等问题均能够明确界定,即生产出所谓的完全契约,但是,要生产这样的市场契约即使有现实的可能性也不具有生产的价值,现实中,人们只是生产出不完全契约。很显然,古典体系的完全契约假设,是将人们生产契约的理性目标当作既定前提来对待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在于认为生产这样的产品是不可能的,于是以不完全契约为前提分析市场与组织契约的安排、替代、实施、变迁等问题,既而出现的问题是,将人们生产能力的局限和某类契约的属性当成了所有契约的既定属性。经济运行过程中,模糊产权带来的核心问题是机会主义,市场契约的机会主义被过去的经济分析所忽视,事实上,生产市场契约,可能存在一个机会主义的陷阱。市场契约是由拥有其产权的双方交易主体共同消费的,那么,消费双方就都有动机多获得契约效用,我们说,讨价还价过程是有效解决效用型机会主义问题的关键机制。但是,在完成讨价还价过程,双方消费效用确定之后,相应地,双方主体又产生压缩生产契约成本的机会主义动机,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是必要的,但显然是不充分的,如诺斯(1994)分析的那样,合同实施本身就是不完善的。成本型机会主义的内生的解决方案是毁约,现实中交易失败的例子大概不会少于成功的例子,但毁约对契约生产者来说,并不总是优选策略,经济人在毁约的机会成本与机会主义收益减去机会主义侵蚀造成的损失的差额之间做出选择,在前者大于后者时,毁约是不理性的,所以,毁约很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一种机会主义者的要挟手段,要挟值上限等于毁约的机会成本。加大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打击力度,能在一定程度发挥限制作用,但是外生的机制不能够完全解决内生的问题,机会主义陷阱就现实的存在。当然,契约产权双方都可能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只不过行为程度不同,现实的交易结果往往是风险爱好者获得机会主义收益,而风险厌恶者承担机会主义损失。(三)市场契约生产的条件依存性质与结构性供求矛盾。现有的制度分析集中于契约成本构成方面的讨论,证明在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市场契约必须负担若干类的、高昂的成本,但不能很好地分析不同契约的成本差异问题。事实上,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特定契约的成本就不同,契约成本的条件差异产生契约生产的条件依存,进而形成市场契约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可分为三种情况:首先,物品专用性程度差异及其契约的结构性供求矛盾。有些物品很容易与其他物品完成交易,是因为容易生产一个供它交易的契约,有些物品则很难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是由于其交易契约具有极高的生产成本或极大的不确定性,如威廉姆森(1998)分析,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采取市场交易规则的费用会越来越高。从契约要素角度认识,一件物品的专用性程度每提高一层,预示着在市场上与之交易的物品及品种将减少一定量,这会引起无效契约的增多,相应地,完成一个有效契约,就要支付更多的信息费用、安全保障费用等,有效契约单位价格上升。也就是说,在市场上完成交易,从通用性最高的物品依次到专用性最高的物品,其契约成本和无效契约费用逐渐增加,契约要素的供不应求程度越来越大,那些高专用性物品的契约就非常短缺。其次,交易主体理性程度差异及其契约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市场上众多的交易主体不可能是抽象的、单一的“经济人”,而是形形色色、偏好各异、知识经验相去甚远的经济人,他们掌握的生产契约的能力存在极大差异,有的人很容易取得交易成功,也能从事多种物品的交易,并会在交易中多获利,是因为他能够利用自己出色的知识经验、把握市场的能力生产出特定契约或多种契约,并利用其契约要素的优势在交易中多得收益,我们说,这部分主体具有契约供给优势,而有的人能够把握的交易物品很少,也不容易取得交易成功,甚至做赔本买卖,是因为他掌握的关于生产契约的知识比较贫乏,很难生产出有效的或优势的交易契约,这部分主体存在契约供给劣势。主体理性程度的差异造成了契约供给的结构性不平衡。再次,市场环境差异及其契约的结构性供求矛盾。人们进行交易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由于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地理特征、人文氛围、历史沉积、制度安排等原因,使得人们进行交易的环境也是形形色色。一种情况是,在不同的地域进行交易具有不同的契约条件,一些地方交易产品繁多,也容易取得交易成功,是因为具有生产契约的良好环境,契约成本低,无效契约少,契约供给充分,而有些地方交易品贫乏或者交易不容易成功,是因为生产契约的环境太恶劣,契约成本高,无效契约多,契约供给不足。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交易特色,契约供给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征,如,在甲地木制品交易的契约成本较低,而化工产品契约的价格较高,在乙地畜牧产品的契约成本低,但纺织品契约的价格较高,等等,较低的契约成本会引起契约充分的供给,而高成本造成契约供给的短缺。四、契约的产业递进与企业契约的性质(一)市场契约向企业契约递进的必要性市场契约的特性及其供求矛盾,要求在交易不断扩大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完善契约生产机制。市场契约的完善不仅仅是要降低有效契约的单位成本,更要减少无效契约的损耗。这种完善可能是当事人经验积累的结果,即当事人从成功的交易中积累经验,从失败的交易中吸取教训,或者从前辈、同事、书本上学习交易知识,这些努力能够增强当事人把握市场的能力,更多地提供生产契约所需的知识资源,以提高生产主体的理性程度,增加契约供给,缓解契约供求矛盾。市场契约的完善也可能是制度进步的结果,通过设计精巧的制度结构来约束交易参加者,从而最小化交易成本(诺斯、2002),促进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契约的沉淀,使交易处于一种契约承诺之上(森、2003),等等。制度的良性变迁,将为契约生产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以节约契约生产成本,扩大契约供给量,缓解供求矛盾。制度变迁对契约生产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货币的使用对市场契约生产的变革性影响,经过市场的选择,通用性程度最高的物品充当了货币,优越的天性加上制度的恩宠使这种物品的交易契约可以达到供求均衡,在一个正常的制度条件下,谁也不会拒绝与货币进行交易,相应地,物品交易者只要寻找货币持有人进行契约生产即可,这就大大降低契约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并大大减少无效契约。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通过市场不能够达到交易契约的供求均衡。首先,市场契约的消费性、多主体产权性并不随着市场的完善而改变,由此形成的契约供求问题始终存在。其次,从契约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方面说,由主体理性和市场环境引起的特定的供求矛盾会逐步缓解,但在交易时间分散、交易空间扩张、交易频度增大的市场动态渐变过程中,原有的不确定性的收束或解决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新的供求矛盾不断产生,那么,交易经验的积累和交易制度的进步也必然存在动态的渐进过程。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仅在市场交易层面进行完善,不能解决因物品专用性引起的契约供求的结构矛盾,动态地说,这种形式的供求矛盾将不断扩大。总之,在一个正常的市场条件下,除货币的交易契约的生产而外,其他物品交易契约的供不应求的矛盾是难免的,契约供求的结构性差别也是难免的,并且这种矛盾和差别随着交易频度的增大而扩大。可以设想,对一个大量拥有专用性程度很高的资产的所有者来说,高昂的契约成本和大量的无效契约将抑制交易的正常进行,导致当事人的两难冲突。当市场契约的供不应求和结构差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契约要素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市场上提供这些资源将有利可图,于是,市场上就会出现以生产特定契约来牟利的交易者。由于市场契约对高专用性资产更显稀缺,那么,契约生产首先会在有关高专用性资产的交易契约中出现。契约对市场交易的制约,促使市场契约机制的创新,人们事先生产出一种契约,然后根据该契约需要配置相应的资源,在契约可及的范围内,其它要素的交易或运动就服从该契约的事先安排,而不必再逐一签订市场契约,这样,既定的契约关系代替了一系列市场契约,从而节约了要素主体为完成交易而进行的任何签约努力。新的契约关系的诞生和推广,把约束高专用性资源交易的市场契约短缺问题解决了,也可以说原来的高专用性资源因而成为较通用性的资源,相应地,在市场上供这种资源交易的新契约的收益开始下降,降到一定程度,契约创新又会在原有的次高专用性资源的交易中展开,依次循环发展。从理论上说,随着市场的发展,除货币不能进行这种契约来生产之外,其它任何资源的交易都可能进入这种契约轨道。这种新型的契约关系就是我们所谓的企业契约,运行着这种契约关系的市场主体就是所谓的企业。企业契约的产生标志了契约产品的产业递进和纵向发展,是市场契约这种基础产业的发展内生了新型产业,而企业契约的产生和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基础产业的繁荣。本文是通过分析产业链的升级现象和契约的供求状况来定义两者的关系和性质问题的。需要说明的是,张五常(1999)认为:企业契约的本质是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很显然,这只能揭示两种契约的成本比较状况,张五常包括科斯并没有将契约作为独立的产品来分析,他们是从市场交易和企业交易的不同形态来区分两种契约关系的,那么,企业契约的产生就只能归结为企业契约对市场契约的替代,一个必然的逻辑是:在一定经济规模条件下,企业契约的产生或规模扩大,即替代产生或扩大,将引起市场契约规模的缩小。很显然,这不符合经验事实。杨小凯、黄有光(1999)和杨小凯(2003)从不同交易方法的选择角度,将张五常及科斯的定义形式化,并进一步指出:企业的产生可能增加交易成本,只要分工经济的增长超过交易成本的增长。张维迎(1994)对此提出的经验结论是:在微观层次上市场和企业可以相互替代,而在宏观层次上二者则是正相关关系。但张维迎的模型不能回答这种历史现象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事实上,如果纳入市场契约和企业契约的产业升级关系中分析,则有:就市场和企业所表现出的升级现象来说,随着分工或交易效率的变化(杨小凯理论的前提条件),市场契约和企业契约之间,资源配置可能出现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转换或替代现象,但在根本上,市场契约和企业契约必然是互进关系,如果市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则企业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反之亦然,这是由契约的产业升级关系所决定的,这就从理论上支持和扩展了张维迎的结论并回答了问题的本质。(二)向企业契约递进的充分性当契约作为独立的交易要素运行时,整个交易过程就存在利益相关的三方主体:契约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也就是说,企业契约的运行依赖于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加盟,但是,又不是市场意义上的劳动者和各种产品。我们说,企业契约的运行要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其一,在开始交易之前,契约必须成为独立的交易要素,这是其他要素进行新型交易关系时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否则,市场契约就不可避免,契约替代就不会发生。其二,进入契约范围的交易必须符合契约的特定要求,也就是说,其他要素的运动必须由契约做出规定,这是其他要素对契约的承诺,没有这样的承诺,契约就不能够运行。其三,契约必须支付给其他要素不低于其市场交易净收益金额(交易总收入减去交易成本和无效契约成本后的余额)的回报,这是契约对其他要素的承诺,没有这一承诺,契约就不能够从市场上获取相应的要素支持,契约也就是无效契约。其四,契约支配其它要素运动的全过程,并承担契约生产、运行等环节的风险,契约所有者对运行结果负责,支配剩余,获取最后的剩余是契约创新的归宿,承担过程风险就是它支配剩余的条件,相反,契约运行中其他要素的主体是风险厌恶者。从这四个条件可以看出,支持企业契约运行的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不同的资源条件和配置效率,促使资源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为企业契约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经济制度落后的条件下,要取得非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是,在取得了该资产的所有权时,你才能够充分行使其使用权。随着交易的扩大,资本富余者发现,用自己的人力条件很难使自己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发生闲置,造成使用权损失,如果在自己掌握资本所有权的情况下,将资本交给资本短缺者使用,则富余或闲置的资本将得到有效利用,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相反,对于资本短缺者来说,尽管他不拥有某种资源,但可以在不取得资本所有权的条件下只购买资本使用权,这也是他的优选决策。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使用权和所有权就发生分离,比如很早出现的借贷、典当、租赁等交易现象。对于人力资本来说,他根据自己的决策获得劳动收益当然是最简便的谋生手段,但是他必须为决策支付一定的成本、承担决策风险,有效规避这种风险的办法是,在保证自己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条件下,将其人力资本使用权交给愿承担劳动决策风险的人,也就是自己在别人的指挥下劳动,最后只收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