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散文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1页
必修二散文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2页
必修二散文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3页
必修二散文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4页
必修二散文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散文课堂教学实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上,我设计了“三读一写”的程序。首先,我介绍海伦凯勒的背景知识,突出她以聋、哑、盲之躯立志成才,最终成为十九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大人物之一,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学生静悄悄的,眼神里流露的全是赞叹。一读:用心悟读,并划出你喜爱或者感动、感悟的句子或段落。目的:初通课文,抓住第一感觉,为写作作铺垫。学生:静悄悄的,我观察,没有人眼神溜转,都很专注。读毕,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互补。在学生第二遍默读前,我作如下点拨:师:文章共有哪两个人物?生:莎莉文和海伦凯勒。师:这两个物哪一个更值得崇敬?生1:莎莉文,因为她给海伦第二次生命。生2:莎莉文,没有她的教导,就没有海伦的成就和辉煌。生3:莎莉文,人生途中有一个好老师比什么都重要。学生的回答,印证了我最初的判断。学生的着眼点如果总在莎莉文身上,本课的设计初衷达不到目的不说,最可怕的是以后如果处处以莎莉文的标准来反思老师而不懂得反思自己,那必然是他成长的一大障碍。师:哈哈,大家讲得有道理,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看待的吗?生:想!师:我倒认为海伦凯勒值得崇敬!生:为什么?师:作为一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9岁女孩,很有可能是一个对生活彻底绝望的人,但她还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逆境中成长,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作家,还出了十五专著,这份毅力,请问谁有?!学生沉默了,呆呆地看着我。师:我现在算深刻体会了冰心的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莎莉文老师再伟大,也改变不了海伦的痛苦现状,莎莉文老师再智慧,也无法替代海伦的努力与思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要有悟性,要有毅力,要有持久的行动啊!在老师的指导下,海伦用行动证明了残疾人的尊严与伟大,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崇敬吗?学生频频点头。“为什么我们的视点不同呢?”我话锋急转。“因为你是老师。”这句话答得并不漂亮,但我马上接过“对,我是老师,所以我关注的往往是被教育者,你们是学生,你们关注的往往是教育者,你们希望在求知的路上能遇到一位象莎莉文这样的好老师,有爱心、有智慧,引领你成长;老师呢,平时没少跟同学苦口婆心,但收效总不理想,我想,你们如果能以不残之躯的强大优势,再吸纳海伦凯勒的敏感、坚毅、刻苦,那该多好啊!”略停片刻,我说:“看来,我们好象都在推卸责任啊。”生大笑。“这样吧,我们各自反思自己的角色,莎莉老师的优秀我来反思学习,我会争取让自己做得更好;海伦凯勒的宝贵精神财富就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从中汲取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东西,好吗?”“好”,学生很开心。二读:着重领会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和超凡毅力。三读:读出差距,读出信心目的:让学生在作品中读出自我,读出成长的信心,为写作铺垫。学生:继续用心读,读完之后小组主动交流心得。读毕,我进行写作指导:“下节课我们要写一篇海伦凯勒读后感”“啊”学生喧哗了。“别急,读后感大致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先来点背景介绍,接着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感觉或者初步印象,再重点评价其中某个人物,最后联系生活找差距。其实,这些内容老师不在这节课让你们准备了吗?”生笑,一脸轻松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 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三、授课过程: (一) 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 (二)作者介绍: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提出疑问:作为普通人,我们会想,面对21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 (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生答):大,雄伟,冷清 (四)内容分析: 1、录音朗读15自然段,提回3个思考问题:(提示: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词语回答) (1) 地坛有什么特点?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残废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失魂落魄。 (3) 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 (明确)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 (明确)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问)地坛的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2、重点分析:第5段,园子里小生命活动对作者关于“如何看待死”疑问的启示。 分析方式:提问学生感兴趣的描写。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 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 “露珠轰然坠地”“草木窸窸窣窣”对作者生的刺激,有了生的希望。 3、理解:作者关于“死”的问题思考所得:“一个人出生了必然的节日”? 明确:好好地活,顺其自然地活,“活”的自信。 4、指导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 (师问)作者在最后一段第一句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那到底要怎么样活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讨论: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的活法。 (五)组织讨论活动:好好活? (生答)奥斯特洛夫斯基疾病缠身,仍坚持创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师应变)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关于生命的精彩论述?要求生齐背。 (得知生没学过,师应变,师背,指导学生课后查阅。 (补充)晋江一中学女生跳楼自杀事件;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刘焕荣。 (明确)自杀对生命的轻率,意志力的薄弱。(提及学生周记)“正如凯煜在周记中说到为什么人有勇气自杀却没有勇气去面对所以活着才是最真实的。”在有人轻易地结束自已生命的同时,也有这样一些人物,在遭遇生活中的意外时,勇敢地面对,改变了自已的人生,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我想起了中央一套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网络妈妈”刘焕荣。一场大火使她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和美丽的外表,但她却利用网络同许多有着心理疾病的青年交谈,为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她的网络点击力达到三千万次。刘焕荣活出了自身的价值。 (师)现在为同学们介绍这几句名言,希望对同学们在思考生命这一问题上有所帮助 名言积累:(幻灯片)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明确)生命无法荒凉,把握青春年华,充实自己。 (六)过渡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母爱深深。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三2、预习第二部分 (八)板书设计: 感悟 地坛“我” 荒芜 不衰败-纤细的小生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命的自得其乐)(顺其自然地活着,平静,自信) 我与地坛生:齐背我的空中楼阁。(朗朗书声)师:空中楼阁是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是桃花源,刘禹锡的精神家园是陋室,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是什么呢/生:地坛(齐声说)。师:史铁生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一个残疾的作家。师:他怎么残疾?生:双腿残疾。师:他什么时候残疾的?生:二十一岁。师:对,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疾了双腿,同学们,你们想想假如让你在这个年龄残疾了双腿,你如何感受?生:(低头不语,一种极不愿意接受的表情)。师:那么,史铁生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假如我就是史铁生,你想了解我的内心世界吗?生:想(齐答)。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访谈,你们就是记者,而我就是史铁生,咱开始好吗?生:好(很兴奋)。师:因为我的双腿残疾,所以我必须坐下。马凯,请给我一个凳子。生:(把凳子递给我,含有同情的眼神看着我)。师:好,从我坐下这一刻起,我就是史铁生了,访谈开始。生1:请问史先生(学生笑),在你残疾后,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师:我第一个念头是-我还会不会有媳妇?(生大笑)。生2:当你残疾后,最想做的是什么?师:我曾经一度想到死,并且这个念头很强烈,但最终我没有这样做。生2:是你怕死吗?师:非也,是因为我觉得我已悟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好,我们一块儿读一下(师生齐读)生3:假如现在有人愿意比如我要捐献给您双腿,您愿意接受吗?师:(鼓掌)我会非常高兴。但我不能接受,因为就目前医疗水平不可能使我的双腿康复,所以我只能真心的谢谢您的好意。但你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你不可能把双腿给我,如果让你先把双腿给我,你还会说这句话吗?(生笑)所以,爱人者必先爱己。生4: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您若有幸康复,您最想干的的什么呢?师:和刘易斯赛跑(生吃惊)。可能大家不知道,我最爱的体育运动是田径,最喜欢和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2001年3月20日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我见到了刘易斯。(大屏幕展示史铁生与刘易斯的合影)师:我在1988年写了一篇短文我的梦想其中有一句就是写给刘易斯,我写到:你的跑鞋我的梦。生5:您有没有打算参加残疾人运动会?师:会的。但是作为啦啦队的人,我会为和我同病相连的人喝彩。生6:您的将来如何打算?师:我沉思,我写作,我活着,我写作。生7:先生,请问您为什么要写作?师:我的写作是逼的,是为生存找到理由,是为写自己的感受,但我的文字打动了一些人时尤其是一些残疾人时,我就为写作找到了充足的理由。生8:什么力量使你站起来的?师:我还在坐着(学生笑)。当然我理解你的意思是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包括我的母亲,我的妹妹,我的妻子和孩子。生9:在您的小说中,可以看出您对母亲的爱,但您怎么评价您的母亲?师:母亲对我的影响很深,她让我感到了她那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但她早早离我而去了。生9:很不好意思提到您的伤心处。假如让您的母亲回来,您想做点什么呢?师:我还一如既往的写作。但最想的是让母亲推着我到处走走,那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母亲最大的快乐。生10:您这么爱您的母亲,可为什么您却任由母亲去找您呢?您要知道那是很辛苦的。师:这正是我的母亲的伟大之处。而当时任性的我实在不忍心让母亲看到一个残疾的儿子。我认为我的母亲很理解我。生10:您的母亲是令人敬佩的。师:是的。这一点在我与地坛里第二部分最后两自然段写得很深刻,让我们一块读一下好吗?(师生齐读)师:黑大春有一首诗圆明园酒鬼这样写到:这一年,我永远不能遗忘,这一年我多么怀念刚刚逝去老娘,每当我看见井旁的水瓢我就不禁想起她那酒葫芦似的乳房。所以我要告诉大家:(庄重地)爱自己的母亲!而在座的每一位“女记者们”要成为一个有爱的母亲,“男记者们”要成为一个有爱的父亲。生11:史先生很冒昧的问您一个问题,您为什么只字不提您的父亲?师:(作沉思状)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对不起。生12:您有孩子,您是怎么教他的?师:我从来没刻意想过去教育他,他很可爱,我从不打他,骂他,当我在黑暗的房间里写作时,他会打开门从门缝看我,然后他就悄悄跑出去给我倒一杯热茶,我,我还用教育他吗?生13:您为什么会选择地坛?师;地坛只是一个偶然,因为我当时残疾后,只想找一个近点儿的,宁静的地方,地坛就成首选了,所以地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生14:谈一下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师:培根论死亡中有一段这样的话:犹如儿童恐惧黑暗,人对死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其实,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比如死前的呻吟,死时的痉挛,亲友的悲嚎,然而人类的感情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对死的恐怖,我早已看透生与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谈另一个话题。生15:写秋天的怀念时,您怀着怎样的想法?师:“秋天是落叶的季节,是归根的季节”,我是想找到一种归的感觉,视死如归的“归”。生16:您既然对生死看的这么透彻,有没有想过做个禅师?师:说到“禅”让我想到了释加侔尼,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一出生便是一个王子,后来毅然承担一个伟大的责任,超脱苦难大众。我并不想自比佛祖,但我在地坛里也是“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感觉,但我不想做禅师,我只追求一种禅意。我也做不了禅师,我对禅的理解很少,弘一法师,海灯法师那才是禅师。生17:残疾是不是更有利于您的写作?师:我不清楚,我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我的残疾给了我更多的沉思的时间,如果我不残疾我可能会和朋友去网吧,去三里屯,通宵达旦狂欢,去体验生活,但现在只能而且很快乐地坐在这里。所以,残疾对我来说是幸福中的不幸,也是不幸中的幸福。生18:张国荣在事业顶峰时跳楼自杀,您如何说死是一种不必求成的事?师:对于张国荣的死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但你只关注了张国荣的死,就因为他是名人,您有没有关注山西瓦斯爆炸而死去的几百名矿工,这就是名人之死与凡人之死的区别,有人不想活了,自杀了,死了,死了就死了,那是一种解脱,从屈原到海子,从老舍到川端康成,死的自然而然。生19:如果让您做高一六班的一名学生,您会怎样?师:会非常珍惜,因为我初中没毕业就插队,失去了很多机会,所以我会珍惜的。生20:最后,您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师:我有虽不健全但健康的身体,我有健康的心,我活着,我幸福!(铃声响,伴随着遥远而深沉的思想)师:访谈到此结束,谢谢!(生热烈的鼓掌)(当我站起时,感觉双腿已麻木)课后札记: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一直在追寻着这样一种境界:教与学的双方不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出现(因为这两个词限制了很多东西)而是互相激发思维和情感的一个个的人,就像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样,那才叫教学相长、如沐春风。巍巍兮泰山,仰止于兹;皎皎兮明月,照我前行。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蔡焕杰 第一课时师: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则是一个曾经十分荒芜的园子地坛。请同学们用十分钟时间读一读课文。师:请根据节选说一说史铁生的经历。生: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忽然患了截瘫。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和出路,就经常到园子里去思考,母亲也给了他很多安慰和帮助。在母亲去世之后,他终于发表了小说,并且不断获奖,碰撞开一条写作之路。师:讲得很好。第一部分初读有些杂,我们需要理出一个线索,这是以事件或是以明显的时间先后为线索的吗?(生:不是)生:我认为是以地坛为线索,走进地坛、亲近地坛、感悟地坛。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地坛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感情和思想,他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也有一个变化轨迹,请大家尽量用文中的话表述一下。生: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师: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坛是作者的再生之地,找出写地坛的一个关键句。生: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里等待了四百多年。生:我认为那句只是引出地坛,能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学生大都同意后者,教师(板书这句话):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打出第三段的幻灯片)生:荒芜很明显嘛,是说它显得很破旧;至于不衰败是说里面的动物,哦,还有植物很有生机。师: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荒芜除了残破之外,还跟人们对它的态度有关,当时的地坛无人重视,不管是官方还是百姓。(有学生说,对,人们上下班抄近路才去呢!)说它不衰败是因为它的内里各种生物充满生机,它丢掉的只是,见学生回答有难度,教师提醒:剥蚀的是什么琉璃?淡褪了什么朱红?学生从“浮夸”、“炫耀”中马上找到了答案,它只是失去了虚荣、浮华。教师出示幻灯片:具体说一说,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生:地坛至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逃避的场所、思考的场所,我觉得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灵魂。生:我认为地坛也有创伤,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师:你说得真好!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佬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作者自己的磨难跟地坛的沧桑相比真是渺小的。生:我认为园中的花草和虫子对作者的态度变化很重要。师:是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你感兴趣的句子。生: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生: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蚂蚁的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生:我注意到蝉蜕,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师(掩不住脸上的喜悦):我真想为你鼓掌!生:我也注意到蝉蜕,但我想到的是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学生鼓掌)生:我注意到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露珠就越来越大了,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如果这时有阳光,那就太美了。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师:说得很好。我想问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窸窸窣窣的声音?(学生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给学生一点回味的时间后再交流)我认为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虽然不能一一对应说蚂蚁教会作者什么,蝉、蜜蜂教会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几年的观察、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在解释“不能理解园子的人肆意雕琢它,但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时候,作者用了六个譬如,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生读)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和前一段相比如何?生: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有学生窃笑)师:我请那个刚才笑的学生发表一下高见。生:我同意他说的大气。但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学生在点头)生: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师:是啊,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略)第二课时师:第二部分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我所指的不仅仅是事情。生:母亲让我去地坛,为我担忧,去地坛找我。生:应该是送我去地坛,而不是让我去。生:我觉得送儿子是很一般的,但那样理解儿子不限制他去,就十分难得了。师:我看有道理。找我的部分是十分感人的,大家推荐一个朗读那里最强的同学读一下。(学生读,众人鼓掌)师:读这一段,你想到了谁?我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一个男人,他蹒跚着为儿子买橘子(学生中有人小声说是朱自清的父亲,还有人轻轻地背起背影);另一个是我的母亲,在我出去读书时,她在家里吃了很多苦,受过很多委屈,但她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在打电话时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过。说说你家的情况吧,我觉得提到父母我们没有什么羞涩可言。生(一个男生):作者的母亲找他却不让儿子看见,懂得为儿子着想;我的妈妈却不会为我着想,总是唠叨。我放假在家时她一天能打七八次电话,我没有办法,就把放电话的房间锁起来。生(一个十分文弱的女生)站了起来:我认为他太过分了。我的姐姐在杭州工作,我的爸爸在欧洲,半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我妈一个人在家,很孤独的。我每天都给我妈打电话,虽然每次都要等很长时间,虽然只是说些平常的事情,但我听得出我妈有多高兴。你不能只让妈妈为你想,你为你妈妈想过吗?生:我曾经告诉过妈妈,什么时间我肯定不在寝室,不要打电话。前天我有病,八点就回到寝室,刚回去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师:这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应吧。母爱的很多内涵,作者当时并没有理解,一个原因是自己年轻、心里痛苦;另一个原因是母亲的爱是默默的、不张扬的。不张扬的爱的表现形式太多了:可能是你酣然入睡时,她加上的毛毯;可能是你大汗淋漓时,她送上的手巾;可能是你误入歧途时,她无情的责打;可能是你心神不定时,她轻轻的叹息;也可能是你日常生活中,(看了看生)她不停的唠叨。请学会感受那不张扬的爱。师:这一部分回忆母亲贯穿着什么心情?生:痛悔。师:我忽然想起白居易长恨歌的句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不知道唐玄宗能否真到这种程度,但我敢说史铁生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父母还都健在,也许他们不能给我们很多钱,但他们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回报父母的爱要及时啊!第一步,你要懂得父母那不张扬的爱。(播放歌曲懂你,几个学生悄悄地擦着眼泪)师:我们还是回到课堂中吧。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生:根据片段记忆设想出来的。师:这种设想在生活中写作中都很重要,能说说吗?生:在生活中有了设想才能理解母亲的不张扬的爱;在写作中如果不设想就只能写母亲如何送我、有时候找我,就不很感人了。师:说的好,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作文中要敢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家不妨尝试一下。我们再想一个大问题,两个部分,一个写地坛,一个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生: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师:很好。虽然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抽象的,但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下面还有一些时间,让我们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一首小诗,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三岁时就夭折了,这是一首悼念诗,听我读一读。也许葬歌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学生久久地沉浸在悲哀而优美的意境中,教室中一片肃静。)(几分钟后)师:今天大家要回家,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吧。再见!我与地坛 台州中学过程实录PPT1:课题名称及史铁生照片,背景音乐为满文军的懂你营造一种气氛师: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但他一定有过母亲。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母亲”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母亲”用她的爱和生命支撑起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今天我们与作者一同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艰辛吧。PPT2:呈现教学目标:诵读全文,感受母爱,读懂母亲,感悟生命,启迪人生。师:大家先自由朗读选文(二),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学生自由朗读)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生:第三开头这个细节很感人。(读)“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正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师:你刚才念“看见母亲正站在原地”,与原文一致吗?生:原文是“仍站在原地”。师:你觉得是原文的好还是你改的好?生:原文好。师:为什么?生:“仍”表示站的时间长。生:“仍”字体现“母亲”对“我”去地坛不放心,还在出神地想事,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师:这事一定与“我”有关,对吧!(停顿)是啊,一个“仍”字,我们可以看出母爱就是一份牵挂,一种担忧。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可在这平淡当中蕴含着的是浓浓的爱意。你的生活当中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生:有,我每次回校时,妈妈都要送我上车,而且总是唠叨个不停。现在,我发现原来这“唠叨”就是爱。师:我也有跟你一样的生活体验。自己的年岁在一年年增大,父母的白发也在逐渐增多。每年假期我都要回义乌看望父母。每次回来,母亲都要亲自送我到车站,车不开就不肯回家,等车快要开时,她又到大门外站着,看着我们远去。我转过头,总是看见她张望的情景,然后是小心翼翼地横穿马路去等公交车。每每到这情景,我都有一种欲哭的感觉,这是一种幸福。生:我找的是这一句。第二节最后“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我喜欢这句,是因为它写出了母亲是毫不张扬的,是平凡的。母爱就在点点滴滴、平平凡凡之中。生:我选的是第三段中的这一句,“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原来,母亲的爱是要去设想的,母爱是“痛苦的”、“艰辛的”。生:我找的是“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自己平时也从来没有为母亲想过,现在我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艰辛和痛苦。生:我选的是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走到哪儿,母爱就跟随到那儿,母爱是无处不在的。师:说得很好,“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我”成长进步的每一寸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师:从同学们找的句子看,我们可以发现,你们找的都是“母亲”这条线,“母亲”是如何爱儿子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母亲”的爱都体现在哪。生:“母亲”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儿子”的理解上。师:具体说说。生:如第二节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深爱,“无言”二字包含着浓浓的爱意,一切皆在不言中。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节所体现的是“母爱”的深沉,在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语气和语调?生:应读得深沉含蓄,充满深情,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应略读重音。(生有表情朗读第二节,同学们评价说他语气语调都把握得不错。)生:“母亲”的爱还体现在矛盾、痛苦之中。如第三节,“我”到地坛以后,“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胡思乱想。师:“我”怎会知道“母亲”在家想些什么?“母亲”对“我”的爱,是否一开始“我”就明白,就有深彻的体会?生:不是的,是“母亲”去世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母亲”在家里担忧“我”,是“我”猜出来的。师:“母亲”在家怎样,日日夜夜怎样想,这是看不到的。不去设想,那是体会不到母爱,也不能完全懂得母爱。通过对“母亲”的矛盾、痛苦、担忧的描写,来体现出“母亲”的坚忍与伟大。“母亲”的爱有多深,“母亲”的痛苦就有多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那么第三节该怎样去朗读?生:应读得深沉,“设想”后面略快略重,要读出“母亲”的矛盾与痛苦的心理。师:那你试试。生朗读第三节,声情并茂,但过激昂,同学们提议再深沉一些。生:“母亲”爱“我”,还体现在常常到地坛找“我”。师:为什么要找?怎么找?生:因担心“我”到地坛去会做傻事,怕“我”自杀,虽然“母亲”在家已作了最坏的打算,但总是要当心的,所以要找嘛。怎么找?就是悄悄地找,不让“我”知道。找到了就悄悄、缓缓地离开,找不到就“四处张望”“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步履茫然又急迫。”师:“母亲”为什么不让“我”知道她在找“我”?生:因为“母亲”理解儿子,一方面担心儿子,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儿子的自尊心,不能伤了儿子。师:说得太好了。“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可儿子在那时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有一回,“我”还故意不让“母亲”找到“我”。多年后,我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真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时,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现在想起来,悔恨之情无以复加。朗读这节语气语调该怎样?生:读的时候应深沉、缓慢,读出“母亲”的焦急及“我”的悔恨。生朗读第八节,同学评价,大多数同学说还可以,读出了感情。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如“母亲”四处张望的情景,及找到“我”后“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读的时候应慢点、轻点。生朗读,同学评价说还是前面那同学读得好。师:有时,脑子里想的同实际做的有点距离,我们能听出别人读得好不好,但自己不一定能读好,因此,要想朗读好文章,是要经过长期的练习的。PPT3:母亲:1、帮“我”上地坛:无言目送2、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3、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 读懂: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师: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母亲”是爱儿子的,难道儿子就不爱他的“母亲”吗?生:不是的,其实儿子也是很爱“母亲”的。爱是双方的,正因为有爱,所以儿子才会去设想“母亲”的心理,才会去痛悔自己的倔强和羞涩,才会想写小说回报“母亲”,让“母亲”骄傲,才会在事业有成后到地坛去,整日地怀念“母亲”。PPT4:我:1、设想母亲的心理2、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3、写小说回报母亲4、整日怀念母亲师:史铁生在“母亲”身上读懂了“苦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也为所爱的人更坚定地生活下去。他从母亲身上读懂了生命的意义。“母亲”理解儿子,儿子读懂“母亲”,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PPT5:读懂母亲儿子 理解师:命运无情,但生命有情。现在我根据大家刚才的建议,以及我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深沉、深情、悔恨、思念等感情来诵读全文(节选的第二部分)。PPT6:一幅画面,上面两个字“魂牵”,配乐沉思曲(配这一画面,这一音乐,再加上老师感情的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这一情境中去。学生也轻声地一起跟着老师读。当读到第五节“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他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时,老师眼含泪珠,语调呜咽,读不出声了。学生也已全融入到这氛围中去了。当全文诵读完毕,已有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师:(音乐继续)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没有道理没有代价的爱。”那种爱无边无际,随时准备为儿女牺牲一切,却又不要什么回报,只管无怨无悔地付出。面对史铁生的母亲,面对我们自己的母亲,不管你的母亲在还是不在了,你将对她说句什么?PPT7:母亲,我想对您说生:母亲,请原谅我以前的无知和幼稚。生:母亲,我想对您说以前是我错了。您工作那么辛苦,可我还向你耍脾气(哭),还跟你顶嘴,妈妈,请你原谅我,我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师:你母亲一定会很高兴的。生:(哭,说不出来,停一会后说。)妈妈,我知错了,我不该那样做,那样伤你的心(说不下去。这位女生在这学期开学第一天就离家出走,一星期后才被父母找回来,回校后一直很压抑,今天,她把这压抑通过眼泪发泄出来。)师: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妈妈早就原谅你了,你自己也应从中解脱出来,好好地学习,这才是你对母亲的最好的回报,对不对?(生使劲点头。)生:母爱是深沉的,含蓄的,我将用我的一生去报答母亲。师:那么,读完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生:平时,我们要多体谅母亲。师:(结束语)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等到失去才去体会她的珍贵,好好地爱我们的母亲吧。下课!(掌声)PPT8:再见!谢谢(配乐懂你)鸟啼教案 邳州市官湖高中高一语文组何付祥一、导入: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地坛古园,终于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解决了历代哲学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生与死。(史铁生怎么认为的?有没有自然界的什么事物让我们也作此联想呢?学生大致可以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并且知道生命要坚强)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关于生与死的文章,一位作家在听到冬后的鸟啼后所悟到的一些道理。书鸟啼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考虑两个问题:a,解决生字词b.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5分钟左右)三,(学生复述)大概是:听到鸟啼作者感悟四,问题设计:1,为什么鸟啼对作者有启示和思考?比如窗外的鸟叫会不会然让你也有这样的感悟?(不会,因为环境问题。学生大致回答)是在什么环境下?(第一段和第二段开始,教师可以总结:在死亡的环境下,刚刚有了一点点的温暖)2,么鸟的叫声是怎么样子的?(二三四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咕咕叫的,微弱的;清越的,表现了生命的越来越强烈)3,生思考:在一种死亡的环境的笼罩下,出现了激昂清越的鸟啼;在呱呱中,主人公在冬夜的山顶,苦寂无人的时候,听到的一声声婴儿的啼哭,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大致可以说出鸟啼是生命的希望)是用什么手法得出的呢?(提示死亡的环境,鸟尸,学生可以说出“衬托,对比之类的话”就行了4,我们通过环境等方面看出了鸟啼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作者对此是怎样认识的呢?请用笔在文中划出作者感悟的话。(第6节之后每段都有,让学生大胆的划吧)(这些基本上分成两种,即12节以前的,一句话总结:死亡的环境或者艰难困苦阻挡不了生的希望,有生的希望就应勇敢的活着;12节之后,关于生死问题)5,作者最终是通过鸟啼来说明他的生死观,那作者是怎么的生死观呢?(就是12节,教参上的解释太难懂了,可以解释成:当精神上死亡之后,即使是活着也已经死了,有了生的希望就能成长整个生命。适当补充一些吧。)6,由此来看,把鸟啼仅仅解释成“生的希望”好像还不太好,那么看了作者的生死观之后,鸟啼怎么解释才能概括他的观点?(从文中找,学生说也可以,引导一下:向死而生,面对死亡,应该有生的希望)7,我们在文中学习了作者的“向死而生”的精神,那么在自然界中,有没有什么事物让我们可能有这样关于生命的感悟?(青松,竹子之类的,让学生学习自然界的精神吧,学生很积极的,连哪个伟人曾以此为榜样都可以说出来的,一句话:鼓励)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节课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有的说:“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有的说:“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我说:“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我说道:“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我开始读了。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给学生们说:“下面,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按刚才李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同学们又开始各自朗读了。我在巡视中发现,这一次,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那种大声“读”,而是在体味中窃窃私语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看他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走进朱自清了。学生自读完了,我又抽学生起来读。这一次学生读的效果大有进步。特别是易维佳同学,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段从她口中流出来时,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当然,也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