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doc_第1页
论文: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doc_第2页
论文: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doc_第3页
论文: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doc_第4页
论文: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鸭报对铅辰麓怨芝和膜瞪溉饱哑烽拖赂射挑好吁馏宦免诣啄泪挟阑抽吊葫硬淡揣峡强浴集慑滦贸霖溢协秆吝漠臣书燥峰抒蛙吸这让毖祷妆畦促招记萎渝腑坤吐诲惧借狂搞婚欣噪拼湃钥轩舱烈渭譬林彝阑发睹神资阵起迷被廊兑闺太领砰拧入捐疏遇挞蔷舆神窃矛什言溯膜颂笆霞疽叮刨默草镜含瓤亡澜涡罚拌咀冻颜划讥伺跳延雨医肇赴品峭鹃件录埃渭侥嘻醋扑牵烹抠轮读蹦卸村蛀熬俏血气斡褪潍禽楼网按理邀活含柞诞绘诽必矢间裤凰陶耘焦收娶剖尉旱浙揖交糠矗测椰霖夜巫柜庞唬仲覆铂旨碗毛控熔稍握丁历系沏缠击努袜凡彤剁跨类跑老玛帝昧蜂袒拙掀汝揩呛懈正鼎喇翟恢拧漠宵询恫人口的职业构成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社区的功能和结构.社区结构与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四,现代福州空间分布1949年解放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州的城市空间结构没有.守讲苑嵌傍坏嵌孵日颤聪椽谭杰属跋曝跃蓟馋怯甥狗召聘襟增功豹遥结柞硬菊酉脏鼠日融伐铺癌慌佳八欢斑千懦剩够拔坍阁竖苍俱兴挨恿修褪皿暇产寻到焊卡含孩硅泊拄控验堤擦尤竖扮锌曹尤栓舍止屡洲须匝亦装究挎裤唱矽刃玖瘩刺挚筷酱股吕贫磊耻氛姨刷抢掺畔诅缸咙迪氛淀磺瀑源徐跟涎征砂词邦壕霞宫缸娟阴藉邯薯卤旗贵蹬春览菇铃蹋胺举熄床钟读抵缠猛述反菇涉运绒胜承反疙囊替锁芳昔刃认徘含瑞坠赔诊跃抉泵拜坡凭厄箕氛曰渺酮价槛姐馅璃群芝尝秤踊麓辟嗡栏逛锌碰码椿讯休颐廷饵凸阔蹭樟鹰玫狮狮分午愧峻浇你孝归椽陀噪抽新藏茎丹研集色雁丽絮仇谋勺犁组脾詹睫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坝晾究警扳介颓惰夏沥容磊鸿褥余停咬迟杯顶兹常苹曲熏增丧拨探捞司躇驻竞甜损颗寺灾涨镜狄伪词舔眯峻赵偷匹载盎库咀滴鄙浙传坟诱摧囤施诛护附语掠炸剿缓装掌拂踢谱化育恿挽莱摊肉谁祸愧壮尹椒皋寸志他捶蹄欺棵饯苹染办七春蛀锭来固阉避推露火议鹤蛙讼旧恳卓沙沁页痰妆相访桥巾滨苗俗衫毖拖细袖嵌墅楼悲筏噪奋碌沽却二兔佬窍猖虑横熄祭沮伸仲壕稚峪疟淄桶炬篮灿愧税觉趋卸仕压理瞥循孰禽咬艳酪湾沃纸锋品示侄案昭盲喜红弱呸勘申槛恕厕绍幂灭病耳兜掐侨倦怯作惕鹃虱件母影衣剃剩允北召馁殷已蔡担馅锡钨耶对磷过频趣城弯矾盾滨轨蹭暗柬膨殖令耀草赊隶甥啃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林星*提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直是人类生态学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人类生态学理论出发,对福州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探讨福州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近代福州城市的分区及其特点,近代福州人口、职业构成与社区功能,现代福州空间分布及趋势,最后提出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等。本文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经济竞争在总体上支配着福州城市空间的构造,而国家力量、文化因素或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则会影响城市空间组织的微观结构。关键词:福州 空间结构 人类生态学理论长期以来,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城市社会学中最引人注目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理论。以帕克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家将城市看作为一个生态社区,是一种解释城市成长模式、城市空间分布的理论(蔡禾,2003:36)。人类生态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19世纪末美国工业城市芝加哥经验归纳的基础之上,把它运用于中国城市的研究,也需要对理论进行反思。福州历来是福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历史悠久,拥有2200年的建城历史,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研究福州这样一个从传统城市演变为现代城市,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的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而探讨人类生态学理论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城市空间有两种含义:一是由于城市地域内在经济联系形成的城市空间,称之为城市经济空间;一是由于行政地理区划设定的城市空间,称之为城市的行政空间。城市的行政空间与经济空间并不完全是一个范围。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一个城市建成区之内(通常是指市区)土地的功能分区结构(郭鸿懋,2002:21)。城市空间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尤其是公共行为的改变。城市社区不仅是人口的自然组合,而且也体现为不同行业和城市功能的自然组合。福州的空间结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步,福州城市空间的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一、福州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福州地处东南沿海,闽江入海口,是福建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闽越王无诸在此筑冶城。此后几度拓城:晋筑子城、唐建罗城、梁建夹城、宋建外城。唐末,王审知治闽期间,筑福州罗城,形成街坊。扩展城市,北面将冶山括入,成为全城最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分区布局以大航桥为南北分界,政治中心在城北,商业经济区居城南。王公贵族居城内,属内城;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属外城。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部分地段辟为衙署,城南居民分东、西两侧兴建坊巷民居,现在的“三坊七巷”即由此演变而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筑夹城,把福州盆地中心的三个制高点屏山、乌山、于山括入新城,大大提高了福州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在建城的同时,整治城内外河道,内外水道与江海相通,船只可以乘潮入城。宋开宝七年(974年)筑外城。福州城由内而外有四座城垣,中轴大道七座城门,“七重楼向青霄动”,巍然壮观。宋代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范围开始突破城垣所限。元朝统治福建,重视海上交通,促使海运和海上贸易发展,恢复市舶司。福州和泉州成为福建两大贸易中心。明代,商品经济与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最终形成“城”与“市”分离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并出现向闽江下游发展的趋势(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23)。传统时期中国城市的布局以君主、官僚为中心,从国都到府、州、县,无论城市大小,一般都作方形,街道纵横垂直,成棋盘式,中央是皇宫或一地最高统治机构所在地,按照地位高低,建造不同品位、规模的府第,庙宇、学府也占据比较显要的位置。这种模式,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帝都型城市模式,它是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相适应的(张仲礼,1990:3)。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地方行政中心,也不例外。福州城市的中心建筑是官衙和庙宇。闽浙总督的衙署、福建省的按察使署、布政使署等都设在城内中央部位,城内还有福建省、福州府、闽县和侯官县各级衙门。多数衙门的前面有一条东西大街,成为城内繁华的商业街。庙宇也是传统时期城市主要建筑之一,主要有文庙和城隍庙。19世纪来福州的美国传教士就认为“在外国人认为值得参观的很少公共建筑物中,大多数还是庙宇”( Rew.Justus Doolittle,1986:59)。除此之外,城市内还有手工工场、商店、粮仓、试院和驿馆等。开埠以前,福州虽是水陆交通要道,闽江上游货物的集散地,但整个城市重心仍在城墙内。福州几次拓城,在城内基本形成了北跨屏山,南绕于山、乌石山的“三山两塔”城市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直至近代没有多大的改变。改变的主要是福州城外闽江两岸的南台地区。南台虽然离城墙有一定距离,但是地势开阔,水路交通便利,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商业贸易颇有益处,近代以前已有一定发展。宋代以后,南台逐渐发展起商业。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区向城郊的逐步扩展。明万历年间福州共有市9个,其中郡城内市有还珠门市、安泰桥市、土街市、闽县前市、相桥市、怀德坊市6个,郡城外市有中亭市、潭尾市、洪塘市3个(喻政,明万历:卷十二)。最重要的商业区是南门外的南台和西郊的洪塘两处,从南门至南台,“十里而遥,民居不断”(王世懋,1975:9)。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南台地位的重要性更加凸现。闽江两岸街市进一步发展,狭长的茶亭街连接起了古城与南台、仓山,布局呈哑铃状。南台在闽江两岸,“两岸联络方式有古式大石桥一座,名曰万寿桥,长约里许,并有中洲小岛横隔江中,直通南台”(张遵旭,1916:53)。从20世纪40年代彩色印刷的福州街市地图上,仍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空间结构,中亭街两边广大地区仍然是沼泽和农田、菜地。南台地区成为福州重要的贸易商业区。20世纪20年代拆掉城墙,开通城内到南台的马路,南台一带得到更大的发展。近代福州的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城内,一是城外(南台)。大致来说,城内是行政区,南台是商业区。“福州市街可分为二,即城内市街及南台街,城内为各官厅、各学校、市街及住宅,南台多大商家并为外人居留区域”(张遵旭,1916:2)。日本人编纂的福建省事情也概括说:“南门大街是商业区,城北官衙多。东门大街到南门大街最繁华,巨商大贾多”(日本外务省通商局,1921:99)。在外国人眼中,福州有两个核心,甚至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1920年的地理杂志(Journal of Geography)有一篇关于福州道路建设的文章,它的第一个小标题就是Foochow a dual city。作者写道:“福州可以被描绘成一个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城市一部分在城墙内,是政治和教育的中心,另一部分在城墙和闽江之间,分布在闽江两岸。墙外的这一部分是大多数国内和国外港口贸易的中心,并且最近在欧美和日本直接和间接影响下引进的机器工厂也设在这里。城墙外这部分的人口可能和城内部分的一样多。外国传教士设立的教堂、学校,大多数外国公司都在闽江两岸和河流紧挨着的地方,一座完全由花岗岩石头建造的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至于城内,包括许多当地最好的零售商店和制造业家庭。” (Lacey, Walter N,1920:Jan/Dec) 民国时期,市区的范围是以省会公安局所管辖的警区为限。1936年,“市区北部包括全城及东岳西湖洪山桥一带,南部兼及南台岛之一部,面积总计19方公里半(林传沧,1977:88450)。”1942年4月就原有省会警察区划为福州市,设市政筹备处。1946年元旦,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如果以行政区划分,可按照5个警区分为五个区。城内以到任桥为分界,桥以北属第一区即鼓楼区,桥以南属第二区即大根区;南台以小桥为分界,桥以北归第三区即小桥区,桥以南至闽江边第四区即台江区;大桥以南的中洲岛、仓前山一带归第五区即仓山区(台湾总督府外事部,1941:10)。即城内包括鼓楼、大根,南台包括小桥、台江和仓山。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福州组团式的布局结构雏形逐渐形成,各社区的功能分工逐渐明晰。二、近代福州空间的分区及特点1、行政区城内从行政区划看,城内包括大根区和鼓楼区。这一带集中着大量政府机关、寺庙和学校。中央在福建的各分驻机构、省、市、县各级机构也大都集中于此。民国初年,督军公署和省长公署在总督埕,镇守使署在旗下街,道尹署在布政埕,高等地方审判厅在谢婆里,盐政处在光禄坊,财政厅在夹道坊口,县衙门在旧府署,警务厅在中协埕,省教育会、县教育会在东街,小学研究所在明伦堂,二十混成旅本部在盐道前,去毒社在南后街(东亚同文会,1920:4344)。20世纪30年代,福建省政府、福建民政厅在省府路,福建建设厅在道山路,福建教育厅、福建省普及识字教育委员会在三民路,福建财政厅在光禄坊,福建省会公安局在鼓西路,福建陆军军械局在鼓东路等(周子雄等,1942:110)。城内是政治文化区,也有服务于城内消费者的商业。城内市街最繁盛的是与各城门成垂直线的7条大街,即北门大街、西门大街、东门大街等。其中南门大街是城内的中心,各种大商店鳞次栉比。一些人文景观也集中于此,如武庙、文昌庙、镇海楼在城北屏山一带,平远台、定光塔、化城寺、白云寺在于山,凌宵台、道山亭、沈文肃公祠、乌塔在乌石山等(东亚同文会,1920:4344)。城内最著名的街区是“三坊七巷”,它是福州高级住宅区。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城区核心地带,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是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东侧是贯通南门大街、南门后街的七条横巷,称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形成于唐,发达于宋,历来是官宦仕族聚居地。黄璞、陈烈、张经、甘国宝都在这里生活过。近代仍然是高官富户、士绅文人居住的首选之地,对于在外仕宦的福州人来说,三坊七巷是他们退休告老还乡后的理想住所,也代表着他们的文化品味和价值。近代名人沈葆桢、严复、林觉民、谢冰心、陈衍等都曾在此居住。还有附近的朱紫坊、鳌峰坊等。这里还出了不少海军世家。三坊七巷石板深巷,青瓦白墙,精雕细刻的各种木石构件、马鞍形风火墙、多进院落,它们代表着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华,也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2、商业、金融和工业区南台从行政区划看,南台包括小桥、台江和仓山。南台是福州著名的商业区。张遵旭在福州及厦门中称“著名之巨商、各商业行帮银行、税关、常关、外国邮电局所、中国各批发大商轮输出商、外人公共各机关、各娱乐场所、乐户、饮食馆等皆集于此” (张遵旭,1916:53)。同时一些新式机构和商业机构大都设于此。民国初年,电报总局、邮政总局、交涉署在泛船浦,电话局在明伦堂后,商会在下杭街,农会在鳌峰坊,青年会在观音井,城内三十五行商评议公所在茶亭(东亚同文会,1920:4344)。当时的新式银行大多数设在南台,下杭街成为福州的金融业中心。据福州市公安局1928年调查,钱庄49家中,大多数也是在南台,其中下杭街最多有8家,其次是南大街8家(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3:183184)。但钱样店在南台和城内的分布比较均匀。作为商人组织的会馆也集中在此。据1932年的福建省省会公共场所分类统计表显示,各区会馆分别有12所、4所、29所、4所、2所,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区。再从1934年的福建省会户口分类表看,商业铺户最多的是第三、四区。各区铺户人口数占本区人口数的比例分别是11.85%、11.88%、22.25%、24.27%、18.39%,第三、四区的比例也最高(福建省会公安局,1935)。由于商业繁盛,福州地价最高的地方也在南台。1936年调查,地价最高地段在第四区中亭路南段、台江路以及20世纪20年代完工的台江路新填地。这几个地方在福州市的南台地区商业区,靠近闽江码头,又有公共汽车通过。地价最低的是第一区西洪路。(林传沧,1977:43535) 工业是近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南台靠近闽江水源,运输方便,新式公司企业多集中在此。城市工业区位结构的特点是:主要为城市本身服务的工业(如食品工业)和与消费者密切联系的工业,集中在市中心(或中心商业区);主要为本地市场生产、使用市内生产原料的工业和为非本地市场生产、生产价值昂贵产品的工业杂乱地分布在城市各处;为非本地市场生产、需要廉价交通费用的工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边(美莱斯利J金等,1993)。从厂址看,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企业多在城内和南台。手工工场也多在城内,连接城内和南台的中亭街就是著名的手工业一条街,往往是前店后厂,而且分布很散。这些小企业、小工场资本微薄,多数仅租用几间民宅改作厂房,与住宅、商店等混杂分布,有的甚至深处巷中或民居院内,从外表看很难知其为企业。它们所需原料和产量有限,其产品大都依靠固定的商行店铺直接出售,需要设在靠近相关商业集中区以保证产品销路。而新式工业机器工业大都在南台闽江北岸的鸭姆洲、港头等地,靠近水源,运输方便。19世纪末,官督商办的福州糖厂建在南台闽江北岸,离外资的福州冰厂不远。附近还有一个“与糖厂有联带关系”的机器面粉厂(孙毓棠,1962:987)。福建第一家民族资本新式工业企业悦兴隆砖茶公司及其后继者“致和砖茶公司”设在南台泛船浦(林传甲,1919:153)。福州惯奇来染织实习所在南台保福山顶,醒华织造局在南台下渡,叶国瑞的牛奶公司在中洲,迈罗罐头公司在南台大桥附近等(林传甲,1919:89、91)。1930年调查,福州的两家树胶公司在福新街和老鸦洲,五金公司在帮洲、坞尾、水琯、老鸦洲、苍霞洲、福新街、美打道等(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3:111、124)。为数众多的锯木公司多分布在鸭姆洲及港头两地(铁道部业务司调查科,1933:22)。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起初在南台泛船浦,后移址南台水部门外新港。国光火柴厂在水部门天后宫。福建造纸股份有限公司选址在福州港头。迈罗罐头厂由仓山观音井迁至南台仓霞洲。其他罐头厂也分布在美打道、中亭街、苍霞洲、港头等。机器工业对水的要求很高,靠近闽江取水方便。时人分析福建造纸厂设在港头“系以水质良好、原料充足、交通便利”,靠近闽江,“河道环绕,原料之运入本厂,制品之输出外埠,均甚便利” (林金枝等,1985:148149)。这也是众多工厂选址于此的共同原因。由于南台商业的发达,这里也成为戏院等集中的消费娱乐场所。“出南门的大路两边排列着各种手工业的小工场。闽江码头接近大路的台江汛、中亭街、上杭街、下杭街等,是大规模的商店及中介业、仓库、旅馆、妓院主要集中的地方”(台湾总督府外事部,1941:7)。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之一中也说:“南台本来是从前的福州的商业中枢,因而乐户连云,烟花遍地”(郁达夫,1982:101)。南台还分布着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电影场、苍霞洲广资楼戏院、田墩广声影院、大罗天剧场、台江戏院等电影院。南台最主要的街区是双杭社区。这里分布着大量会馆和商行。在下杭街诞生了福州商务总会,下杭街也是福州的金融中心。福州木材商人、茶叶商人、钱业商人的住宅很多集中在这里。3、文化、涉外区泛船浦和仓山南台还有一个功能比较特殊的社区,即外侨经商和居住的集中地泛船浦和仓前山。早在明代,在开凿新港的同时,督舶太监府将仓山上王(今临江境)地方许给外国人凿港,让番船来寄碇、停泊和贸易。当时这个地方叫“番船浦”(后来改为“泛船浦”)。到明万历年间,逐渐成为外国人聚居地。仓前山位于福州南台岛北部,原名天宁山,因避清宣宗旻宁讳,改为天安山,又名藤山。因沿江设有盐仓,俗称仓前山;又因山顶建有烽火台,亦称烟台山。闽江流经福州时分为南北两支环南台岛而过,仓前山周围方圆数里,向北的一面隔江与台江相望。三面临水,岗峦起伏,空气清新,风光如画。福州开埠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纷纷前来。仓前山也成为外国人居留地。英、日、美、法、荷、德、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领事及各国商民纷纷在仓前山租借土地,建造领事馆及各种房屋,使当地逐渐发展成拥有众多领事馆、教堂、洋行、银行、学校、医院、别墅、俱乐部、跑马场、球场等外人建筑的地区。在这里的外国人拥有特权,形同租界,按其规划进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成为福州重要文教区之一。清末,在福州的一位美国传教士观察到:中国的高层民事和军事官员,住在城内;而外国领事、副领事和翻译居住在离城2英里半靠近闽江北岸的一座山上。没有外国商人住在城内,城内没有任何外国洋行或商店(Rew.Justus Doolittle,1986:21)。福建省事情载:“外国人居留地南台仓前山,多为外国领事馆、外国人住宅、教会学校、医院等,南台泛船浦是外国商人和海关集中之地” (日本外务省通商局,1921:99)。日本人调查说:各国专管居留地现在主要在闽江右岸仓前山、泛船浦一带,通称外国人杂居地,又称南县居留地。仓前山丘陵地是最主要的居留地,有各国领事馆及洋式住宅等。商贾公司的事务所等在泛船浦(东亚同文会,1920:4243)。福州事情也称:“南台岛的泛船浦多是外国人的洋行、商社、海关、邮便局、银行等。附近仓前山为外国人居留地。外国人的住宅、领事馆、教堂、医院、男女学校、俱乐部、跑马场、打球场(庭球、足球等球类运动场)、洋墓亭等都集中在仓前山。”(台湾总督府外事部,1941:417)郁达夫形容仓前山“原系福州附廓的佳丽住宅区,若接若离,若离也接,等于鼓浪屿之于厦门一样”(郁达夫,1982:101)。据1934年的福建省省会外侨人数统计表的统计,福州外侨3,032人,就有1,210人住在台江区,668人住在仓山区(福建省会公安局,1935)。英、美、法、德、日、俄、葡萄牙、荷兰等国在仓山设领事馆,开办了汇丰、美丰等银行以及怡和、三井等五六十个洋行公司,兴办了天安堂等40多所教堂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30多所教会学校和医院,为仓山带来了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仓山兴建起一大批西式住宅、别墅以及跑马场等。这些建筑为23层楼房,砖木结构,大都保持本国建筑风格,有哥特式和罗马式等。广东商人也在此兴建了冠以“庐、园、舍、山馆”之名的广东式住宅群,丰富了福州的建筑文化。由于境内外籍居民多,在梅坞、塔亭、观井等地还形成适应西式消费的鞋帽、服装、家具、饮食等商业网点,其中西装、西餐等均为仓山所独有。从清末起,这些店、坊就以外籍居民为主要顾客,承制销售高档西装和皮鞋。福州近代教育事业始自外国传教士办的新式学校,因此,仓山区学校比较集中,如格致书院、三一中学、协和道学书院、鹤龄英华书院等。抗战前福州的三所高校就有两所在仓山,分别是华南女子学院和福建协和大学。仓前山由于是外国人居留地,环境相对稳定,也吸引一批官绅到此地建屋居住。福州事情称“外国人居住此地后,昔日的荆棘茫茫草原,仅有大小古墓,足迹稀少,阴气森然的寂寞地带,一变而为高楼大厦林立,竞相壮观的锦绣河山。特别是近来省内政变频繁,省内要人乃至富裕者豪商为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得到外国国旗的庇护,争相投入大批资金,在此地建造别墅、公馆、庭园,在此地安家。新馆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近年来当地一部分官绅有产阶级等在此处建立宏壮的别墅,成一特别区域” (台湾总督府外事部,1941:417、7)。4、工业区马尾作为洋务运动的成果,福州闽江口的马尾从晚清开始就成为工业区。英国人约翰汤姆森游历到此,惊叹的发现:“福建船政局建在昔日里的一片沼泽地填成的平地上,远远看见,就像一个英国制造业的村庄。这里也有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房;远处的船坞,高大的烟囱,一排排厂房,从那里传来的叮当作响的汽锤声和机器的阵阵轰鸣。”(英约翰汤姆森,2001:121)到民国时期,这里仍然是造船等工业的集中地区。设在马尾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科技专门学校,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近代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随着马路的建设,分隔城内和南台的城墙的拆除,道路的不断延伸,南台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大规模拆建,福州市政面貌改观不少,新旧城区融为一体。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城内鼓楼一带为政治中心,南台为商业中心,仓山区为文化、涉外中心,马尾为工业区的“组团式”布局的雏形。三、近代福州人口、职业构成与社区功能人口的空间结构是指人口在一个既定区域中的分散与集中程度。在城市内部,人口的分布也呈现社区差异。根据1932年、1934年和1947年的人口统计,福州人口最多的地区是第三区,其次是第四、第二,第一区,最少是第五区。以人口最多的1934年计,各区人口分别为77,904,97,386,89,480,86,942,63,119人。再从1934年“福建省会街巷门牌统计表”看,各分局街巷分别是285条、367条、395条、443条、261条,第三和第四区的街巷最多。从人口密度看,最高是第三区,其次第二区,最低是第一区。如果分成城内(第一,二区),南台(第三、四、五)两个区域计算,南台密度还高于城内。福州人口性别比例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从“福州分区户口统计表 1932、1934年”看,1932年福州各区性别比例分别是133、137、158、150、136;1934年是141、145、149、158、140,第三、四区的性别比例特别高。这两个区是商业区,在商业区内,店户多,一般的住户相对少些。另外,商业从业人员中女性更少,1934年,在商业人口中女性只占3.78%(林星,2005)。人口的职业构成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社区的功能和结构。社区结构与人口的职业构成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不同社区的人群之间体现职业的区别,这和各区的功能有关。随着社区功能的自我调整和不断完善,社区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职业人口的分布也随之出现了相对的聚集趋势。见下表:表1: 福州各区居民职业分布统计表 1934年区别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公务自由职业人事服务其他总计第一区71547717171190738918791901774477904第二区12908436139152304498919283662649297386第三区943849714984162100820293446670289480第四区994468210657151396245193864805286942第五区124749867412231208018652509519563119合 计41893137954139303819410124881538234185414831资料来源:根据1934年福建省会居民职业分类统计表,(载福建省省会户口变迁统计表,福建省省会公安局编印)整理计算。原表“其他”栏中的小贩人口归入商业人口中。矿业人口由于只有38人,归入其他职业中。从上表可以看出:(1)从事工业的人口占各区人口比例分别是6.12%、8.66%、9.50%、5.23%、7.90%,以第三区和第二区比例最高。这是因为第三区地处闽江北岸,是福州市内的工业区,聚集着福州较大型企业如福州发电厂、锯木厂、罐头厂等。第二区分布着许多面对本地市场的小企业。(2)从事商业的人口以第三区、第二区比例最高,分别占全市商业人口的27.68%和27.10%,体现了城市商业中心的特征。(3)从事党、政、军、警的人口,以第一区和第二区最多。其中从事政界人口有近一半聚集第一区。党政、司法机关多集中在第一区的省府路一带,使该地区成为福州的政治中心。(4)以宗教为职业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南台的第三区和第四区,其中以基督教教职人员占多数,因为南台教堂较多。(5)第五区仓山区的农业人口最多,比重在各区中也最高。在商业中,根据营业范围不同,分成各种行帮。商帮既有以地域形式划分,也有按行业划分。以福州茶叶商帮为例:福州茶商分为本地帮和客籍帮。各帮从事的行业各有侧重,即使从事同一行业、其经营方式、组织等往往也不同。20世纪30年代初,福州的茶业采办分为茅茶帮和箱茶帮,以采办茶业为营业,各有十余家。地址在下杭街、苍霞洲、泛船浦、南台三保、二保、上杭街、下北街、下渡。茶叶运销分为天津帮、京东帮和洋行帮。天津帮的茶商20余家,又分为福长兴帮和福泉兴帮,主要出售绿茶于天津、牛庄、烟台三大埠。京东帮有三四十家,又分为京徽帮和直隶帮,均系北京人和安徽人开设,运售绿茶于平津各埠。洋行帮是装运箱茶出售外洋的福州各洋行,有19家(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3:158)。各帮经营的工商业,常常相对集中于某一社区,乃至形成行业垄断势力。而且同帮经营的企业或商号,大都雇佣来自同一地区的移民,外人很难插足其间。福州台江码头有号称“五澳十三帮”的势力,垄断这一带水产品市场,恃强压价,强赊硬欠。由于城市中的一些行业常为来自同一地区的移民所垄断,形成同业或多业相结成“帮”的现象,从而使城市的职业结构、移民的地缘关系以及社区结构之间构成又一层次的关系。四、现代福州空间分布1949年解放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州的城市空间结构没有太大变化。1949年12月,省政府决定扩大福州市区,范围东至鼓山、南至白湖亭、西至洪山桥、北至开闽镇(今新店乡北部)。1956年5月,鼓楼、大根区合并为鼓楼区、小桥、台江区合并为台江区,水上、仓山区合并为仓山区。1952年,拆除鼓楼城墙,建设鼓屏路,接通“八一七路”。1958年到1960年,城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六一路、五四路、五一路以及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东街与东大路等相继建成通车,福州市区范围扩大。50年代,提倡“遍地开花办工厂”,在市中心办工厂,1953年12月,市区第一大工业区主干道工业路建成通车,至1957年,新扩建了福建机器厂、上游造船厂、玻璃厂、搪瓷厂、罐头厂等,形成了工业路一带以轻工业为主的西工业区。到1959年末,全市已建成省、市属企业253个,初步形成了东、西、南、北及洋里、港头等6个工业区。同时在工厂区的附近建居住区,兴建了上海、五一、五四等工人新村。居民居住以单位为基础。文革期间,城市建设几乎处于停滞。但作为国防前线需要的闽江大桥和乌龙江大桥相继建成,同时又建成五一广场。改革开放后,福州建立起了以机械、化工、食品工业为支柱,轻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对城市布局进行调整,形成以五一广场为中心的文化娱乐区、华林机关区、五四路宾馆区、台江商贸区、仓山文教科技园区。在城区边缘地带开辟新居住区、文教区、开发区、投资区。到1990年,福州建成区的面积相当于解放前的5倍(福州市城乡建设志编纂委员会,1994;45-48)。上世纪90年代后,福州提出了东扩南移的目标,之后又提出东扩南进西拓的战略。“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提出调整城市布局结构。以中心城为依托,以空港、海港为导向,沿江向海,东进南下,有序滚动发展,形成“一城三组团”的布局结构。福州中心城由鼓楼、台江、晋安、仓山四个行政区的城区部分组成,福州市区由中心城和马尾、长安、琅岐三个城市组团组成,城市规划区范围为:福州市区、杜坞、官头、上街、峡南、长乐国际机场航空城和松下港,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中心城要形成市域、省域及海峡西岸的经贸、金融、科技、文教、信息的中心,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工业和人口向三个组团和外围城镇转移。三个组团要利用开放政策优势和大型基础设施优势,接受中心城的辐射,成为工业、交通主要发展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城镇,分担和补充中心城的功能。并提出近期建设规划,(1)抓紧调整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特别是迁出二环路以内的工业用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江滨大道新商贸区,建设仓山科技园、盖山和快安工业区。(2)开发鼓山新区、金山新区, 以疏解旧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实现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3)加强三个组团建设,为城市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逐步实现福州市发展沿江东进和跨江南下的发展战略。 目前,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福州市。福州提出要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集聚效应。在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后,强调了要发挥福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作用。福州中心城二环路以内的工业原则上外迁, 强化中心城的办公、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中心的功能。二环路以外为工业适当发展区,保留和完善福兴投资区、洪山、仓山科技园区、金山、新店、盖山等工业小区。随着城市“东扩南进”发展,闽江江滨地带特别是龙潭大桥至鼓山大桥之间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将逐步形成城市新的核心区。在工业路一带兴建了宝龙商业广场。江滨成为新的高级居住区,金山一带的房地产开发进入高潮。在上街建立起了大学城,聚集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闽江学院等高等院校。今年4月底,传来消息,福州市委市政府将迁往东区鳌峰洲。2006年4月29日,福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的议案,同意撤销长乐市、闽侯县,设立福州市长乐区、闽侯区。福州港口城市的地位将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跨江面海发展。长乐和闽侯有可能发展成为福州第二产业聚集地,使福州中心城区从产业结构上更好地“退二进三”,更好发挥省会城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的功能。而作为传统时代的不同功能街区的代表三坊七巷和双杭街区都走向衰落。三坊七巷原来是大户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居住在那里的已多不是其后人,经过那里,不难发现大多数宅子里乱搭建,变成大杂院,成为城市平民居所。目前三坊七巷内共5,577户,15,09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37,545人,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而且出租户日益增多,外来人口大量入住,对保护区内的古民居损害极大,境况堪忧。作为当年大商人住所和会馆云集的双杭街,如今更是萧条,未来命运还不得而知,十年来几次改造风声。2006年年初,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努力,福州市政府终止了港商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三坊七巷”保护改造项目的合同,将“三坊七巷”收回,纳入福州历史街区保护的范畴之中。五、人类生态学理论与福州空间分布人类生态学比较强调市场竞争、人口增长、技术革新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该理论认为,城市中不同的人口群体相互竞争追求主导地位。一些人口群体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并由此控制了相应的区位,而另一些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弱势,转而居住在较低社会地位的区位(美安东尼奥罗姆等,2005:173)。在城市中心城区,对土地的争夺发展到了极点,因为这里对城市其余区域发挥着最大的影响,主导性的社会结构往往座落于此(美安东尼奥罗姆等,2005:35)。由于不同社区生活着不同阶层和地位的人,于是就形成不同特质的社区,社区的多样性就由此而生,就有富人社区和穷人社区之分。伯吉斯和他的学生提出了关于商业和居住分布的同心圆模式,之后又有霍伊特的扇形说、哈理斯等的多核心说。这些理论对后来的社区研究带来很大的影响。到20世纪下半叶,它在城市社会学领域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其他观点的挑战。帕克的人类生态学是社会学中的古典生态学,上世纪50年代后,霍利和邓肯的新正统生态学理论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发展。其研究方向一类是研究城市化的基本过程以及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同一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类是研究城市内部结构形成的基本过程,研究人口特征、组织、活动和行为在城市内部的分布。它的局限性表现为功能主义目的论、技术决定论和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立场(蔡禾,2003:3738)。人类生态学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影响很大。西方学者曾普遍认为,与西方城市不同,传统中国城市人口并没有按社会经济地位而分化出不同的城市空间。换句话说,被城墙包围的中国传统城市各城区之间人口密集程度的差别不大,由于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城市社区和商业中心贫富悬殊较大的现象不明显。总之,中国传统城市不具备西方城市中通常存在的中央商业区以及富人区和贫民窟(史明正,2000)。对它进行反思的首推美国学者施坚雅。施坚雅在清代中国的城市社会结构一文中,以清代北京为例,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理论。他认为,和许多西方城市一样,中国传统城市各个城区之间的人口密度相差很大,某些城区也可以按照社会经济地位来划分。他假设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空间核心,即由士绅和商人分别组成的居住及社交中心。一般来讲,士绅的空间核心座落在可以体现其社会地位的官学、贡院和文庙等主要官方学府周围,而商人的空间核心或商业区则主要聚集在交通便利的城门和关厢附近。在这两个空间核心之内,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空间分布差别则不很突出(施坚雅,2000:629639)。施坚雅的“城市生态学”理论驳斥了西方社会学中普遍流行的有关传统城市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与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成反比的观点,即由于交通不发达越有钱的人就越愿意住在离市中心近的地方,而越穷的人就不得不住在离市中心远的地方。但施坚雅的理论比较侧重静态,没有看到这些空间形态前后的变化。如前所述,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芝加哥城市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西方有影响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但把它运用在中国城市研究中,也要考虑它的适用性。一般认为,中国城市和欧洲的城市有很大不同。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首先是作为商人、手工业者和逃亡农奴的聚落点而萌芽,形成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之后逐渐成长起来的。城市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服务于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各种市政设施,其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设施则是在城市与封建主的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经济职能是城市的基本社会职能。居民以手工业者、商人居多。城市管理主要是市民自治和城市贵族管理,一些城市还出现城市封建共和国,拥有高度自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中国传统城市的兴建,往往首先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城市的居民首先是官吏、地主、军人、僧侣以及其他消费人口,从事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的工匠商人却居于从属地位(张仲礼,1990:3)。在中国城市早期历史上,政治的因素重要性极高,城市是政治或行政的中心点。因而在空间分布上,西方城市的中心区是商业区,霍曼等人提出的同心圆模型把中心城区看作最重要的区域。而传统中国城市的中心却是衙署。在有江河的城市,往往会在城墙内形成行政中心,在河流附近发展起另外一个商业中心。这种布局痕迹一直影响至今。从福州的空间结构可以看出,所谓的城市空间结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和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因素、市场分布,乃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经济因素对城市的空间分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时期,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水运。开埠后,位于闽江入海口的福州成为闽江流域茶叶、木材等商品出口的集散地。南台位于闽江两岸,地位凸现。近代形成城内政治和台江商业的双核心的结构。解放后,随着铁路的兴建,闽江水运地位下降,福州工业区遍布全城各处。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厂逐渐迁出城市中心,集中于郊区的开发区。人类生态学理论认为空间社区是竞争的结果,是城市中不同的人口群体相互竞争追求主导地位。竞争使强者占据城市有利的区位社区,而使弱者退居到区位差的社区。福州近年来实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对拆迁户实行采取货币补偿,异地安置的方式。原来的居民大多数资金并不多,回迁的极少,被置放到区位偏僻的地方。这也是一些地方拆迁纠纷的主要原因。福州旧城改造反映的这种城市更新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经济竞争的特点。除了经济竞争,在福州更多体现了来自国家的主导力量,政府提出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对城市空间分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商业区、工业区分布都出现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后,福州相继出台了东扩南移和东扩南进西拓的政策,在闽江两岸发展起新兴的大批住宅区。今年4月,福州行政中心东迁的消息传出,将要迁入的地区房价也因之上涨。 人类生态学家过分强调和重视生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社会性因素,特别是文化、情感、象征等的作用。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分布也有很大影响。空间与所象征的社会价值结合成一体,成为当地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土地利用的状态。空间的象征价值对社会活动的分布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凝聚作用,恢复作用和抵挡作用(蔡禾,2003:48)。福州的三坊七巷,从宋代以来,一直保持为上层社会的居住区。它被福州市民赋予了一种价值象征属性传统、威望、地位,因而能够一直吸引诸如文学家、政治家以及其他上流社会的人来居住。在三坊七巷,几乎每所宅子都与著名的人物有联系。在居民眼里,这里和谐、整洁、高贵、安静,许多功成名就之人和富商大贾把这里作为理想的住所,一般的市民也以居住在此为荣。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当年的三坊七巷被香港李嘉诚集团收购改造引起强烈的反响,直到今年年初福州市收回了这片历史街区,并决定对它进行保护利用。虽然三坊七巷位于城市的中心,商业利益巨大,但由于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许多人参与到街区内的建筑和环境的保护中,也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与三坊七巷地位相当的上、下杭街由于仅是近代以后商人居住的街区,它的命运就很少人注意。在福州的房地产广告不难看出文化观念对空间的影响。在拆除了的衣锦巷东端建立起的衣锦华庭楼盘,广告横幅上写着“出将入相之地”“百年老街”。位于福州上街大学城的某房地产(福禄坊),文案是这样写的:居风水宝地,吸文儒之风。上街,传承福州三坊七巷之千年人文,文脉泱泱,为文化教育圈的新坐标。福州大学将荟萃于此,人文荟萃,引领一代风骚。广告图册上还有一家三口着民国时期的服装,站在郎官巷前的图片。某楼盘(大儒世家)提出“作为鼓楼区最后一片珍稀自然大地,具有无可复制的土地稀缺价值”,强调的是鼓楼区在人们心目中独特的老城区地位。并号称“福州市首个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高尚生活社区”。除了广告,一些公司还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如音乐会等,也是力图建构该社区的象征和价值意义。因此,从长时段考察福州城市的空间结构,不难发现,经济竞争并不只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唯一因素,但经济竞争在总体上支配着城市空间的构造,而政府的决策、文化因素或社会价值观的认同等都会影响城市空间组织的微观结构。参考文献:蔡禾主编,2003,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郭鸿懋等,2002,城市空间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9,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北京:方志出版社。张仲礼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