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景区项目GIS系统实施方案.doc_第1页
智慧景区项目GIS系统实施方案.doc_第2页
智慧景区项目GIS系统实施方案.doc_第3页
智慧景区项目GIS系统实施方案.doc_第4页
智慧景区项目GIS系统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慧景区GIS系统实施方案目录1.引言31.1目的31.2背景32.系统空间数据建设以及运行环境42.1空间数据采集建设与标准42.21:500景区道路数据建设72.3景区三维影像库建设82.4景区三维地形库建设92.5景区三维模型库建设92.6系统运行环境92.6.1设备及分布92.6.2支撑软件102.6.3网络环境103.三维模型数据生产103.1景区建模范围103.2模型数据生产标准153.3建筑精度认定及标准153.3.1一级精度建筑153.3.2二级精度建筑153.3.3三级精度建筑163.4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163.4.1模型制作163.4.2模型贴图213.4.3命名规则233.4.4贴图采集总体要求243.4.5生产流程283.4.6模型与地形匹配304.功能324.1景区虚拟旅游门户324.1.1景区总体情况简介324.1.2景区服务信息查询334.1.3景区旅游线路推荐354.1.4景区浏览攻略推荐364.1.5景区交通导航374.1.6个性化旅游地图下载394.1.7数据库设计404.2景区运维管理系统434.2.1景区统计专题图434.2.2景区视频监控454.2.3设备维护管理474.2.4数据库设计484.3景区调度指挥系统504.3.1接口对接514.3.2数据库设计524.4景区三维管理系统544.4.1景区虚拟展现544.4.2景区三维管理564.4.3景区三维专题574.4.4数据库设计585.数据交换接口及规范605.1数据交换接口设计605.2界面设计625.3非功能性规范设计696.项目总体安排717.项目人员安排71 1. 引言1.1 目的景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建立“数字景区”各个业务模块的基础和前提,借助GIS平台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共享能更好、更直观的将门禁、景区管理、监控等管理数据信息展示出来。因此要建设“数字景区”,必须要先建立基于GIS技术的景区综合管理平台。现实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中运动与变化的,反映现实世界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现象与过程的信息普遍具有空间属性,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理空间相关。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可以有效地以电子地图的形式处理、分析和展现现实世界信息的空间特征,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基于空间和时间的框架整合景区的各种信息资源,如旅游相关资源如景点、酒店、旅行社以及其他与旅游之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关的配套资源如餐饮饭店、交通路线、商场超市等等各类资源。由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景区地形数据、影像、矢量数据、景区模型,形象和直观地展现各种要素、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在景区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一个预览景区、景区服务的窗口。1.2 背景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截止到2006年12月,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3700万人,与2005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数一年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220倍。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总数呈良好发展趋势。 旅游业重视且依赖于广告宣传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旅游部门和企业对互联网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金旅工程”建设,由此把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了一条快车道。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优化旅游行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密集型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不可存储性,使得信息化对旅游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旅游业7686亿元的总营业额中,在线旅游营业额在70亿元左右,所占比例不足1%。据Iresearch的预测分析,2010年营业额将达到10%的份额,我国信息化旅游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十分巨大。2. 系统空间数据建设以及运行环境2.1 空间数据采集建设与标准景区空间信息数据库的主体由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三维地形数据构成。在景区运维管理和展示工作中应该特别针对业务功能需求的特点,着重收集运维展示业务相关的空间数据,包括景点、道路、在建项目、设施点位、遥感影像数据等。而对这些数据的质量也必须建立数据质量要求来进行规范,数据质量要求包括空间数据几何精度、遥感影像分辨率等,同时所有空间数据遵循如下基本要求:(1)空间参考系应与对应地区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相一致,应采用统一的与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相联系的空间参考系统。(2)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内容应完整、全面,精度应符合相应规定。(3)空间数据的存储方式、存储结构、数据集划分、字段划分及数据集命(4)名应符合本系统建立的技术要求。(5)应对变化信息应适时更新,使数据能现势地反映区域状况。(6)元数据的内容应正确、完整,并应符合相关规定。系统数据测绘采集遵循标准:(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1部 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T 12343.12008; GB/T 12343的本部分规定了编绘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 的基本要求、技术方法和地形图各要素的综合要求和技术指标。 (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2部分: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T 12343.22008; GB/T 12343的本部分规定了编绘1250000地形图的基本要求、技术方法和地形图各要素的综合要求和技术指标。(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3部分:1500000 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T 12343.32009; GB/T 12343的本部分规定了编绘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的基本要 求、技术方法和地形图各要素的综合要求和技术指标。(4)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用以标识数字形式的基础地理信息 要素类型。(5)测绘基本术语; GB/T 149112008; 规定了测绘领域基础的和共用的科学技术术语及其定义。(6)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GB/T 149122005; 规定了采用外业数字测图的方法测绘 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的技术规程和精度要求。(7)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T 159682008; 规定了1100000、1250000、1500000、11000000遥感影像平面图的规格、精度及制作的基本要求。(8)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 GB/T 172782009; 规定了数字地形图产品的分类、构成、产品标识、内容结构、数据质量等 方面的基本要求。(9)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2007; 规定了矢量和栅格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10)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GB 220212008; 本标准规定了建立与维持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重力控制网,确定似 大地水准面的基本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以实现全国陆海统一的大地基准、 高程基准以及与其相应的深度基准、重力基准。系统地理信息遵循标准:(1)地理信息 空间模式; GB/T 237072009/ISO 19107:2003; 本标准定义了用于描述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的概念模式和基于这些模式的 一组空间操作。它处理3维以内的矢量几何与拓扑,为位于最多3个轴的 空间坐标中的不超过3个拓扑维的空间对象(几何的与拓扑的)的地理信 息的存取、查询、管理、处理和数据交换定义标准的空间操作(2)地理信息 元数据 XML模式实现; GB/Z 24357-2009; 该指导性技术文件修改采用ISO/TS 19139:2007地理信息 元数据 XML模式实现,旨在提供通用元数据的实现规则,在需要引用其他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的地方也一并考虑。利用ISO 19118中定义的编码规则,规定如何从GB/T 19710中的UML模型得出XML模式的技术细节。(3)地理信息 数据产品规范; GB/T 25528-2010; 该标准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ISO 19131:2007 Geographic information-Data product specifications。该标准定义和描述了数据产品规范的通用结构和内容;规定了数据产品规范的要求;详细阐述了规范范围、数据产品标识、数据内容和结构、参照系、数据质量、数据获取、数据维护、图示表达、数据产品交付、其他信息及元数据等方面的内容;用于指导数据产品规范的编制。(4)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 GB/T 25529-2010; 该标准规定了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以及地理要素类的高位分类与代码。该标准可支持建立区域综合性地理信息系统的要素目录,用以实现不同专业地理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组织、建库、存储以及保证数据交换的一致性。该标准适用于对多源地理信息进行统一分类组织和编码。(5)地理信息服务; GB/T 25530-2010; 该标准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ISO 19119:2005Geographic information - Services。该标准标识和定义了用于地理信息服务接口的体系结构模式,并定义了该体系结构模式与开放式系统环境(OSE)模型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如何创建与平台无关的服务规范,以及如何派生出和该规范一致的平台相关的服务规范。(6)地理信息 注册服务规范 GB/Z 25599-2010 该标准给出了地理信息注册服务的模型和基于目录服务的参考实现。地理信息注册服务用于各种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的注册,再通过资源发布、发现以及访问机制,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对地理信息有需求的用户可以检索到各种相关服务资源,可以访问和集成这些已注册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面向各种专题的具体应用,促进服务资源的多方使用。景区数据采集工作包括:景区控制点的选取和采集,控制点个数约为70个。核心景区公路、步游道、建筑、兴趣点等测量约90公里路程。外业工作后,内业数据处理、建库约处理14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2 1:500景区道路数据建设景区的1:500景区道路数据采集内容如下表所示:数据内容数据内容定义要素类型备注景区公路中心线景区及某镇道路数据线人工采集景区公路景区及某镇道路数据面人工采集景区步游道中心线景区步游道道路数据线人工采集景区步游道景区步游道道路数据面人工采集景区道路周边建筑景区道路周边建筑面人工采集景区及某镇道路周边兴趣点人工景观点、自然景官点、宗教景点、民俗景点、餐饮休闲娱乐设施、游客服务设施、景区管理设施、景区监控摄像头等点人工采集2.3 景区三维影像库建设遥感影像可以直观反映出景区面貌,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叠加高分辨率影像不仅可以进行植被等因子的分析,也可以使您对感兴趣的地点有更充分的了解。它具有现势性强、形象生动等特点。遥感影像数据建议根据地域不同采用不用分辨率的影像。整个景区建议采用5-10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在核心景区的重点部位建议采用2.5-5米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本次项目景区遥感影像数据库景区遥感影像数据库数据内容规格备注卫星影像50米全川范围卫星影像5-10米景区全域卫星影像2.5-5米核心景区2.4 景区三维地形库建设景区需要对景区建立三维地形, 建设内容包含: 全川三维地形采用90米的三维地形数据; 景区全域采用为50米的三维地形数据; 重点区域可以采用25米的三维地形数据;数据内容规格备注全川三维地形90米四川全域,配合50米影像景区全域三维地形50米景区全域,配合5-10米影像核心景区三维地形25米核心景区,配合2.5-5米影像2.5 景区三维模型库建设需要对景区的某镇范围进行三维建模,三维模型数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某镇三维模型数据库数据内容规格面积备注某镇基础设施精模3平方公里某镇主要基础设施某镇建筑精模3平方公里某镇主要建筑某镇道路精模3平方公里某镇主要道路景区三维模型数据库数据内容规格面积备注景区基础设施精模5平方公里景区主要基础设施景区建筑精模5平方公里景区道路两边建筑景区道路精模5平方公里景区主要道路2.6 系统运行环境2.6.1 设备及分布服务端需要一台GIS服务器用于搭载GIS服务端软件提供GIS服务,主流服务器完成,2颗E5,4核CPU,32G内存,500G以上硬盘。客户端客户端计算机需要配置双核2.0GHz以上CPU、2GB以上内存、NVIDIA显示卡。2.6.2 支撑软件 1 GIS服务采用SuperMap Server 2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等 3浏览器支持IE,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2.6.3 网络环境由于系统采用三维技术,为了保证三维浏览的流畅性、客户端应用的稳定性,本系统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较高。内网带宽推荐采用大于100Mbps的内网带宽。测试指标:网内拷贝单个大于100M文件平均速度大于等于10MB/s。外网带宽:服务器推荐采用大于50Mbps的外网出口带宽。测试指标:拷贝单个大于100M文件平局速度大于5MB/s。3. 三维模型数据生产3.1 景区建模范围此项目需要对两个区域范围进行模型数据生产,分别为:(1) 核心景区道路周边建筑、温泉农家、景点等区域数据内容规格面积备注景区基础设施精模5平方公里景区主要基础设施景区建筑精模5平方公里景区道路两边建筑景区道路精模5平方公里景区主要道路主要区域示意图:重点道路沿线建筑(2)某镇范围进行建模数据内容规格面积备注某镇基础设施精模3平方公里某镇主要基础设施某镇建筑精模3平方公里某镇主要建筑某镇道路精模3平方公里某镇主要道路主要区域示意图:3.2 三维模型效果展示建筑三维建模成型后效果如下图所示:3.3 模型数据生产标准项目在模型数据生产过程中遵循标准如下:(1)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2)CJJ 100-200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3)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4)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5)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CH/T9016-2012)(6)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CH/T9015-2012)(7)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T157-2010)(住建部)3.4 建筑精度认定及标准本项目建筑建模精度均按照一级精度建筑标准进行生产。各级精度建筑标准如下:3.4.1 一级精度建筑(1)建筑需要按1级精度建模地标建筑、层数=18层的建筑、建筑面积=20000m2的建筑、大型雕塑、文物保护单位、大型文化卫生设施、医院、学校、商场、酒店、交通设施、政府机关、重要公共建筑等(2)1级模型建模要求需精细建模,外形、纹理与实际建筑相同,建筑细部(如:屋顶结构,建筑转折面,建筑与地面交界的铺地、台阶、柱子、出入口等),以及建筑的附属元素(门厅、大门、围墙、花坛等)需做出;(3)1级模型应与照片保持一致,丰富其外观细节,应避免整个墙面一张贴图,损失了模型的立体效果;需注意接地处理,例如玻璃不可直接戳在地上;该有的台阶、围墙(含栅栏、大门)、花坛必须做出;建筑的体量应与照片一致;(4)面数限制1级模型控制在10002000个面。(5)一级精度建筑结构=0.3米需要用模型表现出其结构,0.3米可用贴图表现其结构。(一级精度建筑楼梯或台阶=1米需要用模型表现出其结构,1米可用贴图表现其结构。3.4.3 三级精度建筑(1)建筑需要按3级精度建模不属于1、2级精度建模的所有其它建筑;(2)3级模型建模要求可直接采用白模,省去模型细节部分,纹理采用街区的通用纹理,不需一一采集处理;对于成片低矮平房(如城中村),可以整片处理,简化不可见的面片;(3)3级模型则不需面面俱到细致到所有细节;(4)面数限制3级模型控制在100300个面。(5)注意:在制作3级精度模型时,每个地块的城中村应采集外围部分作为城中村的纹理素材,整理出10-16棟建筑纹理贴图,每棟建筑制作出3-4个片的建筑纹理,可使建筑既显整齐又不单调;3.5 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3.5.1 模型制作正式作业前,搜集、分析、利用现有资料,对现势性不强或与实际不符的资料及时提出。作业收尾,做好资料整理、工作总结工作。(1)统一采用3DMAX建模,在MAX软件中单位设置为“米”。(2)所有模型轴心点定义应统一。(3)对重复利用的模型,宜建立模型库。(4)建筑物及景观按现状建模。(5)具体制作过程中,除应按本技术方案执行外,还应符合行业内有关标准的规定,如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模型制作的技术要求通过对模型的建模范围、模型面、模型精度、层级结构、技术要求等特性来描述。3.5.1.1 建模范围景区三维模型宜分为地形模型、建筑模型、交通设施模型、植被模型以及其他模型。(1)地形模型应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建模内容;(2)建筑模型应包括:各类地上建(构)筑物主体及其附属设施;(3)交通设施模型应包括下列建模内容:a、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及下穿通道等; b、道路附属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路沿、植被隔离带、栅栏、顶篷、路灯、信号灯等。(4)管线模型:此次项目不包括地下三维模型,因此无管线模型。(5)植被模型包括公路或道路两旁成行栽植的行道树、绿地、公园、庭院种植的景观植物。(6)对除地形、建(构)筑物、交通、管线和植被模型以外的其他城市要素的三维模型,可包括下列建模内容:a景区雕塑,包括景区中各类装饰雕塑;b景区休息设施,包括座具、伞与座椅、步廊、路亭等;c、景区卫生设施,包括垃圾箱、公共厕所、饮水及清洗台等;d、景区信息和通讯设施,包括电话亭、邮箱、环境标识、告示板、宣传栏、计时装置、电子信息查询器等;e、景区娱乐休闲设施,包括游戏设施、娱乐设施、户外健身设施等;f、景区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池、消防水塔等。3.5.1.2 模型面(1)模型去除冗余的点、线、面和虚拟物体。冗余线是指同一面中重合的两条线或多余线;重叠面是指同一建筑物模型中垂直距离0.3m的两个面。(2)建筑物模型内部接边处不存在缝隙,相交的点需焊接以确保相交点的空间拓扑关系严格重合。(3)在系统平台中不存在闪烁的面,构成模型的多边形面不允许存在凹多边形面片。3.5.1.3 模型精度景区三维各类模型按表现细节的不同可分为LOD1、LOD2、LOD3、LOD4四个细节层次,如下表所示:模型类型LOD1LOD2LOD3LOD4地形模型DEM DEM+DOM高精度DEM+高精度DOM精细模型建筑模型体块模型基础模型标准模型精细模型交通设施模型道路中心线道路面道路面+附属设施精细模型植被模型通用符号基础模型标准模型精细模型其他模型通用符号基础模型标准模型精细模型三维建模基本采用LOD3级别,各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形模型应为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地表形态及其影像的模型;DEM格网单元尺寸不大于2.5m2.5m;平坦地区的高程精度不宜低于0.7m,丘陵地区不宜低于1m,山地不宜低于2.4m,高山地不宜低于5m;DOM分辨率不宜低于0.2m。(2)建筑模型应精确反映房屋屋顶及外轮廓的基本特征,平面尺寸精度不宜低于0.5m。道路面及附属设施模型应基本反映道路的起伏、车道、隔离带、照明、交通站点等,路面纹理和道路附属设施可采用标准纹理和通用模型建立和表现。(3)植被模型宜采用单面片、十字面片或多片面的形式表现,宜采用标准纹理,基本反映树木的形态、高度、分布等主要特征,树木高度与实际误差宜在3m以内。(4)其他模型应以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结合真实的纹理图片,宜采用单面片、十字交叉面片、多面片等方式表现建模物体的基本形态、样式、高度、分布、位置及纹理特征,纹理宜采用简单贴图,高度精度不宜低于模型自身高度的20%。3.5.1.4 层级结构在MAX中保证每一个独立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为一个物体对象,原则上不同类型地物必需区分为独立模型,不能合并,房屋内部路面与草地可做一物体处理,按植被类命名。3.5.1.5 技术要求景区三维模型的空间参照系必须与该地区基础测绘所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相一致。(1)模型制作必须使用捕捉工具,禁止产生漏缝模型或重叠闪烁现象;(2)禁止使用镜像工具,如有镜像物体必须使用XFORM工具,再使用NORMAL翻转法线,避免镜像物体导入平台后模型偏移、飞出或轴心点错误现象;(3)一般圆柱用6段或8段表示,复杂的或直径较大的圆柱用12段表示;(4)模型制作之前处理好地形图,作为建模参考线;(5)模型单体成果数据需要进行优化处理,删除掉多余的顶点与面,同时删除与地面接触的底面;(6)为减小数据量和便于处理纹理,围墙、广告牌等薄体筑构物,可处理成没有厚度的面片;(7)在保证场景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场景的数据量;(8)如有平面物体表面有黑斑时,应取消这几个面的光滑组。对于曲面要统一曲面的光滑组,避免烘焙的时候贴图出现黑色接缝;(9)纹理应真实反映建模物体的颜色、质地和图案等,同一区域同种类物体纹理应协调一致;(10)纹理应与几何模型细节层次相匹配,纹理应清晰可辨;(11)纹理尺寸长宽均应为2的幂数,且不宜超过512512像素;(12)对重复利用的纹理,宜建立纹理库;(13)应唯一标识每一个三维模型,并应对三维模型进行准确描述;(14)模型属性内容应正确、完整;(15)建筑物模型制作中简单房屋三角面数不超过1000,复杂房屋不超过5000, 精细房屋不超过10000,单个其他模型不超过5000;(16)施工中的房屋不建模,待有资料后再制作,暂用水泥地表示施工区域;两建筑重叠度超过百分之九十,可视为相同模型;(17)透明贴图必需采用双面片处理。3.5.1.6 建模方法(1)建筑模型建模利用交互式CAD、摄影测量或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几何建模。(1)基底轮廓线应基于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地形图中建筑物的基底轮廓线直接生成,并与地形图保持一致;(2)应反映外立面上阳台、窗、广告牌及各类附属设施的变化;(3)应反映屋顶结构形式与附属设施等细节;(4)纹理宜与实际基本一致,可反映建模物体的颜色、质地和图案等。纹理中不得包含建筑以外的物体,物体外立面及屋顶主要的变化细节应清晰可辨。飘楼、阳台均建模。(2)交通设施模型建模依据地形图中道路边线进行三维几何面建模,弧线路段可作圆滑处理;纹理应反映路面材质及交通标线;交通附属设施模型的位置和几何尺寸宜与现状一致。(3)植被模型建模可采用CAD、分形及其他建模技术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组合建模。(1)CAD建模过程应包括下列步骤:1)外业调研和数据采集:采集树种、树高、形态、分布、位置及色彩等信息;2)数据预处理:包括外业采集资料整理、数据分类、标准纹理制作等;3)模型制作:根据外业采集调研情况和表现要求,制作相应级别的模型;4)植被模型的数据优化:根据应用及表现的要求,宜通过减少模型几何面数和降低纹理分辨率等方式对模型进行优化处理。(2)基础模型建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基于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地形图;2)树干底部中心点的平面坐标值应与地形图上保持一致;3)可综合考虑建设情况、表现效果等,建立单面片、十字面片或多面片的几何模型;4)行道树的高度可根据测量数据,设置一定的高度变化区间,随机生成;5)景观植物可用纹理库中的一种或多种纹理,设置一定的高度变化区间,随机生成;6)应种植与实际类似的树种,基本反映树木种类及分布情况。(4)其他模型建模可采用交互式 CAD方法建模。3.5.2 模型贴图模型贴图的要求通过纹理格式、纹理大小、纹理色调、纹理精度、纹理贴图、公共材质的要求来描述。3.5.2.1 纹理格式纹理格式:JPG、TGA(透明纹理)。3.5.2.2 纹理大小纹理图像需要进行适当处理,每米用100像素表示,像素大小长宽为2的幂数,如6464等,且所有的贴图尺寸最大不得超过512512,特殊情况下(主要为大型广告牌等)不超过10241024。3.5.2.3 纹理色调 纹理色调统一采用上午10点钟左右有阳光的地物表面的色调(在外业采集纹理时,相机偏色调整成自然色),要求纹理清晰(提高对比度、锐化处理),色调均衡(特别是同一建筑物各面的色调须严格统一),色彩美观、明亮、柔和。尽量不使用纯色或近似纯色(特别是纯白色)、暗色调的纹理贴图;避免接缝处纹理明暗差别太大。同一建筑玻璃颜色一致,原则上避免出现同一建筑物多种玻璃色调的现象。注意:(1)保证区域范围内整体色调的一致性,尤其是同一小区内类似建筑纹理必须一致,色调协调并必须重复使用。(贴图前建立色板或公共纹理库,所有贴图人员从纹理库中提取纹理,但纹理名称不能改变,达到纹理重用以减少纹理数量或同一小区类似建筑统一由一人制作,实地确实不一致的不做此硬性要求)。(2)同一区域地块内,如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色相地物,基本原则是以区域内大面积色调为主色调,个别不同色相地物与主色调协调(采用降低突出颜色饱和度、调整色相以偏向主色调方式)来达到整片区域的和谐统一效果。(3)同一区域地块内,如出现个别地物明度过度突出以致曝光,基本原则是以区域内整体明度为中间明度,曝光地物通过降低明度的方式接近中间明度,如出现个别地物明度太低以致过度偏黑,基本原则是以区域内整体明度为中间明度,偏黑地物通过提高明度的方式接近中间明度。3.5.2.4 纹理精度(1)使用数码照片,进行正射投影纠正,制作纹理贴图。(2)纹理须与实际一致(严格按照建筑物层数、窗户数量制作纹理),纹理贴图所表现的建筑特征(如门、窗、建筑层高等)尺寸精度50cm,且须保持其大小比例协调。为保持协调统一,门、窗、橱窗等开、关须保持一致。(3)为降低数据量,建筑物镂空、围栏、装饰性花纹等特征使用透明纹理进行表现。(4)标志性文字(如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商业楼、公共建筑的名称、居民楼幢号)须与实际一致;独立的标志性文字原则上使用透明纹理表现。(5)建筑物非永久性附属物,如空调室外机、雨水管、水箱、防盗网、节日宣传性标语、临时性贴画不需体现,污浊部分、玻璃墙面的倒影等原则上不得表现,为提高建模效率,砖墙面、水泥墙面等可以采用纹理库中类似的公共材质纹理替代。(6)建筑物屋顶部分(平面屋顶、坡屋顶、瓦屋顶等),原则上参考航片使用纹理库中近似的屋顶面纹理贴图,瓦屋顶贴图时注意面要分别贴。(7)为增强建筑物的立体感,需调整同一物体的明暗面的亮度值,如台阶立面使用稍深颜色、平面使用稍浅颜色的纹理;女儿墙内侧使用稍深颜色、外侧使用稍浅颜色的纹理,保留墙面纹理上面的角线。(8)建筑物附属大型广告牌须使用贴图表现,需取实际照片制作纹理。(9)贴图的透视关系矫正准确,图像清晰、无重复。3.5.2.5 纹理贴图(1)所有模型面必须贴图;(2)对于难以从原始照片上提取和修整的纹理采用公共材质替换,注意材质大小(如瓦、砖块大小)与实际相符;(3)照片不完整时,纹理与所拍摄的建筑物其他部分相似。(4)临时性门面牌和居民楼下面的小门面牌可以舍去,不贴纹理。(5)铺地面的贴图,使用UV工具时,平铺后必须与实际位置、形状、尺寸一致,避免出现扭曲或歪曲的情况。(6)有线条的墙面纹理(如窗户之间、砖之间)贴图时必须保证每个交接面线条结合正常,禁止出现纹理线条错位现象,拼接应无缝,且过渡自然。(7)制作大量广告招牌(户外大型广告牌除外)时,要求采用拼图方式,将大量广告纹理整合为一张贴图纹理(不大于1024*1024),使用Unwrap UVW修改器展开贴图,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8)现状照片上文字不完整的广告牌建模、贴图时,照片不清晰的文字,可在PS中制作纹理。(9)停车场单个停车位按实际纹理贴图。(10)在PS中必需进行修减白边处理,以防止MAX中透明纹理出现白边。(植物、栏杆、文字招牌等)。(11)贴图如有眩光的必须对眩光进行效果处理。(12)纹理数据应色调协调,自然美观。(13)纹理数据应真实反映实际材质的颜色、质感、图案和年代特征。(14)纹理数据应进行纠正处理,并减少视角或镜头畸变引起的变形。(15)纹理数据不宜含有建模影像以外的其他影像。(16)两纹理数据有超过四分之三一致时,可做同一纹理处理。3.5.2.6 公共材质(1)屋顶水泥材质、瓦片、沥青路面、绿化植物、水材质、常用白色墙面采用公共纹理库中纹理;(2)为达到较高的仿真效果,尽量采用照片中的真实纹理作为材质,若照片纹理质量不高可用公共材质替换现状照片上的纹理,具体操作为复制公共材质至max所在文件夹下,并按要求更改纹理名称;(3)白色墙面的深灰、浅灰、灰白三类明度贴图采用公共纹理库的贴图素材,明度最亮不能超过灰白贴图,最深不能超过深灰贴图。3.5.3 命名规则3.5.3.1 模型名称命名景区三维模型建模单元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以相对稳定的自然地形地物为界,并应保持边界的稳定性。 (2) 应与管理单元统筹考虑,并应结合行政区划界线,方便项目实施及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3)应考虑景区历史、景观、生态等要素的相对完整。(4)所有建模单元应完整覆盖建模区域,无缝衔接。景区三维模型建模单元的编码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景区三维模型建模单元宜按“管理单元、建模单元”三级进行划分。其中,管理单元可以是街道(乡、镇)等行政管理单元,也可以是规划管理的分区;建模单元宜以道路围合区域为单位。 (2)建模单元编码应由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单元顺序号和建模单元顺序号三部分组成。XXXXXX XXX XX 建模单元顺序号 管理单元顺序号 行政区划代码(1)行政区划代码采用6位编码方式,其编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的规定;(2)管理单元采用统一的街道(乡、镇)编码,具体参照二调城镇街道编码值,为三位编码方式;(3)建模单元编码可采用自然顺序编号,并应使用2位编码方式,此处按街坊划分建模单元,具体参照二调城镇街坊编码值的后两位。3.5.3.2 纹理命名纹理命名采用“建模单元编码”+“流水号”方式。但应对建模单元编码进行特殊处理,具体方法为: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一位编码表示。纹理命名务必不要重名,尤其TGA和JPG格式的务必注意,不能重名。公共纹理库中纹理使用时,必根据命名规范更改纹理名称。3.5.4 贴图采集总体要求(1)选择晴朗、阴天天气拍摄。(2)影像清晰,如果因拍摄时的抖动等因素造成影像模糊,必须重新拍摄。(3)相机分辨率不低于1000万像素,最好采用单反相机,(4)标志性文字(如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商业楼、公共建筑的名称、居民楼幢号)及大型广告牌单独拍摄,文字清晰并无其他物体遮挡。建筑物:内业编号(电子数据)打印CAD (图纸)拍照并记录电子照片起始序号内业整理数据提交成果(电子数据和纸质图)景观:区片划分(包括子区片划分)打印CAD (图纸)外业标准行走路线图并拍照内业整理数据提交成果(电子数据和纸质图)3.5.4.1 前期准备(1)建筑物:拍摄之前先编号,编号要求:单个建筑或连体建筑一个编号,比较密集的区域,可适当考虑2-3个建筑物一个编号。(2)景观: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叠加影像,制作打印底图。一级地块划分取得拍摄目标后先确定拍摄区域,在资料图上以线框形式画出拍摄范围并标明区号,一般以街坊线划分一级地块。二级地块划分确定好拍摄区域后如地块过大则应继续对地块进行二级划分。需要注意的是,在划分子区地块时,两相邻地块中间道路应明确到单独的地块中。3.5.4.2 贴图采集要求及注意事项建筑物:(1)尽量在水平方向对侧面拍摄,获取正视影像。(2)为完整地采集侧面影像,对同一侧面可能需要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拍摄一幅以上的影像,然后进行拼接处理。(3)为保证后续纹理处理时对地物整体结构的把握,对每一建筑物必须在不同方向上拍摄一定数量的全貌相片及细节照片。(4)要求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采集到每一建筑物及景观的每个侧面,采集量的大小与建筑物及景观的位置、复杂程度等密切相关,对于一些临街的商业建筑物和结构复杂的建筑物要求采集更多的纹理照片。(5)建筑物自行编号,每个编号的照片存放在以该编号命名的文件夹内。(6)树或其它障碍物遮挡的门面牌、广告牌可近距离拍摄,尽量减少障碍物的遮挡。(7)应采集建筑物的栋号信息。景观:(1)地块拍摄(1)应尽可能使用高视点多角度拍摄透视图,使制作人员便于分辨出地块的体量关系与结构组成;(2)在人视角度继续补充拍摄路面环境细节;(3)如若没有可利用的高层建筑,也可在人视角度多视角拍摄地块,尽量拍摄完整的路面信息;(4)连续拍照时借鉴航空摄影的方式,在运动方向上保证照片有20%左右的重叠,不能漏拍和跳拍,同时可在地形图图纸上标注部分照片编号;具体拍摄过程中,要求在地形图图纸上用彩笔标详细的注出行走路线。(2)复杂地形拍摄(1)地形复杂地段需多角度拍摄,透视,正视,仰视,俯视等;(2)尽量拍摄更多细节的补充;(3)对于一些在现有位置很难拍摄到的结构应尽可能找寻其他位置与角度进行补充拍摄,如:在河岸岸边的景观驻台,很难在一侧拍详细,此时即要求前往河对岸对景观进行补充拍摄,尽可能提供详细信息,方便制作人员了解其结构。(3)地块中小部件拍摄(1)以正视角拍摄四面图,图形不允许出现缺失,即少边少角物体遮挡导致图像不完整;(2)避免出现明显投影,图像不得曝光;(3)尽量统一色阶,不偏色;(4)尽量拍摄多张透视角度,方便了解其结构。(4)指示性标识拍摄(1)拍摄路牌等指示性标识要求拍摄前后正视图,图像无缺失;(2)带有文字或指示性信息的标牌要保证其拍摄信息清晰完整;(3)道路指示性设施还需以设施近点为参照,带有周围明显标志性建筑进行额外拍摄,以此了解其所在位置。(5)道路及附属设施拍摄(1)尽可能利用高视点拍摄大角度透视图,以便了解车道分布状况和街道景观形态;(2)以徒步形式进行沿街拍摄,主要目标是道路两侧的路灯,标牌,车站,站牌等道路设施;(4)图中如遇道路变化,仍需去其进行补充拍摄;(5)道路两侧与中间的护栏,分车栏应至少拍摄一组完整图像;(6)拍摄时注意图像的顺序,不可乱无目的混乱拍摄,要保证图像的逻辑连贯性,正序向前拍摄;(7)连续拍照时借鉴航空摄影的方式,在运动方向上保证照片有20%左右的重叠,不能漏拍和跳拍,可在地形图图纸上标注部分照片编号,不必拍摄细节,反映整体即可;(8)外业拍摄时标注详细的行走路线(与地块拍摄类似)。(6)桥梁拍摄(1)水上桥梁与过街天桥应尽量在远处拍摄出完整的桥梁图像;(2)近处补充拍摄细节,包括桥梁构件,扶手护栏,材质颜色等;(3)对于高架立交桥等大型桥梁,应多方位,多角度拍摄,透视与特写互相补充,确保制作人员能明确桥梁结构;(4)拍摄时注意拍摄顺序,保证照片的连续性,切忌颠倒无序拍摄。(7)地块中材质信息的拍摄(1)不同路面的不同铺装、小品材质要求拍摄材质纹理信息;(2)以正视角拍摄局部材质纹理,图像清晰,无投影,无明显色差及纹理变化,以此确认材质风格,制作无缝贴图等;(3)大型铺装图案则可使用透视角度尽量捕捉完整的材质信息,对于栏杆,铁艺大门等带有镂空性质的物体,要求最大限度拍摄完整图像,保证单独部件图像完整性。3.5.5 生产流程(1) 三维模型制作总体流程三维模型制作总体流程图(2) 三维模型场景制作流程 三维模型场景制作流程图3.5.6 模型与地形匹配系统中除建筑模型外还使用了DEM数据配合影像的方式进行景区三维展示,为了使场景中模型和地形能完全匹配达到最佳效果,需要进行地形匹配。当模型叠加地形数据在同一场景中显示的时候,由于地形的起伏,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个问题:模型底部往往都是平整的,位于同一高度,而真实的地形可能是起伏不平的,导致模型和地形不能严格贴合,出现部分模型被地形掩埋或者浮于地形之上的情况。如下图:处理步骤:(1)提取模型底面(2)通过Supermap软件打开地形数据和步骤(1)中得到的模型数据的底面矢量面数据,进行栅格区域统计。分析结束后,得到一个栅格数据集和纯属性表。(3)更新地形数据,通过Supermap软件用步骤(2)得到的栅格数据集进行更新地形数据。地图匹配后效果如下:4. 功能4.1 景区虚拟旅游门户4.1.1 景区总体情况简介4.1.1.1 业务流程描述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系统提供的景区三维浏览页面,在三维浏览页面中,游客可以点击三维场景中的地物要素(如:景点、游客设施等),即可通过弹出气泡的方式将该地物要素的相关情况展示出来,供游客查阅、参考。4.1.1.2 功能操作1 三维地形图展示(1) 功能描述功 能 功能说明1点击系统,进入系统三维浏览首页。2三维展示界面上显示出景区范围的地形和影像。(2) 数据描述数据条目数据项全川三维地形、景区全域三维地形、核心景区三维地形90米、50米、25米;配合影像(3) 业务规则 基于三维地图场景展示,进行后续操作2 地物要素气泡展示(1) 功能描述功 能 功能说明1点击三维地图中景点、游客设施、兴趣点。2根据数据库中存入的建筑面、兴趣点等信息,显示对应目标信息并可以进行互相切换显示。(2) 数据描述数据条目数据项景区建筑面、兴趣点核心景区、大本营、核心道路周围点位位置、基础信息(3) 业务规则建筑屋面、兴趣点均可气泡显示信息,并且可相互切换。4.1.2 景区服务信息查询4.1.2.1 业务流程描述用户点击系统提供模糊查询和空间查询按钮,用户输入“XX景点”或“XX酒店”等模糊关键字快速定位至地图,也可以通过点选的方式,查看用户想了解的景点,同时可以弹出景点的详细介绍的气泡。4.1.2.2 功能操作1. 地物要素模糊查询功能(1) 功能描述功 能 功能说明1点击地物要素查询按钮,输入查询关键文字,点击查询,显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