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ppt_第1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ppt_第2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ppt_第3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ppt_第4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写作课件 (一),绪 论,一、写作的含义 写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传播行为,是人以语言文字手段,把对客观世界的思想、感情和认识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精神产品(文章)的思维活动。 写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写作是指一切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传播行为,包括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篇幅写成的文章或作品; 狭义的写作专指文学创作,即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等创作。,二、写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写作是一种工具。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载道”、“言志”和“缘情”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写作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用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是创建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二)写作是生存和谋职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逐渐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谋生的手段。一个人没有写作能力,是容易陷入生存、谋职的困境。写作往往成为人生事业的一部分,许多作家把写作视为生活的主要部分,生存的重要标志,生命活力的体现。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我觉得只有写东西的时候,我才活着,才能表明我的确存在。”,三、写作行为的特点 (一)鲜明的社会性 写作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文章则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写作这种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写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作者写作要受时代、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二)极强的综合性 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级智能活动。一篇文章或作品,是作者的生活感受、知识积累、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心理、智能、意志、才气等多种素质和条件的综合体现。,(三)突出的实践性 写作作为一种“行为”,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写作理论才可能转化为写作能力。写作实践也是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学习写作的人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和写作水平的正确途径。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四)独特的个体性 写作活动是主体的一种个体性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任何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理都必须经过写作者头脑的整理、加工后才能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凡是成功的作品,都很自然地融会了作者特有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表现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对事物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作者独具的气质、才情与智慧之光。,四、写作的规律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从认识论到反映论,即从“意化物化”的过程,反映了写作活动中的“双重转化”规律。 第一重转化是“意化”,是指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头脑转化为观点、判断、理念或思想,就是“物”通过人脑转化为“意”的过程。 第二重转化是“物化”,是指将“意化”了的“意”,通过提炼、加工,把“意化”阶段构想的文章蓝图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从“意化”到“物化”的“双重转化”规律向我们清楚地揭示:如果一个人只有丰富的生活,很好的思想、观点,而没有必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是绝对写不出或写不好文章的。同样,如果只具备写作能力,有过硬的文字功夫、写作技巧,但没有多少生活积累,没有到取之不竭的源泉中去摄取丰富的养料,那么,写出的文章也将是苍白无力、缺乏感人力量的。,第一章 写作摄取阶段,第一节 观察能力 一 、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行为,是写作活动的行为过程之一。观察一般指在事物的自然状态下为一定目的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人本身进行考察、了解的一种方法,常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二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 (一)观察使作者提高写作素养,为写作提供材料 写作者是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主体除有思想、知识、技巧方面的素养外,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应该是写作者的素养。而且,大量的写作实践还告诉我们,写作者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写作技巧也是在他们对生活进行观察和写作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二)观察使写作者不断诞生写作灵感 写作灵感是写作者在生活中由于受到外在客观事物的刺激、触发,产生出强烈写作欲望的过程。写作灵感并不神秘,它是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中产生的,是作者在写作构思中因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思路贯通的现象。 诗人艾青说过:“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三)写作使观察行为目的化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给写作活动提供材料,写作活动使观察行为的目的得到实践,是“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就是通过观察打量地积累材料,深入地分析认识材料。此等厚积,既是积累感觉,更重要的却是积累来自于观察深处的思想。所谓“薄发”,就是将丰富的感觉和思想用精纯的篇幅、以洗炼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三 、观察的方法 (一)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 定向观察就是针对相对稳定的目标(即有明确的观察对象与目的)的观察。 随机观察,又叫“机遇观察”,它是和定向观察相对而言的,指没有明确目的和具体观察对象,而是在平常生活中偶然碰到的事物或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注意而进行的观察。,(二)定位观察和移位观察 定位观察是指作者站在一定的位置上、从一定的角度去观察。移位观察是指作者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位置,不断变换观察位置和角度的观察方法。 (三)比较观察和变换观察 比较观察就是将不同的观察对象或同一观察对象的不同方面加以对照,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变换观察是相对前面角为稳定的观察方法而提出来的,他包括变换观察对象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两种方法。,第二节 阅读能力 一、阅读对写作的意义 (一)阅读是一种间接摄取材料的方法 对于写作材料而言,除生活之外,书籍、文章是唯一的重要来源。阅读可为写作提供间接材料。通过阅读获取的材料,可以直接作为文章中佐证性的事实和论据。 生活如海洋,没有哪位作者能在社会生活中事必亲躬全部获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因此通过阅读来间接感受生活、了解众多信息、摄取写作素材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二)阅读为写作者提供了众多的知识信息 知识对于写作主体的重要,不仅表现在提供资料、根据和借鉴等方面,而且更主要的是为认识、思维、想象等提供前提和基础。阅读所获取的知识是他人的知识,所谓“他人”,是指那些曾经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前人和我们周围那些对生活与世界有所发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阅读的范围就应当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的、社会的或历史的、现实的一切见解的记载。,(三)阅读对作者的写作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意义首先表现在为写作主体大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表现在为写作主体提供了写作技巧的典范。“应该怎么写”的最好材料是前人成功的作品,它们为写作者提供了艺术方法、文体风格、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阅读的方式 (一)精读 精读是按内容顺序一字不漏地仔细研读,不仅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透彻理解文章内容,而且阅读时要加强想象、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以求根究底品其神韵,明其精义。,(二)泛读 阅读的对象应该广博宽泛,即所谓“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所谓“开卷有益”就是指各方面的书籍、文章都可以给人一定的启迪和收获。泛读这种方式比较自由,不拘一格。 (三)选读 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分类越来越细,知识更替也越来越快,这就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其次,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精选读物。,(四)速读 速读是一种从文字符号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节奏快,观念新,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应读的东西,便是速读方法产生的现实依据。速读的具体方式有默读、扫读和跳读三种。,三、阅读能力 (一)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它是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判断与推理)去把握文章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内涵的一种素质表现。要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就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解剖与综合概括,以解析文章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并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现手段等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然后获得整体的认识,发现和总结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将文章彻底读懂。,(二)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阅读过程中一种极其珍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时,除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评判之外,还需要根据语词提供的阅读表象,通过想象将文字描述还原为生活形象,进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首先要求阅读者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使想象更加开阔、深远,富于创造性。其次,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因为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展开美好想象的直接动力。,(三)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指对文章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它的特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判断、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文章做出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的批判。这就要求阅读者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包括文化知识范围、生活经验积累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以获得较高层次的认识效果,使认识更接近文章的本质。,第三节 感受能力 一、感受的含义和作用 (一)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客观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层次和情绪变化。 感受不同于观察。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特殊感知,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着眼于反映客体的具体形象和本质特征;感受则主要是写作主体自身的心态的活动,着重于表现主体受到外物刺激后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情感活动的具体体验。即观察反映物态,感受表现心态。,(二)感受的作用 1感受引发写作冲动 作者为文之前,都有一个准备过程,此过程是从写作动机的萌发,竟选题、定体、聚材、立意至掌握全部写作内容的过程,其中写作动机的萌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写作动机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主体的感受。无论是客观需要的写作,还是别人授意的写作,都离不开主体的独特感受。,2感受产生写作情感 写作是一个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因素的复杂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不仅用文字反映客观世界、表述认知结果,而且将自己的感情和主体意志滲透其中。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它所表现的不是纯粹的客观自然,而是“情化的自然”,这个“情化的自然”是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体。 写作实践表明,无论是宏篇巨著,还是短文小品,其作者都有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其写作冲动往往来源于感情触动,这种“触动”就是写作主体的感受,它常常表现为情感的激荡、理智的启示和诗意的暗示,使作者产生一种表达某种思想、宣泄某种感情的愿望这便是写作冲动。,3感受启动写作思维 思维是写作的前提和灵魂,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是作者思维成果的物质表现形式。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写作的深度。写作思维活动开启的前提是感受,没有感受,写作思维难以进行。 鲁迅指出:“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一挥而就。”准确概括了写作活动的四个环节,在“静观默察”和“凝思结想”之间,是“烂熟于心”开启了写作的定向思维活动。没有感受就没有写作的定向思维活动,心有所动,才会对“所动”的客观事物进行思维。,二、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 (一)感受要独特 文章要有个性,避免一般化,作者对写作客体就要有独特的感受,作者捕捉、选择的外物以及由此及彼触发的思想感情要与众不同,具有特殊性。就外物而言,它新鲜,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就作者而言,有独特的心理定势,善于同中见异,选择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借用的外物特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从别人认定的外物意蕴中感知新的意蕴。,(二)感受要深刻 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要深刻,作者的感受必须深刻。要达到着一要求,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写作客体对作者的刺激作用。一般说来,客体的刺激越尖锐、越强烈,作者的感受就越深刻。第二,写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作者对外物的感受,有受动的一面,更有主动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作者可以选择、想象、联想、同化。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事物,其感受的深浅,主要从这些方面对比地显现出来。,(三)感受要敏锐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要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力,即要能够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心理因素而言,敏锐的感受能力主要来自丰富的情感,因为一切心理因素中,情感是驱动心灵感知世界的最积极的动因。 作为写作者,如果不愿在色彩绚烂的生活面前熟视无睹,就要丰富自己的感情,增强对生活的吸收力,即要有一颗感情层次和品类都决不单调的心。有了这样的心灵,才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有精彩的发现,而不至于把生活表现得枯燥乏味,才会对内部或外部的情感世界以非凡的洞悉,而不至于浅薄平庸。,第四节 采集能力 一、材料的含义和类型 (一)材料的含义 材料是作者为了写作活动的需要,从生活中观察体验、阅读、调查采访而获取的写作对象,它是写进一切文章的表情达意的生活事实与理论依据。 材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由于在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写作材料可分为素材和题材。素材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未经过加工处理、未写进文章的原始材料;题材则是指住宅从大量素材中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后,写进文章中的材料。,(二)材料的类型 1事实性材料: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或书籍、文章中提供的具体情况,包括人物、事件、数据、图表等。事实材料适合各类文体写作。 2观念性材料:是指对社会各种现象在观察、实践、抽象后逐步形成的意识、观念,包括科学原理、定义、结论、看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流传的警句、格言、俗语、谚语等。观念性材料是针对事实性材料而言的,它具有理念性和公理性,适合于议论性文体如各种评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文体的写作。,二、材料的来源 (一)观察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材料主要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要获取材料,首先必须热爱生活。所有成名的作家、所有成功的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热爱生活的结果。当一些功成名就的作家、诗人谈到创作体会时,往往第一句话就是真诚、响亮的“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的馈赠。他们认为生活丰富的内涵在他们胸中奔突不停,不吐不快,他只是借用了文字和文学形式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于读者眼前。,(二)调查采访 调查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了解。调查能是写作者获得丰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在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情况报告以及新闻报道中,往往需要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比较直接、具体、准确、翔实的材料。 普遍调查指在一定的调查范围内,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其好处在于它的全面性,能取得比较精确的全面材料。在一个较小范围内,进行普遍调查还比较容易,但如果涉及范围广泛,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过多,调查的难度较大。非普遍调查指在一定范围内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通过部分情况的了解,以点带面,把握总体的情况。,采访主要是新闻写作活动中搜集写作材料常用的方式。它是新闻报道者通过访问和观察体验迅速采集新闻素材的一种业务活动。采访的具体方式主要有口头访问、现场观察和亲身体验。 口头访问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采访方式。有个别访问、开座谈会、电话采访、在线采访等形式;现场观察又称“目击采访”,是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对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则是记者通过蹲点或直接参与的方式对报道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采访活动,它主要用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历时较久的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三、选材的原则 (一)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最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更加充分、突出、深刻,使材料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因此,选择材料的首要原则就是始终围绕主题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凡与主题有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要选用,凡是能够有力表现、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要选用;反之,就必须果断地舍弃。,(二)选择新鲜生动、有表现力的材料 新鲜,是从时效性的角度来考虑的。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情,对某种事物的最新看法,有关社会、时代、人生的最新感受都是新鲜的材料。生动的材料,则是指具体形象,极富感情并饱含丰富的意蕴的材料。具体形象的材料是适合大多数文体写作要求的,它鲜明、生动的感性特征能形象地展示生活的本质,我们选择写作材料既要新鲜,同时还必须是生动的。,(三)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某一类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景。典型的材料是极富写作开采潜力的材料,写作要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就必须注意选择典型的材料。材料的典型特征是在围绕主题、新鲜、生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写作者经过精挑细选打磨而成的。,(四)选择真实的材料 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和生活的本质,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文章体裁对材料的真实性有不同要求,即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分。 一般的文章(议论文体、应用文体、新闻文体等)对材料要求达到生活真实,即生活中实有其人、确有其事;文学写作(特别是小说和剧本)则要求所写的材料达到艺术真实,即作品中所写的人和事可以不是真人真事,允许艺术虚构,但这种虚构应以一定的生活事实为基础,要能够体现出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达到本质的真实。,第二章 写作运思阶段,第一节 思维能力 一、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从而对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出认识。,(二)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 1.聚材阶段需要思维的参与 作者在通过观察以摄取写作材料的过程中,对外部信息并非机械地照相式地摄取,而是依靠大脑意识的控制,通过各种感官有目的有组织地加以搜集和捕捉。作者搜集写作材料的过程,同时也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作者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取材料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作者对资料的阅读并非盲目地一概接受,而是有所选择的。作者总是从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出发,根据自己的写作要求,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并在阅读过程中作出判断。,2构思阶段需要思维的贯穿 作者进行构思需要全面考虑选材、立意、谋篇和语言表达等,这是一个分析材料、组织材料,由表及里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作者进行分析和综合,思维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在构思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作者把日常观察、采访和阅读所得进行内化处理,通过必要的想象、联想、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活动,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消化、吸收、加工和改造;其二,作者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认真思考文章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其三,作者原由系统思维,全方位考虑文章的总体构架,从而绘制出文章的蓝图。,3成文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 作者要将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构想变为供阅读的文本,同样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要不断地考虑如何将构思的内容表现出来,从语词的推敲,到技巧的选择,都离不开思维的活动。初稿写成后,对文章的修改也需要各种思维活动的参与。修改阶段,既需要作者审视内容、推敲词句、增删材料,同时又要求作者考虑如何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使文章达到最佳水平,可见文章的修改过程,同样也是作者的思维过程。,二、写作思维类型 写作思维的类型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 抽象思维又被称为逻辑思维,它是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根本任务,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进行的思维活动。其内容和工具是一系列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具有概念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写作中,抽象思维能指导写作者自觉地进行材料的积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克服片面性和表面化。它还能使作者在写作构思中科学、正确地预见事物未来的趋势。,形象思维是把各种感官获得的并储存于大脑中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信息,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加工成为反映共性或本质的一系列表象,在一这些表象为基本单元,通过联想、类比、想象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想象性和非逻辑性。 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有两个阶段,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是表象上升到意象,运用意象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识别;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则对意象进行进一步加工,通过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写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形象思维,作者丰富的感性体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等都离不开形象思维。,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写作主体的写作思维能力,就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上。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崭新思维内容,并能产生全新的思维成果的高级思维形式。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要求作者在运思之时敢于打破陈规,进行多向思考,能够独树一帜。人们常说“文贵创新”,文章要出新,关键就在于作者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正因为创造性思维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把握创造性思维的不同类型。,(一)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力图另立新意的思维方式。以不同的思路,用全新的观点看问题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得出全新的结论,是求异思维的主要特点。文章要写得新颖,首先作者要想得新颖。而要想得新,就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敢于在思维领域中向传统的思想观点挑战,敢于大胆地怀疑惯常的行为方式和结论,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能以严密的论证推理加以证明。,(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多向思维,是作者以某一既定的选题为圆心向四周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写作,可以促使作者从线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把封闭的思维圈变为象电波一样向四周散射的发散思维,以开阔的思路去观照生活,分析问题,从而揭示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善于从正反、上下、前后等各个角度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思考问题。,(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一种由此及彼,把相似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索的思维方式。运用类比思维进行写作,作者要善于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间找到相似点,并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类比思维可以使作者思路活跃,有效地提高文章的形象性和可读性。类比思维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整体类比和局部类比两种形态。整体类比是指文章整体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的类比,即作者实写之物所具有的特定的象征意义;局部类比是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具体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四)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写作时,作者常常由于某种事物、情景的刺激而想到其它事物或其它情景,这种联想具有无穷的能力,作者通过联想可以把复杂的、抽象的,甚至是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形象而简洁地表达出来。同时,一联想牵引着读者的思绪,使读者能够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而透彻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四)变形思维 变形思维是一种对生活原型进行变形处理的思维方式。由于变形思维改变了生活原型的外部形态,并对其某种特征进行夸大或缩小,因此更能突出事物的特征,也更能打破客观生活的局限,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变形思维在文学写作中运用极广,很多作品从总体构思到细节处理,无不渗透了作者的变形思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及西方现代派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无一不是变形思维的具体成果。,第二节 立意能力 一、主题的含义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无论写那种体裁的文章或作品,作者总不会是毫无目的的、盲目地进行,作者选择一定的题材来写,总是要通过所写的材料直接或间接地表现某种思想、情感或主张。作者的这些思想、情感或主张等,通过文章的和特定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为文章的主题。 文章的主题就是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二、主题的性质 (一)主观性 从写作主体看,主题是作者的认识和见解。写作主体在对客观生活进行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出写作的冲动,再通过思维活动将这种写作冲动提炼成一种思想意识或情感、意念在文章中表达出来,这种思想意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主题。可见,主题就是作者写作动机或意图的体现,不同的作者会因其主观立场、态度或思想观念等的差异而提炼出不同的写作主题。,(二)客观性 从写作载体(即文本)看,主题客观存在于文本之中。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全部内容所表达吃老本的思想和情感,因而主题不能脱离文章而存在。读者对文章主题的认识和把握必须从具体的文本入手,通过作者所写的文章或作品本身来解读其中的意蕴,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三)认同性 从写作受体(即读者)看,主题是读者普遍认同的思想。写作受体是写作活动的接受者和检验者,文章的思想价值如何,最终要得到读者的承认和评判。虽然有些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只要读者能够克服认识上的偏见,从作品实际出发,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真正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作品的主题最终是可以被正确认识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四)时代性 从写作客体(社会生活)看,主题要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一定的社会生活总是体现着一定时代的特定内容,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要受到时代的制约,因而文章所表达出的主题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鲁迅将自己的作品称为“遵命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不同时代的文章也就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三、主题的作用 (一)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从文章的评价标准来看,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章的高下优劣,取决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程度,其中具体涉及到对确立主题、材料取用、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评价。而在这诸多方面中,最主要、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就是文章的主题,它犹如灵魂对于人之重要。文章主题正确深刻与否,是文章有没有价值、简章高低的关键所在。,(二)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主题不仅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线,而且是文章的统帅。明代哲学家王夫之曾说:文章“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船山遗书夕堂永日绪论) 主题的统帅作用在于,以意取材,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用;以意谋篇,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谋篇布局;以意役法,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写作技法;以意遣词,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恰当词语。,四、提炼主题的要求 所谓提炼主题,又称为“炼意”,就是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进而形成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提炼主题的过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提炼主题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一)提炼正确的主题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时会正确无误,有时会带有片面性,有时则错误荒谬。正确的主题总是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而避免了片面性与错误荒谬。能否确立正确的主题,与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水平有关。正确的主题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是复杂曲折的,要正确认识就必须对它全面考察、全面分析,从正反、纵横、时空、彼此等多种角度去比较、分析。只有经过这样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也才能提炼出正确的主题。,(二)提炼深刻的主题 所谓深刻是指所提炼的主题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高度的不同,反映在写作中,提炼的主题便会有深浅之分。深刻的主题来自对事物深层意义的揭示,能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深入地开掘出客观事物所蕴含的内在意蕴,昭示问题的根源,是主题深刻的基本条件。能在常人的认识上前进一步,比常人的见解高出一筹,是主题深刻的重要条件。要提炼深刻的主题,作者就应该克服惰性思维,努力开掘,拓展主题。,(三)提炼新颖的主题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时会“英雄所见略同”,有时却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在生活中虽不能说孰好孰差,但在写作中,往往会因此而影响对主题的评价。那种“英雄所见略同”的主题,被称为人云亦云的平庸的主题;而“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主题,则被称为独具慧眼的新颖的主题。文贵创新,主题的新颖与否,是衡量文章是否有创新意义的尺度之一。 要提炼出新颖的主题,作者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标新立异。事物特点是事物相区别的个性,事物有了个性,它就与众不同,就显得新了。作者还要善于选取独特的视角,同中见异,相同相似的题材,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它、表现它,其主题也会不同。,第三节 谋篇能力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合构造,即文章内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结构是作者思路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文章结构的基本任务就是: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沿着一定的思路,将所选用的材料组合连缀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二、结构的内容 (一)段落和层次 段落,又称“自然段”,是指文章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隙等情况所造成的分隔、停顿。段落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换行”的明显标志。 层次,又称“意义段”或“大段”,是指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先后次序,它体现着作者思路展开的步骤,所谓“安排层次”,就是安排文章各个部分的次序和位置。 段落和层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层次则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一般说来,层次大于段落,即几个段落构成一个层次;有时层次的划分恰好与段落一致,即一个段落就是一个层次。,1记叙性文体安排层次的方式: (1)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安排层次; (2)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安排层次; (3)按时空交叉的顺序安排层次; (4)按材料性质分类来安排层次; (5)以作者对事物认识发展和感情变化为顺序安排层次。,.议论文体安排层次的主要方式: (1)总分式:文章中各个层次之间是总分关系,这种安排层次方式具体包括“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类型。 (2)并列式:文章中各个层次之间呈并列关系,一个层次阐述一个方面的问题。 (3)递进式:文章中各个层次之间呈递进关系,逐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分析和阐述某个问题或现象。,(二)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文章中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它在文本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文相邻的两个层次或段落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天衣无缝。 需要安排过渡的情况主要有:一是文章内燃机车转换处需要安排过渡;二是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变换时需要安排过渡。,文章中主要有三种过渡形式: 一是过渡词语,如“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以及“然而”、“但是”等等表示段落间各种关系(因果、转折、条件、总分)的词语进行过渡; 二是过渡句,在上下两个层次之间用一个句子来过渡。过渡句一般位于下一段之首,也可放在上一段末尾。 三是过渡段,用一个单独的段落作为连接上下层次的过渡。,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写到的内容,后面要有交代;后面写到的内容,前面要有伏笔,使文章有因有果,瞻前顾后,相互呼应。 文章中常见的照应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首尾照应,即文摘的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二是前后照应,即文章中谦和内容的照应,前有伏笔,后有呼应。 三是文题照应,即文章的正文与标题相照应。,(三)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阅读来说,读者希望开头就能得到好的印象。从写作来说,开头关系到全篇的布局和格调。结尾古人称为“收笔”,是文章所叙之事的结局,或者是论述问题的解决,它是全文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对全篇的总的收束。,常见的文章开头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开篇点题法,即开门见山,开头直接提出文章的主题; 二是起句发问法,从提问入笔,引人深思; 三是交代缘由法,在文章开头表明写作的动机和原因; 四是抒情写景法,从抒发感情或描绘自然景物入手,以此渲染气氛,奠定作品基调; 五是蕴含哲理法,以富含哲理的格言、警句作为开头。此外,还有设置悬念法、借用典故法、旁征博引法等等。,常见文章结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篇末点题法,即古人所说的“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二是抒情言志法,即“抒情式结尾”,在抒情散文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三是长留余味法,即“含蓄性结尾”或“哲理性结尾”,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回味; 四是出人意料法,在小说创作中常常采用“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增强作品情节的曲折性和生动性; 五是寄托希望法,即“鼓动性结尾”或“预示性结尾”,在文章的最后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鼓舞人们斗志。,三、结构的原则 (一)服从性原则 一是指结构安排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 二是指结构安排必须服从文章体裁的要求。 (二)整体性原则 一是指文章的结构必须完整,不能残缺不全; 二是指安排结构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段落和层次间的衔接、过渡,前后内容的关照与呼应)。 (三)逻辑性原则 一是指安排结构要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和规律;二是指安排结构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和规律。,第三章 写作成文阶段,第一节 表达能力 一、叙述 叙述是把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和人物经历叙写出来。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各种文体都可运用,记叙性文体更是离不开它。 叙述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两类。概括叙述就是对所写的事作简括的述说、交代;具体叙述就是对所写的事作比较具体的述说。,在写作中,常用的叙述方法有: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的事,待插入的内容叙述完后,再回到原来的叙述上。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用俗话说就是“花开两朵,个表一枝”。,二、描写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做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的形态和特征具体地描绘出来。描写着重在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描绘和刻划,使之生动传神,历历在目。在文章中,描写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用来描绘自然景物,可以再现自然风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来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可以使人获得栩栩如生的形象;用来描绘一定的场景,可以把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再现出来。总之,描写对刻划人物、表现主题都有极大的作用。,描写的类型可从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从描写的风格上分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角度上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描写的对象分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 细描是一种繁复的描写方法,追求浓墨重彩、修饰雕琢的描写效果,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常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白描则是一种朴实的描写方法,用词简明洗练,不尚修饰,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写法。,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这种描写也叫正面描写;间接描写则是从其他人物的描写里烘托出所写的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价来描写人物,这种描写也叫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具体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人物的肖像是人的外貌的统称,包括身材、容貌、服饰、神情、体态和姿态等方面。人物肖像既是静态的,又是变化的,具有个别性和阶段性。 描写人物肖像,首先要写好个别性的内容,即特征;其次,还要写好阶段性的内容,即变化。经过个别性和阶段性的描写,人物肖像的外部特征就鲜明动人,内在个性和气质就充溢而出。,人物的行动是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的性格更多的是由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因而写人不仅要写这个人“做什么”,还要写他“怎么做”,这就是行动。描写人物行动时,人物的行为举止要真实自然,形神兼备。 人物的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人物的语言因人而异,不会千篇一律,也很少众口一词,总是与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素养等等密切相关。,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感触、看法、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心理描写是反映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 心理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由作者描述,也可以由人物自己直接倾吐;可以通过人物的“独白”,也可以通过梦境或幻觉的描述,还可以通过通过语言和行动等间接方法表现,从而把复杂丰富的人物心理多姿多彩地揭示出来。,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等。 自然景物描写主要指对山川平原、草木鸟兽、日月星辰等等景物的描写;社会环境是人类造就的生活空间,大到城市乡村,小到街道居室,凡是人力所为的空间都是社会环境。 场面描写是描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进行活动的总面貌,他是自然景物、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运动场面、战斗场面及及集会场面等等。,三、抒情 抒情是抒写作者触物感怀的意绪、心境,它是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其他文章中也往往运用抒情。在抒情性诗文中,感情的抒发总是比较直接、比较鲜明;在记叙性文章中,更多的情况是与叙述、议论等方法结合进行。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根据不同文章体裁,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抒发感情。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就是常说的“直抒胸臆”,作者在文章中袒露胸怀,暴风骤雨似的把胸中的情感宣泄出来。这种方法无需遮饰之物,抒写的内容全是心境的直白。这种把浓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的方法,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着是一种常见的抒情方法。 间接抒情是一种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的抒情,也就是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的方式来抒情。,四、议论 议论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借以揭示事理、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表达方式,许多文体中都可以运用,只是具体运用的方式不同。 在记叙文或说明文中的议论,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想、认识,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某些事物的评价,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在议论文中,议论则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由于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不仅要提出作者的观点,而且要充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议论文中的议论包含着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主张、看法和表示的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有的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全文就围绕这一论点来分析和论述,着一论点就叫“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由于论述的问题比较复杂,除了中心论点外,还可以有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多个分论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理论依据,它是议论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论点,只有当它被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的时候,才能言之成理,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才能具有说服力。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在议论过程中就像一条红线,把需要的论据围绕着论点组织起来,贯穿起来,使得论点突出、有力,真实可信。总之,论点是统帅,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基础,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议论的方法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着眼于自己的论点而形成的一种正面的议论形态。这种形态以持论的姿态表明观点,阐述观点,论证观点,具有证明的直接性。 立论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正确的论点,拥有翔实的论据,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驳论是着眼于别人的论点而形成的反面的议论形态,即通过辩驳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最终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从而确立自己的论点,具有证明的间接性。 驳论必须针对对方论点的错误和不实,即只有当对方的论点是谬论和错论时,才说得上予以反驳。驳论需要唯物辩证法的识别力和鉴别力,就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较、鉴别理论的真伪、正误,以求实的精神,使用分析和批评的武器,驳倒错误和不实的论点,确立正确的论点。,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把事物、事理或人的有关情状介绍、解说清楚。它是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也常使用。 说明的方法主要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和引用说明等。,概括说明就是对事物作简明扼要的说明,也就是概括介绍事物的特征。 定义说明就是通常所说的“下定义”,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它是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来明确概念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一要认清被定义者的性质,二要找出被定义者的特点,把它跟那些容易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分类说明是把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不仅可以给人以概貌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被说明对象的各个特性,而且头绪清楚,层次分明,容易让人接受。 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实例来说明事物。它的好处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所举的例子一定要有代表性,并应力求具体生动,有一定启发性。,比较说明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比较可分横比与纵比两种。横比就是用与说明对象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来比较;纵比就是用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情况来进行比较。 数字说明就是列举数字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因为有些事物可以从数量上表明他的特征与本质,所以,文章中也常用数字说明。运用数字说明时,确定的数字应该做到准确无误和来源可靠,即使是估计数字,也要有根据,要力求近似。这样的数字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才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节 语言能力 一、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一)语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物化工具 语言是写作的表达工具。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最后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作者想要陈述的事实,表露的感情,阐发的观点,都只有借助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人们可以感知、可以理解的东西。,(二)语言是文章形式美的重要手段。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和青年作家的谈话)正如绘画不能没有线条、色彩,音乐不能没有节奏、旋律一样,没有语言这一材料,自然就无文学作品可言。文学作品如此,一切文章皆然。 如果一个人具备很高的语言修养,就能准确、生动而又敏捷地描述客观事物,反映某种思想感情,做到意到笔随,流转自如;相反,语言表现能力差,即使有所思也难以表述清楚,总是文不逮意,处处作襟见肘。,二、语言的总体要求 (一)语言要准确 准确,是指选用最确切、精当的文字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语言准确,主要包括用词准确和造句合乎语法、合乎逻辑两个方面。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御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用词准确是语言准确的基础。准确用词,有两个起码的要求:一是选词要恰如其分。词汇多如繁星,每个词各有其特定的意义,写作中必须精心选择最恰当、最确切的词语,准确地再现事物的状貌,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二是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汉语词汇中的大量词语,除了表示一定的意义外,还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能表示作者的肯定与否定、讴歌与鞭鞑、喜爱与厌恶等主观感情倾向。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恰当地御用褒贬词语,是使语言准确的重要环节。对于那些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词语,选择时要特别细心,避免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语法是遣词造句的法则,语言御用要严格遵守语法规范,如句子成分要完整,相关词语要搭配得当,语序要合理等等。如果造句符合这些语法规范,就能够做到文从字顺,从而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语言不准确、句子不通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造句不合逻辑,逻辑是人们思维的规律,合乎逻辑就是合乎思维的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避免混淆概念、自相矛盾、逻辑跳跃等毛病。,(二)语言要简练 写作语言在讲求“准确”的基础上还要求“简练”,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古人在谈论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