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_第1页
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_第2页
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_第3页
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_第4页
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引言: 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我们有机会理性看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本代价以及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刻问题.那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的需求滞后的不争事实。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前期,长期处于贫困的中国,最为重要的是增加财富,那么现在最为重要的则就是如何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加消费财富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投资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根本上解决普通民众消费难的问题,只有当政府推动中国经济从积累型向分享型转型,从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型,中国的经济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优化消费结构,制定向高层次的消费资料需求转变的消费政策,应当是今年及未来几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我国在消费结构问题上的局限 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10月10日发布的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指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依据是,2006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下降,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1.99%和3.2%,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服务性支出增加,尤其是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468元提高到2006年2415元,增长了64.6%,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和生活水平消费确实有所提高。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则指出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城镇为36.5%。 这里首先有一个问题,即恩格尔系数在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下应用存在着一定局限性问题。 1、单纯应用恩格尔系数的局限性:恩格尔系数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著名统计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ErnstEngel)在研究了法、法、德等国不同阶层的家庭调查资料时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在此基础上,他发现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低,其食品支出在其总支出的比例就越重,反之其比就越小,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同一道理,并用公式表示如下: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100%。由此看来,恩格尔系数的原理非常简单,那就是一个家庭或个人维持生存的必须的食品,数量基本不变,在此前提下,其系数值越小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小,其生活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表明其生活水平越低,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国家贫富和地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中国政府对这一系数也极为重视,政府机关很多工作计划的依据就是本地的恩格尔系数,中国宣布“总体达到小康”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恩格尔系数,由此可见,“恩格尔系数”之重要。但正因此,有人机械地看待其数字本身的信号作用,甚至将之看做是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的绝对标准,那就会出现问题,例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2004年31个省市的有关资料计算,一些中西部地区以省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在30%40%之间,达到了“富裕”阶段,但中国最富裕的广东省竟然不在其列,由此可见,片面解读恩格尔系数是会产生误导作用的。 笔者认为,恩格尔系数只考虑到了食品支出构成与生活水平的关系,但消费结构并不只是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量,因为不同地区人们在消费结构上受到地域,生活习俗及个人消费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较大差异性,例如在寒冷地区,衣着的支出比例就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海南地区食品消费比重高达47.18%,比全国平均以及恩格尔系数最低的区域分别高出7.35%和14.13%,这就证明在研究消费结构时,不能将恩格尔系数作为决定其整体状况的唯一标准。 2、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 其实就是以恩格尔系数为标准,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除个别年分异常外大多是在逐年降低的,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仍明显偏高。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计算,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8%,农村家庭为43.02%,而美国在2003年就已降到了13%,欧洲多数国家以及日本也都在30%以下。这表明中国人的消费层次还是较低的,娱乐教育、旅游、服务等高层次的消费比重未能得以增长,就必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质量,消费品种少自然就形成了消费结构的单一现象。 3、城乡二元消费结构差距 中国消费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占70%以上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由此导出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如果长期处于平面扩张的缓变,中国经济大规模的消费潮就很难形成,因为从1990年到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值高达51.74%,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仅为38.39%,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基本相差了一个阶段,从城乡居民消费的各项支出来看,跨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开始向住房、汽车、电子通迅、教育、旅游、休闲等高层次消费转移,而农村居民则除基本的衣食住行外,消费热点还基本停留在电视机、电话、摩托车的阶段,农村居民消费乏力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转型。二、中国不同消费群体结构 中国做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其实际的购买力已超过了12万亿元人民币,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10月发布的系列报告之四中就曾对农村按五分组,对城镇按七分组进行了生活消费水平的比较,但笔者认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如果仅按城乡来区分,还过于笼统,因为不仅在城市或者在农村,都有各自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加大的现象,而且从消费市场上来看也已形成了各具特征消费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消费特点,对此笔者将之归纳为五大消费群体,这五大消费群体是: 1、极高收入的“豪富型”消费群体。 据2009胡润财富报告称:全国有825,000个千万富豪和51,000个亿万富豪,每1万人中有6人是千万富豪。这部分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男女比例为7:3,主要集中在金融、外贸、国土开发、大型工程、证券五大领域中,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人民币,而在这一年上榜800位富豪的总财富达到了34452亿元,按此计算这部分人的财富占2006年中国GDP的16%还要多。虽然这个胡润财富排行榜的权威性、准确性可以让人怀疑,但是这些数字的得来,也不是空穴来凤。这表明据世界银行报告所说的中国70%左右的财富被0.4%的人掌握着的分析虽不精确,但至少是被1%的人所掌握,远远超过5%的人口掌握60%左右财富的美国。对这部分“豪富型”消费群体来说,他们的消费只有数字概念,富豪最青睐的是国际旅游,旅游支出为最高,奢侈品消费居第二,以下分别是孩子教育,礼品消费,收藏和娱乐等,有家庭医生的富豪约占10%,68%的富豪有定期体检的习惯。据胡润百富发布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称,2009年,中国富豪年均消费为170万元,此番调查显示,中国富豪年均消费45%的人为100万元以下,39%在100300万元间,16%在300万元以上,但从总体上讲,这些富豪的消费恐怕只占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的极微小的比例。 2、高收入“导向型”消费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个人收入大幅增长,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迅速膨胀,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并未对不同收入按所得税申报进行数字统计,但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笔者估计这部分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左右,也就是说,有1亿人左右,他们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居民中,其选择的消费定位及价值取向在荣耀感与身分感的同时又强调社会的认同感,在消费选择上尤其注重品牌内涵与特色,以表明其价值观和生活品味,现有的大众化消费供给对他们来说已经过时,而朝精品化、个性化发展,从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起到了导向作用。 3、中等收入“跟进型”消费群体 如果基尼系数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高收入者与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应在2.5倍左右。由此推断,这部分人应占中国总人口的40%左右,主要分布于城镇和一些富裕的农村, 经济学家曾为中等收入阶层归纳了六个方面的特征:教育背景通常极佳;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比较富有,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在完全约束下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拉动效应,往往可以带动贫穷阶层的就业;非常易于形成专家、职业群体;有部分的固定资产。 其年收入从3万到10万元左右,他们的消费能力是继高收入导向型群体后最重要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边际消费倾向居中,然而他们消费结构变化较快,是导向型消费群体的强有力的跟进力量,其转型,升级势头明显,因此,他们的消费观念往往是在由导向性消费群体引领示范后,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同时由于他们有较稳定的或较丰富的收入来源。因此, 贷款消费也就成为其一重要的超前消费特征。4、中偏低收入“稳定型”消费群体。这部分人应占30%左右,这些人大多生活收入偏低或无稳定的收入来源,多数系农村居民,但这一群体正是大的消费的主体,他们虽不会象贫困人群那样几乎要将收入 用来购买食品,却也要省衣节食起码是量体 裁衣式的消费,吃、穿、住成为其收入支出的主要内容,又由于他们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农村,其消费观念也较为滞后,所以其消费结构也相对稳定,因此如何增加这部人的收入,提升与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就是同样重要的两件事。5、贫困收入“温饱型”消费群体。这部分人应当占中国总人口的近19%,2009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名为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的报告指出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5元。该标准按照2005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约为人均每天057美元,这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相比,差距极为悬殊。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得出的中国消费贫困人口数在国际上仍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仍然有2.54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就温饱型消费群体来言,其全部收入将绝大部分用来为衣、食而支付,其恩格尔系数恐怕要超过60%,个别的甚至会更高。因此他们的消费结构最为简单。除了个别人是因疾病而陷入贫困群体中而将支付医疗费用做为收入支出的大项外,绝大部分仍然是以购买食物为其主要消费的,而且这一群体已有“固定化”趋势。经济学中有一种“俱乐部收敛”理论,就是说结构特征相同的一组体经济的经济变量趋向异于别组的稳态水平,比如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地带都处于不同的经济稳态上,这就是显著的”俱乐部收敛”,,这种收敛性表示着不同地带的贫富差距无 法缩小,甚至还将扩大,彼此出现“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这一理论能否应用于笔者分析的五大类消费群体上,因笔者未对此进行模型分析,故不敢断言,但这五大消费群体,贫富差距不仅存在,而且也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且也相对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在2006年出席首届中国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时就曾表示“最贫困的10%的人口,所得的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1.8%”,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三,优化消费结构的对策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增加劳动者收入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 经济学有很多原理,但其中一个原理极为重要,那就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其能创造新的或者是有潜力的市场,最多只是一种规模的扩大,因此创造一个有效需求的总量和消费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市场才是中国经济下一步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而创造这样一个市场最根本前提就是人民收入的增长,因为消费的前提就是收入,只是人民收入提高,打牢夯实消费的基础,其最终消费率才能提高。从1978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45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35倍,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企业所得增长较快,居民所得增长较慢,再分配格局中,由于各种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加使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企业在再分配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居民所得继续呈下降趋势。各主体内部分配结构的变化特点是:政府部门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支结构不平衡,地方政府的非预算收入激增;企业部门内部垄断行业利润增加大于竞争性行业,利润向少数行业集中;居民劳动报酬份额不断下降且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居民部门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同时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等等,有些问题已经存在十多年了,呈现出多年采取措施却长期未得到解决的态势,有些问题还很突出,也已引起中央的重视,早在去年年初,人民日报就曾发表文章,认为居民收入偏低导致消费不振,但似乎并没得到各级政府应有的重视和回应,相反,在去年一年,国家对全社会投资增长了30.1%,投资率上升到46.8%,可最终消费率却降到48.6%,居民收入也只占到GDP的43%,成为了历史的最低点,这种状况自然会引发人们的不满,对这一问题,当前讨论的很多,也有许多好的建言、建议,政府也准备出台一些相关政策,这是亿万老百姓的殷切期盼,笔者就不在本文中赘述了。2、加快改税步伐天平向“贫弱”一方倾斜和谐社会必须以纳税人和国家之间和谐的税收关系为基础,而和谐的税收关系应当以科学、合理、公平的税收制度为基础。完善分配领域的税收体系。通过税收增减来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差别,是最有力的减少社会阶层矛盾的有效手段,要改变我国在初次分配中把过多资源分给强势群体和大企业的做法,并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向民众倾斜。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一种在分类所得税制,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个人所得税法必须以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为基础,在分类所得税制的基础上很难实现科学、合理、公平的税收制度设计。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或者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发展中国家中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国家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将纳税人的各项所得综合在一起,适用统一的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只有个别所得适用特殊的制度。在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下,纳税人的各项生计费用都可以据实扣除,如生活费、房贷利息、医疗费等,而在分类所得税制下,上述费用都是无法扣除或者无法全部扣除的。具体包括:应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同时根据贫富程度和收入差别拉开税收的不同档次,对高收入者应征收35%甚至更高的个人所得税,而对低收入者降低征税率,以此平衡过大的贫富差距,并尽快开征遗产税、财产赠与税、房地产增值税等税种,让暴富者为社会平安提供补偿,这些税种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早已开征,将从企业征收的增值税改为到流通环节征收的消费税,以改变政府激励,不是哪个地方投资多、烟囱多,哪个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才多, 而是哪个地方民生好,人民财富增加,政府的税基才丰厚,以此促进政府从保经济增长的“投资财政体制”转向保民生的“公共财政体制”。此外,财税优惠要瞄准消费倾向大的普通百姓,采取让利政策,涉农税收还有进一步减免的空间;涉及居民的财产性交易和收入要进一步降低税率;涉及消费领域的各种税收要想方设法调降。我国自2003年税收收入突破2万亿大关以来,税收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5000个亿,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统计,2009年全国完成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63104亿元,比上年增加5241亿元,增长9.1%;而10年之前的1998年,我国全年的税收收入才9093亿元,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担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可能带来的个人所得税税收部分的减少。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存款达1.7万亿,但公共财力被滥用。我国各级部门行政开支过高,行政开支比例占财政收入竟达26%,而日本只占不到3%,欧洲许多国家也不到4%。这些年我国GDP每年增长不到10%,但税收和行政开支的增长速度却是百分之二三十,显得极不正常,地方政府还拥有数额庞大且缺乏监督的卖地款等预算外开支。其实与其花几万亿搞基建,不如扎扎实实把钱直接投到民生上来得效果更好。过去把钱花在投资上多,民生上少由于前期民生欠账过多,现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高达万亿之巨,而且空账每年还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而个人账户现有实际资金的总额不超过500亿元。到2010-2015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吃完后,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留给我们改善政策、投资于青年的时间已经不多。如不趁着现在财政殷实,尽快把民生的欠账补起来,把钱实实在在地投到医疗、教育、廉租房、环保等公共服务上来,将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另外,我国非营利组织每年筹集的资源有5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国际组织,而国内社会公益资源投入,仅为国民收入总额的0.1%,而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到10%。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出国民收入的1%成为公益资源,就意味着能动员5000亿元的公益事业投入,这能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水平。因此在财政管理上,要细化社会保障预算安排,解除制约消费的瓶颈,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当消费者不再承担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花费的时候,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才会解除,消费者才会放心地增加消费,内需才能拉动起来,私人投资才能重新恢复,经济向内转型才有真的希望。4、让价格引领消费当前,我国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绝大多数产品供应充足,特别是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裕,有利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但是,推动今年物价上行的因素不容忽视,主要包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投放的滞后作用,资源税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影响,以及上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价格上涨的压力,据发改委报告,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了3%左右。价格对人们的日常消费只起两种作用,一种是计量作用,另一种就是调节作用,总体上讲因大多数消费者收入有限,因此价格低廉就意味着消费者有限的收入,可以购买较多的商品,从而刺激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既然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消费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那么如何解放消费的购买力,将其消费潜力转化为现买的消费能力,价格的因素就不可轻视,因为即使人们手头有钱,收入增加但面对商品高昂的价格而缺乏购买的意愿时,那么这种购买力也只能是卖方一厢情愿的一种行为。现实有许多实例,如电器行业、汽车行业不都是因其价格逐渐下降,达到一般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使之不断扩大了市场,并进而开始实现转型,进而推动了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吗?经济学研究表明,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任何消费品的上涨都会使消费者降低其对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例如2005年以来,住房价格增长迅速,就对所有居民在消费结构及生活水平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致平抑房价竟成了此次两会的的一个焦点。5、必须防止出现“逆向调节”现象所谓逆向调节就是分配原则在一些领域向非劳动要素倾斜,简单 讲就是不重视公平、公正原则。例如2010年3月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 主任张世平在政协 全体会议发言时指出,社保制度再分配逆向调节问题突出。由于社保强制性不足,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保险比例不到20%和31%,而中央企业占据 40%以上企业年金市场,又通过补充保险进一步扩大二次分配差距。中华全国总工会去年进行了一项专项调查,得出中国的低收入职工主要集中在一线和农民工群体,被调查的职工月工资2120人民币,是在岗职工月工资的88%, 其中,67.2%的职工还达不到上述的标准,17.3%职工月薪只有1千元,4.8%的职工月薪只有数百元。同时工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1977年至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上升至20.67%,翻了将近一倍,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笔者以为如果这种经济行为也可称为是对经济政策的调节,那么这种调节只能是一种逆反或逆行或逆向调节,是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方向背道而驰的。 总之,笔者认为,中国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完成一次重大的转身,就必须从提高民众收入,优化消费结构入手,才可能切切实实获得一定的实效。参考资料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郝梅瑞:2008年对我国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南京审计学院学报第5卷第一期张立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及结构的统计分析)2008南京经济研究双月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劳动者基本经济权益,中国经济网3月9日新闻报道尹世杰:优化消费结构建设小康社会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1)胡保娣:城乡居民消费优化级五大消费潜力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3)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迈克尔佩雷曼经济学的终结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胡润百富榜2009年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几点思考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中国经济在多年连续以8%左右速度增长的形势下,终于受金融危机的撞击,凸现出自身的主要问题,这就是在高速经济增长背后的是内需的严重滞后。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大多数人们没有也不敢进行消费,因此在全世界多数国家消费在GDP中比例为55%,60%,甚至更多,如美国竟高达70%时,中国却从上世纪90年代的47%下降到2006年的36%,这在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中都可以说是最低的,就连被人们称之为可以与中国龙相提的印度象也达到了50%。与中国的消费在GDP中比例的下滑之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却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已经超过国际标准的0.4%而往0.5%攀升。本世纪初,阿根廷就由于发生严重经济衰退,基尼系数从0.43%上升到0.55%,从而绑架、抢劫案大量增加,由此可见中国基尼系数上升很可能也会发生灾难性后果。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在一份公布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亚洲已成为仅次于尼泊尔的国家,并指出,中国由于分配不均的加剧,已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对消除贫困的作用与影响。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已经在社会中产生出巨大的负作用,网络上有一些网民公开表示在中国,谁有权有势谁收入就最高,福利也最好,市民比农民好,公务员比其他事业、企业单位职工收入高,干部又比一般公务员收入高,普通劳动者为社会贡献财富,却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评论,甚至在讨论国防动员法时还有网民喊出“国不负我,我不负国”的言论,这一切充分表明中国社会由于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已到了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的地步。各地盗窃、抢劫、敲诈、欺骗案件的增多,不能不说其与贫富差距扩大有密切的联系。世界银行报告曾指出,中国0.4%的人口掌握着中国70%左右的财富,其集中度已位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5%的人口掌握60%左右财富的美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至2007年,中国20%高收入的家庭储蓄存款占储蓄全额的64.4%,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6%,而总的看来中国家庭的储蓄率却一直在下降,已从30%下降到了25%,这固然同储蓄率只占个人收入不到1%的美国相比仍然很高,但其总体下降的趋势表明着普通民众生活的困穷,然而要拉动需求,刺激消费正是需要这绝大多数最具有购买迫切性和购买意愿的普通家庭,因为富豪们固然也在进行奢侈性消费,但对于他们来讲,他们对基本物品也没有任何需求与购买的必要了。可是在中国由于国家财富的绝大部分被极少数人所占有,普通民众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如“家电下乡”等政策,仍然不敢大胆的消费,要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以便能在这贫富差距日益加速的日子里求得生存,这就是中国在30年高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中消费率低得连印度也不如的必然,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产出的严重过剩,许多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国内居然连一半也消费不了,不得不依靠外需,逐渐形成了中国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特点,不仅从经济结构上扭曲着中国的经济,更可怕地是从动力上也瓦解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根基,这也就是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明确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的真实原因。 二、能被消费的才是财富 社会的经济是由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实现、财富的分配及财富的使用所构成,一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创造财富和实现财富的能力,而且在相对情况下更取决于其国人民对财富的使用状态上。为此绝策者就不能只考虑其政策提升人们创造财富和实现财富的能力的作用与影响,在相对情况下更要考虑到对财富的分配与使用上如何能有力促进上。 因此,客观的说,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不应当生产效率的提高,不能单纯的从GDP角度去研究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生产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实际上不论什么种类的财富被生产出来都必须是指通过销售最终成为人们能够使用,能够消费的东西,这才是真真实实的财富,所以单纯用生产来讲经济学,解释人们的经济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将生产率与使用率结合在一起来诠释所有的经济活动,传统京津学恰恰息视了对财富使用率的研究,或者说过于偏重于对财富生产率的研究,尤其在中国,这种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以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政府工作人员,所以当这些政府官员在筹划自己所统辖区域的经济生产时,很少对所生产的财富将如何能使人们进行消费,使用出去进行通盘的思考,其结果也就必然是忽略对人们最终接受消费的能力与水平的关注,这个致命的错误才导致了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中消费在GDP比例上严重下滑的状况,现在应当猛省了!为此,笔者以为现代经济学必须加强对财富的消费率或使用率上的研究。列如当人们在制作了是个面包是,不仅要考虑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制作出最高度量的面包,还在当考虑这是个面包将能被多少人消费。如果只有一户家庭消费,那么这十个面包必定有许多是要被浪费的,虽然这十个面包的价值量并未出现变化,但是其有效的使用价值率、交换价值率何其实用价值率一并联系,其结果就必然会出现观供大于求的状况,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是许多人长期都未能认识到的。笔者的这个认识固然不是什么惊天的发现,然而笔者只为如果所有的经济学系都能这么认识并将之不断向学生教授,那么肯定就不会出现本文前面改提到的现象。比如汽车、电脑、柑橘、苹果等所有东西都必然要经过创造这个阶段,但如果目光只放到这一阶段或者着重研究之一阶段,而将如何使这些汽车、电脑、柑橘、苹果被人消费,使用视之为一种自然状态,不加以考虑,予以研究,那么或者生产出的东西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导致因稀缺而物价高扬,或者因超市场容量社会无法全部接受而导致过多过滥而价格暴跌。因此,对财富的使用价值率而研究才能真正使生产率得到完全实观并非是笔者异想突发,而是对现实真实情况思考后的结果,有事实可以作证,如前一阵大蒜的价格暴涨,又如2008年大宗商品暴跌改使国内宗工业企业严重亏损。去年尿素产量为6000万吨,而社会总需求量只是4900万吨左右,导致其价格一路下跌就都证明了这一点。三、两只手的博弈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波及全国,几乎所有的实体经济无不受到牵联。然而这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对看不见的手未能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公平正义的调控。 长期以来,中国的决策一直将政府做为一极,把市场作为另一极,然后在这两极的中间进行体制与政策的选择。然而实际上政府与市场并不是对立的。市场()为看不见的乎有其天然的自我调控能力,但是它又天然具有自利的性质,所以在巨大经济制利益上常常会对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政府来时其极因素加以过虑与引导。因此如何判断新政府与市场是否有机会结合,关键就在于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