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研究.doc_第1页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研究.doc_第2页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研究.doc_第3页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研究.doc_第4页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研究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研究摘 要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而互联网的出现又把信息革命推向全球各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的方式日益增多,博客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在博客给人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对当前的法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博客服务提供商在提供博客服务过程中侵权的情形,同时也对此类侵权责任如何认定、责任如何承担以及归责原则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一的论述,由于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的特殊性,我认为应该由博客服务提供商和博客用户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或辅助责任,是比较合理的。关键词:网络侵权;归责原则;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BLOG SERVICE PROVIDERS TORT LIABILITYABSTRACTThe invention of computers symbolizes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pushes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further to a world-wide pl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way of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increased, the blog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edia. Changing peoples lives, blog to give people the benefit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he current la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se of infringement of blog service providers to provide blog services, analysis of the tort liability of the blog service providers in the process of blog services identifi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the particularity of blog infringement blogboth providers and blog users bear joint tort liability or secondary liability, it is more reasonable.Key words:network infringement; Liability Principle; Blog service providers;Tort Liability目 录1 绪论4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41.2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5 1.2.1 课题研究内容5 1.2.2 课题研究方法62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法律界定72.1 博客侵权72.1.1博客侵权与传统民事侵权比较分析72.1.2 博客侵权和其他网上侵权比较分析92.2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103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认定123.1归责原则123.1.1 过错责任原则123.1.2. 疏忽责任原则123.1.3.无过错责任原则123.1.4.不承担责任或有条件的免责原则133.1.5 无过错责任原则与有条件的免责相结合的原则133.2构成要件134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承担154.1责任的承担主体154.2责任的承担方式155 完善博客服务提供商法律责任的几点思考16参考文献17致谢191 绪论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交流方式由单纯的语言信息到现在的计算机语言,信息传播途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媒介到现代的网络虚拟空间,人类交流方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继E-mail、BBS、QQ之后,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博客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迅速风靡全球,成为时尚达人的热门话题,然而由于对博客本质的模糊认识及自律性的单薄,大众在通过博客获得话语权的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侵权问题,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Blog即“网络日记”的意思,在汉语中被翻译为“博客”,指的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网络传播方式,任何人借助互联网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信息内容的创建、发布和更新1。博客是网站提供的众多服务之一,它包含信息发布,社区服务等多项功能,只要用户拥有相关的上网设备,然后在网站上注册了相应的账号,都可以享受到网站公司提供的各种服务,可以在博客里发布信息,此所谓的信息不仅仅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视频、音频、flash等,实现自己创作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智慧,给网络写手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博客成功地尝试了引发和引导舆论的实践。博客除了肯定和强化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外, 更是让弱势群体充分发言从而排泄疏导其不满情绪, 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极大作用。传递社会遗产也就是文化教育, 知识博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和传递知识的作用。同时, 博客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技术的进步把历史上阻碍个人言论出版自由的物质障碍一扫而光, 为言论出版自由提供了最大的可能2。由于博客是一个新兴产物,专门针对博客侵权的立法几乎没有,但是随着博客的火爆,博客领域的侵权也相应浮出水面,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关注。因此,本文试图从博客侵权的法律概念入手,继而分析对比博客侵权与传统民事侵权的区别,分析博客侵权中博客服务提供商的法律责任,责任认定,归责原则。以期寻找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博客网络侵权法体系,以便应对互联网络中不断发生的博客侵权纠纷,有效地规范网络秩序,促进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1.2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课题研究内容 一、博客服务提供商的概念界定和类别: 1、概念界定:理解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广义和狭义上的概念,正确的区分博客服务提供商的概念区别、明确定义博客服务提供商的具体概念。 2、主要类别:在理解博客服务提供商的广义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博客服务提供商和网络内容提供商,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商包括主机服务提供商,电子布告板系统经营商、邮件新闻组及聊天室经营商和信息搜索工具提供商等。 二、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的常见形态: 1、个人主页中的侵权问题个人主页侵权的情形,个人主页的制作者是当然的侵权人,但是一般的个人主页都并非顶级域名或者都没有域名,而是挂靠在一些提供此类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比如说博客服务提供商的网站下的,这类提供商要是尽到提醒删除职责当然就无所谓侵权,但是它们没有这样做,等于说纵容了主页侵权的存在,故当然的应该构成侵权。 2、因链接而发生的侵权问题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网络链接就没有互联网。然而,链接技术自诞生以来,也不断“链接”出一系列的麻烦和问题,很多网站因设置了链接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诉讼。一些网络服务商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一般都设置了相应的链接获得别人网络上的资源,这样肯定也是构成侵权的。 3、电子布告板等转帖他人作品的问题电子布告板是网络内容提供者(包括商业网站和个人主页)为上网者提供自由发言的公共交往领域。作为网络世界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为的是让更多的网民加入到这个网络论坛上来,网民在此可以随意的发言跟别人交流和沟通,不经意间可能就会触及他人的隐私商业秘密等,要是诸如此类的博客服务提供商没有及时的删除,那么当然也跟发帖人一样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之归责: 1、博客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认定原则: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使我们确定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先决条件。 2、博客服务提供商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 四、对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认定的立法建议博客服务提供商是促进网络事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如何合理界定其在提供服务侵权中的法律责任,是研究这种平衡机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博客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日益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错综复杂,出台一部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博客服务商侵权是必要的。 1.2.2课题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放到此课题研究中来就是应该把博客服务商提供商侵权与其他的侵权用来作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2、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来找到相应结论的一种方法,案例研究可以使用一个案例或包含多个案例。应认为单个案例研究可以用作确认或挑战一个理论,也可以用作提出一个独特的或极端的案例。多案例研究的特点在于它包括了两个分析阶段 案例内分析和交叉案例分析。前者是把每一个案例看成独立的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 ,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所有的案例进行统一的抽象和归纳 , 进而得出更精辟的描述和更有力的解释。2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法律界定2.1 博客侵权博客侵权的定义,至今尚无专门的法律给出界定,从博客是如何对他人实行侵权的角度不失为一种考虑。博客作为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以网页形式存在,可按照博客用户个人的喜好和需要,通过链接、转化等多种技术处理手段,建设内容丰富多彩的个人主导型、个性化信息平台。因而,博客侵权是以博客主页为平台,通过传播内容本身或者传播渠道的非法性对他人民事权益加以侵害的行为。受载体和传播工具的限制,当前博客侵权形态所涉领域相对较小,主要集中于侵犯人格权和知识产权领域。而就博客侵权纠纷而言,主要体现为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方面,在博客这一特殊的载体上,侵权行为亦呈现特殊性。2.1.1博客侵权与传统民事侵权比较分析博客侵权和传统民事侵权之间可谓“种属”关系,作为侵权形态的一种,侵权法的基本原理对博客侵权仍有适用价值,这也是侵权责任法将之归入自身体系的理据所在。然而,因其侵权方式或者手段的不同,博客侵权与传统民事侵权相比,在特征上有其特殊性。其一,侵权主体的多元性导致责任认定的复杂性。当前网络可谓一个多变的、虚拟化、流动性空间,开放的博客上频繁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其内容能同时为多方浏览者所获。博客平台连接着不同身份的人员,博客者在博客空间发表文章,路过者浏览和评论其中的内容,他们是侵权言论的始作俑者。BSP(博客服务提供商)作为博客服务的提供者,因平台传播侵权信息,也可能卷入侵权利害关系。可见,构成博客侵权的主体因利益的关涉而呈多元性。有学者指出:“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往往无法直接确知登载侵权作品的始作俑者,而且,有意侵权者往往是匿名或隐名或者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想要做出确认,除了法律因素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3。”谁是最初的侵权者,又由谁来承担侵权责任?在虚拟世界是那个虚拟的博客用户在买单,现实中也如此吗?问题的关键是网络侵权往往找不到相应的侵权人。美国佐治亚工学院曾在近两万人中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人在注册上网时会提供伪造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个人资料4。如何确认博客者真实的身份?相对于博客写手,浏览并转载的人更具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其承担责任的难度更大。再者,BSP未作出侵权行为, 由其“把关”的依据何在?这些制肘现实操作的问题为侵权主体的认定带来了复杂性。其二,博客侵权行为的认定及举证存在困难。博客作为一个虚拟化空间,不但主体是虚拟的,侵权损害也是虚拟的,很多博客者和评论者为避免被相关主体所辨识,在表述时力求避免其现实、真实的一面,那些攻击性的表述是否构成侵权就较难认定。损害主体和内容的虚拟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博客侵权的可指认性,在侵权事实与结果之间能否构建起因果关系链条呢?司法实践对此持有极大的疑问,原告在诉讼中往往存在举证困难。当前,我国民事诉讼仍实行“谁主张谁举证”,虽然存在举证责任倒置的特殊情形,但基本侵权事实存否的举证仍由原告承担。现实中的侵权一般容易识别,而网络环境中的侵权却一时难以查明,数字形式的侵权文件能否在诉讼中作为证据,对传统民事诉讼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现在可作为证据使用的仅限于七种证据类型: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而对于博客,如果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不在法定类型的范围内,则难以产生证据效力,因此,对博客侵权行为的认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计算机领域的证据资源,可能因不是法定证据形式,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影响其使用的效力。”如果仅以现有的法律为思考框架,网络化的数据资料如何才能转化为可供采纳的证据,如何取证才可保证其证据的有效性,这是网络平台下博客侵权应考量的难题。其三,侵权行为“过错”认定依据的非同一性。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在认定上行为与过错都指向同一主体,这在博客侵权中对博客者和博客浏览者的侵权认定也同样适用。但是,受害人对BSP提起诉讼的理由通常指向其未尽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实际的侵权行为与过错归属不同的主体,法律给以“间接侵权”的认定。违法性的指向同样如此。如果博客者和浏览者的违法是因为“作为”而被认定为违法,那么BSP除了“作为”,主要因“不作为”而违法。其四,侵权行为地认定的难度大。在传统民事侵权中,我国对侵权行为的管辖法院主要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是网络环境下虚拟和流动的数字传输以全球为跨度,很多时候同一个侵权行为往往和多个侵权地点相联系,从而使侵权行为地难以确定。基于此,我国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问题是,该司法解释只限于著作权纠纷,能否延伸至名誉侵权、隐私侵权等其他侵权类型呢?还有,该规定也沿用了传统民事侵权“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对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作扩大解释,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博客侵权对传统管辖问题的冲击呢?这有待现实进一步的验证。而且,“该解释只确认侵权行为地与被告住所地作为管辖的连接点,未提及侵权结果发生地作为确定管辖的依据,否定了因侵权结果发生地而导致管辖的可能,对侵权结果发生地作为管辖联接因素的全盘否认不利于对我国公民权利的保护,也与当前国际上依侵权结果发生地确定侵权案件管辖联接因素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合5。”如果跨国、跨地区的网络法律程序无法实现损害发生地的司法保护,这本身就值得商榷。2.1.2 博客侵权和其他网上侵权比较分析从横向角度看,博客与其他网络工具如网上搜索引擎、腾讯QQ、E-mail、BBS等网络信息交流和传输媒介,又存在何种程度的区别呢?通观网上侵权,侵权行为的虚拟性导致侵权认定困难,行为过错与违法性指向具有非同一性,法院的管辖也存在雷同。2.2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在博客侵权中,出现了至少三方主体:1、博客者(blogger) 2、浏览博客的网民 3、博客服务提供商(BSP)。 博客者用言论表达其欲望,目的之一便是为扩大自己博客的影响力。博客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份无形的资产,通过制造言论损害名人名誉权的方式尤其能够提升该影响力。简言之,行为直接与其追求的利益挂钩,是博客侵权的始端。博客面向网民开放,后者点击和浏览博客用户所写的各种信息,扮演“路过者”的角色。若对其分类,主要可归为两类:其一是“传播者”,主要指那些将他人博客上含有不当言论的内容粘贴到自己博客上,或者是将相关内容作技术上链接的人。因该传播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侵权言论的影响视域,使本身虚假的言论更显真实性,具有帮助侵权之嫌。其二是评论者,指在博客者的博客内容后附上具有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本文主要研究博客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博客服务提供商在博客侵权中是最有争议的,是否承担侵权责任,承担什么性质的责任是两个核心问题。BSP为博客用户提供相关的平台,可通过自身拥有的软件对博客上发表的内容进行审查,处于“技术监控人”的地位。在相关技术的辅助下,违法内容处于技术可控范围内,删除或对此提出警告,乃至取缔违法博客者的资格,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博客服务提供商为维护整个博客机制的良好运行而可资行使的权利。当然,自首例博客侵权案件走上法庭,使博客长期隐蔽的问题暴露于公众的视域后,社会开始思考:BSP通过博客敛聚人气、收取广告费等商业化利用的同时,是否应该承担必要的监控义务呢?当然,BSP所面临的难题,至少表现在两方面:BSP和博客者之间的利益冲突,BSP商业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BSP和博客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网络服务者或者经营商和该服务用户之间的关系。博客是用户按注册信息的要求注册后由BSP提供,为博客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和发表个人言论的平台。用户是其真正的主人,BSP在其中只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虽然BSP有监控的义务,但该义务难免与博客用户的言论自由权产生冲突。“言论自由在许多国家,无论是普通法国家还是大陆法国家,都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优先于其他权利6。”为了避免在此灰色区域出现纠纷,我国相关法律对此作出了规定,认为BSP只对明显的侵权内容才承担相关责任,并负有接受权利人通知和通知侵权人的义务7。在另一方面,BSP作为商主体,其运作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只要博客者的行为对自身未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它并不会多加干涉。这应当说是所有商主体的共性,但学界对BSP归责时,认为它应当积极审查相关内容,发现有损害国家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善良风俗以及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内容时积极、及时地予以删除。这本身就值得商榷。“由于博客拥有者数量庞大和博客者所作的文章极为浩繁,而网络服务商毕竟能力有限,一味追求网络服务商的积极审查义务,在实践中是不现实的,也将对网络博客这类新型产业的发展起到不良的制约作用。”8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使BSP盈利模式在促进博客业务发展的同时,积极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在认定BSP侵权责任时所面临的问题。3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认定3.1归责原则3.1.1 过错责任原则以土生阿耿为代表,认为“给予博客侵权什么样的司法待遇,关键在于归责原则,归责原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博客的生存空间与责任区域。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对侵权的防范与权利的救济,加之没有网络实名制相配套,我们可以在纠纷处理上采取过错推定的技术规则,在博客日志审查、救济措施的采取等环节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手段。如此一来,可以合理地分配与平衡原被告双方的利益9。”在美国1995年的Religious 诉Netion案件中,法官就判决被告ISP不承担无过错责任,只在过失情况下才承担共同侵权责任10。欧盟1998年颁布的“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草案”,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不负有监控其所传输和存储信息的义务11。法院在保护受害人利益的同时,也顾及ISP乃至信息产业的发展。3.1.2. 疏忽责任原则美国法学界对博客侵权的认定提出了此原则,指的是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对第三方在网上发布的内容进行监管时没有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就要承担责任。从概念的界定出发,该责任与过错责任原则存在类同。但相对于过错责任原则,它有一定的限缩,“没有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强调的是一种疏忽、过失。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3.1.3.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美国12和德国13的早期判例中大多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义务作了较重的规定,认为他们在享有收益的同时也应当扮演起“网络管理者”的角色,有义务确保任何侵权行为(主要指侵犯版权行为)不会在它的服务器中发生。基于此,法院往往在明确了损害事实后于案件裁判时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承担无过错责任。3.1.4.不承担责任或有条件的免责原则 该原则认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对第三方的内容几乎完全免责,或者有条件地承担极小的责任14。这一原则早期在美国法学界提出,但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美国也发生了转变15。 原则之争的背后是什么?更多的是矛盾冲突之中所隐含的利益纠结。而这需要从利益衡量的视角出发,对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作出恰当的评判。“边沁认为,每个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趋向于效用的最大化。但这是不允许的,因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利益重叠的情况,需要对权利进行配置,以实现公平,否则就会出现弱肉强食的情况16。”在博客侵权中,BSP处于追求自身商业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监控义务的实现(维护权利人的名誉权)和满足博客者言论自由的需求这四方面利益纠结中,必须对利益作出相关的配置,既要考虑到权利配置的社会成本,又要顾及权利双方的公平。3.1.5 无过错责任原则与有条件的免责相结合的原则在上述几种观点中,我认为他们都有相应的可取之处,同时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行,但是同时也有一些缺陷,比如说过错责任这单纯的实施很容易找到最后都没有责任或者这个博客服务提供商往往没有责任了,一方面如果是单纯的无过错责任未免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有些偏重,也不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因此在认定归责原则的时候我觉得应该要采取这种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妥当的也更能够体现公平与公正。3.2构成要件疏忽责任原则为诸多学者所提倡,但“疏忽”责任相当于一种过失,虽然如有些学者所说以“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对其归责,但这反而会成为责任规避的理由。更为重要的是,疏忽责任虽然是为了促使责任人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但并不应该将“责任认定”与“责任归责”相混同。无过错责任原则下的严格归责对BSP规定了过重的义务,“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通过服务器,若让服务商时刻对系统信息进行检查,必然导致整体运营的成本增加,而于网络事业的发展中处于弱式,且限制了公众获取信息的自由。”因而不合理。“不承担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相反,对BSP存在放纵之嫌,美国司法实践的屏弃印证了其不可行。我国侵权法体系采用德国法上多元模式的责任体系,但以过错责任为一般原则。博客侵权只是“新媒介”上的侵权行为,除对特殊情况作特别规定外,仍可适用该原则。博客业的发展始终是BSP的目标,不可能将成本过多地投入“监控”,而且博客在技术上不可能对所有信息实现有效的监控。采用“过错”责任标准兼顾“发展”与“监控”两方面,技术成本维持在相当的比例,与现实运行的可能性相符。此外,过错责任在举证责任上的合理分配,兼顾网络服务者和权利人群体两方面利益。基于上述理由,我国侵权责任法ISP/ICP承担责任上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有其合理性。4 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承担4.1责任的承担主体当前博客侵权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具体的侵权责任又如何落实呢?本文主要研究BSP的责任承担问题,因此我们从BSP的责任承担入手。有学者对我国博客服务提供商可能承担责任的情形做了相关分类,理论上对侵权责任法第36条做了说明:其一,网络服务提供商直接发布侵权信息,应被认定为侵权责任主体;其二,在有关侵权案中,仅作为信息传输者、网络连接服务提供者,则不能作为责任主体;其三,当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知有信息侵权时,对侵权信息进行了及时、有效处理,使其不能继续传播,同样不能成为责任主体;其四,网络服务提供商虽然没有直接发布侵权信息,但由于没有尽到应尽的监管义务,可以被认定为责任主体。过错责任原则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标准,判断其对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侵权责任。从上述四种情形可见,在第二、三种情形中,网络服务提供商未构成过错,也就不存在归责问题;第一种情形由于行为主体为BSP,因而只需把BSP作为直接责任主体归责就可以。第四种情形中,BSP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把该删除的侵权信息删除,与侵权信息发布者共同承担侵权责任。4.2 责任的承担方式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又称“民事责任的形式”。指违反民事义务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是人民法院用以保护权利人权利的具体民事方法和民事制裁措施。包括财产责任形式和非财产责任形式两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由违反民事义务的具体情况所决定,对于博客服务提供商侵权,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排除妨碍;2、赔偿损失;3、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等。5 完善博客服务提供商法律责任的几点思考BSP将博客推广,应当说功不可没。但匿名机制在当前所遇到的侵权困境对其进一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量的博客侵权案件表明,BSP作为博客的“把关人”被告上法庭,诉讼理由指向“BSP对博客缺少必要的管制”。既然BSP被赋予“把关人”的角色,那么法律是否把握住它的“尺度”呢?当前我国法律对BSP责任承担的标准规定为“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四种侵权行为和“应尽的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然而,作为抽象的注意义务标准,往往因不具体而受到现实的质疑。因此,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为BSP制定相对公正合理的“尺度”,除立法上的依据外,也应有行政上可执行的管理标准,正如网上购物对卖家信用度的评判,是否可试行类似的标准对BSP作定期的考评呢?除此,博客实名制的推行虽遭受不少争议,但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它在理清纠纷、整顿博客秩序上具有深远意义。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博客管理采用行业自律方式,由BSP采取“告则受理”的原则,在BSP有权制定管理规章的同时也让其负起屏蔽“不当博客”的义务。该举措使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调动起管理的积极性,值得我国借鉴。总之,博客实名制为博客运行提供了阳光运行的基础,自律机制在提升自治空间的同时,又与行政监管形成良性的互动,使BSP能在理性的高度上把握好应有的尺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BSP的监管出于向社会正义尽责的考虑,但对他人信息过滤等技术处理行为存在不当干涉的可能性。如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第27条:“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应当对利用其网站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主体的身份信息、合法经营凭证和反映交易信用状况的材料进行核查,并对相关信息做好数据备份,便于当事人和有关部门查询、核对。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应当建立投诉受理机制,对利用其网站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活动,但不得妨碍相关经营主体开展正常交易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