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生报告实录: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doc_第1页
高林生报告实录: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doc_第2页
高林生报告实录: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doc_第3页
高林生报告实录: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doc_第4页
高林生报告实录: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林生报告实录: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节录)报告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高林生 这次课程标准第一次对阅读教学作了定义性的界定。阅读和阅读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课程标准中的两句话分别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第二句话,“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给阅读教学进行了界定。因此,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为重点,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主要方式的过程。过程,就蕴涵着是动态而不是静态。在这里,我点击一个最为关键的词对话。先说说什么是对话?对话是不是你问我答,我问你答,你说我说?老师们,我们语文教学五十年了,大概走了这样一条路,在语文教学形式上,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原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后来说是要“启发式”,于是乎,变成了“满堂问”。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我们的老师教西瓜兄弟,老师一堂课问了八十五个问题。老师问一个问题,我划一道杆儿,老师又问一个问题,我又划一个杆儿,老师是怎么问的,我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老师问:“解放前,农家庄,住着谁?” 学生说:“兄弟俩。” “他们俩,靠什么过日子?” 学生说:“种西瓜。” “他们的西瓜种得怎么样?” 学生说:“非常好。” “国民党兵来了以后又怎么样?” 学生说:“遭了殃。” 一问一答,应声如雷,像这样的问题问了八十五个。我非常惊叹,我们的老师真有创造力啊!四百字的小文章,能问八十五个问题。后来我打开课本一看,课文这样写着:解放前,在王家庄,住着兄弟俩,他们俩靠种西瓜过日子,他们的西瓜种得非常好,有一年国民党兵来了,他们也遭了殃。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他就是把陈述句改成了疑问句。老师,这叫对话吗?这不叫对话。那么,我们所说的对话是什么?请看关于“对话”的界定:对话是学生面对文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自主感知文字编码运载的信息,调用已有的相似块与之碰撞、融合、重组,并在表达交流中充实、修正,逐步提升交际能力、接受人文熏陶的过程。“文本”是位不开口的人,因为文本背后站着编者和作者。“自主感知”是学习者调用已有的知识块与之碰撞、融合、重组,这就是现在说的“建构主义”,就是外面的信息与已有的信息碰撞,融合、重组,并在表达交流中充实、修正、逐步提升交际能力,接受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说明“碰撞,融合与重组”。今年的夏天出现的那个SARS病毒,实际上也是一个“碰撞、融合、重组”,病毒侵略人体,由人体进行融合,然后复制,变成了病毒,就得了SARS。实际上,这是一个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命的过程。 在当前的课堂改革中,对话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好。下面,我们来说说第二点:关于对话的形成要素和角色定位。 “对话”由哪几个方面参加。它由三个要素参加:学生、教师、文本。那么学生是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过去学生是容器,现在变成了主人。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现在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人翁。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是阅读的要求。那么,教师是什么?老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老师有老师的功能,我以为老师的组织功能、引导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组织功能。以适当的方式,抑制人文信息的干扰,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话题,这是老师的第一功能。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读到的话题上来。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有种倾向,学生想读哪儿就读哪儿,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那也不行。老师会问,现在都说课堂上老师要少说多教,该怎么组织怎么引导?老师,语文课堂上的老师的组织活动不再只是说话,老师一摆手,一投足,给他拍拍肩膀,给他一个眼神,在他耳边说一句话,这都叫组织。老师,你得学会组织,因为我们是班级授课者,而且,我觉得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不大说话的老师,话不在多,在于中肯!有一次我在无锡听课,一位老师对我说:“高老师,我今天没说几句话吧,我试教了三遍,教第一遍,我是说了很多,每教一遍,我的话就少了一些。”我回了他一句话,我说:“是佛,都不爱说话”。无锡马山大佛,十几米高立在那儿十几年了,一句话都不说,人家都向他磕头。老师,课堂教学上不在乎你说多少,而在乎你的指挥有效,给学生心灵上的沟通。第二,老师可以示范。今天上午,我去听孙老师的课,课堂上让孩子朗读的,他自己也跟着读起来。我在当局长期间,我对老师有三个要求。第1,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要成为学生的字帖,每一字要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写。在小孩子的心中,哪个老师的字好,哪个老师就行,他就对你信任。第2,要求学生能够感情朗读,熟读能背,老师首先得会背,老师您能做到吗?未必!第3,老师不带备课本上课。我区里出了三位特级教师,最有名的不是我,是于永正,于永正赫赫有名,于老师上课不备课,不备咱们现在写的这样的课。你们现在所备的课有什么作用?一、留给校长检查;二、留给局长参观;三、上课不用。我可以说,现在老师备课,基本上分两大项,第1,注释词语,第2,记录所谓的技术分段,谁不会?眼睛就看着三尺远,也当不好老师,既然对话,眼睛就得看着人家,交流啊。 第三,点拨。我这不叫“讲”,而叫“点”。引用一句话,叫“开化”,给他们足够的信息刺激,引起他的必要反应,真的建构是他自己的事,以适当的暗示架设从已知走向未知,端正价值取向的桥梁。现在一说学生为主体,学生要有个性,老师也不敢说话了,有一次,老师教蚂蚁和光棍一课,课文主要讲蚂蚁下田干活,累得满头大汗,冬天有的吃,光棍夏天不去干活,冬天没得吃。老师问同学们谈谈体会吧,蚂蚁和光棍,谁幸福?同学们纷纷说:蚂蚁幸福,光棍不幸福。最后一个学生说:“我看蚂蚁也不幸福,夏天里,累得满头大汗的,还幸福?”老师马上抓住这个要点说:“好!那什么才是幸福啊?”学生经过讨论终于明白了:幸福就是付出劳动以后的感受。价值观,是老师需要点化的!第四,激励。给学生不断地注入学习动力,孩子对这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从哪儿来的?是激励来的。学生喜欢哪门功课,爱上哪门功课,老师,首先是你!你要想让学生喜欢这门功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他对你没有感情,你教不好他。你能做到学生上完了你的课,还想上你的课,你就已经成功了,或者成功了一半。于永正上课的秘诀就是摸摸这个孩子的头,摸摸那个孩子的肩膀,他上课做到三点:1.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给孩子们戴。有一次他给一个孩子的作文打了三百分,还加了一个星号,那孩子看了激动得热泪盈眶,手都发抖啊,我想,这三百分有什么用啊,哪有这分制啊?其实人都一样,需要表扬,我也喜欢。我在局上开会,局长说:高林生,你的工作做得不错。我不好意思地说:哪有?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好。其实心里甜蜜蜜的。所以,老师你不要吝啬表扬孩子,而且要真诚地为每一个孩子的微小进步喝彩、鼓掌。2.要给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老师啊,谁都想当领导,我当了八年的教育局长,那感觉,用现代的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爽”。有人说:“我不想当领导。”那是你没当上!好象我爱人,在单位里没当上领导,回到家里专门领导我。这也是人的本性。因此,我们的老师要给孩子一点机会。如:屏幕上出现十二个生字,说:“这十二个生字可难啦,谁能认识?”小手啪啪地举了起来。“你都认识了,欢迎黄小英老师来教大家识字。”哎呀!那黄小英激动万分,拿着教鞭比老师认真多了。下课我对执教的老师说:“你真聪明。教人家聪明,这多好啊!”老师们,让出天地来给孩子。最主要的精力还是把教材信息处理好,让孩子走进教材,融入课堂氛围。(第3点略) 对话的第三个要素是文本,既语文学习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学习书面语言的范例,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杨再隋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文本的改革。教材变了,教改就容易变。这就是三要素的位置和它的定位。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三点:优化“对话过程”的策略。第1,要摆正三要素的位置,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越位是不行的,不到位也不对,各施其职,你在你的范围内找准你的角色。第2,以建构阅读话题,读书内化,反馈调整,课堂演练为基本模式。我们提出的新课标,它的阅读教学分为四大板快:建构阅读话题。读书内化。反馈调整。课堂演练。这每一块板块里面还有组合的东西。待会儿再说。但是,我认为现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简单的。越是科学的东西,越应该是简单的。不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那叫繁学,把复杂的事变简单,那是科学。是大师的都是把事看得简单,基辛格和周恩来在上海公报之前,谈了一个星期,最后只有一句话;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美利坚合众国对此不发表异议。谈好了,当晚赶到北京去见毛泽东。基辛格和周恩来一个星期的谈判结果,毛泽东见了他们只有一句话:“你们的架吵完了吗?”在毛泽东看来谈判就是讨价还价的事。这是大师!老师们,大师就是把复杂的事看成是简单的事。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读书怎样才能内化。这里,我强调一个观点,叫“读书内化”。阅读,阅者看也,读者读也,又看又读,即为阅读。读书内化的流程与要求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阅读教学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第一,要读进心里去。我发现,全国各地有些小孩子读书是在唱歌,摇头晃脑,叽哩呱啦地读,读完之后,不知课文在说啥。读书要读进去,要引起自己心里的反应;第二,要记得住。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记不住等于没学;第三,用得出。它用于社会交际,它用于人文指导,具体地说,应该是这样一个流程: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积累运用。第认读。认读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激励下,经历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逐渐实现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破句、不重复,建构正确、连贯朗读课文的能力与习惯。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破句、不重复。”这看似简单,但是你能否让你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落下地做到吗?未必!我曾听一个课,听完了三节课,我把最后一排的学生叫来,我说你们来读课文,结果有四个孩子做不到这五个“不”,还有一个孩子不认识字,只有两个孩子读得比较好。老师们,这还谈阅读质量吗?第,还原。还原是就是通过一边读、一边想,借助文字符号激活已有的相似块,在自己的头脑中复现文本描述的事件、图像、情境、关系。过去我们也说一边读一边想,我曾经问过学生,老师要你一边读一边想,你想了吗?学生说:“想了!”我问:“你想了什么?”想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没想。老师们,这里用了一个概念,叫“激活”。你要给学生一个暗示,能调动他己有的经验。我曾经教过一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讲到“稻花香”,我用鼻子嗅嗅,状似被花香所陶醉。我问“闻到什么啦?”学生说:“嘿!真的闻到稻花香”。其实闻不到!有次我在教科所,做一个现场演示。我让在场的老师你双目微闭,气沉丹田,摒弃一切杂念,双手前举,我给你暗示,一会儿功夫,你就会觉得手心发热。三分钟后,有老师说:“哎,手心真热!”哪热?我哪有那么大本事?实际上是你动用你已有经验,把能量往手心集中。老师们,这就是暗示。学生们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把文字符号变成自己的理解,才能把描述事件、图像、情景、关系再现出来。这叫还原。第,移情。什么叫移情?移情就是在还原的基础上,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情感,以变化节奏和语调的方式融入诵读之声。实际上,这叫有感情的朗读。其实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音乐,语言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形象。我们读过一首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你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按照现代语法,它应该是“黄河流入海”,它为什么要写成“入海流”呢?有人会说,这是诗词格律所需要。不错,但你也看到,它也描写着一种景象:黄河之水天上来,过三门峡以后,沿着大堤黄河入海流。“流”是平声,它可以无限制地延长。你要是把它倒过来:黄河流入海。“海”字憋死你也拉不出长声,黄河就显得没气势了。再往下看:“欲穷千里目。”五个字中有四个是鼻音:欲、穷、里、目。鼻音给人的感觉是啥?混浊不清、模糊。“欲穷千里目”后再往下送气,“更上一层楼”。意思都在其中呀!所以诗要吟咏。为什么阅读要还原于声音,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有些字,也说不出是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惨惨凄凄”是什么?啥都不是!这是意象。就像电影里的伴奏音乐。日本鬼子一进村,“565|323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