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专题五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规范概述.doc_第1页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专题五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规范概述.doc_第2页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专题五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规范概述.doc_第3页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专题五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规范概述.doc_第4页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教材-专题五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规范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 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规范概述第一讲 专业技术人员学术规范的相关概念一、学术共同体(一)学术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学术共同体是从科学共同体引申而来,最早出现于1942年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坡朗依(M. Polanyi)的科学的自治文中,他认为,“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意见,对于每一个科学家个人的研究过程产生很深刻的影响”。20 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一个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20 世纪70 年代,托马斯库恩:“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学术共同体是一群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学者,他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通过内部的学术活动机制(如学术争鸣、学术交锋、学术讨论)而形成的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担负着创造和评价学术成果的功能,也是学术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学术共同体成员以学术研究为职业和旨趣,由学术把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联系在一起,强调学术研究人员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遵守共同规范,以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必须“以学术为志业”,在这里,科学成为了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人生态度,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学术的评价、学术的标准、学术上的分歧等,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尽管学术共同体也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但没有别的更好选择。权威、科学、严谨、公正的学术评价,只能来自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学术规范,完善学术评价,坚持学术良知和学术操守。(二)学术共同体的构成要素1、要有学术共同体的主体。学术共同体的主体一般是由许多有着共同追求、遵循同一范式的、有着很强的专业取向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研究队伍。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一般是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就或已接受过良好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专业人员。2、有一个主体赖以从事活动的领域。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其主体所研究领域不同,不同的研究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如物理学共同体、化学共同体等等。发展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往往有成熟的思想理论和学术阵地,如有出版的报纸、期刊等。3、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即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是由一些学有所长专家组成,这些成员受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探索共同的目标。4、有相应的内在制度。要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建立一些规则,这些规则是促进其成员间信任和自由的规则,更是学术共同体赖以构建良好秩序、提高决策能力、完善规范的基础。如果缺少普遍认同的这种基础,那么其开展真正的学术活动也就没有可能。5、成员相互间具有心理上的联系,狭义地理解为归属感。学术共同体应当能够让一个热心科学研究热心追寻真理的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为学术之外的事纠缠不休。学术共同体成员彼此间存在交流合作和依赖关系,通过参与活动,能得到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三)学术共同体的活动形式学术讨论会、专题讨论会、研究项目(通过项目汇聚研究人员,通过项目解决学术活动经费)。(四)学术共同体的特征内聚性:一个学术共同体往往有以权威的学术带头人为组织的“核”,而把众多有才华的学者或专家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学术共同体越成熟,其内聚性也越强,吸引力也越大。封闭性:学术共同体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或组织,有其高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外行和日常生活的要求要绝缘。 排他性:学术共同体之间是相互竞争的,排斥异己思想。不过这种在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易形成门户之见,从而也会削弱自身的生命力,这是排他性所形成的消极一面。自主性:这里所说自主性是与政治和商业“他治”相对的“学术自主性”。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学术共同体为学术自由营造了“学有专长,意有专趣”的氛围。国际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日益全球化趋势下,学术共同体之间不得不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当然,知识是不分国界的,学术知识的可共享性,也成为学术共同体国际化的重要根据。(五)学术共同体的分类1、 正式的学术共同体与非正式的学术共同体正式的学术共同体是根据人员编制、章程或者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等级性。学会是正式的学术共同体典型的代表,如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各种协会、学会、社团。非正式的学术共同体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只要那些专业人员在该领域内取得一定研究成果,赢得同行的认可即可,他们往往被称之为学派。有如数学史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心理学史上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2、消极性的学术共同体与积极性的学术共同体消极性学术共同体是基于教育体制与职业分工而自然生成的松散性的学术共同体,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界”。积极性学术共同体是一种特定的具有理想性学术共同体,是知识分子基于自身学术理想与批判理性而自觉建构起来一种具有特定内聚力“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学术规范,完善学术评价,坚持学术良知和学术操守。 ( 注:上述关于学术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活动形式、特征、分类等详细内容请参看苌光锤 李福华撰:学术共同体理论研究综述载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1期)二、学术规范“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述。”引自:叶继元等编著学术规范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学术规范涉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学术活动的各方面: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管理规范。三个层面含义:第一是内容层面的规范, 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概念范畴体系;第二个层面是价值层面的规范,即约定俗成并得到学术界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观念道德和价值取向, 其中心内容是学术道德或学术伦理;第三个层面是技术操作层面的, 包括各种符号的使用、成果的署名、注释的引用等。学术规范是从事学术活动的行为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保证学术共同体科学高效、公正运行的条件,它从学术活动中约定俗成地产生,成为相对独立规范系统。就学术知识生产主体及其行为而言,规范源于学术的合作、竞争、组织和互动,它为这些相互关系提供框架,通过给每个个人施加约束,来提高整个知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学术规范化可保证知识分子知识生产活动的严肃性,提高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公信力。学术规范是从事学术活动的行为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保证学术共同体科学、高效、公正运行的条件,它从学术活动中约定俗成地产生,成为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就学术知识生产主体及其行为而言,规范源于学术的合作、竞争、组织和互动,它为这些相互关系提供框架,通过给每个个人施加约束,来提高整个知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学术规范化可保证知识分子知识生产活动的严肃性,提高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公信力。学术规范并非指其某种“行政化”的操作,而是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所构建的一种自觉的约束机制。学术规范要求学术研究人员普遍遵守、严格执行,更要依靠自律和自觉。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学术研究的行为准则即学术规范,并在实际行动中遵守这些规范。只有遵守学术规范,才能在学术共同体中得到认可,如果违反了学术规范,就要受到否定。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的产物,其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简明扼要的各种要求、规则等;学术规范的研究对象是学术活动全过程即研究活动的产生、结果、评价等;学术规范的目的或精髓是要求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消极意义:遏制学术腐败,整治学术生态新中国第一部此类规范:2004年月,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了明确规定,表达了对明确学术要求、保证学术质量、维护学术尊严、纯化学术环境的鲜明态度。三、学风通常学风是指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学术界认为,学风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风气。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四、学术成果学术成果是指人们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如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研制开发、生产考核等一系列脑力和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同行专家审评或鉴定,或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确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新性结果。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报告、发明专利、技术标准、手稿、原始记录等一次文献;文摘、索引、目录等二次文献;文献综述、情报述评、学术教材、学术工具书等三次文献。学术成果虽以论文、著作、研究报告或实物、样品等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但仍然是精神产品,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只有创新和发展,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术成果。要享有知识产权,必须按知识产权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向社会公布。学术成果是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国家的重要智力资源,也是衡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按照国家科技部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学术成果必须同时具备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三个特点。1)新颖性指成果在发现新物质、阐明物质运动规律方面,应有新的内容和创见;对已知原理的应用,应是开拓新的领域或在技术发展中的新的突破等。2)先进性是指成果的技术水平或学术水平必须是先进的。确定一项成果是否具有先进性,需用该成果与此前的同类成果的学术水平或技术水平进行比较,证明该成果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明显的进步。3)实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或学术意义),指成果可以在国民经济或国防建设上得到应用,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或社会效果,或者在科学上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五、学术评价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及其价值的客观评定。学术的良性运行,须以学术贡献和学术荣誉的一致性为前提,这种一致性就靠学术评价系统来维持。同行评议是常见的评价体制,是由某一或若干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项目、论文、著作、发明专利等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评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者的研究在经受学术共同体其他成员所做的批评性评价之后,才能被认为是“充分确定的”。学术成果通过评价和选择被接受,它会以各种途径在学术共同体内传播和扩散,学术共同体也相应地给予承认和荣誉。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和采用科学的标准,以保证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六、学术不端学术不端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界定,但是未能形成统一的定义。1992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研究院组成的22位科学家小组给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和报告结果的过程中出现的伪造、篡改或抄袭行为。即不端行为主要被限定在“伪造、篡改、抄袭”(Fabrication, Falsification, Plagiarism;FFP)三者中。我国科技部2006年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是“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并给出了七个方面的表现形式:(1)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2)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3)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4)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它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5)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6)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7)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第三章对学术不端下了明确的定义和范围:“学术不端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并列出了与科技部2006年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相同的七种表现形式。2007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将科研不端行为概括为六个方面:(1)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包括: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2)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如将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未经本人同意将其列入作者名单,将不应享有署名权的人列入作者名单,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或排名,或未经原作者允许用其它手段取得他人作品的著者或合著者身份。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如将他人材料上的文字或概念作为自己的发表,故意省略引用他人成果的事实,使人产生为其新发现、新发明的印象,或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3)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包括:未经许可利用同行评议或其它方式获得的上述信息;未经授权就将上述信息发表或者透露给第三者;窃取他人的研究计划和学术思想据为己有。(4)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包括: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将基于同样的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除非各作品间有密切的承继关系。(5)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损坏、强占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数据、软件或其它与科研有关的物品。(6)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它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科研资源,用科研资源谋取不当利益,严重浪费科研资源;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开声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对于在研究计划和实施过程中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如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判断错误,因研究水平或仪器设备等原因造成的研究结果的错误,以及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失误等,不能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七、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指学术界自由地进行学术活动的自由。作为一项学术活动的伦理原则,学术自由的形成历经数百年,中世纪中后期学术逐步走出宗教的阴影,1670年斯宾洛莎提出“探讨的自由”,认为人“根据最高的自然法则为其思想的主人”。在中国,传播学术自由思想的主将当推蔡元培,他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在北京大学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后被概括成“兼容并包”原则,至今还为人大书特书。 牛津法律大辞典(1988): 一切学术研究或教学机构的学者和教师们,在他们研究的领域内有寻求真理并将其晓之于他人的自由,而无论这可能给当局、教会或该机构的上级带来多么大的不快,都不必为迎合政府、教会或其他正统观念而修改研究结果或观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90): 学术自由一般被理解为不受妨碍地追求真理的权利。这一权力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机构,也适用于在这些机构里从事学术工作地的人员。 大美百科全书(1990): 学术自由指教师的教学于学生的学习,有不受不合理干扰和限制的权利,包括讲学自由、出版自由和信仰自由。 学术自由原则,(美,胡克,1985): 学术自由是指专业上合格的人士在他们所胜任的学科中自由地调查、讨论、发表或教授他们所认为的真理,而不接受宗教或政治的控制和权威的许可,除非这种控制是职业道德标准,除非这种权威是在有关学科中用来证明真理和结论的合理方法。 学术自由与大学法,(周志宏,1989):学术自由乃是为了对抗宗教、政治、经济等学术意外之势力,对于学术研究与教学之侵害,学术自由之所以能明定于宪法上成为基本权利之一,乃是由于多少大学及大学内之知识分子,持久不懈地奋斗所争取的。八、学术责任学术责任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繁荣承担应该的责任, 同时也包括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产生的后果负责, 前者又包括对学科的发展、对知识的发现与增扩负责, 后者包括对科学技术开发与应用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负责。高科技时代更应提出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开发与应用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负责。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 其负效应也不断出现, 科学对人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如核战争问题、生物武器问题、环境问题。而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则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等。尤其是克隆技术的出现, 意味着人类离可能复制自己的日子已经不远。用克隆人代替人的有性繁殖,不仅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破坏人类多样性和自动调节,而且还会危及后代人权问题。针对科技研究与应用给人类带来威胁和危害的客观存在, 许多政府、协会等组织及学者个人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及高深学问研究的视野是否应该扩大到不该去研究的范围。当生物基因的再合成可能造成威胁人类生存之后果的时候, 人们更加具体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如美国政府明确表态反对克隆动物。梵蒂冈报纸罗马观察家2 月26 日( 1997)发表社论, 强烈呼吁世界各国立即制定一项法律禁止人类无性生殖。其实, 对科学家的道义、责任问题, 政府、组织、学者个人都在不停地努力探寻。1949年国际学者联合会第五次大会通过的科学家宪章规定:科学家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 要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弄清有关的道义问题等。1984年瑞典制定了“乌普斯拉规范”,提出科学家应负有一种责任感,应估计其研究的实际后果。1988年阿根廷通过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宣言”,提出在缺乏伦理控制下,必须意识到科学和它的产物可能会损害社会及它的未来,要求科技人员承担科学和技术研究纯粹只用于谋求社会与和平的最佳利益等。针对科技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者们也在努力探寻科技人员学术责任问题。德国学者汉斯约纳斯提出,科技的发展要求人类探讨对未来的责任, 并且不仅对人类负责, 还要对动物、植物、有生命物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存在负责。(一)形式责任 (是一种事后责任,指某人对自己的任一行为及其后果负责,并且在情况允许时,学术主体负有法律义务); (二)实质责任 (是一种事前责任, 是对将做之事的责任感, 是对特殊对象的责任感); (三)非相互性责任 (是地位不平等者之间的责任。例如, 父母对子女的抚育, 为遥远的子孙后代着想等。父母和现在的人不能从小孩和后人那里期望得到什么回报)约纳斯的学术责任观概括起来就是:人类的学术活动必须对未来负责。人类应从生物学的/是走向伦理学的/应该。科技人员不能说,我的工作只管研究与发明,至于应用后果与我无涉。 因为科技人员的研究、发现和制造工作是造成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 故而要负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科研工作者更能科学地预见成果的社会后果,尤其是作为社会精英科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能参与和影响政治家们的决策, 科学家有选择研究项目的自由。(具体参见禤思、王恩华: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一个科学伦理视角载求索2007/09 ) 第二讲 专业技术人员学术规范的功能与意义一、学术规范与学术教育按照爱弥尔涂尔干的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无论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对我们的同胞而言, 所有规范都必须依据尊重人、推动进步的原则, 对所有的人而言, 这些规范都无一例外地同样有效。”在当代社会, 对学术的研究、对学问的追求应当成为学者的志业。而在现代学术体制下, 作为学术研究者, 也只有受过严格的相应的学术规范教育、专业培养和学术训练,有章可循, 方能入其门、得其道,“ 无知者”或“ 无法无天者”很难被接纳其中。就是说, 如果想以学术为业, 那就理应依据学界的成文法则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 和尚打伞, 无法无天”, 不是学术界的常态。无论是高等教育界还是学术界都不应是乱世江湖, 学者也不是乌合之众。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健全的知识生产和学术传播体系, 维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 就离不开学术规范。首先, 学术规范有助于使学术活动制度化、学术研究标准化, 从而使学术成其为学术。事实一再表明,“ 象牙塔里绝对不是真空, 没有规则的约束, 沙尘暴照样肆虐学术界”。因此, 兴规树范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迫切的:“ 对于初入学门者, 规范是参照与矫正标准。对于有志于从事学问之道者, 规范是敲门砖、入场券。对于学养缺欠、学风轻浮者, 规范是警钟。可见, 学术规范化的功能主要是防范、引导, 纯洁学术人, 净化学术场,”有助于培植学术文明。其次, 学术规范是学者自律精神与他律原则的体现, 有助于理顺学者个体与学术共同体之间的正常关系。学术共同体以大致认同的价值、大致相似的学术取向和机制为基础。一方面, 学术共同体以学术规范来要求个体,另一方面, 个体也应遵从学术规范。学术规范不是“ 霸权”, 也不是“ 学术法庭”, 而是出于对学术公益的追求, 它所彰显的是学术界的公共意志。规范他人, 同时也自我规范, 恰恰是现代学术理性的体现。在学术规范面前, 每一个学人的学术权利、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都是统一的, 因此, 不应有例外者, 不应有旁观者, 也不应作被动者。其道理就在于,“ 不遵守学术规范,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研究, 学术道德也就无从体现。因此, 遵守学术规范乃是对学者的最起码的要求”。再次, 学术规范是高校诚信教育、学术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按照托马斯库恩的解释: 学术研究范式“ 主要是为以后将参与实践而成为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学生准备的。因为他将要加入的共同体, 其成员都是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的, 他尔后的实践将很少会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议。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 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 亦即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 因此, 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人而言, 学术规范可谓名副其实的入门之学。尊重学术规范, 而且遵守学术规范, 是一个现代学者的学术起点。鉴于“ 预防是比治疗更佳的上策”,作为对学术研究的有效引导与评判, 学术规范教育是全面培养现代学术人才的重要前提。最后,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 高等学校特别是名牌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之一, 因此学术规范教育与训练尤其必要和重要。在当前, 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应补上学术规范教育这一入门课, 以培养其学术伦理、学术纪律、学术素质和学术能力。除了有条件的高校开设“ 学术规范导论”等主干课程外,“ 所有老师在指导自己的学生时, 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必要的学术规范, 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使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之初期树立起学者应有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只有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强化现代学术训练, 识大体, 守正道,才能培养出训练有素的学术人才。“ 严格要求后学者, 包括对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 正是对后学者的最恰当的培养。”中国科协副主席兼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恕不久前强调: 要杜绝和防止科学道德及学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 需要采取治标治本的各种措施, 其中“ 最重要的是教育, 广泛的教育。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 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读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学术培养同步进行”。事实也确是如此,“ 就为学术生涯做准备而言, 没有什么事情比正当的学术行为更为重要的了。”这是曾经做过12 年斯坦福大学校长、现任该校名誉校长和科学杂志主编的唐纳德肯尼迪为其学术责任中文版所作的前言中的最后一段话,可谓传神之笔。二、学术规范与学术积累学术如积薪, 学术研究是一个接力赛式的艰难而曲折的探索历程。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还是传承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学术之薪火相传、不绝如缕, 使学术文明得以一代代延续, 是学术积累的产儿。古人云:“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没有学术积累, 就谈不上学术进步。现在之所以提出要重视学术积累问题, 并把学术规范与学术积累联系起来, 是因为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乃至粗制滥造的现象。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犹如黑熊掰棒子, 掰一个丢一个, 往往是从“ 零起点”开始, 因而学术的积累和继承也无从谈起。可是, 离开了学术的有效积累与批判中的继承, 所谓的学术进步、学术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改变这一局面, 就应首先从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做起, 以建立学术积累的有效保障机制。首先, 从知识社会学的立场看,“ 一个诚实的历史之子会发现, 许多归之于伟人的 发现, 其实已经被人预见过了, 或甚至已经由他们的被人遗忘的前辈明确提出过了”。也就是说,“ 真理的发现者是一个历史性角色”, 只能在后来的一代代学者手中, 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认识。因而, 学术的体系、理论、方法与知识是积累性的、连续性的,“ 如果某一著名的发现在各个高等学术机构都有追随者, 他们系统地发展他的发现并把这些系统化的教义向他们的皈依者传播, 这也许是最理想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专家们提出: 学术史的训练与学术传统的养成, 即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只有立足于学术史的传统与脉络, 学术才能有效地传承、准确地定位, 学者才能在学科规训中继往开来。一个学者, 如果没有学术史的视野、缺乏学术积累的意识的话, 在当今几乎不可能从事学术研究。因为就严格的学术意义而言,“ 学术活动是一项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事业, 不充分了解某一专门领域中先前的思想发展路径和研究成果就发表意见, 哪怕是认真而诚恳地发表意见, 也是不行的”。所以要强调学术的语法和章法, 原因就在于“学术研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搞不清楚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就很难给出新的资料和进一步解释, 甚至是“ 做了等于白做”。所以, 从学术规范的要求来说, 真正的学术研究都是在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史加以系统回顾、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在别人研究的终点开始新的探索。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找出新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向, 所以,“ 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掌握有关信息和文献, 如果不掌握, 当你最得意的时候, 也许正是你失败的时候”。这是学术研究的内在逻辑使然, 如果不承认这个学术逻辑, 根本不关心前人或同时人的研究成果, 那么就难免零起点、炒冷饭,“在前人早已解决的问题中打圈子”。鉴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对既往研究不屑一顾或视而不见甚至有意回避的学术风气已经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极大障碍,因此强调学术积累意识, 应是适逢其时。学术的新见解、新发明只有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 所以在学术论著前说明本课题研究状况、征引他人成果, 既是一个学术研究规范的问题, 也是一个与学者的学术素质相关的问题。“熟悉学术传统是正规的学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史, 阅读专家的著作和经典文献, 不仅可以知道什么问题被提出, 被解决, 什么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 还可以掌握问题被提出的方式和解决的方式。只有当学者进入到这样一个学术传统中后, 他才能判定什么是问题, 什么不是, 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解决的办法是否有意义。”不然的话, 不闻不问, 闭门造车, 焉能出而合辙? 别人的文章不读, 他人的观点不晓, 空喊“ 同国际学术接轨”, 能知道“ 轨”在何处吗? “连 轨在哪里都不知道, 空喊 接轨, 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这说明, 倘不建立学术规范, 就难以学术积累, 更谈不到学术创新。其次, 学术规范有助于学术积累, 从而也裨益于学科建设。折晓叶曾以社会学为例对此作过探讨,“ 如果社会学没有长时段持续存在的学术兴趣和不懈努力, 没有认真的学术积累, 就不可能有学科建设。积累又离不开交流, 通过交流, 可以把最有价值的部分保存下来, 进行积累。所以, 作为学科, 它所要关怀的应该是研究之间相互交流和传承的长时段的东西。一门学科的研究传统、学术精华以及学派传承, 就是一些这样的东西积累而成的。作为一门学科, 只有着力于此, 其学术研究才能有继承性, 也才可能进行学术创新。”学术积累之所以重要, 还因为它与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密切相关,“ 积累是产生学科的 问题意识, 提出学科研究 问题的基础。在研究中, 我们往往为找不到或找不准研究的问题而苦恼, 其实这正是理论上积累不足, 经验上缺少发现的表现。实践告诉我们, 研究的问题, 是理论积累和经验发现碰撞的产物, 忽视其中哪一方面, 都无法找出研究社会的 真问题。”所以, 要进行学术积累, 首先要有积累意识, 这包括学者个人应把积累作为自己学术品格形成的基础, 也包括学术界应把积累纳入学科建设的内容。“ 可积累性是学术研究的特点”,“ 能不能承认、尊重、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人( 包括前人) 的研究成果, 学会欣赏他们, 并对之采取积极地吸收和批判的态度, 这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这种观察和判断, 不仅适合于社会学, 而且对其他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也具有同样重要的警示意义。只有这样高度重视学术积累, 才能保障学术在连续性基础上的有序进步、良性发展。总之, 学术积累、知识增长都离不开学术规范。三、学术规范与学术交流学术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又有学术分工。即使是同一个学科门类, 目前更多的情形也往往是术业有专攻, 各有所好。当今学术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是专门化的加强, 另一方面是科际整合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取向。不同的学科是有其边界的, 但这一边界又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何况, 每一个学人都是在既存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网络中读书、思考与写作, 因此, 不论是对学者个人还是学术界的整体而言, 学术交流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必然的。因为只有在经常的学术交流和正常的学术对话中, 学者才有可能追踪和把握学术的脉搏与最新动向。古人云“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又说“君子以文会友”, 讲的就是这个平凡而伟大的道理。对于推进学术发展和繁荣而言, 学术交流或学术对话是不可或缺的。然而, 就像缺乏学术积累意识一样, 由于没有学术规范的训练与导引,现今也很难说有正常的学术交流机制。关于这一点, 蒋寅曾以他专攻和熟悉的中国古典文学为例评论道: 别说与国际接轨,“ 就是开会坐在一起也没法对话。因为大陆学者通常是自说自话, 并不管别人说什么, 罗罗嗦嗦一堆毫无信息量的废话。别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 我们的学者只会跟人侃大学课堂上的文学常识! 近年许多学术会议也开始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评议讨论的方式, 气氛倒是热闹许多, 但因完全缺乏必要的逻辑训练, 发言抓不住别人话语的核心, 无论质疑还是答辩, 或滥调重复, 或无事生非, 还抓住话筒就不放, 结果乱哄哄一通聒噪, 实在是教人替大陆学术界感到难堪”。这样的情形, 并不限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 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 甚至更严重) 。这种情况的出现, 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 但与缺乏学术规范的训练和意识也是分不开的。“ 一个学术体系不可能分割为各部分而不失其同一性, 离开各部分就没有理论意义。黑格尔说, 知识只有在作为体系时才是真实的, 他自己的体系就是学问的一个缩影。任何想理解别人学术思想产物的人, 必须按照别人的思路重现其总的成分与结构。”因此, 要想形成有效的学术交流机制, 一方面要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为学术交流创造条件, 其中规范学科术语和基本概念、建立权威性的学术文献体系都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各说各话是无法建设学科的, 只有在同一概念下、同一文献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但是, 由于缺乏这种以学术规范为基础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因而“ 现在很多学者的研究就像在给别人讲课, 形不成对话, 对学科而言, 这是危险的”。学术规范主导下的学术交流, 不仅能建立起本学科学术交流的基础与管道, 而且还有助于不同学科、交叉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方法等学术资源的借鉴和吸收, 从而成为推动科际之间学术对话、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之一是, 如今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越来越多的主要科学评论杂志都有意识地忽略了学科界限”。这样, 通过学术对话, 促进学术竞争, 在崇尚个性、尊重差异的前提下, 自我规训, 学术合作,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术生产与知识传播的效益。学术交流的形式, 当然多种多样, 可以不拘一格。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现身说法很有意思, 也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在回忆他当年研究宇称不守恒假设时, 李政道曾特别提到这样一件事: 1956 年4 月, 他成功地完成宇称不守恒假设的第一个实验尝试时,“ 为此突破兴奋不已”, 随后基本完成了对奇、异粒子衰变的理论研究, 但他得知好友杨振宁在5 月初的一次报告会上公开“ 激烈反对”其关于宇称不守恒会导致超子衰变不对称的想法后,遂电话邀请杨振宁当面讨论相关问题。第二天, 杨振宁如约赴会, 两人“ 深入热烈地讨论了一天”, 李政道详细谈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分析的细节, 而“ 杨振宁具有高度批评性的眼光, 这往往使我更加自信, 我必须能用坚实的论证克服他的反对”, 结果两人在交流和论争中达成合作的共识。李政道回忆道:“ 那一天, 我们的讨论包括了大量的物理过程。我们不断地争论,辩论, 有时甚至大声喊叫。有时我们也会静下来, 交换各自的意见, 核实我们的结果。这种对立与和谐交替的紧张合作, 这种面对一个崭新世界的强烈感觉以及青年人无所畏惧的精神, 使得生活充满了意义!”这是一种基于学术交流而达致学术创新的范例。四、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就学者的天性、职责和使命而言, 自由思想、叛逆意识、反权威等等, 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追问意义, 探究价值, 寻求真知, 创新文化, 不仅是学者的天职, 而且也是学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 不言而喻, 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 向往和追求学术自由, 特立独行, 义无反顾, 不仅是梦寐以求的理想, 而且也往往是身体力行的实践。相对于社会分层的三六九等格局而言,“ 学术界的基本准则是所有成员平等”。这种平等不仅是身份上的, 而且也是人格上的。这种基于人格平等上的学术自由, 是现代学术的基本价值之一。“ 学术自由是从事学术活动的人的基本精神环境”, 它“ 并非学人的什么特权, 而是实现其知识创新、光大精神之使命的途径, 最终有利于人类的福祉”。学术自由的理念源远流长, 但从理念见诸实践主要是最近一个世纪的事情。1915 年, 约翰杜威等创建的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及其宣言确定的学术自由的基本原则是: 作为教师和学者, 教授有权自由发表言论; 除非不称职或有道德缺陷,教师职位须得到保障; 受处分前有申诉权。随后, 学术自由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成为大学履行知识发展义务的一个基本原则, 是一个广被认同的价值观。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费利克斯 弗兰克福特曾总结道:“ 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是根据学术理由来自我决定: 谁可以当教师; 教什么; 应该怎样教和谁可以被准许入学。”在此原则下, 异端思想等等受到保护, 提供了学术实验的安全保障。学术自由意味着松散的结构和最低程度的干涉,“ 这种自由进一步地延伸, 就是允许具有非同寻常创造性的人享有非同寻常创造性的生活”。在某些学者看来, 学术规范往往是承担一种好管闲事的角色, 由此而以为它和学术自由势如水火。那么, 提倡学术规范, 是否必然和追求学术自由相矛盾呢? 一般而言, 这两者可能存在某种紧张关系, 但除此而之外, 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可化解的一面。首先, 就对学术进步和学术发展的保障机制而言, 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几乎不相伯仲, 在某一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某一方面或许显得更突出, 但就正常状态来说, 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有学者指出, 学术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思想和学术创造: 学术自由不是为自由而自由, 而是为了创造知识和为社会创造价值; 只讲学术自由而不讲学术规范是有偏颇的; 就像一个人尽管有挥拳头的自由, 但不能打着他人的鼻子。“ 学术规范也是这样, 如果一个学者不承认大家认可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规范, 这样的 学术自由便是伪学术自由, 是对学术自由的滥用。”其次, 学术规范为学术自主创造了条件, 从而为学术自由提供了可能的秩序与空间:对于知识群体内部而言, 知识活动需要自由和秩序。能够保障这两点的也是规范。自由的前提是自主, 掌握指挥自己的权利, 才能排除非专业的干预。规范正是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根据, 规范当然会限制部分的自由( 事实上无限的自由也不存在) , 比如不可随便地称一些文字为学问, 但专业规范亦授予了持有者一种权利, 它有益于维护自我权威和身份。秩序的前提是共同遵守一系列基本的原则, 学术规范便是这些原则的最简单的形式。规范并不要求人们做什么, 而是约束人们如何去做; 规范可以并不统一, 甚至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重要的是学术活动必要有所遵循, 有所标准。规范是起码的( 但不是最高的) 标准。学术活动的秩序依靠明确的知识产权来保障, 减少了知识的浪费和盗窃, 知识生产才能获得积累性进展。 这是促进知识生产相对较佳的选择。最后,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 学术规范固然是一种约束机制, 但同时也是一种预警与引导机制。因此, 它与自由探索的学术实践与精神追求的正常关系应是互动的、能动的、协作的。比如, 大学教育的微妙之处在于如何“ 为中材制定规则, 为天才预留空间”,学术规范其实也是如此。在当今浮躁、无序、失范的社会转型期, 应看到学术规范对学术建设的特殊意义之所在。关于这一点, 梁治平曾提出如下见解:“ 确实有人主张规范只对中才以下人有效, 大师不受规范束缚。不过在我看来, 大师既是极少数人, 应当可以缓一步考虑, 更何况大师要超越乃至再造规范, 总是以规范先已存在为条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的关系是一重既矛盾又协调的复杂的微妙关系。强调学术规范, 并不意味着必然压制学术自由, 反之亦然。五、学术规范与学术责任以研究道德责任理论而闻名的责任与控制开宗明义即说:“ 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 只有人才能对他们所做的事负起道德上的责任。”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论的, 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当然也不例外。因为学者不仅应是学有专长的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 而且还应该是负责任的学术公民。奇怪的是, 尽管学术自由有口皆碑,“与学术自由互为补充和对应的是学术责任, 但后者却鲜为人知”。即使是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 人们很少对新的教师成员提及责任, 在学术文献中也很少能找到关于教师责任的内容。”就中国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具体情况来说, 学术责任也基本上是一个不为人所知、不被人重视的盲点。因此, 在谈学术规范时,不能不关注学术责任的问题。第一, 应强化学术责任意识。作为学者,“ 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加强学术道德修养, 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 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学者和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形象。“ 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学者, 应诚实正直, 有顽强的探索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感, 要自律自强, 激浊扬清, 固守精神家园。第二, 学术规范也是学术诚实、学术责任的体现。学术诚实不仅关系到学人的前程, 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尊严。因而, 学者有责任和义务身体力行,逐渐改良学术环境。因为“ 一旦在学术的追求中伴随有个人利益、贪婪或者虚伪, 那么就会严重威胁到人们对学术价值的信任”。即使在美国, 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也“ 始终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它“ 破坏了人们对学术领域的信任”。因此, 学者应以身作则, 对社会承担义务, 对学术承担责任。“ 如果所有学者都履行其学术责任, 所有问题就都不复存在。”这是就美国的大学与学术界而言的, 对于中国也同样是适用的。第三, 学术荣誉与学术责任、学术义务相伴相生。因此, 除了抵制和反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外, 还应理性地对待学术荣誉, 其中学术作品的署名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学术责任一书强调说: 鉴于“ 在学术成就的评定中,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独创权和优先权, 因此作者署名非常重要。如果对于荣誉的分配做不到公平正确, 那么结果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它会使人无法明确到底谁该对研究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因此, 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研究成果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 应对该项成果等承担相应的学术义务和学术责任”。学术界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地, 除了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外, 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内在价值还体现在其名声效应与学术威望上,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成就感、职业尊敬等。体现在学术成果发表方面, 一旦涉及多位作者之间学术荣誉的分配问题, 往往即利益攸关, 相当敏感和麻烦, 因为“ 对于多位作者的成果, 这些人常常要问: 真正做事的人是谁? ”由于难以公平合理地分享学术成果, 故而作者间的矛盾和争端常常在所难免。这是一方面, 也是绝大多数学者非常看重的一方面。另一方面, 学术作品的发表及其署名, 与其说是“ 利益攸关”, 还不如说是“ 利害攸关”。因为署名作者在享有学术荣誉的同时, 还理应承受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从学术规范的立场看, 这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其道理就在于, 既然“ 荣誉大家分享, 按照对等对待的原则, 如果有什么责任的话例如, 被认为在研究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