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2.doc_第1页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2.doc_第2页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2.doc_第3页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2.doc_第4页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1415)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师】大家是否还记得夏启的王位是怎么来的?【生】【师】他直接从他爹禹那儿直接继承的,这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王权世袭成为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君主的王位靠世袭,那么那些帮助君主一起管理国家的官员,又会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得到官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选官制的变化。大家翻到课本第十四页,找出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哪些?【生】【师】 “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种是最主要的选官制,除了这些外,另外还存在着比如军功制,就是杀敌越多,官爵越高;纳赀制,赀即钱,纳赀制就是用钱买官。不过我们只需重点掌握前三种,首先来看世官制。【师】什么是世官制?【生】【师】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通俗一点说,就是贵族世代为官。不过有一个问题大家得注意,“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就是说财政部长的儿子未必就当财政部长,还可能当司法部长,监察部长等。从世官制的含义我们就能看出这种选官制的对象是贵族,依据是血缘。这样就有一好处,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国家的稳定。所谓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贵族你的官是王给的,你子孙的官也是,那你是不是该表示心存感激,回报一下,效忠于王勒?从而贵族世世代代绝大多数都效忠于王朝,这样王朝局面当然就相对稳定了。【师】凡是贵族就有当官的资格,那是不是就一定有当官的能力?【生】【师】贵族地位高,并不代表他的智商就高,说不定还是白痴,智障儿之类的。相反,一些平民老百姓的人,他们地位低下,可人家很有才,有能力,只是没机会表现。因此这就是士官制的不足:把官位限制于贵族范围内,普通人一般没有参政。一、世官制(含义)1、对象:贵族2、依据:血缘(世袭)3、评价:利:维持王朝的正常统治局面。弊:官职限制于贵族,下层人士一般无参政机会4、主要存在时间:周朝【师】正是由于世官制的不足,它就主要只存在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便逐渐衰落下去。【师】春秋战国,大家知道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时期,各诸侯国迫切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替自己出谋划策。原来的世官制没有办法在实行,那么人才怎么来,诸侯王也不可能自己到民间一个一个的找吧,因此一些贵族就向诸侯王推荐有能力的普通百姓,而有一些人了,干脆就主动出击,怎么做,自己推荐自己,战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就这么来的。这种他荐或者自荐的方式发展到汉朝,就成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种选管制,察举制。【师】察,由官吏察防合适的人才,举,把这些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举,然后中央再根据各人能力的不同,安排恰当的官位。这就是察举制,一种至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可是这就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合适人才,它标准是什么?【某某】你觉得怎样的人才能被察举?【生】【师】这些归纳一下就是德才。换句话说,即爱国,爱家,还爱党,外加办事效率高的人。不过察举制发展到后期标准就开始变化了,不仅看德才,还要看门第,门第是什么,一个人的出身,家世背景。于是根据对这个合适人才不同标准的划分,大致可以把察举制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汉朝察举制,一个是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即九品中正制。首先看汉朝:汉武帝上台后,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地方主要行政长官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但是由于官员不太积极,举荐的人不多。汉武帝想,这是啥情况呢?偌大的一个国家,竟然还找不到人才,六年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硬性规定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再次,说明以前就有了,那是西汉文帝开始的,不过那个时候偶尔弄一回,没成惯例。什么是贤良,右边的知识连接部分,它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标准是德行和才能,也可称为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明确规定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这就标志着察举制作为选官制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师】察举制通过官员察举的方式向中央举荐人才。德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被举荐的一个标准,怎样的人才算是有德有才,没有一个固定的值,1是1,1也可以是2,那么所谓的标准其实就不标准,随意性很强。这样举荐官人性自私的一面的暴露出来了,上下其手,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到东汉末年察举制完全不能起到选拔德才官员的目的,很大一部分被举荐的人根本就是些傻瓜流氓,当官没法。比如说,有些被举荐的秀才他压根就不识字,举荐的孝廉勒,他竟然和父母没住一块。可能你们以为没住一块并不代表人家不孝顺,这是现代人的观点,那个时候,除非父母都死了,否则必须和父母住一块儿,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师】这样一种“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局面,再加上社会动荡混乱,魏晋时察举制完全无法正常运行,于是曹魏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实行九品中正制。【师】九品中正制又被成为九品中人法。“中正”就是地方行政部门设置的,对当地人进行德才,门第评定的官员。书上没有门第,你们补充一下。中正评定的结果分为九等,上上 中上 上下 上中 中中 下中 上下 中下 下下九个品级。这些品级就成为授官的依据。品级越高,当的官就越高。【师】既然是对察举制的改革,那么九品中正制相对于汉朝的察举制有什么进步?【生】【师】汉朝有没有设置专门的官员进行察举?【生】【师】汉朝不仅没有专门的官员,而且对德才的评定也没有九品中正制那样更为具体的品级。这就是它的进步之处,我们把它归纳成两点,即设置专职官员-中正;选官标准更具体:九个品级。【师】那我们该怎样看待察举制的利与弊?【生】【师】对于察举制的评价,应该分阶段看待,前期积极作用明显,后期消极作用突出。前期时候许多下层的普通人被察举,当上了官,打破了官在贵族的局面,使得非贵族的但有才能的人也有机会参政,人才多了,封建王朝的政权基础相应就得到了巩固,最终又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是它的意义,前期打破官在贵族的局面,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然而后期其不足越来越明显。这种不足主要是它自身封闭性与随意性。为什么说他封闭?首先看方式程序,察举制采取官员举荐的方式,向中央推荐人才,举荐的权力限制于官员手中。再看内容及对象,标准是德才门第,发展到后期,完全看门第门,使得被察举的人都是世家大族里边的。这样举荐的人是官,被举荐的人是贵族,贵族当官后,又举荐贵族,二者之间形成一个循环的怪圈。普通老百姓根本没缝隙可以进去,这样民意显然就不能体现了。其随意性也好理解,被举荐人的德行好不好,在察举制后期全凭官员的主观意志,想你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就好比说,现在我手上有一份卷子,本来做的还不错,可是由于我不喜欢卷子的主人,所以本来该给A的,我偏偏只给一个B。这样封闭和随意的察举只是一种形式了,和以前的世官职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二、察举制(含义)1、对象:合适人才2、依据:德才 德才、门第3、汉朝察举制汉武帝:规定郡县选举人数(察举制就成为一种定制,作为选官制的主体。)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专职选官中正中正官评定的品级,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4、评价:优点:前期打破了官在贵族的局面,巩固封建王朝的政权不足:封闭性 随意性5、主要存在时间:汉 魏晋南北朝【师】察举制的存在对人才范围的限制很严重,为了打破这种限制,隋朝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便应运而生了,这种制度被后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师】什么是科举制?【生】【师】科举制,科举:分科举士,通过设置不同的科目分别进行考试,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把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中大部分人都有考试资格,除了那些从事唱戏的,修脚的,理发的等低贱职业的子孙和犯罪子弟。下面我给大家大概讲一下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师】隋朝建立后,为了选拔人才,废除腐朽的九品中正制,开设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的开端。【师】唐朝在进士科的基础上又新设了明经科,武举等,这样明经和进士成为科举制的主要考试科目。另外武则天还创制了殿试,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师】唐代考试内容不断丰富,科举制得以确立。接下来就是宋朝对科举制的发展,宋朝殿试成为定制,它的成绩可分为三甲。右边有一幅图,就是清代殿试结果的公布图,因为是金色的,所以称为金榜。一甲,赐进士及第,书上看不清楚,你们可以补充到上面,其前三名,就是你们经常听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个就是洞房花烛夜,而另一个就是金榜题名时。宋除了把殿试规定成定制外,在形式上也有了一些新的改变,比如说实行糊名制,就是用一些东西把考生名字遮住,今天我们试卷密封线就是由糊名制演化而来的。名字虽然遮住了,一个人的笔迹是不同的,(某某)你和你同桌的字肯定就有很大差别对吧,从而想作弊也可以通过认笔迹,因此宋朝又实行誊录制,誊录制是叫人将考生的试卷抄写一遍,用抄写本来阅卷。这就有利于减少阅卷人的作弊行为。【师】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就走向衰落。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科举考试日趋僵化,考试只注重明经科,并且把里边的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另外形式上还实行八股。八股原来其实只是一种写文章的程序,把一篇文章分成八段,每段固定用某种格式。就好比,你们语文考试,老师规定只能写记叙文,不能写诗歌,散文等,并且还要求你记叙文只能写三段。这就是科举制一个大致的发展脉络。【师】科举制从隋发展到明清考试的程序也逐渐固定下来,主要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是最初一级的考试,就像小学升初中,不过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大家不用考,童试合格的考生就称为秀才。童试通过后,才有机会进行乡试,注意了,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许多人看见乡,第一反应就以为是地方的考试,而乡试的合格者才能被称为举人。然后,举人再去京城考试,称为会试,通过会试,就可以被称为贡生、进士(进士指考进士科的人),最后才是我们刚才讲的殿试。【师】科举考试通过层层选拔,最后把全国的优秀人才汇集中央。看着右边的学习思考部分,法国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这样评价科举制“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能设想一个比这更美好的政府”卢梭的这段话,高度赞扬了科举制对国家统治的积极作用。(某某)你觉得,他评价有没有道理?【生】【师】通过层层考试,从海选到晋级赛,再到决赛,优胜略汰,能力强的人胜出,这就官员的来源就得到了保障,官员素质也提高,使行政效率便相应的提高,从而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因此当初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毂,圈套,就是讲有才能之士,都进了他的圈套。这是科举制的优点之一,书上倒数第六行有,然后再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条件后面加一句话,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师】科举制相对于以前的世官制,察举制,哪个参政人员更广?【生】【师】以前的世官制,及后期察举制的主要官员都是来自贵族成员,而科举制使广大读书人,都有机会参政。这就打破了以前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这是科举制的第二个优点。【师】最后科举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官员的,相对于以前的举荐,世袭,就更合理、公平公正,能不能考上,主要看自己的能力。【师】正是由于科举制的这些积极作用,使得卢梭高度赞扬,因此他的赞扬是合理的。那么除了刚才我们讲的这三点,还有有没有其他的?【生】【师】想要做官,就要干嘛?【生】【师】要读书,要考试。通过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结合起来,想做官的人就要读书,这就促进一种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的形成。这是第四点优点。【师】科举制有这么多好处,最后也被废除了,为什么?【生】【师】你想明清时科举制不断僵化,把考试内容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内,实行八股取士。读书人一天到晚,就背诵孔子曰什么什么、孟子曰什么什么,翻来覆去的儒家经义。这样能不能激发读书的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生】【师】因此这就限制了读书人的思维,使他们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就说,八股取士比当初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有过而不及的破坏程度【师】读书人的思维被限制了,与之相联系的学术文化科技等能不能发展?【生】【师】中国有句俗语:脑袋久了不用就要生锈,这些脑袋生了锈的读书人就没有能力进行科技研究,因此我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科举制造成的。【师】选拔官员的最终目的什么?【生】【师】无论封建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措施,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特别是明清时的科举制,读书人的思想完全被控制了,成为了封建统治的忠实的奴隶。因此科举制的第三个不足之处就是,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师】尽管科举制有着种种缺点,但是我们要知道,考试选官这种方式它本身没有错的,而且我们今天也还是通过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优秀人才,除非哪天我们可以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进行选官。只是,明清把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僵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