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_第1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_第2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_第3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_第4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沧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01年12月说 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要求“研究和制定扶贫开发规划,是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以县为基本单元、以乡村为基础制定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省的扶贫开发规划。”对此,省委、省政府于10月24日专门召开了全省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动员会议,明确了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和办法、总体安排和要求,强调要认真编制好省、市、县、乡、村五级扶贫开发规划。为编制好我市的各级扶贫开发规划,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了全市各级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次编制扶贫开发规划由省统一组织,各级负责。规划的编制办法:一是自上而下、量力而行定规模;二是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做规划。先由省里根据可筹集的扶贫资金数量和贫困状况,确定2001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的数量,由各级根据本地实际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各级规划,村级规划是基础,在搞好村级规划的基础上,经科学整合,自下而上形成县级规划和市级规划。这次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对象的确定,是根据省下达给我市99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数额以及分配给各县(市)的数额,由各县(市)扶贫办或民政局根据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要求,提出初步意见,经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县(市)政府研究后,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再报省扶贫办备案,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确定后,除省根据国家扶贫政策统一调整外,不能随意变动。为编制好县、乡、村三级扶贫开发规划,各县(市)在搞好村级试点的基础上,都召开了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动员培训会议,对编制扶贫开发规划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瞄准原则和群众参与原则,到12月15日,完成了990个村的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21个乡(镇)、15个县(市、区)的扶贫开发规划,并经县(市、区)政府研究同意。沧州市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和省扶贫办具体指导下,依据各县(市)的规划经科学整合而成的。规划力求“源于各县,高于各县”。规划力求体现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十个结合”,即: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相结合;坚持重点扶持与面上扶持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相结合;坚持扶贫到村到户与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坚持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坚持政府扶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帮扶相结合;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与争取外部支援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规划具有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沧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01年12月25日目 录 一、沧州市基本情况(1)二、扶贫开发工作回顾及贫困原因分析(2)三、20012010年扶贫开发的对象及需求分析(4)四、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7)五、奋斗目标和任务(8)六、扶贫开发项目体系设计(8)七、项目资金安排(10)八、规划的支持体系(11)九、规划的实施和监测(14)附1:2002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17)2003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20)2004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23)第一批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26)2005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29)2006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32)2007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35)第二批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38)2008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41)2009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44)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47)第三批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50)附2:盐山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53)海兴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56)献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59)东光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62)南皮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65)孟村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68)肃宁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1)沧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3)黄骅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4)吴桥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5)泊头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6)青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7)河间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8)新华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8)运河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8)后记(79)一、沧州市基本情况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处于东经1150611708,北纬37043809之间,东临渤海,西接保定市,南与衡水市和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毗邻,北与廊坊市和天津市接壤,境内有京沪铁路、京九铁路、朔黄铁路、沧黄地方铁路及104、106、205、307国道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朔黄铁路和建设中的黄骅港将成为西煤东运通道和出海口,以及冀中南、鲁西北、陕、内蒙古西部地区连接国际市场、带动经贸发展的桥头堡和“龙头”。沧州市区域地貌类型属河北黑龙港流域,西部为冲积平原,东部为淤积平原,地势平坦,并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在315.7米。南运河在境内南北穿行200公里,全市东西宽181公里,南北长165公里,总面积1420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8万公顷,草地面积40.2万公顷,待开垦荒碱地6.67万公顷,沿海滩涂面积2.67万公顷。沧州市现辖任丘、河间、泊头、黄骅4个县级市,肃宁、献县、吴桥、东光、南皮、孟村、盐山、海兴、青县、沧县10县,新华、运河2个区,中捷、南大港2个县级国营农场。共有167个乡镇,20个街道办事处,5768个行政村,19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68.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8.58万人。沧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40C,无霜期190220天,全市运河以西和南部地区多为潮土,东部滨海平原区以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花生、瓜类、蔬菜及果品等。沧州金丝小枣、泊头鸭梨、冬枣、对虾饮誉海内外。沧州海岸线北起黄骅市歧口至海兴县大口河,总长93公里,盐田面积21.33万公顷。境内有华北油田和大港油田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经济迅速发展。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57.4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6.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9.65亿元。财政收入25.3亿元。农业总产值95.4亿元。(1)种植业。2000年全市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40%。全市种植业产值76.1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02.1万吨,其中小麦产量达到141.1万吨,玉米产量达到122.9万吨;粮食每亩平均单产219公斤,小麦217公斤,玉米261公斤。沧州市是河北省的重点产棉区,2000年棉花总产达到5.45万吨,亩产59.8公斤。200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9.8万亩,总产值达到23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2)林果业。2000年全市果树面积269万亩,年产量8亿公斤,果品总产值13亿元。其中金丝小枣面积150万亩,年产量2.35亿公斤,居全国之首;鸭梨面积68万亩,年产量4.3亿公斤,列河北省第一位。目前全市果树占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2%,万亩以上的果树乡达到80余个,培育出了8个梨枣名牌产品。沧州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梨、枣生产基地。(3)畜牧业。200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27.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畜牧业从大农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潜力最大的朝阳产业。全市投资1000多万元以上的畜牧业龙头企业达10多个。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基地达30多个,专业村200多个,专业户7.1万户。2000年全市肉类总产28.41万吨,蛋类总产28.91万吨,奶类总产1.14万吨;羊存栏224.33万只,出栏203.1万只;牛存栏83.15万头,出栏39.7万头;猪存栏130.38万头,出栏153.5万头;禽存栏3852万只,出栏4332万只。(4)牧草业。几年来,以苜蓿为主的牧草业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全市苜蓿种植面积达39万亩,500亩以上的片115个,其中1000亩以上的片64个,年产苜蓿草11万吨,产值近8000万元,并建立起了苜蓿加工企业6个,2000年苜蓿加工4万吨,产值4500万元。(5)乡镇企业。到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2.2万个,企业人数77.78万人,总产值895.79亿元,实现利润70.26亿元,上交税金9.32亿元。全市乡镇企业已形成电线电缆、铸造、建材、五金、三车配件、养殖饲料、皮革皮件、化工、弯头管件、线路板等十大产业。(6)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市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个,示范区196个,带动科技示范户22万户。2000年末普通中学在校生36.22万人,小学生在校生88.8万人。全市有高等学校2所,中专学校11所,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技工学校481所。高等学校在校生5487人,中专在校生18584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在校生45.18万人,小学在校生8.75万人。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63人,公共图书馆13个,总藏书量63万多册。全市卫生事业机构430个,床位12625张,卫生技术人员18789人。二、扶贫开发工作回顾及贫困原因分析(一)扶贫攻坚阶段工作简要回顾1、“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前的贫困状况。(1)贫困县:国家把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我市盐山、海兴、献县、东光、南皮、孟村等6个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河北省把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400元且低于450元的县作为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我市肃宁县被确定为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贫困乡镇:国家把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乡镇列为贫困乡镇。我市65个乡镇被确定为重点扶持的贫困乡镇(合乡扩镇后变为44个)。(3)特困村和贫困人口:国家把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村列为特困村,我市共有586个特困村,再加上1996年因灾造成返贫的23个村共计609个。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20元的标准,我市共有122万贫困人口,其中特困人口39.8万人。2、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的成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1994年开始,我市全面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河北省19942000年扶贫攻坚计划。7年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拓宽扶贫思路,完善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扶贫攻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一直保持了领导真抓,社会真帮,群众真干的良好局面。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全市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县特别是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目标。到1997年底,东光、孟村、南皮、肃宁、海兴、盐山、献县先后脱贫出列;到1998年底,全市609个贫困村先后达到了基本解决温饱标准;到1999年底,全市122万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这标志着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攻坚战略目标如期实现。(2)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7年间,7个贫困县共打深、浅机井5542眼,增加水浇地面积87.5万亩,解决了39.8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乡村公路2380公里,架设输变线路1740公里,实现了贫困村全部通电和全部能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为向实现小康目标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到2000年底,7个贫困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7.35亿元,7年增长237%,年均增长19%;第一产业增加值28.09亿元,增长113%,年均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54.74亿元,增长335%,年均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34.52亿元,增长234%,年均增长19%。全部财政收入4.89亿元,增长218%,年均增长18%。粮食产量111.95万吨,增长49%,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2084元,增长245%,年均增长21%。(4)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40%。义务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缓解,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虽然,我市在扶贫攻坚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贫富差距仍在拉大,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群体,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发展环境和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巩固提高扶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由此决定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二)贫困原因与问题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原因的综合反映。1、全市还有相当数量的因灾返贫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人口。通过对全市5768个村的调查摸底,目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20元以下的村1691个,人口141.5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558.58万人的25%。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有688个村,人口63.1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1%,这部分属因灾返贫的绝对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820元之间的有1003个村,人口78.4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4%,这部分属初步解决温饱但不巩固、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相对贫困人口。2、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滞后,抗灾减灾能力薄弱,扶贫开发的后劲不足。尽管这些年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仍很落后,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观。到2000年底,全市5768个村中还有748个村人畜饮水困难,1016个行政村未通柏油路。再就是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特别是近几年的持续发生的旱灾,造成粮食减产188万吨,棉花减产3.5万吨,油料减产6.26万吨,梨枣等果品减产36.1万吨。农业生产遭受的损失达35.7亿元,农民人均损失高达640多元。3、扶贫开发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贫困群体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市地处黑龙港流域盐碱区,由于盐碱土地面积大和水资源严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扶贫开发的难度不断加大。我市共有盐碱地面积402.5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1180万亩的34%。尤其是运河以东的各县、市、农场盐碱地面积达229.5万亩,占全市盐碱地面积的57%。我市水资源总量仅12.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9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为108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8%,严重制约扶贫开发的进程。特别是在加入世贸易组织的压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贫困乡村的发展环境处于劣势,在农业生产效益、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明显不足,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4、扶贫开发工作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扶贫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上,有的县扶贫机构的设置、工作手段仍与扶贫开发形势和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在扶贫资金落实上,存在着扶贫资金到位难,扶贫信贷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捆绑使用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到户难。在社会帮扶上,有些帮扶单位对帮扶的贫困村、户的路子不够宽,有的有松劲现象。三、2001-2010年扶贫开发的对象及需求分析(一) 扶贫开发的对象在扶贫开发新阶段,我市的盐山县、海兴县、献县、南皮县、东光县、孟村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肃宁县被列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根据国家和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扶贫政策,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是根据省下达的数额,由各县选定、初审,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涉及15个县、市、区,121个乡镇的990个村。其中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重点村794个,占88,非重点县的重点村196个,占12。对这些村在9年内分三批给予重点扶持。第一批20022004年扶持415个村,第二批20052007年扶持295个村,第三批20082010年扶持280个村(见表1)。表1 沧州市20012010年扶贫开发对象名 称总数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名 称总数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盐山县142604240黄骅市37151111献 县129553737泊头市35131111海兴县129603534吴桥县342077南皮县109453331青 县261277东光县107383633河间市22958孟村县105403530运河区2200肃宁县73252424新华区2200沧 县3819127合 计990415295280(二)不同类型贫困群体需求分析由于发展基础和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而发展程度、收入水平的差距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的需求不同。各县(市)在编制村级规划时,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农户分成4种类型,分别测定他们的需求。一是救济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八类户”,这类户占总户数的35%,属民政救济对象,其需求主要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水喝、有病能治。二是特困户。即老年户、弱体力、有病、靠天收、劳力不足的户,这类户占总户数的20-25%,其需求主要是:粮食够吃,收入能够维持生计,有饮水。能够发展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养殖业和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项目,但需要资金、技术扶持和销售服务。三是贫困户。即有劳力,但不能外出打工,靠天收,有一点养殖业的户,这类户占总户数的60-65%。其需求中央主要是:在粮食、收入、基础设施方面基本与特困户相近。能够发展高效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项目,但需要足额资金扶持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这部分人是农户的主体,扶贫开发规划项目主要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四是一般户。即有养殖业,能外出打工,有手艺的户,这类户占总户数的10-17%。其需求主要是:粮食细粮化,收入在保证维持再生产、家庭生活的必须支出后略有剩余,并逐年增加,人均拥有1亩以上的高效基本农田,有养殖业或家庭副业,有对外输出的劳动力。(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支持系统的需求全市贫困人口脱贫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增产不增收;二是缺乏启动农业发展的资金和必需的生产性投入;三是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发展条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四是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慢、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情况,根据99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原始需求项目,全市和各县(市、区)扶贫开发规划是针对贫困人口这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编制。一是各县(市)立足于重点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辩证分析现有诸多因素能否满足的程度,量力而行判断确定其真正的需求,特别是以特困户、贫困户的实际所需为基础,同时兼顾一般户,弄清贫困群体的实际所需,包括项目、技术、政策、信息、发展产业等,对全部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系统分析需求的领域、规模、产业、地域,以及现有建设条件、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的可行性,分清其共性和个性的东西,以贫困群体的需求为基点,以确保通过10年(实际是9年)的扶贫开发,使贫困群体在解决温饱后有较为稳定的发展条件,最大可能地不出现返贫现象。二是立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从分步骤、分阶段满足贫困人口需求出发,使对各类资源的估量与需求相辅相成,避免需求与扶持差距太大。通过对“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国家和省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信贷资金数额的分析和新增加各项扶贫资金的可能,按照省的要求,确定在新阶段能够投向贫困群体的资金资源。我市把990个重点扶持村分三批进行扶持,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信贷资金基本上按2:2:6比例计算,其每年投入额度是: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每个村平均15万元,扶贫信贷资金每个村平均1020万元,每个村按规划项目使用资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求是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要求和本市实际,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重点村有卫生室、图书室,基本控制氟中毒地方病。确保在贫困乡村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等。同时,扶贫开发规划考虑了重点村和贫困人口在支持系统方面的五个需求:资金需求。严重缺乏启动发展资金和必要的生产性投入是重点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满足贫困群体资金需求是实现村级扶贫规划的重要因素和基本前提。他们迫切要求对不同的项目给予不同性质资金的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上,要求给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扶持,在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上要求给予专项资金的扶持,在村级设施建设上要求给予帮扶资金支持,在各类生产项目上,要求给予扶贫信贷资金的支持。并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无偿投入。技术需求。主要是在发展各业生产中通过办班培训、技术示范、专人指导、技术咨询等方面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尤其是科技人员深入到重点村解决技术问题,真正为贫困户排忧解难,用科技手段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要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信息需求。即通过新闻媒体和外出参观考察为他们提供市场、技术、项目、政策、产品销售、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信息,使所发展的产业能够与市场衔接,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卖难问题和盲目发展过剩的问题,通过信息支持能够获取借鉴和推广一些科技含量高、增产增收快的特色产业和项目。政策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扶贫方针、政策,制定符合当地贫困人口发展和脱贫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和省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出台和制定一些更有利于贫困群体的特殊优惠政策,保持扶贫工作的连续性,比如简化使用各项扶贫资金的手续。同时,要求相关的政策落到实处,如农业发展,税费减免,土地,村民自治,少数民族,生态建设等,使贫困群体真正得到实惠。组织需求。主要是要求市、县、乡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要按照建设农村党支部 “五个好”的要求,建立一个能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班子,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支持帮助建立科技扶贫服务组织、各业生产发展协会、互助组织,在组织上保证扶贫开发规划的如期实施。四、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一)指导思想20012010年全市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相对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科技扶贫为动力,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原则要求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贫困群众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要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贫困乡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切实提高贫困乡村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不断加大工作和扶贫投入力度。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帮助贫困乡、村的发展。五、奋斗目标和任务 (一)奋斗目标到2010年底,要达到以下奋斗目标:首要目标是使扶持的村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即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达到820元以上,同时,实现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有图书室,有卫生室,基本上控制地方病,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完成率,有1、2项稳定增加收入的生产经营项目,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二)主要任务在扶贫开发新阶段主要任务是实施“八大扶贫工程”:1、农民增收工程:推进以“四大产业、一大工程”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1)在种植业方面:发展优良品种等大田作物8.3亩,大棚菜3.71万亩,露地蔬菜4.16万亩,种草19.4万亩,食用菌46.6万盘,经济作物3.91万亩,花卉0.65万亩等。(2)在养殖业方面:发展肉牛29.44万头,奶牛7.63万头,羊108.12万只,猪208.61万头,鸡、鸭2170.03万只和特种养殖等。(3)在林果业方面:发展鸭梨等水果7.67万亩,小枣、冬枣等15.68万亩,经济林3.74万亩等。(4)在盐碱地开发方面:改造和开发盐碱荒地3.41万亩。2、水利设施工程:维修配套机井3373眼,修防滲渠道162617万米,节水灌溉18.45万亩,扬水站163座,蓄水坑塘1.02万个,解决733个村的人畜饮水困难。3、道路交通工程:修公路2972公里,桥涵460座。4、文化教育工程:新建、翻建学校696所,校舍改造4.9万间,图书教具7.3万套(件)。5、卫生改善工程:建卫生所416处,医疗器械247套(件)。6、广电通信工程:通有线广播电视村73个,电网改造153个村,通电话102个村。7、科技服务工程: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130个,其中市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1个,兽医站22个,科技推广站38个。8、龙头带动工程: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360个,龙头企业等206个。六、扶贫开发项目体系设计(一)项目分类 根据村级项目汇总结果和国家扶贫、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将规划项目分为13类。即:种植业类、养殖业类、林果业类、农田建设类、农田水利类、人畜饮水类、道路交通类、文化教育类、卫生类、广电通信类、科技服务类、加工业和龙头企业类、其他类。 (二)项目的选择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优先选择满足最低层次需求的项目和受益人口数量大的项目。第一,对重点村10年扶贫开发规划所确定的项目进行了认真分析论证,按轻重缓急排序,筛选评估,使之符合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即基础设施项目放在第一位,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项目放在第二位,其他放在第三位。第二,根据扶贫投入资源估算,优先选择投资小、见效快、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制约小的项目。第三,选择那些发展潜力大,资金支持能力大的项目,如水利、种草、种树等项目。第四,突出综合开发,全面发展。面向市场,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三)项目体系设计根据上述项目选择的原则,在村级规划提出的项目中确定了13类61个主要类型的扶贫开发项目。基本上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作为两大重点,同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基本社会服务。1、继续推进设施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乡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围绕优势产品和产业,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稳产、高产、高效基本农田。人均水浇地到1亩以下的重点村计划更新配套机井,改善扩大水浇地面积;人均水浇地1亩以上水浇地的重点村,要继续增加投入,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率;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重点村,要广泛发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重点发展旱作农业,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存环境;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重点村,要集中各项资金,加大投入,基本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大力加强以乡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扶贫资金的同时,继续抓住国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多渠道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重点村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条件,为重点村经济发展全面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把生态建设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扶贫投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增收的内部潜力。按照“面向市场,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巩固发展市场前景好、增收潜力大的农业扶贫项目,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根据每一村、每一户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项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逐步形成“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产品,乡有特色产业,县有特色经济”的发展格局。要结合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继续把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密切联系千家万户的“蔬菜、林果、畜牧、牧草”四大产业和“盐碱地开发”一大工程。作为扶贫产业开发重点。各项资金倾斜使用,要根据990个村资源特点,培育发展各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实现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三者间的良性循环。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带动农民进入市场,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帮助贫困乡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销售队伍、经纪人队伍等,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靠提高种养业项目效益实现增收。3、继续推进科技扶贫,搞好科技培训工作和科技扶贫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贫困乡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继续帮助重点村开发和推广农、林、牧业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加快科技扶贫示范区建设。继续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科技培训,提高青壮年劳动力的科技素质。积极发展中小学和成人教育。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到贫困乡村开展农业技术承包,为贫困群众送技术、送知识、送文化、搞服务。继续实施好“文化扶贫”、“卫生扶贫”、“光彩事业”、“希望工程”、“幸福工程”等专项扶贫工程,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变贫困群众落后的生活习惯,破除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七、项目资金安排(一)投资估算本规划制定时,首先对可用于扶贫开发的各种资源进行评估。结合中央和省“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给予的扶持资金情况,并以2000年扶贫资源为基数,估算出未来10年(实际是9年)中可用于扶贫资金约2513245万元,其中:财政发展资金22575万元,扶贫信贷资金59400 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2290万元,帮扶资金15483 万元,社会资金4224 万元,部门专项资金31017万元,群众自筹94384万元,其他资金1951万元。由于99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覆盖贫困人口总数的80,在非扶贫开发重点村(面上)中,仍有近30万贫困人口,需要在基础设施、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社会公益、加工服务业等方面给予支持,需要财政发展资金、扶贫信贷资金、以工代赈资金14670万元。(二)项目投资预算全市扶贫开发规划将990个村和面上的项目分成13大类,共61个类型的项目。资金投入由国家投入和贫困群众自筹两部分组成,实施本规划资金总投入需求为251324 万元,其中需国家和社会各界支持156940 万元,群众自筹94384万元。其中:种植业32907.9万元,养殖业107451.9万元,林果业10310.96万元,盐碱地开发1315 万元;水利设施建设37113.7万元;道路交通28675.3 万元;文化教育13635.8万元;卫生1688.2万元;广电通讯1614.9万元;科技扶贫3885万元;加工业和龙头企业12705.9万元。各类扶贫资金的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扶贫政策规定,资金安排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瞄准贫困群体,改革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式,建立健全资金激励约束机制,集中使用,专款专用,资金跟着项目走,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确保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三)各类资金投向和项目到村到户计划各类资金投向计划就是把各类资金,按照基础设施、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社会公益、加工服务业等项目类型,分配到每个具体项目中去。 按照中央和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工作到村、措施到户。在目前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只有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瞄准贫困群体,尽快解决最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本规划在项目设计中,充分尊重贫困人口的选择,根据每一村、每一户的不同需求,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包括项目涉及乡镇、村数、参与人与受益人口、覆盖特困户、贫困户与一般户情况,旨在通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全面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落后状况,促进农户全面参与规划的实施,主动积极开展各种创收和增收活动,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依靠内力摆脱贫困。八、规划的支持体系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的要求是: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县级党委、政府是落实扶贫开发规划的主体。因此,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为确保扶贫开发规划付诸实施,必须建立健全扶贫项目支持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政策支持和保险支持等。(一)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对于贫困群体摆脱贫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贫困人口启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财政扶贫资金、扶贫信贷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向、使用范围,坚持各项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规划确定的扶贫开发项目进行严格投放,不得擅自更改,更不能挪作他用,使扶贫资金真正成为启动内力、根治贫穷的关键因素。表2 资金支持一览表资金类别所支持主要项目名称额度(万元)财政发展资金修路架桥,更新配套机井,解决人畜饮水,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科技扶贫服务组织建设。22575扶贫信贷资金种植业、养殖业、果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59400以工代赈资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水利设施。22290帮扶资金用于生产性、社区服务设施等项目资金不足的补充。15483社会资金有偿按既定扶持项目落实,无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4224部门专项资金优先用于重点村需要建设的项目。31017自筹资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生产性项目配套。94384其他资金1951合 计251324(二)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一种可以使贫困群体共同分享的服务,具有公平性的特征,技术支持可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慢、增收难的问题。为此,在新阶段的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市直部门、县直部门和各乡镇都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支持体系,要从适宜技术的选择、应用和试验示范、推广普及三个方面搞好技术支持。主要包括:勘查设计指导施工建设,生产技能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专业知识培训,技术咨询和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表3 技术支持一览表技术支持类型所支持主要项目备 注勘察设计指导施工建设更新配套机井,修公路,桥涵,人畜饮水,机器设备调试,林果园规划,广播、电视线路架设。各有关行业对现有重点村所需支持项目进行过无偿设计。生产技术培训种、养、林、畜各业最新实用技术,优良品种以及良种繁育等,中低产田、盐碱地开发技术,节水喷灌技术。使贫困群众家家户户有1名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和发展各业生产的技术能力。技术示范种、养、林、畜各业技术,良种繁育,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开发技术,节水喷灌技术,旱作农业技术。每个产业每个项目抓1个示范村,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承包领办扶贫项目。县、乡镇科技人员技术更新解决知识老化,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每年引进专家、教授搞培训,在2年内使县内科技人员技术得到更新。专业知识培训种、养、林、畜各业技术,良种繁育,中低产田、盐碱地开发技术,节水喷灌技术。利用县职教中心,每个重点村选拨23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12年实用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种、养、林、畜各业最新实用技术。技术人员每年深入重点村、户田间地头咨询服务时间保证在200天以上。新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各业生产。发挥近邻京、津的优势,创造条件,把本县建成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 (三)信息支持信息支持是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提高农民市场意识,与市场经济融合接轨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贫困群众的实际状况,各级党委、政府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贫困农户组织信息服务。表 信息支持一览表信息需求类 型所需服务项目信 息 来 源市场信息产品销售、产业动态。广播电视、通讯、外出考察。技术信息种养业、加工业、基础设施。市直、县直农口各单位。项目信息种养业、加工业、基础设施。帮扶单位、县直部门、乡镇。政策信息资金投向、扶持重点。上级部门、帮扶单位和乡镇。劳务信息用工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劳力输出部门提供。(四)政策支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市贫困人口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优惠政策。表 政策支持一览表政策类型实际需求支持项目或目的政策层次信贷政策1、支持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脱贫的龙头企业、基地、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社、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到户贷款。可采取小额信贷模式、存单质押直贷到户模式和“包放、包收、包效益”三包模式。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国 家和 省扶贫政策1、每年从财政发展资金中拿出10%作为科技培训和扶贫项目前期准备费用。培训和项目前期准备。国 家和 省2、要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和带动。减免税政 策1、对贫困户进集镇经商从事服务业5年内免收费税。2、在税费改革中,制定有利于贫困户安养生息的其他减免税政策。3、对重点村发展以种养业为原料的加工项目免收增容费。使贫困群体减轻负担增加收入。国 家和 省社会帮扶政策1、争取国家和省直单位、企业帮扶国家和省重点扶持县。2、组织市直部门、企业对口帮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3、组织每个县直部门、企业帮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继续加大社会各界帮扶力度。市、县生态环境建设对各级投入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村。创造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条件。国 家和 省其 他稳定市、县扶贫开发机构、充实人员。职能作用市、县(五)保险支持贫困农户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工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风险,由于贫困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太低,经不起大起大落,更经不起失败带来的损失,因此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信息支持,都需要保险支持作为后盾。因此,在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中,凡是由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科技人员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都要为避免风险而进行保险;贫困户与有关单位、企业、个人共同发展的互惠互利项目,要以取信于民、让利于民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户受到损失,一旦遇到风险,政府有关部门要按合同为接受技术试验或信息利用的农户支付保险金。在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能上保险的都要及时投保,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失,支持和引导贫困群众应用保险的手续发展增收致富的各业生产。同时,要自上而下应制定符合贫困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的财产和产业保险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保险收费上最大限度地给予照顾,要使保险业务的发展拓宽到贫困群体之中,并作为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