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1页
[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2页
[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3页
[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4页
[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社会特点与文学的关系,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概况 1、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政治特点门阀制度 魏文帝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门阀制度的存在,使士族与庶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并成为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特点。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倾泻了寒士的不平。这些内容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2、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时代特点乱世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敏感的作家在战乱中感受最多的是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从而使文学形成了悲剧的基调,表现为及时行乐和沉迷声色。 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等。,3、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思想文化特点 首先是玄学兴起。 其次是佛学兴起。 再次是道教兴盛。 老庄的无为遁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厌世等等各种思想杂糅,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佛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这就扩大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用因果报应解释人世间的现象,就有了幽明录(刘义庆)、冥祥记(王琰)、冤魂志(颜之推)等笔记小说。 二、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有大量的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事直接来源于佛经,把它改变成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代吴均续齐谐记里记述的“鹅笼书生”的故事。,三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展。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示人们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声调。例如“冬,都宗切”。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和佛经转度有关。 (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四、词汇的扩大。 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使汉语的词汇丰富起来。如“境界”“因缘”“菩萨”等等。 五、文学观念多样化。 脱离了儒家了政教中心说,出现了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形与神的观念等等。,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一、鲁迅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所谓自觉就是说人们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相当的认识和把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驾驭文学创作的规律,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审美欣赏的艺术形式。,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元嘉十五、六年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2.文学理论的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 (魏)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二、文学创作的特点 第一个显著特点是:创作倾向由言志走向缘情,又由缘情走向了“个性”抒情。 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按照审美对象的性质划分,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形式美五种;按照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美可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文学主题的创新。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抒情化的倾向经过了一段曲折,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不仅有反映动乱时代人生悲惨遭遇的乱离诗,更有三曹、七子表达英雄壮志的抒情诗篇。由于玄理的影响和政治的黑暗,在抒情中还不乏浓厚的理性色彩,如阮籍、嵇康及西晋一些作家,玄言诗曾风行一时。到了南北朝,作家抒写性灵明显加强。无论是诗、赋,还是文,作家都力求抒发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人生无常、游仙、隐逸、宴游、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共同主题。,第三个显著特点是:文人集团比较活跃。 “竹林七贤”“二十四友” 东晋时又有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宋代临川王刘义庆门下招纳了鲍照等文人,齐代时在竟陵王萧子良周围形成了“竟陵八友”,梁代昭明太子、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也各自组成了自己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学集团。 第四个显著特点是: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五言、七言,赋,得到了发展,还出现了讲究声律的永明体。 小说发展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由于汉末巫风畅行,加之佛、道的兴起,受宗教思想影响,出现了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虽还不够成熟,但已初具小说规模,为后来唐传奇的创作积累了经验。随之又产生了志人小说。这与士族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之风有关。代表作品是世说新语,其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名士风流的极好资料。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进入一个重要的阶段。,乐府民歌在南北朝时期得以集中出现,是继诗经和汉乐府以来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民情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南北民歌也呈现不同的风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南朝民歌多写爱情与相思;北朝多反映北方现实生活和习性。西州曲和木兰诗分别代表了南北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1)山水诗 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 (2)乐府诗 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诗。鲍照在七言乐府的题材和形式上所作出的突破,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拟行路难十八首以人生多艰为主题,是其代表作。,(3)“永明体”(新体诗,永明年间) 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周顒(yng)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新诗体。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作了理论上必要的准备,“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观念明确。用韵变密,压平韵居多,压仄音很严),(4)宫体诗 A、齐梁文人集团的形成。在皇帝、太子及诸王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文学集团,其中主要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的三个文人集团影响最大。尤其是以萧纲宫体诗创作活动为中心的文人集团最为活跃。他们群体参与,作家成批涌现,取材、风格趋同,并产生了重要的诗歌理论,主张“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是一种描摹色情的主张,通过淫声媚态的诗歌满足变态性心理的要求。王瑶认为,这里的放荡是想把放荡的要求寄托文章,用属文代替纵欲荒淫),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B、代表作家作品。萧纲、萧绎、徐摛(chi)、庾肩吾(父)、庾信(子)、徐陵等。 C、宫体诗内容。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坛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作家在互相切磋中艺术技巧迅速提高,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直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南北朝民歌的清新活力,对文人诗的形式内容都产生了影响。,D、宫体诗的特点: 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要求更加精致; 二、风格,由永明体的清绮演变为秾丽,甚至流入淫靡; 三、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吟咏风月的诗。,(6)庾信体 庾信是梁代宫体诗的杰出诗人,梁代末年的战乱,改变了庾信的生活轨迹。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在文学理念、文学题材、文学体制、文学风格上开拓创新,其内容多描写乡关之思、羁旅之愁、生命之感、边地风光。庾信将宫体诗成熟的艺术技巧与新的时代内容嫁接,写出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体式多样的、感情真挚的新型的诗歌,如拟咏怀二十七首等,时人称庾信后期的诗歌为“庾信体”。,庾信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候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7)南北朝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这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得也很明显。,但南北对峙并没有断绝南北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北朝的诗歌模仿南朝的痕迹相当明显。北朝散文不乏佳作,如水经注(郦道元)、洛阳伽蓝记(杨炫之)和颜氏家训(颜延之)。北魏末年与北齐时期文学的成就,已引起南朝文人的注意。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学也有影响,特别是在音乐和佛学这两方面尤为明显。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文化的交流继续扩大深入,到了盛唐终于出现了一个文学的新高峰。,谢灵运与山水诗,一、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1、人们的自然审美观念的变化 晋宋之际,山水诗大量出现,并逐渐替代玄言诗而取得重要地位。这是南朝诗歌的一个显著变化。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对宋初诗歌风气的沿革所作的简单论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宋初文学这一新趋向的主要代表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风貌。继陶渊明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2、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反映 士人隐居避世、托身山林。士大夫无论在朝在野、得势失意,多以隐逸为高,以山林为乐土,因而在诗歌中描写山水之美,借以寄托内心的某种情怀。,3、当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东晋以来,南方经济有较大发展,南渡的世族地主,在江南修建园林别墅,过着优游山水的生活。秀丽宜人的自然风光,闲适幽静的士族山水园林奇趣,使文人有条件朝夕赏爱自然美,为山水诗诞生提供了土壤。(与魏晋相比,士大夫隐逸多是因为社会动乱、整治黑暗),4、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是往往只是作为作品中的陪衬和比兴的媒介,还不能看作独立的山水作品。 汉赋中已有专写山水的篇章。 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些描写无疑为山水诗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艺术经验。,5、魏晋玄学和东晋玄言诗真正直接启迪了山水诗产生 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寄言出意”的思辨推理方法,使山水处于一种非常特别的地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一种非常特殊的作用,即山水是体会玄理最适宜的媒介。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也往往借助自然山水来体悟玄思理致,因而,本身就包含一定的山水成分,如孙绰的兰亭、秋日诗,或写春景,或绘秋色,皆表现了一种以外物为描写对象的趋势。到东晋后期,谢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较淡,已较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6、山水绘画及理论的影响 晋宋之际,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这对山水诗的诞生和诗风转变,无疑也有着促进作用。 林庚认为:“山水诗是继神话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大自然的又一次人化。” 袁行霈认为:“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的美,这无论在文学史上或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谢灵运,一、谢灵运生平简介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特色 谢灵运的山水诗特色主要表现在山水景物的成功刻画上。他的山水诗,大多作于出任永嘉太守以后。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写作方法上的再现诗美观,是在南朝时期才真正确立起来。这也是南朝诗歌对诗史发展的最大的贡献。),可是,南朝时期再现诗美观的片面发展,也导致了对诗歌艺术本质的较严重的偏离。这时期诗歌,虽然不是完全放弃表现诗美观,但大部分作品都绮靡、涂饰,刻画物色、影写艳丽,失去了诗歌艺术的表现性。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作品由再现而臻于表现,由形似而入于神似。开示中国古典诗歌写景状物之方向。,进一步将诗歌从刻板再现的诗美观中解脱出来,增强其表现性的还是永明诗人。 整个南朝诗史,一方面是再现诗歌观念的进一步推进,从再现山水到再现各种事物,直到再现女性美;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寻求再现与表现的新的融合。 在盛唐诗人的代表性作品里,表现与再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主要特点有四: 其一,极貌写物,穷力追新。而将内心苦闷简笔勾勒,形成了写景为主,情寓景中的特色。如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其二,谢诗中景物描写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而这类描写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汤惠休、鲍照、萧纲等针对谢灵运诗的艺术特点,也都作了评论:,谢诗如芙蓉出水。(诗品颜延之条引汤语) 延之尝问鲍照,己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hui)满眼。延年终身病之。(南史颜延之传) 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时有不拘,是其糟粕。(梁书卷四十九,萧纲与湘东王书),其三,谢灵运诗在结构上,多采用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拖着一条玄言佛理的尾巴。如其著名的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其四,谢诗语言追求选声练声,讲究丽典新声,实现了晋宋诗一大转关。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他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描写对象,力求形似逼真,为刘宋诗坛开启了清新自然的诗风。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有些佳篇做到以景为主、情景交融。更多的留下“名章迥句”,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有些山水诗通常采取“记出游写景物抒玄理”的三段式结构,单一而少变化,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中间的写景部分往往最为精彩,是全诗最有价值的部分。,最后,谢诗语言追求选声练色,讲究丽典新声,实现了晋宋诗一大转关。具有“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艺术特点。 山水诗以外,谢灵运还写过一些咏怀诗和赠答诗,其中有些不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杨柳行其一和白云岩下经行田都以沉痛、愤激的笔触写农民的痛苦生活,酬从弟惠连五首表现他与谢惠连之间的真挚情谊,均有较强的情感力量。 他还学习乐府民歌,写过像东阳溪中赠答二首那样的爱情小诗,也隽永可诵,并起了某种开风气的作用。,三、谢灵运诗歌的不足 首先,最明显的一条就是几乎每首诗的后面都拖着一条谈玄说理的尾巴,大大地损害了山水诗恬淡自然的意境。 其次,是使用典故过多,有时给读者以艰涩之感,失掉了诗歌所应有的谐畅之情味。 再次,是过分追求句子的对偶和文字的雕饰,有时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并且往往易于造成有句无篇的不良后果。,第四,谢灵运毕竟是高门士族的代表,他精通玄学又通佛理,这就决定了他的诗十分典型地反映高门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他的诗作内容单薄,感情压抑而平缓。由于远离现实生活。谢诗不再具有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激情和正始诗人忧惧祸患的苦闷后的狂放。,四、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谢灵运仍然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开辟了诗歌表现的新领域,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如谢惠连、谢庄、汤惠休、谢朓,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等都曾受过他的深刻影响。,钟嵘称“谢客为元嘉之雄”;萧统文选中刘宋诗人十位,诗九十七首,其中谢灵运四十首,颜延年二十一首。而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称谢诗为一派。此后“颜谢”、“鲍谢”、“大小谢”并称都可看出谢灵运在齐梁文坛的影响。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白居易结合谢灵运生平来评论他的创作甚为恰当;从中也可窥见谢灵运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三、陶、谢比较 陶为主观之诗人;谢为客观之诗人。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首一条玄言的尾巴。,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 “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鲍 照,一、鲍照生平简介 二、鲍照的创作 鲍照诗歌现存约二百首,其中乐府凡八十余篇,除吴歌三首,中兴歌十首为当时流行之五言四句体外,其余皆属古调,即拟汉乐府。这些作品有五言乐府和杂言乐府。作者将人生遭遇的各种悲愁苦闷和怨愤不平的意绪发而为诗。,1、鲍照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抒写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不平的呼声。 2、鲍照的主要贡献在乐府诗,特别是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诗方面。鲍照是到南北朝为止创作乐府诗最多的诗人,被前人誉为“乐府狮象”。,3、代表作。鲍照的七言和杂言乐府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以诗中“余当二十弱冠辰”、“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考之,这组诗当为作者少年之作。 乐府古题要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行路难在晋宋间已风行,不但歌辞感人,音乐也哀婉,到鲍照“亦有得于声道之助耳”。鲍照这十八首,仍是依据它的本来题旨所写的。,4、作品精读。这一组诗,表现了受压抑的下层知识分子对门阀制度的强烈愤慨这是鲍照诗歌中最为普遍的主题。 (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相当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 代白头吟在弃妇诗中则另创一格: 直如朱比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鲍照另有梅花落一诗: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借梅喻人,赞誉正直而有才华的寒士具有“梅”的坚强品性,同样悲悯其怀才不遇的不幸,而将那些“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的杂树,比作平庸无节操的权贵,其间,流露出对现实不合理现象的强烈不满和对正直人品的崇尚。,(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 如拟古其六就具有代表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鲍照诗歌艺术特色,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人生感触,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压抑的怨愤。他通过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等各个层面,描绘了人生的艰难感受,写情曲折有致,收到了意苦笔曲的美学效果。,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古诗及南朝民歌,他模拟的古诗,主要是古诗十九首、建安诗、阮籍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等,因此风格比较刚健清新。他是建安风骨的继承者。鲍照拟行路难,其机轴出自陈琳饮马长城窟。这正是他高出同辈诗人的地方。他学习汉魏乐府,这些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同时鲍照还注意学习南朝乐府民歌,创作了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中兴歌十首等。,“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尽情发泄孤寒之士的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因而被视为“险”或“险急”。实际上,这个俗,正是他的特色。 其三、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歌行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此外,他有意识地仿制民歌便逐渐地形成了文人的五言四句的绝句。,其四,鲍照诗歌的语言不避俚俗,汲取“里巷歌谣”的营养,“颇伤清雅之调”。相对于传统五言诗的“清雅”风格,七言诗既不习惯,也不规范,鲍照以他一气呵成的七言,冲破了五言的藩篱,显然七言比起五言来更为豪放,比较俚俗。,鲍照的诗歌成就,远远超出了以颜延之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别开生面,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诗评),思考题 1.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2.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3.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