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提纲.doc_第1页
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提纲.doc_第2页
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提纲.doc_第3页
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提纲.doc_第4页
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提纲前言十县(市)基本概况(人口、面积、区位等)一、巢湖市和九县(市)主要指标分析(一)指标体系县域经济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发展水平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财政收入(亿元)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4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5人均GDP(元)6人均财政收入(元)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发展活力8地区生产总值增速(%)9财政收入增速(%)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第三产业增速(%)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发展潜力1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亿元)16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7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市)比重(%)18开发园区工业产出密度(万元/亩)19开发园区投入强度(万元/亩)(二)主要指标比较1、从发展水平维度分析巢湖发展的基础差距2、从发展活力维度分析巢湖发展的动态趋势3、从发展潜力维度分析巢湖发展的潜力状况(三)总体评价10个县(市)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肥西县第二梯队:宁国市、肥东县、长丰县、天长市第三梯队:巢湖市、桐城市、庐江县第四梯队:界首市、明光市巢湖市无论从总量、均量,还是增速来看,总体处于第三梯队,产业发展仍是传统增长型,但是部分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具备追赶的基础和潜力。(三)省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1、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坚持规划引领,树立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的理念,推进产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土地向规模经营“三个集中”,实现发展目标、规划坐标和土地指标的有机统一,城镇规模、人口规模与产业规模的有机统一,生产、生活与生态的有机统一。2、工业带动指向明确。大力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把工业立县(市)作为主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城市化的发展格局。坚持把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载体、主平台,突出园区的优先地位,全力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3、重大项目支撑突出。狠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作”,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重点产业,精心培育新兴产业,谋划壮大特色产业。4、要素环境保障有力。坚持“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深入推进效能革命,创新机制破解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瓶颈制约,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最佳环境。(四)典型案例分析二、巢湖市情特征SWOT分析正确认识市情是科学制定全市发展战略的前提和依据,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实践的现实起点和基础。正确认识巢湖市情,需要跳出巢湖看巢湖,用统筹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审视市情,善于由外部洞察内部,由变数认识常数,由动态把握静态,趋利避害,科学研究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和路径。(一)优势分析一是环境品味较高,文化底蕴深厚。巢湖市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开放、开发区和著名的风景疗养区,是合肥市的“后花园”。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渺,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湖光、奇花、温泉、溶洞“巢湖四绝”,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三将军”等,这都为巢湖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发展提供较好的发展条件。二是要素资源丰富,支撑条件较好。巢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拥有各类矿产29种,电石用灰岩、水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居全省第一位,且品质好,易开采,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达,在校生X万人,各级专业技工X万人,能够较好保障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土地资源相对宽松,水资源、能源供应较为充足,投资成本较低,要素保障有力,开发潜力较大。三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较好。巢湖市地处长三角腹地,是合肥东向发展的门户,居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南京五个市中心位置,与各城市间直线距离50公里左右,是典型的城间市(县),周边市场需求较大。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淮南、合九、京福高铁穿境而过,合宁、合巢芜高速公路贯通,巢湖岸线88公里,巢湖港可通江达海。近年来,巢湖市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累计安排投资XX亿元,建成道路总长XX公里、桥梁XX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优势日益显现,城市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明显提升。四是实力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增强。2010年至2013年,巢湖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56.2亿元提高到213.5亿元,人均GDP由2900美元增加到近4000美元,财政收入由22.4亿元增加到2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4亿元。随着综合实力逐步提升,集聚发展要素、吸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等方面的潜力和能力也明显增强。五是注重特色发展,效应初步显现。经过多年的打基础,巢湖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22.6亿元,增加值79.4亿元,已初步形成渔网具、锚链、建材、钢构、鞋业等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全国十大钢构生产基地之一。(二)劣势分析一是工业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巢湖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量规模依然不大、产业层次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还不足80亿元,不到肥西的一半,占合肥市比重仅4%。工业化率仅37%,分别比肥西(50%)、肥东(43%)、长丰(49%)低13、6、12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产值27亿元,仅相当于合肥市的1.3%。二是龙头支撑作用不强。巢湖市工业经济薄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龙头带动。2013年,巢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146家,分别相当于合肥市和肥西、肥东、长丰的6%和37.8%、42.4%、37.8%。其中,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仅x家、x家,分别相当于肥西、肥东、长丰的x%、x%、x%,最大的企业年产值只有30多亿元。企业名牌和驰名商标较少,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水平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三是保护环境任务较重。“十二五”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明确提出把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顶层设计,目前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已经获得国家批准。巢湖市作为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巢湖生态环境上承担更多的任务和责任,在实现绿色发展上有新的更高要求。四是管理体制变动频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巢湖市先后经历三次行政管理体制变动,1984年撤巢县设立县级巢湖市,1999年撤县级巢湖市设立居巢区,2011年撤居巢区再次设立县级巢湖市。短短30多年的时间,频繁变动的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1999年、2011年的两次变动,管理体制变化较大,发展主要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巢湖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机遇分析一是宏观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拓宽,特别是以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蕴育之中。从国内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中高速增长,市场需求动力依然强劲。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经济升级版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这些都为巢湖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快速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产业转移步伐依然较快。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先发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升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将继续加快,产业转移的层次更高,转移的领域更宽。就合肥地区而言,合肥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区退二进三,也将为巢湖市加快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特别是,现阶段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信息、研发等创新能力与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综合优势。三是中心城市带动进一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正在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合肥生产总值有望由4672.9亿元达到1.1万亿元,城市人口规模由385万人达到560万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由7612.1亿元达到2万亿元,届时合肥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的能级大幅提升。巢湖市作为合肥现代化新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机遇,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四是工业化、城镇化双因素作用更加明显。新型工业化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主动力和必由之路。“无工不富”既是历史的经验、发展的规律,更是现实的昭示。虽然巢湖市目前的工业化率仅37%,与先发县市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很大。新型城镇化是扩大投资、引爆内需的巨大引擎。目前巢湖市县域城镇化率X%,随着国家和省市新型城镇化政策陆续出台,以及城区和中心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未来几年巢湖市城镇化步伐必将大大较快。(四)挑战分析一是思想观念需要解放。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向开明开放转变,经济半开放、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思想观念、创新能力、增长方式、体制机制各方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高对接”的要求都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不足、干劲不大、方法不多,“等”、“靠”、“要”甚至本位思想在干部群众中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干事创业冲劲、冒劲、巧劲不足。二是虹吸效应还在强化。巢湖作为典型的城间市(县),周边中心城市必然对巢湖市的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产生一定的虹吸作用。未来几年,随着周边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虹吸效应还将进一步凸显,特别对高端人才、创新型企业、外向型企业产生较强吸引力,进而间接地影响巢湖市对高端产业引进和本地产业升级。三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总体来看,巢湖市的产业集聚发展较弱,这既有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的因素,也有前期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原因。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工业化一般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实行极点、轴线、网络等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工业化初期的极点开发,最普遍的形式、最有效的载体是创办工业园区。过去巢湖市创办了众多的乡镇工业园,导致了产业布局分散,土地、人才、资金投入分散,不能发挥集聚效应。四是综合承载力亟待提升。尽管“十二五”期间,巢湖市在道路、水、电、气、人居环境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公共服务配套不全、人居环境不优、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亟待提升,与巢湖发展的新定位,与全市人民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总体判断:现阶段巢湖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具备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力;未来巢湖市发展环境总体有利,机遇大于挑战。这就需要巢湖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以先发县市为标杆,进一步增强加快科学发展的紧迫意识、富民兴市的责任意识、改革创新的担当意识,坚持稳中求快,善于危中寻机,敢于弯道超越。三、巢湖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分析(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为主线,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开放承接、极点开发、改革创新、绿色发展”五大战略,精心打造“产业高地、旅游胜地、健康之都、生态之城”四张名片,着力提升综合承载力,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能力,努力把巢湖建设成为发展质量好、发展速度快、集聚能力强、生态环境美的新兴城市,为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功能定位产业高地、旅游胜地、健康之都、生态之城1、产业高地从产业选择看,一是新兴产业高端化。二是特色产业集群化。三是都市产业低碳化。四是现代农业生态化。从产业链条看,推进产业由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高端研发设计、市场营售、信息咨询、品牌服务环节转变。从产业布局看,一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二是促进企业成为主机生产厂、核心部件或总成配套供应商。三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特色产业市场。2、旅游胜地一是充分挖掘环巢湖历史文化生态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巢湖旅游带。二是综合开发巢湖温泉资源,打造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三是促进旅游、休闲、文化等各种资源与科技、金融合,培育文化、旅游新兴业态。3、健康之都一是依托巢湖打造水上运动、垂钓竞技产业。二是依托温泉发展康复疗养产业。三是依托湖、泉、山发展徒步运动休闲产业。四是依托综合生态优势发展养老产业。4、生态之城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城湖共生、产城一体”的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努力打造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国生态示范市。(三)发展目标总体定位目标:确保全市争先进位,进入全省十强、中部百强,争创全国百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的测算(四)发展战略1、双轮驱动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承载功能、完善发展环境”。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和支撑,把引进集聚成长型主导产业、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巢湖市经济之本,发展之极。坚持现代服务业提质提速,把以环巢湖旅游休闲带为品牌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巢湖市特色之源、效益之根,突出文化科技融合、商业模式创新、新型业态开发,提高质量、提升层次,创建知名品牌。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兴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2、开放承接紧抓国际国内产业资本梯度转移机遇,紧盯科学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引进集聚国际国内先进技术、金融资本、高端人才、先进管理等发展要素,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招大引强,“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引进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引进集聚资源要素。3、极点开发聚焦居巢经济开发区,整合乡镇产业园区,重构产业空间布局,保障完善开发园区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承载大产业、大项目能力。聚焦环巢湖旅游休闲带,加速推进巢湖综合治理进程,有序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持续提升环巢湖旅游品质和品牌。4、改革创新围绕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目标,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先行先试为标杆,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在发展理念、发展水平、发展机制、建设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等高对接。 5、绿色发展坚持“城湖共生、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为导向,谋求发展效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探索一条“湖靓产优”的发展新路。四、主导产业发展(一)发展原则1、需求导向原则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和供给创造需求,依照“需求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路径,选择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2、价值高端原则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基础和优势,大力引进培育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在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3、集聚配套原则 依托中心城市和开发园区,注重完善配套服务,提升综合配套能力,推进产业企业、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错位发展、集群发展。4、低碳高效原则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能源节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由外延粗放模式向内涵集约模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二)发展重点1、提升发展特色型主导产业(实现特色型主导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1)新型建材产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巢东股份、富煌钢构、皖维集团等为龙头,加大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力度,加快节能、降耗、资源可再生利用的各种新型建材的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等水泥产品,大力发展钢、铝等金属材料精深加工,积极开发和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新兴装饰装修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等,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建材生产基地和产业品牌。(2)渔网渔具产业加快渔网产业升级,实施品牌战略,一体化生产销售。推动发展新型高分子渔网具、长寿型聚酰胺等渔网材料开发应用,积极发展高品质渔杆、渔线、渔饵等渔具产业,建设渔网渔具交易中心,打造“一群一城一会一中心”。(即形成渔网渔具全产业链集群,打造槐林“中国渔网城”,举办全国性展会赛会,建成全国闻名、特色鲜明的渔网渔具生产、展销、集散中心)。(3)机械加工(锚链、矿山机械)加大资源整合,突出重点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提高自主设计和制造关键零部件及基础件能力,壮大提升锚链、矿山机械、水泥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航标产品等,推进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锚链制造基地。2、引进集聚成长型主导产业(促进成长型主导产业特色化、精细化发展)(1)旅游休闲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是巢湖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立足厚重的人文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美丽的湖光山色,抓住环巢湖旅游观光带建设的良机,明确发展方向,围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和景点的整合、开发、提升,加强整体包装营销和品牌策划,大力发展会议会展、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乡村旅游等行业,开发度假餐饮、民俗民风工艺品等特色文化产品,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打响环巢湖生态旅游品牌,打造国内知名的短期旅游休闲目的地。(2)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以中粮、娃哈哈等为依托,整合提升做强现有企业,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油制品、乳制品、水产品、休闲食品、饲料等产业,建立原料生产采购、加工制造、物流配送、食品销售和进出口贸易的完整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一带一区一基地”。(即环巢湖生态农业示范带,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知名、全省一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3)电子电器产业围绕合肥打造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围绕新型城镇化激发的市场需求,紧抓“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契机,主动融入产业分工体系,错位配套发展,积极发展各类小家电产品及与重大整机项目相配套的电子材料、新型元器件等关键配套产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链某一关键环节产品,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电子电器配套产业基地。(4)商贸物流产业充分利用巢湖市丰富的岸线、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区位等资源,完善公路、水路、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规划建设巢湖高铁站、长江北岸深水港等物流园,形成皖中地区重要的产品集散中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必然带来新的人流、物流,利用中心城区较好的商业基础,规划打造特色商圈和街区,加快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建设,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5)健康服务产业利用好“三面青山一面湖水”的独特生态环境,整合丰富的温泉资源和现有的医疗健康资源,组织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康复疗养、高端养老等产业,培育集聚医疗医药资源,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发展)(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先进制造产业是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和核心环节。依托江汽、奇瑞、南车、北车等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和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工程装备(船用机械、高强度R5级锚链等),积极发展数控机床、智能家电、机器人等装备。(2)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不断扩张。紧紧把握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省、市强力推进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以高效节能节水节材、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城乡环境整治等领域为重点,积极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水、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以及节能环保工程项目、设计、评估、监测、咨询等服务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巢湖新的经济增长点。(3)生物医药产业生物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强与合巢经开区联合联动,重点发展化学制剂药、生物疫苗、诊断试剂、农用生物制品、现代中药、生活保健品、医药物流等,共同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4)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和风电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硅材料、硅片及其配套产品;引导机械加工类企业积极参与风电配套件发展,重点开发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叶片等关键配套件;加快新能源应用示范。五、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一)规划引领,集约发展1、按照功能定位,编制科学合理的产业局部规划;2、围绕产业选择,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3、突出特色定位,编制园区整合、扩容和升级规划;4、强化集约节约,引导土地等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域集中集聚。(二)招大引强,带动发展1、加强政策研究,谋划、编制和储备一批前瞻性、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2、主动对接争取,使更多重大项目列入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