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2011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2011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2011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2011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2011年2月22日在珠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珠海市市长 钟世坚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我市抓机遇、谋发展、促升温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环境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干快上促升温,扎扎实实惠民生,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可喜步伐。 (一)有效应对形势变化,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去年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外需低迷、外资收缩、消费乏力和通胀压力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们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稳定外贸和适度投资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做到了对形势变化预见早、行动快、措施实、效果好,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达1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来源于珠海的财税总收入(不含土地出让收入)累计实现393.1亿元,增长2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4.5亿元,增长22.8%。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748.7亿元、1472.5亿元,各增长30.6%、38.6%,增速居全省首位。 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强化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着力破解项目规划、审批、资金、用海、用地等方面的难题,加快实施“十大重点建设工程”,一批大项目相继动工或建成投产。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市政府投资完成82.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4%,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203.1亿元。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填海工程、广珠铁路、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拱北口岸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广珠城轨广州南站至珠海北站和珠海大道辅道、港湾大道等6条道路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珠海大道主道改造和金港高速金凤段等项目动工,香海路、广珠城轨延长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开展;高栏港7万吨级主航道开通,10万吨级主航道和集装箱、矿石、煤炭等大型码头泊位加快建设。一批总投资达140多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动工建设,预计产值达101.3亿元的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3.7亿元,220千伏国珠线、2个220千伏和5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风力、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加快推进,电力保障能力加强。 扩内需稳外需成效明显。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组织企业参加内销展会16场次,成交金额超过254亿元。投入2758万元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产品内销,全年销售额88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7%。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产品12.3万台,销售额4.4亿元,新增国家和省级万村千乡农家店11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发挥外经贸政策集成效应,着力支持外经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开拓国外市场,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出口总额达208.6亿美元,增长17.3%。 (二)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推动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深入贯彻创新型珠海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科技支出5.7亿元,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继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6家科技型企业上市。深化产学研合作,3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获省资助2515万元,较上年增加一倍以上;新增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特派员工作站12个和科技特派员85名。鼓励企业创新,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和省创新型企业100强8家、自主创新产品76件,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7.9%和37.9%。“以质取胜”、“名牌带动”和“技术标准”工作扎实有效,投入1681万元支持42个技改项目带动投资14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27个,总数达158个,16家企业列入科技成果专利化标准化培育工程。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出台“750工程”项目(企业)培育目录,制定实施20多项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规模和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2985.9亿元和6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和18.2%。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74.6%,比上年提升18.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63.6亿元,增长45.1%。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4.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77.2%,大型企业工业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105.6亿元,增长28.2%,扭转了近年来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的势头;近年新引进的航空产业、海洋装备、船舶制造、港口机械等制造业项目5个,总投资约700亿元,预计三五年内建成投产后产值达840亿元;23个项目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编制实施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引进服务业项目525个,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55.4%;港口货物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6056万吨、182万人次,各增长37.4%和31.3%;软件业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业总收入分别为185亿元、63.8亿元、219.4亿元,各增长25%、14.5%和29.9%;第八届中国航展签约项目28个、金额93亿美元,为历届航展之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出台专项政策,明确“3+4”产业发展格局,市财政投入9074万元扶持19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4.1亿元,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入选广东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5家企业成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一家企业入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强。民营经济发展加快,通过“四位一体”融资平台帮助221家企业融资12.2亿元,全年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294.4亿元,增长12.5%。荣获“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称号。 招商选资质量提高。坚持抓招商与抓建设并举,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招商优惠政策及激励考核机制,市、区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抓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引进内资80.1亿元,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增长3.7%,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和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39个,投资总额达160多亿元,在珠海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9家85个项目,国内500强企业达7家17个项目。各区新签约项目290个,投资总额1283.5亿元,新动工项目161个,投资总额418.3亿元。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狠抓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各项措施的落实,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57项重点节能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有望超过3.6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78万吨和3.3万吨,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成为广东省绿色照明示范城市。 (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市发展协调性增强。 横琴新区建设大力推进。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横琴新区开发的重大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直12个部门向横琴新区授权97项,横琴通关、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报批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现了一年有变化的目标。 东部转型和西部开发步伐加快。东部地区加快战略性转型,全年共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409个,第三产业占全市的比重达80.1%。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全年启动“三旧”改造项目36个,涉及土地面积2125.2亩,节地率达65%以上。西部地区建设加快推进,签约落户、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项目214个,总投资105.7亿元。去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分别由36.1%和50.5%上升为37.1%和51.5%,比上年各提高1个百分点。高栏港区实现生产总值169.7亿元,增长16.2%,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133个较大工业企业项目建成投产,预计总产值487.8亿元。市财政对西部地区投入基建资金15.6亿元,改扩建一批基础设施,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坚持政策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补充开发耕地785亩。投入2857.3万元全面开展农村水改工作,斗门两个村和高新区东岸社区水改工程完工。投资5670万元改造农村危桥6座,建设农村公路13条25.9公里。6个镇跻身全省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百强镇”行列。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增3个省级名牌农业类产品和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台湾农民创业园新引进项目6个,总投资达6000万元。林业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提速。 生态建设卓有成效。制定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宜居城乡行动纲要,全面落实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绿化珠海、美化家园、幸福城市”工程,投入8443万元在城市干道和公园种植景观树,建成一批特色公园。投入约3亿元建成82公里区域绿道和180公里城市社区绿道。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迎检工作,新建成10多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总规模达53.3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1%。深入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新增21所市级“绿色学校”、11个市级“绿色社区”和15个市级生态示范区。入选“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和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城市管理得到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市区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规划的龙头导向作用增强。建成“数字城管”网络系统一期工程,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利用迎亚运、办航展等有利契机,整治市容市貌,清拆各类违法户外广告设施6528平方米、违法建设30.2万平方米。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投入130万元改造主城区15座老旧公厕。坚持疏堵结合,在香洲区设立36个流动经营疏导点,共设摊位1045个,吸纳1623人入点经营。投入450万元改造3家农贸市场。投入1738万元改造海城街、碧海路等10条横街小巷。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 (四)深化改革和区域合作,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国务院批准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至全市,为推进改革先行先试、再创发展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试点扎实推进,13家市管企业竞争力提高,营业收入达到691.4亿元,比上年增长52.2%;承担重点项目47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32.7%。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377项审批事项,审批事项减少58%。赋予横琴新区、富山工业园依法行使市一级审批权限。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站、农村社区“十户联建设”、政府咨询及购买服务试点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工作深入开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新体系初步建立。推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探索出台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入户政策,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水平提高,连续22年圆满完成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任务。新医改等其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大力推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各项工作,加强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全面贯彻粤港、粤澳各项合作协议和优惠政策,全年面向港澳进出口总额达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新增港澳企业144家,利用港澳资本6.4亿美元。总库容4333万立方米的竹银水源工程完成总投资的77%,竹洲头泵站及输水管线建成通水。深入实施珠三角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珠中江三市新签人才服务、宣传文化等合作协议9项。实施车辆通行费年票互认,试行珠中江公交“一卡通”结算方式。举办珠中江进出口名优商品展销会,销售金额53.7亿元。 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双转移”工作通过省考核,全年接收本省转移劳动力10350人,揭阳、茂名两个产业转移园新增项目15个,总投资12.5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33个,实现产值55.6亿元。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募集社会捐款1亿多元,全年投入扶贫开发“双到”资金1.4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95个,实现脱贫8870户。落实市内34个欠发达村帮扶资金4940万元,帮扶项目144个。吸纳社会捐款8000万元,财政投入3.5亿元,圆满完成支援绵虒镇27类工程99个项目建设任务。安排1100万元援建重庆市三县14个项目。 (五)大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步伐加快。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财税保障能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57.6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39.6%,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启动实施惠民生办实事30项工程,涉及人口、住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128个项目,投资总额约148亿元。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价格总水平和价格秩序保持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82元,比上年增长1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82.5亿元,增长18.7%。入选第三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地区前十名。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企业人文关怀得到加强,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全市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43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全市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覆盖率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1728元。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市低保标准提高6%-40%。加强住房工作,建成保障性住房770套,累计改造华侨农场危房6124户,解决了1598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出台政策措施大力建设“文化强市”,从2011年起每年新增文化发展经费2800万元,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形成,投入650万元新建一批基层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247家,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装泥鱼”和“三灶鹤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涌现一批文化精品力作,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大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编制实施珠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改扩建各类学校26所,加固中小学校舍41间,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加快建设,在校大学生增至11.5万人。各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1.8亿元,对全市198间学校14.6万名学生提供12年免费教育。出台珠海市创建健康城市规划纲要(20102015年),重大医疗基础设施、镇级薄弱卫生院改扩建和全市医疗就诊“一卡通”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创建国家健康城市。人防、双拥、武装工作取得新成效。外事、侨务、新闻出版、民族宗教、统计、国安、海防、海事、打私、打假、气象、科普、仲裁、档案、地方志、港澳流动渔民、老龄、福利、救助、红十字、慈善和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下降1.5%,工伤发生率控制在0.8%以下,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14.9%。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国航展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安保工作。新建3个区级、23个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286个村(居)、24个规模以上企业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市财政安排资金偿还政府债务28.7亿元,争取省财政下拨3405.7万元加快解决华侨农场历史金融债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强化。香洲区获首批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新增6个省级“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六)优化政务环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和民主法治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扎实办好“两案一议”,全年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158件、政协委员提案305件,办复率100%,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网络问政有序开展,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4项,制定修改市政府规章7项。通过省“五五”普法验收。 行政服务水平提高。制定关于构建效能型机关建设服务型政府实施意见,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基层和企业帮助解决问题,行政服务水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时间平均缩短85天,全年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结率达100%,连续两年在省社科院全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公众评价调查中总体满意度名列第一。 廉政工作扎实开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监察、审计工作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机关作风暗访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大大降低了市直机关行政经费。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珠海经济特区广大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珠单位、驻珠军警部队,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珠海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发展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规模仍然偏小,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经济实力、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要求更加迫切;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还不够大,内外源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三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具有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还不够多,加快建设创新型珠海的要求更加迫切;四是工业化、城市化较快发展,能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趋紧,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够平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更加迫切;六是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各级机关干部的发展意识、开拓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还有待强化,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有待提高,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厚望和重托! 二、“十一五”回首和“十二五”展望 各位代表,2010年我们取得的可喜成绩,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首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是机遇重大、挑战严峻、奋发有为、再谱新篇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奋斗,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跃上了新台阶。 五年来,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78.6%、82.6%,年均增长12.3%、12.8%。来源于珠海的财税总收入增长119.4%,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4.3%,年均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增长129.5%,年均增长18.1%。产业规模壮大,工业增加值增长91.7%,年均增长13.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299家;新增上市企业15家,总数达23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各提高87.7%、152.4%。 五年来,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时期交通投资累计完成180.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公路通车里程达1323.9公里,新增公路249.7公里,增长23.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0.8公里,是2005年的16.5倍;城市道路总长1410.1公里,增长45.1%。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70.3%,口岸通关人数增长19.5%。公共服务、市政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保持优良,五年新增绿地182万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五年来,民生事业实现新跨越。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六项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39.6%,提高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5%,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一万元。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31.5辆,是2005年的2.6倍。城镇新增就业24.5万人次。人均住房面积达28.9平方米,累计改造危房6214套,发放租赁住房补贴939.6万元。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7万个,新改扩建学校65所,在全国率先实施12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101万人次。全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212万人次,增长97%,月人均养老金增长7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 五年来,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深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成政府机构“大部制”和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管理,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行政首长问责制、部门责任白皮书等80多项规章制度,打造“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网上审批、效能监察、公文处理等电子政务系统,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研究处理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10年与2005年相比,引进内资注册资本金增长846.2%,年均增长56.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3.8%,年均增长12.9%;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69.3%,年均增长11.1%。 回首过去五年,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面向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应加倍努力。我们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一定能够实现新目标、谱写新篇章! 通过五年的成功实践,我们加深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推动科学发展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始终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创新创业创造精神,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地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必须坚持民生共进。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为民,统筹兼顾,惠及民生,让人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四是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始终清醒把握发展形势,坚持“干”字当先,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危中求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奠定坚实基础。五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始终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政府立法,规范行政执法,完善行政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所有这些,是过去五年珠海发展取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珠海再创新辉煌的宝贵财富。 展望今后五年,是我市率先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敏锐的战略思维,深刻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把珠海未来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央对珠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下来思考和谋划,牢牢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坚定不移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深刻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珠海”为主旋律,积极实施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东西互动、区域协同、和谐共享战略,着力推进交通、产业、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率先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模式引领、实力带动、功能辐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超过2万美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稳定和谐。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集中力量推进港珠澳大桥、港口码头泊位、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市政道路、口岸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栏亿吨大港,把珠海机场打造成为复合型干线国际机场,完善市内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快速干线网络,构建大交通格局,加快形成网络完善、内外畅通、东西互联、服务周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力争到2015年实现市内15分钟内上高速、60分钟内抵达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目标。 (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海洋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打造3-4个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年产值超10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61%。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珠港澳台合作,着力打造珠中江经济圈,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大幅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功能布局,提升东部城区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西部中心城区,高水平推进横琴开发,扩大城市规模,增大城市容量,建设东部滨海、西部滨江、南部海岛的“三区一城”组团式紧凑型城市形态,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功能和生产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和发展带动力、辐射力,初步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建设创新城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驱动力。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3%,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利用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至全市的重要契机,坚持政策向新纳入特区范围的区域倾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新纳入特区范围的区域延伸,统筹产业向新纳入特区范围的区域布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新纳入特区范围的区域覆盖,扩大城市现代文明向新纳入特区范围的区域辐射,促进城乡区域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严格控制人口、土地和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1%,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六)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注重发展的普惠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和谐珠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加快发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全国最安全的城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力争到2015年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超过5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 (七)建立健全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增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加快完善市一级主要抓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区一级主要抓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镇(街)一级主要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分层管理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洁政府,提高依法行政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各位代表!我市“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阔步踏上了科学发展新征程。我们要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和建党90周年,也是贯彻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战略部署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综观国内外形势,今年仍然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随着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市加快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两大规划”的顺利实施、横琴新区和高栏港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开发建设,为珠海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一大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为我市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等等。这些都是我市面临的重大利好和历史性机遇,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将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外需依然趋紧;美元持续贬值与人民币不断升值同时存在,原材料价格上升,国内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继续弱化,劳动力紧张局面短时间内较难缓解;工业发展适度重型化与节能减排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工业用地、用海更加紧张。这些都将使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对我市加快发展的挑战十分严峻。我们既要看到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更要直面挑战,奋发进取,迎难而上,以对珠海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对特区事业的无限热情、以干事创业的蓬勃激情,投入到珠海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和省的工作部署,结合珠海实际,统筹考虑各种因素,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长5%,引进内资注册资本金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渔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3以内。 做好今年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及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珠海”为主旋律,围绕“发展加速”目标,抓住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两大关键,正确处理好总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三大关系,着力做好交通建设、产业建设、城市化建设、城市软实力建设、民生建设五方面工作,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系统,是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必须始终把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建、管结合,加快贯通港口、机场、口岸三大节点。 狠抓城市交通规划。抓紧推进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港珠澳大桥连接线、我市连接东西城市的交通大动脉等重大交通规划。抓紧编制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一体化的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结合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加强完善全市交通网络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加速构筑快捷、畅通、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 狠抓交通项目建设。坚持工作往前赶,进度往前推,投资往前排,大力推进交通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岸岛及连接线建设,推动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金港高速金凤段、井岸二桥等项目建设加速,实现广珠铁路明年竣工、广珠城际轨道珠海段下半年全线贯通。加紧推进珠海大道主道、明珠路、港昌路及城轨珠海站周边路网的改造工作。加快完成香海路、金港高速(包括金琴高速、金海高速)、广珠城际轨道延长线、广佛江珠城际轨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启动香洲城区主干道与西部沿海高速快速衔接项目,加强珠中江城际道路交通对接。打通城市断头路,推进危桥和城市交通瓶颈路口及路段改造。建设和完善影响我市城市交通畅通的大型立交,加快建设停车场、人行过街设施等交通配套设施,加快解决停车难、人车争道等交通问题。大力推进高栏港大型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拱北口岸改扩建工程。 狠抓城市交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交通组织、管制和疏导工作,开展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启动全市快速公交系统项目,缓解当前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加强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的维护管理,科学设置红绿灯、单行线及道路出入口,新建城市主要道路尽量少设红绿灯,提高通行能力。建立完善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工作巡检责任制度,强化对市政工程设施的执法和监察工作。 (二)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调结构、促转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要抢抓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机遇,以“750工程”培育项目建设为引领,强化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市、区财政加大投入完善园区配套,下更大力气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列入“750工程”目录的项目,动态管理培育目录,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重点突破高端新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3个产业领域,布局发展新材料、航空、海洋工程、节能环保4个产业。着重发展高栏港富山沿海工业带和高新区两大工业生产片区,重点发展柴油机制造、石油化工、家电电气、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产业。加快推进中航通飞、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三一重工港口机械制造、玉柴机器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等重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服务外包、会展、金融、工业设计、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重量级服务业企业。出台政策措施提升专业镇发展水平,培育壮大建材家居、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等专业市场。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做优做精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材料、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做强一般贸易,转型加工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重点培育50个自主创新项目。强化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行业公共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发挥市政府质量奖导向作用,创造“珠海质量”。加大名牌名标产品培育力度。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产业招商和项目招商为重点,做好投资推广、项目洽谈、跟踪服务等工作,以大招商促进大引进,实现大发展。精心组织几场重大招商活动,特别是要策划好、落实好我市参加省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和商务部联合面向大型央企、国内龙头民企和世界500强企业三大招商活动的对接和准备工作,着力新引进一批投资大、产能高和成长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引进项目与引进技术、管理、人才相结合,吸引各类国际高端人才汇聚。 继续扩大内需。扩大新兴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开发,拓展旅游综合消费。积极引进和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全面提升商贸水平和消费吸引力。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做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工作,支持企业扩大产品内销,加快农村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101项,投资205亿元,扩大对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扶持发展一批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充分发挥财税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做好依法征收、应征尽收。 做好节能减排节地工作。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进入,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大节能执法力度。大力推动结构性减排,抓好污染治理的工程减排和环境监管减排,继续完善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切实保护好水源和空气质量。大力推进高栏港热电联供项目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开发利用低碳能源、低碳原材料和新材料。继续推进“三旧”改造工作,促进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管控作用,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和土地储备,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执法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三)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化建设是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利用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东西互动”战略,加大宜居城乡建设力度,促进东西部均衡发展,并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促进东西部地区互动发展。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抓紧编制西部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启动起步区的土地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配套,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中心城区。继续大力支持高栏港区、航空产业园和富山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发展。加快环澳门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拱北商业中心改造、世邦商贸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高新区提速发展,推进万山区创建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加快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转型升级。充分利用特区范围扩至全市的契机,坚持“同城一体、内外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新纳入特区范围的城区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加快东西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建设、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方面制度和机制的一体化,统筹配置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市发展整体水平。 促进农村农业稳步发展。加大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村庄整治,绿化、美化城乡环境,建设一批名镇、名村。今年全市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0.6亿元,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逐步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斗门北部生态农业园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园,抓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发展现代林业、现代渔业。 促进区域深化合作。深入推进珠港澳更紧密合作,重点联合港澳进一步加大横琴新区投资推广和开发建设力度,加快落实创新优惠政策,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等项目建设,年内建成竹银水源工程。深入推进珠中江合作,加快落实三地已签订的36项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积极推进“双转移”工作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做好支援四川凉山地区等对口帮扶工作。 (四)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 提升城市软实力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要大力加强文化、科技人才队伍、生态环境和法治、效能、服务、廉洁政府建设,推进改革攻坚,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竞争力。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工作,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培育和弘扬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营造奋发向上的特区文化氛围。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横琴粤港澳文化产业园、珠海南方影视传媒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有潜力的动漫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全面开展文体旅游活动。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提升科技人才软实力。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就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海内外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珠创业。支持企业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对创新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强大学园区和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贯彻落实建设人才强市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工作生活条件,营造事业留人才、待遇留人才、环境留人才的氛围。 继续推进改革攻坚,提升体制机制软实力。发挥“试验田”作用,坚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横琴新区政策和体制创新。深入推进富县强镇、医药体制、投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市属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与监督制度,建立适应基本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加快创新社会管理珠海模式。 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软实力。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生态城市,积极创建低碳城市。继续实施“绿化珠海、美化家园、幸福城市”工程,抓紧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迎检项目建设,抓好城市森林、水源涵养林、水松林和红树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继续推进绿道网和公园建设,深入治理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