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报告.doc_第1页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报告.doc_第2页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报告.doc_第3页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报告.doc_第4页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发布时间:2010-11-02 来源: 地调队统计监测处 编辑: 靳伟莉 发布人: 张亚丽 点击: 99 乡镇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形成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以乡镇为主体的小城镇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着中原经济区构建的基础。为了综合反映我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利用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资料,选定23项指标,对全省1882个乡镇2009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根据测算结果,评出经济社会发展前100名的乡镇(简称百强乡镇)以及各省辖市前20名的乡镇(名单附后),并对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一、全省乡镇总体情况1、建制镇增加较快。截止2009年底,全省有1882个乡镇,其中904个镇,978个乡,建制镇占全部乡镇的48%。与“十五”规划末的2005年相比,“十一五”规划的前4年间全省乡镇总数减少82个,建制镇增加55个,平均每年增加建制镇接近14个。表明我省小城镇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乡镇财力增加较快。2009年,平均每个乡镇的财政收入达到1124.3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1.7倍;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乡镇有43个,超过5000万元的乡镇达121个。3、吸纳外来人口越来越多。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数量也进一步增加,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不断加强,数量日益增加。2009年,平均每个乡镇拥有企业从业人员数达5605.6人,比2005年增加了18%。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外来人口1617人,比2005年增加了16%。4、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增加。2009年,全省乡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8%,比2005年增加25.7%。平均每个乡镇拥有企业307.7个,其中工业企业148.9个,平均每个企业实缴税金达到6.8万元。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二、三产业的兴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空间,企业的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明显。5、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乡镇行政村基本上实现了通电全覆盖。通自来水的村的比例达到53.1%,通有线电视村的比例达到70%,分别比2005年高17.1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通宽带村的比例达到45.4%。平均每个乡镇拥有中学数达2.3个,小学数达16.1个,图书馆、文化站达2.5个,医院、卫生院达1.6个,敬老院、福利院达1.5个。用于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的设施比以往有了新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二、百强乡镇的发展情况(一)百强乡镇的分布情况测算结果显示,百强乡镇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安阳、新乡、焦作、济源等6个省辖市,占全省百强乡镇总数的74%。其中:郑州市32个;洛阳市11个;安阳市14个;新乡市6个;焦作市7个;济源市4个;开封市、平顶山市、濮阳市、漯河市、商丘市各3个;许昌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各2个;鹤壁市、三门峡市、周口市各1个。与上年相比,开封、平顶山、许昌、南阳、信阳、驻马店等市进入百强的乡镇有所增加。乡镇发展类型上,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凭借区位优势,呈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郑州、焦作、新乡等区域内的乡镇经济侧重于商贸加工外向型;安阳、濮阳、洛阳、平顶山等区域内的乡镇经济侧重于资源工业型;开封、漯河、许昌、南阳、信阳等区域内的乡镇经济侧重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带动型。依托新农村社区建设,注重农产品、畜产品的加工开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小城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集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二)百强乡镇发展的主要特征前100名乡镇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的乡镇,普遍具有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完备、社会事业发展均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等特点,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特征为:1、城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百强乡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百强乡镇中的镇区总人口达到274.1万人,平均每个镇拥有2.7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5.4%;总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的乡镇17个,占全部乡镇个数的17%;3万人以上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比重超过33%。百强乡镇中的镇区占地面积达到88758.4公顷,平均每个镇占地997.3公顷,比全省平均的镇区面积高327.4%。2、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前100名乡镇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全部乡镇区域面积的3.8%,人口占全部乡镇的6.3%,所创造的财政总收入占全省乡镇的31.5%,比2008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乡镇的33.3%,比2008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平均每个乡镇的财政收入达7045.5万元,是全部乡镇平均水平的6.3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部乡镇的22.4%,比2008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完成额占全部乡镇的21.2%。从人均水平看,百强乡镇的人均财政收入为1327.2元,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5.27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全部乡镇的2.6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3.1万元,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3.4倍。3、企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扩大。2009年,百强乡镇的企业数达到78019个,占全省乡镇的13.5%;平均每个乡镇拥有企业780.2个,其中工业企业376.7个。企业从业人员数为175.6万人,占全省乡镇的16.7%;企业上交国家税金占全省乡镇的37.5%,企业人均上交税金为8385.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比重为76.2%,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1.6倍。乡镇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大的就业空间,也成为吸纳外来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百强乡镇为外来的63.6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外来从业人员占百强乡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9.1%,比全省乡镇外来从业人员比重高14.6个百分点。4、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前100名乡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居民生活环境。2009年前100名乡镇的公路密度达到了3.7公里/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9倍;平均每个乡镇拥有银行储蓄所9.9个,市场个数7.9个,公园个数3.3个,分别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2倍、0.9倍和4.5倍;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5%,垃圾集中处理村的比例达到80.7%,分别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高42.4个百分点和55.9个百分点。前100名乡镇中,镇区公共绿地面积占镇区面积的比重为8%,比全省全部建制镇公共绿地面积比重高3.2个百分点。5、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教育方面,前100名乡镇平均每个乡镇中学数量为3.9个,是全部乡镇平均水平的0.7倍;平均每个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了1588.3人,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0.5倍;每万人拥有中小学教师数为146.4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平均每位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为15.6人,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少负担17.6人。平均每个乡镇幼儿园、托儿所数量为21.1个,是全省全部乡镇平均水平的1倍。在医疗卫生方面,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51.4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6倍;拥有的病床数达到74.2床,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2.3倍。在文化娱乐方面,通有线电视村达到9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4个百分点;平均每个乡镇影剧院数量为1个,体育场馆为3.2个,每万人拥有图书馆文化站数量为1.9个,分别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高0.8个、2.5个和2.2个。每万人拥有农技推广人员数24.9人,每万户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646.1户,分别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高16.7人和301.4户。6、居民收入与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前100名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723.9元,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1.6倍;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750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万元,是全省全部乡镇平均水平的2.5倍;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员达到75.4%以上;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1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平均拥有敬老院、养老院1.9个,均高于全省乡镇平均水平。三、各省辖市前20名乡镇情况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受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制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为了便于各省辖市了解区域内乡镇的发展情况,了解各乡镇整体发展所处的位置,依据监测结果,排出各省辖市前20名乡镇(济源市为全部11个乡镇),供参考(见附件名单)。四、乡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排头兵,强乡镇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呈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从测评结果看,百强乡镇仍然主要分布在郑州、安阳、洛阳等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东部、南部等传统农业区进入百强乡镇较少,而且位次比较靠后。乡镇发展中的区位差异、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2、镇区规模偏小,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够强。前100名乡镇中人口规模在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只占全部小城镇总量的33%,总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的乡镇占全部乡镇个数的17%;镇区平均人口只有2.74万人。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镇区人口是反映小城镇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而言,小城镇总人口应在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我省小城镇规模偏小的现实表明,小城镇发展还不能充分提供多样化的就业选择,要形成一个比较协调的产业结构就更加困难。由于我省小城镇的规模层次还比较低,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这势必妨碍小城镇聚集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3、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问题较突出。小城镇的长远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规划已经到期,有的规划编制指导思想还比较滞后。耕地占用不合理、污染环境项目还比较多的问题仍然存在。传统的、分散无序的开发建设模式在一些地方已经影响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4、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社会保障机制有待健全。与城市相比,我省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落后,交通闭塞、文教和医疗供给落后、垃圾和废水处理能力弱等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的生存运转及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其城市化进程。同时,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制度尚不规范,保障的标准较低而且覆盖面窄。随着小城镇吸纳外来人口的增加,外来人口在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时也很难得到平等对待,一些保障服务措施还局限于本地户籍人口以及主要面向企业家和投资者。约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甚至更高比例的外来打工者在为本地创造财富的同时,却得不到保障,影响到乡镇基层的稳定五、对乡镇发展的几点建议我省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乡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以上。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建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没有乡镇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乡镇经济发展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基础作用举足轻重。应当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把握优势、找准乡镇发展位置,借助制定“十二五”规划、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契机,科学谋划乡镇为核心的小城镇发展思路,推动我省乡镇晋级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1、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注重小城镇的外延粗放式发展,转变为注重内涵质量提高的集约型发展,依靠科技和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和功能开发;由注重发展小城镇建设规模和人口数量,转变为注重发展小城镇经济,发展小城镇对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提高居民整体素质;由注重单个小城镇自身完善和发展,转变为注重城镇间的相互联动和开放式发展,形成统一、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2、科学规划,扶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在城镇化和整个城镇体系的建设中,小城镇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因此应把小城镇的发展和规划纳入我省“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中,整合资源、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小城镇规划和布局,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将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关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改变不顾客观条件,遍地开花,按行政区设立小城镇、低水平分散建设的局面,按照经济区的需要设立小城镇,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或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中心;并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一定范围内的小城镇数量,形成有序分布、功能互补的城镇网络群。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确定小城镇发展的不同定位。在推进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要打好特色牌,做好特色文章。小城镇建设中已有一定特色基础的,要努力使特色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尚未形成明显特色优势的,要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着力培育特色;对那些没有特色优势条件的,绝不能凭主观愿望盲目布点建设,劳民伤财。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定位,应依托自然禀赋和区位等优势科学规划。近邻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郊区的小城镇,应以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和娱乐游玩型的小城镇为主。已有一定的综合经济实力,具备资源和环境优势的乡镇,应培育发展为资源开发型、产品加工型等资源加工型小城市,并继续发挥好已有的产业优势,将产业链拉长,做成产业群、产业带;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应培育发展为具有综合性的、区域中心作用的商贸流通型、交通枢纽型的小城市;农区小城镇,由于农产品资源丰富,应培育发展为农产品加工型或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以有效聚集资金、项目、产业和人口等生产要素,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4、积极探索,在乡镇扩权改革上有所突破。一些乡镇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但相应的财权、公共服务能力、管理机构等却不匹配,“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日益突出。按照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应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增强经济强镇的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以城市的标准建设乡镇,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乡镇,加快乡镇城镇化步伐,使越来越多的乡镇具备城市功能,以城镇化为主,相应的促进商贸流通、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机构等职能实现,使乡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强镇扩权,创新管理体制、扩大管理权限,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更好地释放出乡镇的发展能量,实现县放权助推乡镇经济发展,镇域经济反哺县域经济,进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模式,有效地解决农民非农转移途径以及乡镇发展中就业、教育、社保等突出问题。附件:1.2009年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前100名乡镇2.2009年度各省辖市经济社会发展前20名乡镇附件1:2009年度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前100名乡镇乡镇名称指数位次乡镇名称指数位次安阳县水冶镇0.875171濮阳县文留镇0.5560051中牟县城关镇0.875122偃师市庞村镇0.5556552偃师市城关镇0.743893栾川县冷水镇0.5546153济源市克井镇0.698494偃师市诸葛镇0.5534454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0.689315漯河市召陵区后谢乡0.5514355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0.679616荥阳市贾峪镇0.5512856辉县市孟庄镇0.669737荥阳市崔庙镇0.5505357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0.664058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0.5498358长垣县魏庄镇0.651539新密市牛店镇0.5489459荥阳市豫龙镇0.6440310登封市大冶镇0.5469860安阳县铜冶镇0.6410211孟州市西虢镇0.5464561巩义市回郭镇0.6387612漯河市郾城区城关镇0.5463162新乡县七里营镇0.6354813南召县城关镇0.5458863济源市承留镇0.6306614宝丰县城关镇0.5452064新乡县小冀镇0.6293415安阳县伦掌镇0.5447665巩义市北山口镇0.6260916叶县昆阳镇0.5442466荥阳市汜水镇0.6229417新郑市城关乡0.5434467林州市姚村镇0.6216418灵宝市城关镇0.5412168新郑市新村镇0.6111219辉县市冀屯乡0.5409369巩义市竹林镇0.6061120永城市城关镇0.5406470淇县朝歌镇0.6059421荥阳市高山镇0.5392971中牟县白沙镇0.6011422洛阳市涧西区工农乡0.5367872安阳县曲沟镇0.6002323新郑市辛店镇0.5363773新密市超化镇0.5968624长葛市大周镇0.5362374新密市大隗镇0.5914625济源市轵城镇0.5351475温县温泉镇0.5892926滑县城关镇0.5336976新郑市薛店镇0.5888427林州市河顺镇0.5332377新密市来集镇0.5855428武陟县木城镇0.5329178偃师市首阳山镇0.5841729长葛市和尚桥镇0.5305479栾川县赤土店镇0.5837630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圃田乡0.5295580林州市陵阳镇0.5829631柘城县城关镇0.5284981濮阳县柳屯镇0.5829132新密市岳村镇0.5280782林州市城郊乡0.5810933尉氏县城关镇0.5275883荥阳市城关乡0.5788034永城市演集镇0.5262884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0.5780335汤阴县韩庄乡0.5260885沁阳市西向镇0.5776836武陟县詹店镇0.5256886巩义市米河镇0.5739437开封市金明区西郊乡0.5238987荥阳市王村镇0.5736738淮阳县城关镇0.5233388孟州市南庄镇0.5734539新安县铁门镇0.5231189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0.5719540范县濮城镇0.5229990安阳县许家沟乡0.5714041林州市横水镇0.5222491汤阴县城关镇0.5708342偃师市顾县镇0.5213592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0.5680543安阳县柏庄镇0.5205093中牟县九龙镇0.5670944汝州市小屯镇0.5203794武陟县西陶镇0.5655545泌阳县泌水镇0.5203395新郑市龙湖镇0.5651146内乡县城关镇0.5201596固始县城关镇0.5646347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0.5197697新密市曲梁乡0.5616648兰考县城关镇0.5188198荥阳市高村乡0.5581649确山县盘龙镇0.5186899济源市思礼镇0.5573750偃师市岳滩镇0.51719100附件2:2009年度各省辖市经济社会发展前20名乡镇郑州市中牟县城关镇1洛阳市偃师市城关镇1金水区庙李镇2洛龙区关林镇2金水区柳林镇3偃师市首阳山镇3荥阳市豫龙镇4栾川县赤土店镇4巩义市回郭镇5偃师市庞村镇5巩义市北山口镇6栾川县冷水镇6荥阳市汜水镇7偃师市诸葛镇7新郑市新村镇8涧西区工农乡8巩义市竹林镇9新安县铁门镇9中牟县白沙镇10偃师市顾县镇10新密市超化镇11偃师市岳滩镇11新密市大隗镇12栾川县城关镇12新郑市薛店镇13偃师市高龙镇13新密市来集镇14西工区洛北乡14荥阳市城关乡15栾川县石庙镇15巩义市米河镇16偃师市翟镇镇16荥阳市王村镇17新安县城关镇17惠济区古荥镇18偃师市缑氏镇18惠济区花园口镇19偃师市佃庄镇19中牟县九龙镇20洛宁县城关镇20开封市尉氏县城关镇1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关镇1金明区西郊乡2叶县昆阳镇2兰考县城关镇3汝州市小屯镇3开封县城关镇4郏县广阔天地乡4杞县城关镇5湛河区北渡镇5尉氏县洧川镇6舞钢市枣林乡6禹王台区南郊乡7郏县姚庄回族乡7通许县城关镇8郏县黃道镇8开封县八里湾镇9鲁山县张良镇9兰考县许河乡10鲁山县梁洼镇10龙亭区北郊乡11新华区焦店镇11兰考县南彰镇12叶县城关乡12通许县朱砂镇13汝州市纸坊乡13尉氏县张市镇14郏县李口乡14兰考县闫楼乡15郏县渣元乡15兰考县仪封乡16舞钢市铁山乡16兰考县固阳镇17舞钢市庙街乡17尉氏县南曹乡18鲁山县磙子营乡18禹王台区汪屯乡19叶县田庄乡19杞县裴村店乡20叶县仙台镇20安阳市安阳县水冶镇1新乡市辉县市孟庄镇1安阳县铜冶镇2长垣县魏庄镇2林州市姚村镇3新乡县七里营镇3安阳县曲沟镇4新乡县小冀镇4林州市陵阳镇5牧野区王村镇5林州市城郊乡6辉县市冀屯乡6安阳县许家沟乡7辉县市占城镇7汤阴县城关镇8延津县城关镇8安阳县伦掌镇9长垣县恼里镇9滑县城关镇10原阳县城关镇10林州市河顺镇11新乡县翟坡镇11汤阴县韩庄乡12获嘉县城关镇12林州市横水镇13辉县市吴村镇13安阳县柏庄镇14凤泉区耿黄乡14滑县道口镇15牧野区牧野乡15安阳县蒋村乡16辉县市峪河镇16林州市原康镇17辉县市薄壁镇17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18新乡县合河乡18安阳县吕村镇19长垣县常村镇19林州市合涧镇20获嘉县照镜镇20鹤壁市淇县朝歌镇1焦作市温县温泉镇1浚县善堂镇2沁阳市西向镇2浚县城关镇3孟州市南庄镇3浚县黎阳镇4武陟县西陶镇4淇县北阳镇5孟州市西虢镇5淇县西岗镇6武陟县木城镇6淇滨区钜桥镇7武陟县詹店镇7山城区鹿楼乡8武陟县大封镇8浚县白寺乡9武陟县龙源镇9浚县王庄乡10博爱县清化镇10浚县小河镇11沁阳市崇义镇11淇滨区大赉店镇12沁阳市柏香镇12浚县屯子镇13孟州市城伯镇13浚县新镇镇14修武县方庄镇14淇县高村镇15沁阳市紫陵镇15鹤山区鹤壁集乡16温县番田镇16淇县桥盟乡17修武县城关镇17淇县庙口乡18温县南张羌镇18浚县卫贤镇19沁阳市西万镇19淇滨区上峪乡20温县黄庄镇20濮阳市濮阳县柳屯镇1漯河市召陵区后谢乡1濮阳县文留镇2源汇区干河陈乡2范县濮城镇3郾城区城关镇3南乐县杨村乡4舞阳县舞泉镇4华龙区孟轲5临颍县城关镇5濮阳县城关镇6源汇区空冢郭乡6南乐县城关镇7郾城区龙城镇7清丰县柳格乡8舞阳县辛安镇8清丰县城关镇9舞阳县文峰乡9清丰县瓦屋头镇10临颍县陈庄乡10华龙区岳村乡11郾城区裴城镇11清丰县大屯乡12郾城区商桥镇12清丰县马村乡13郾城区孟庙镇13清丰县双庙乡14临颍县皇帝庙乡14清丰县仙庄乡15召陵区万金镇15南乐县韩张镇16舞阳县吴城镇16南乐县元村镇17临颍县杜曲镇17南乐县福堪乡18舞阳县侯集乡18清丰县六塔乡19临颍县大郭乡19华龙区王助乡20临颍县繁城镇20许昌市长葛市大周镇1三门峡市灵宝市城关镇1长葛市和尚桥镇2渑池县城关镇2襄城县城关镇3陕县原店镇3长葛市石固镇4渑池县南村乡4长葛市坡胡镇5灵宝市阳平镇5长葛市老城镇6陕县大营镇6鄢陵县安陵镇7渑池县仰韶乡7长葛市官亭乡8灵宝市尹庄镇8鄢陵县陶城乡9陕县西李村乡9长葛市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