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兴县人民政府文件新府201122号印发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各单位: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县十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结合本镇、本部门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一、发展基础5(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5(二)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6(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7(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9(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0(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11(七)体制改革稳步推进12二、发展环境12(一)发展的机遇13(二)面临的挑战14三、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15(一)指导思想15(二)发展战略16(三)发展目标16四、主要任务18(一)着力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18(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4(三)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6(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29(五)着力发展社会事业30(六)着力建设绿色生态新兴34(七)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36五、政策保障37(一)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改革38(二)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38(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9(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40附件:1.新兴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2.新兴县“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新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是探索“文化崛起、绿色增长、城乡统筹、共建共享”县域发展模式的新征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建设“幸福新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进行了总体部署,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也是编制各级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三化一游”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重大挑战,全县呈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繁荣稳定,顺利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为全县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山区县前列,多项经济指标居云浮市首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16.43亿元,5年平均增长14.6%;人均生产总值达26377元,年均增长1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亿元,年均增长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3亿元,年均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7亿元,年均增长29.8%;外贸出口总额4.1亿美元,年均增长13.8%;实际利用外资1592万美元,年均增长13.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38.928.632.5变化为2010年的31.436.831.8,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二)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1.农业保持稳定发展。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主体,以林业、渔业等为重要补充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4.41亿元,5年平均增长6.5%;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县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4%,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机械化加快推进,2010年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进一步壮大,2010年全县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44家,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达221亿元,年均增长26.2%。2.工业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0.49亿元,5年平均增长26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2.56亿元,年均增长30%;“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家,目前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家;特色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不锈钢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电子轻工、生物制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显现,广东大华农公司获国家证监会批准上市,成为云浮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初步奠定。3.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在传统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旅游、房地产和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也迅速发展。我县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称号,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和金水台温泉被评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201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323万人次,年均增长23.5%,社会旅游总收入22.4亿元,年均增长25.7%;全县房地产销售面积达22.6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8.8%,实现销售收入达7.22亿元,年均增长46.8%;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98.8亿元,年均增长14.8%,各项贷款余额达47.36亿元,年均增长19.8%。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97亿元,5年平均增长 13.3%,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加大,交通、通讯、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全县投资环境,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江罗高速各项前期工作,省道276线县城至集成段、省道274线稔村至双阳段改造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乡道公路改造建设82.3公里,建成了稔村、水台两个客运站,实现通镇、村公路全面硬底化。2.能源供应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电网建设资金近5亿元,新建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等多个输变电工程;新建和改造10千伏配电线路297千米、低压线路475千米;到2010年年底,全县发电装机容量达6.3万千瓦,用电量8.42亿千瓦时。3.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至2010年年底,全县广播信号覆盖率达100%,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5%;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近12万户;光缆建设实现了通行政村,C网信号基本实现全县覆盖,国际互联网用户6万多户;移动网络覆盖率达99%,移动用户(含小灵通)25万多户,初步实现了移动网络联通到镇;建成了“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全县150多个单位开通了电子公文交换,12个镇50多个部门实施了办公OA,29个部门共有206个行政审批项目实现在网上登记办理。4.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围绕“一河两岸”,加强县城中心城区建设,完成东堤路、广兴大桥、东门桥、新江(洞口)大桥、较场路、象岗路、沿江北路、西环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建成百合山生态公园、县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大楼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有序推进;完成翔顺、祥利、恒晖苑等一批中高档小区开发项目。5.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县防灾抗灾能力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修建、加固防洪堤38.25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宗,城乡饮用水工程建设13宗,解决了农村12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6.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新成工业园共投入资金约4.5亿元,完成了一期2328亩园区的“五通一平”工作,落实入园项目29个,已建成投产项目14个;园区二期1416亩的“五通一平”和项目入园工作有序推进;成功竞得省1亿元扶持资金,为园区的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广东省云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科技园、新兴不锈钢产业园、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紧规划实施。(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3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县城镇化水平达51.5%,较2005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2.就业形势良好。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总计达到3.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2.58%以内。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63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47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4%。3.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0年年底,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万人;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省试点工作任务,覆盖率达81.23%;率先建立了“双档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97%,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健全城乡低保救助、五保供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全面铺开,全县16条贫困村和5566户贫困户全部落实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扩建改造工作,创办了惠能中学、南大职业学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5年累计考上本科人数3896人。2.文化事业繁荣稳定。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三网融合”双向互动数字电视建设,城乡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六祖惠能音乐剧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省批准建设,我县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升。3.科技强县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县有省级专业镇7个,农科创新中心3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县拥有省级名牌产品8个,省级著名商标6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十一五”期间,全县专利申请量315件,授权专利254件,发明专利18件,有10项成果获省级奖励,我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加强了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率先在全省实施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改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率位居全省第一,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5.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56,自然增长率连续5年控制在6.5以内,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被授予2009年度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6.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起点抓好12个镇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社会治安大为好转,“五五”普法教育被评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狠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置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迅速提高。安全生产四项控制指标下降,连续多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广播电视、民政、审计、统计、物价、人事编制、国土规划、国防、外事侨务、地方志、人防、气象、妇女儿童、档案、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建设绿色城乡,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污染源普查、大气污染防治、江河综合治理和治污保洁工程,到2010年年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等节能减排指标均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地面水环境质量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保持良好等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以陶瓷、不锈钢制品等耗能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继续巩固林业生态县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县共造林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8%。抓好宜居城乡建设,建成2个宜居城镇、4个宜居社区、12条宜居村庄、580条生态文明村、47条省级卫生村,近40公里绿道(禅道)的建设。(七)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云浮市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全面组织实施新兴县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努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新优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探索建立了“镇级公共财政城乡均等化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努力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逐步落实村级干部报酬正常增长、养老保险、离职补偿等激励保障措施;财税改革步伐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改革不断深化,机关公务员工资津贴统发,财政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快,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国资、文化、教育、卫生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多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进入重要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的加快,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将趋于复杂,对全县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历史时期,既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不少严峻挑战。(一)发展的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我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内政治安定,政府宏观调控更加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国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这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我省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了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扶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进一步实施,将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带动环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云浮市列为全省的重点发展地区之一,国家和广东省对粤西地区实施一系列扶持性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县融入珠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自身的发展看,“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的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以温氏为龙头的畜牧养殖业、以不锈钢餐厨具为主的金属制品业、以“禅宗六祖文化”和“温泉养生”为品牌的特色旅游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名气。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综合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我县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要明鹤兴”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程度加深,使我县率先融入珠三角发展的优势更为明显。四是我县一批签约项目、在建项目、增资扩产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二)面临的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各类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纠纷增多,不利于我县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进一步增大了我县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风险。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够稳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变大,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对我县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提出了挑战。在我省东西北地区普遍加快发展的环境下,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省内其他山区县竞相崛起,我县在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资源要素的过程中势必要与其他兄弟县市展开强烈的竞争。众多省级重大项目落户周边地区,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县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压力,我县争当全省山区县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自身情况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较粗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的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和环保约束趋紧。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水平不高,产品品牌效应不强。三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不高,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短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高等级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缺乏,未能与珠三角交通网形成便捷高效的通联。新成工业园虽已开发多年,但项目入园进度不甚理想,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项目较少,园区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五是经济基础较薄弱,经济总量较小,传统产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财政收支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繁重。六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改革攻坚的任务艰巨。三、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十二五”是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以人民幸福为先导、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保障、以群众参与为基础的科学发展新模式,同步实现经济增长、环境美好和社会进步,全面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此,我们要抢抓发展机遇,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开创我县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云浮市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为路径,以建设文化强县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文化崛起、绿色增长、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的县域科学发展新模式,大力实施“文化引领、优势集聚、特色主导、服务均等”四大发展战略,全面打造文化名邑、禅宗之都;西环花园、生态之域;创业福地、富庶之县;田园城乡、和美之境,努力建设幸福新兴。(二)发展战略。文化引领战略。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以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为主题,积极打造禅宗六祖文化、温泉养生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传统民俗特色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以文化引领新兴发展,以文化提高新兴的知名度。优势集聚战略。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县域优势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引导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产业整体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以优势集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色主导战略。立足区位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围绕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为目标,统筹规划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抓好以温氏生物科技园为依托的生物制药研发和生产基地,以不锈钢制品创业园为依托的百亿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以弘扬六祖文化为主题的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推进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打响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品牌,以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均等战略。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分配,努力做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三)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多,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发展环境明显变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基本融入珠三角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绿色宜居城乡基本建成;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繁荣,人民富裕幸福,社会和谐稳定。1.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6.5%左右(绝对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800元,年均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20亿元,年均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产业优化升级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全面发展,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204733;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 1.8%。3.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绿色宜居城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8.8%以上;全县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22万公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市考核指标,到2015年,“三废”处理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75%,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和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卫生防疫应急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多元化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初步建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禅宗六祖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中国禅都”区域旅游品牌初步建成。体育事业稳步发展,体育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5.人民富裕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累计达4万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70元和11650元。人口发展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平均期望寿命78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8%以上。四、主要任务(一)着力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特色主导、优势集聚和高效节能的现代产业体系。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加强技术创新和园区建设,提升我县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工业经济率先实现跨越发展。到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约500亿元,基本形成不锈钢制品、生物制药、铝材与机电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开发原则,将新成工业园建成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和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逐步扩大园区面积,力争园区开发面积超1万亩。根据生态性、集聚性、服务性和社区性要求,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园区投资环境质量;以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为目标,严格实施产业准入标准,着重围绕医疗器械、白色家电、五金机械等方向开展产业招商,促进主导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强化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融资、质量检测、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孵化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优化整合稔村、水台、车岗、天堂镇等镇级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用地指标向重点园区集中,进一步提高我县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不锈钢产业集群。依托不锈钢产业园,努力吸引国内外不锈钢制品及相关配套产业入园发展,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打造百亿不锈钢产业集群;创建全国不锈钢制品技术创新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引导企业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改造,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步伐;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向建筑、家居、医疗器械和精密机械等关联部门延伸产业链,将我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继续办好“中国新兴不锈钢餐厨具制品博览会”,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打造辐射国内外的不锈钢制品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我县不锈钢制品的品牌效应。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广东省云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科技园为依托,以温氏大华农公司为龙头,抓住广东省扶持生物制药产业加快发展的契机,主动承接国内外的生物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园区;充分发挥我县优势,重点发展动物疫苗、生物饲料、饲料添加剂、生物兽药等产业,不断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生物制剂,促进健康养殖和精品养殖业发展;支持产学研合作,共建生物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打造空间集聚度高、产业链完整、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铝材制品和机电加工产业集群。以新成产业园为载体,紧抓全省推进“双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珠三角等地区铝材制品和机电加工企业进园发展。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进驻,促进产业网络的本地化。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我县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基础,大力扶持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禽畜产品、水产品、粮食油料、果品、蔬菜以及松脂深加工等。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打造我省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食品生产基地和“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之乡”。全面提升农副产品流通和贸易功能,使我县成为“云浮市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大型农副产品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将我县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改造提升存量工业。大力推动皮具、陶瓷、塑料、造纸等存量工业的升级转型,建立完善的产业扶持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人才、技术和品牌等问题,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大皮具企业的整合力度,打响新兴皮具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国内重要皮制品生产基地;引导陶瓷、塑料和造纸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实现清洁生产。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和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农业复合经济,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蔬菜、水果和茶叶种植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花卉园艺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农户以土地参股的股份合作机制。到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60亿元,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农民合作社达60家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蔬菜和优质稻产业。加强优质蔬菜良种选育及推广,抓好天堂、新城、太平镇等蔬菜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全面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积极构建从粮食种植到精深加工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重点抓好新城、太平、六祖、东成、车岗镇等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鼓励粮食深加工企业发展。水果和茶叶种植业。立足各镇的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品牌,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水果和茶叶种植基地。在太平、里洞、大江、河头镇等规划建设青梅基地;新城、大江、六祖、水台、稔村、东成镇等规划建设荔枝、龙眼、皇帝柑基地。抓好飞天蚕、龙圣和天露山等茶叶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扩大基地面积,打响“禅茶”品牌。禽畜和水产业。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以温氏为依托,推进畜牧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努力将我县打造成为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示范中心,重点发展瘦肉型猪、优质家禽、优质奶牛等现代畜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优质水产品种,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综合效益,重点抓好车岗罗非鱼、大江娃娃鱼等水产养殖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大力发展禽畜和水产品深加工,实现产业功能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花卉园艺和观光休闲农业。重点开发和推广园林绿化苗木和名贵花卉品种,发展高档木本切花、鲜切花和盆栽花卉,打造我省重要的花卉园艺基地。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重点抓好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基地建设。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约100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为33%。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围绕“中国禅都”核心旅游品牌,以禅宗文化统领温泉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内外游客必游的禅宗文化探源体验之旅终端地、珠三角休闲基地和知名旅游胜地。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加强以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旅游景区建设,精心策划2至3日游的旅游精品线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扩大消费规模。积极推进大型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吸引省内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我县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抓好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升级改造项目、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龙山体育运动公园、飞天蚕生态茶园、水台森林公园和龙山禅泉会馆等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加大“六祖文化”和“温泉文化”两大特色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8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社会旅游收入55.5亿元,年均增长20%。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不断完善镇、村商贸流通网络。积极推进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吸引省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我县。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抓好特色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建设,在县城新建2至3个综合市场和特色商业步行街。积极发展现代社会服务业。努力把握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良机,以三网融合为载体拓展信息服务业的应用范围,推广“物联网”和“移动商务”平台的应用。继续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产品流通、科学种养、病虫害防治、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法制建设等领域的信息服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稳步推进电子政务一网通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县、镇、村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和社区服务业。鼓励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积极发展体育健身、竞技比赛、体育表演和体技培训服务业,提高全民健身的参与度。积极发展法律、会计、租赁、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全面推进面向社区的托幼、养老、家政、保健、娱乐等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村需求的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引导和带动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大力发展综合性金融业务,扩大面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金融信贷服务。加快发展保险业,鼓励建立互助性农业保险组织,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业服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保持适度的房地产业投资规模,提高整体行业发展水平,规范市场行为,以房地产开发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的同时,适度发展中高端地产项目和旅游地产;积极引进省内外著名房地产企业到我县从事项目开发,为我县房地产开发市场注入新的发展理念和竞争元素;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二、三级市场,促进二手商品房交易。(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构筑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以改善对外交通条件、优化县域内交通网络布局、增强交通运输能力为着力点,抓好县域内高速公路、过境公路、通镇公路和通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构筑以县城为枢纽、贯通全县镇村、通达周边市区以及珠三角的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重点抓好江罗高速公路(新兴段)、汕湛高速公路(新兴段)、广明高速延长线、省道276线新兴县城过境公路、省道113线新兴县城过境公路的规划建设;抓好省道276线、113线新兴段以及县道485线官洞至东成段、县道484线河步至新冲段、大江通里洞段路面的改造工程;规划投资4500万元改造建设农村公路150公里;抓好新成工业园货运站、城东货运站和城北公交站等交通运输站场的建设。2.建立安全稳定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强电网、天然气网、再生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稳定、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优质清洁能源的供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重点抓好城中、大江、车岗3座110KV输变电站建设,220KV兴瑶输变电工程和35KV簕竹输变电工程的扩建;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重点抓好中广核新兴风电场项目和县城管道天然气项目的建设,继续鼓励农村沼气能源的发展。3.建立安全有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强水库防洪、堤围工程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加快涝区整治和河内湖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对新兴江及其支流的防灾减灾工程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确保河流、水库安全运行;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合理开发大坞水库、合河水库、共成水库等优质水资源,协调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保障农村防洪、饮水、农业灌溉和水环境生态安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0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4.建立城乡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重点推进广播电视网、传统电信网、数据互联网在技术和业务上的“三网融合”。继续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推进物联网的开发应用,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社会管理、行政效能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城乡信息化应用水平。到2015年,全县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8万门,固话用户达15万户,宽带用户达7万户,光缆建设全面通达所有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三网融合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工作。(三)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抓手,构建城乡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县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到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10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50元,城镇化水平达到58%以上。1.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抓好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重点抓好县城的文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加大娱乐活动场所、市郊公园、公共绿地、市郊绿道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一区两园”(城北商贸住宅新区和新成工业园、高新科技园)和东方广场的规划和建设,继续抓好祥利明珠新城、翔顺筠洲花园、翔顺三区、泰基家园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建设高尚的生态人文住宅小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抓好县城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城区管道天然气的建设,继续完善县城排污系统设施。实施流动人口市民化工程。统筹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实现两者在公共服务上的均等化,打破户籍界限、用工性质界限和制度界限,使流动人口享受同等的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公共服务。建立统筹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就业保障体系,促进城镇居民就业,以就业增收保证城镇化进程的有序进行。加强流动人口的培训,构建社会化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体系,建立劳动信息网络平台,完善劳动力市场调控机制;实施创业培训,提供资金扶持,鼓励和扶持居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再就业长效帮扶机制,对困难群体和失业人员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构建空间融合的城镇体系。按照“中心集聚、节点支撑、组团发展”原则,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纽带、一般镇为支撑的组团式城镇体系,鼓励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加强中心镇建设,改善镇区人居环境,完善基础服务和社会管理,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信息和居住等城市服务业,形成规模较大的人口聚集中心。2.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名镇、名村,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村清洁、经济的能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城乡统一供电网络,实现农村居民普遍用上清洁经济能源目标;加快农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连锁经营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村、卫生村、沼气村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3.探索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以推进“三网融合”为重点,探索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农民享受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的新途径。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险服务,重点探索在筹资水平、财政补助、待遇水平、补偿比例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一体化办法,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加强农村公共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全面推行普通门诊补偿,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农民养老保障资金,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巩固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完成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加快镇级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抓好高中阶段学校扩建改造工程。积极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残疾人教育。4.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通过鼓励兼业化实现农民收入增加。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容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参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活动;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工业和服务业,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制高点。到2015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吸引和培养研发人才,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加强在不锈钢制品、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培育和引进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推进广东省云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科技园、不锈钢创业园、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各种载体建设,扶持不锈钢餐厨具制品创新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各类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设,构建要素完备、支撑有力、开放包容的自主创新环境。落实法律、法规有关增加财政投入的各项规定,逐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力度;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改革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和服务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我县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弘扬创新文化,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引导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创新、参与创新和保护创新的社会氛围。(五)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社会和谐进步。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办学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教育事业。到2015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市前列,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2.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实施新兴县建设文化强县规划纲要(20112020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引领新兴魅力腾飞。到2015年,全县各项主要文化指标居全省山区县前列,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一是加快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