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知识归类整理.doc_第1页
初中文言知识归类整理.doc_第2页
初中文言知识归类整理.doc_第3页
初中文言知识归类整理.doc_第4页
初中文言知识归类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知识归类整理一、易误读的字。 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三种“异读”(指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 1、通假异读。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假字跟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本字”的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就不能读shu,而应读yu,这里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2、古音异读。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未作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传统的音去读。如:“可汗问所欲”中的“可汗”,是对过去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呼,按古音应读k hn。 3、破音异读。这是指通过改变字音的办法来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一种异读。如“骑”现在只用作动词,读q,但文言文中它还常作名词用,读j,“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就读j。 另外,文言文中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我们要仔细辨清字形,查明字音,切不可以形近字的音去替代,或者读“半边字”。如“及郡下,诣太守”的“诣”,应读y,不能误读为zh。 下面列出课本中文言文易误读的字,括号里是正确读音。论语(ln) 默而识之(zh) 贫者语于富者曰(y) 曳屋许许声(h h) 荷担者三夫(h)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ng) 始龀(chn) 诲(hu)人不倦戍(sh)轮台 何恃(sh)而往 蔽林间窥之(ku) 赴戎(rng)机 朔气传金柝(tu) 燕山胡骑(yn) 濯(zhu)清涟 亵(xi)玩焉 期年出之(j) 如闻泣幽咽(y) 更相庆(gng) (y)然不动 阡陌(m) 胡不见我于王(xin) 八分有奇(j) 以头抢地耳(qing) 三年羁旅客(j) 低绮户(q)皆次当行(hng) 为坛而盟(wi) 慕义强仁者(qing) 水皆缥碧(pio) 青鸟殷勤为探看(kn) 施施而行(y)射者中(zhng) 颓然乎其间(tu) 廿二日(nin) 汗出浃背(ji) 曝沙之鸟(p) 呷浪之鳞(xi)风怒号(ho) 大庇天下寒士(b) 斜晖脉脉(m) 以其语语之(y)(y) 宠辱偕忘(xi) 谪(zh)守巴陵郡岸芷汀兰(tng) 乞人不屑(xi) 中道崩殂(c) 长(zhng)史 咨诹(zu)善道 夙(s)夜忧叹 猥(wi)自枉屈 陟罚臧否(p) 以彰其咎(ji)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i) 望其旗靡(m) 方羲之不可强以仕(qing) 千骑卷平冈(j) 五十弦翻塞外声(xin) 又何间焉(jin) 夫战,勇气也(f) 才略冠天下(gun) 左备容臭(xi)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i) 宁可共载不(fu) 窈窕淑女(yo tio)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ng)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w)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jing jing)二、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十则: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汤”(t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齐”(j)通剂乐羊子妻: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为学:屏弃而不用 “屏”通“摒”卖油翁:但手熟尔 “尔”通“耳”西江月: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以上出自第一册)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口技:满坐寂然 “坐”通“座”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愚公移山:河曲知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cu)通“措”,放置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那”通“哪”,怎么 (以上出自第二册)三峡:略无阙处 “阙”通“缺”闲情记趣: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晏子故事两篇:傧者更道 “道”通“导”,引导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寓言四则:辑以羽翠 “辑”通“缉”,连缀宣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此何遽不为福乎 “遽”通“讵”,岂 (以上出自第三册)公输: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桃花记: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谕矣 “谕”(y)通“喻”,知晓,明白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荔枝图序:华如橘 “华”通“花”山市: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能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 (以上出自第四册)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 “僇”通“戳”,遭到贬谪峡江寺飞泉亭记: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通“曝”,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孟子二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越巫:持其赀去 “赀”通“资”,资财三则:尊君在不 “不”通“否”行路难:玉盘珍馐直万钱 “直”通“值” (以上出自第五册)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墨池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显著曹刿论战: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送东阳马生序: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君子于役:鸡栖于桀 “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 (以上出自六册)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 “与”(j)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杜甫诗三首: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以上出自八年级上册)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拂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二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二章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二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十则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若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感恩)鱼我所欲也一狼得骨止(得到,获得)狼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进入)狼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二章夫其夫呓语(丈夫)口技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二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愚公移山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啊)岳阳楼记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岳阳楼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细看)岳阳楼记开开我东阁门(打开)木兰诗旁开小窗(设置)核舟记连月不开(放晴)岳阳楼记一一碧万顷(都,一概)岳阳楼记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孤帆一片日边来(数词)望天门山传一乡秀才观之(全,满)伤仲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芳野芳发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记芳草鲜美(发出香味的)桃花源记临把酒临风(面对着)岳阳楼记临溪而渔(靠近)醉翁亭记东临碣石(登临)观沧海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出师表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醉翁亭记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亭记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木兰诗曹刿请见(拜见,谒见)曹刿论战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书乃丹书帛曰(写)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帛书)陈涉世家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书信)石壕吏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册,公文)木兰诗语卒中往往语(谈论,说)陈涉世家贫者语于富者(告诉)为学章又用篆章一(印章,图章)核舟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黑池记然吴广以为然(对,是)陈涉世家庞然大物也(的样大)黔之驴然而,北通巫峡(这样)岳阳楼记谓太守谓谁(是)醉翁亭记太守自谓也(命名)醉翁亭记何以谓之文也(称作,叫作)论语十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爱莲说义兴人谓为三害(称为)周处鄙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出师表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益不治将益深(更,更加)扁鹊见蔡桓公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孟子二章有所广益(增益)出师表志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志趣)为学寻向所志(标记)桃花源记处处志之(做标记)桃花源记寻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桃花源记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或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陈涉世家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岳阳楼记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马说食不饱,力不足(吃)马说一箪食,一豆羹(吃的东西,粮食)鱼我所欲也道会天大雨,道不能(路)陈涉世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途)出师表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措施)马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王道)孟子二章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桃花源记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命令)陈涉世家攻陈,宽守令皆不在(官名)陈涉世家令辱之(使,让)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让)陈涉世家具故人具鸡黍(准备饭食或酒席)过故人庄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准备)活板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核舟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桃花源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岳阳楼记就还来就菊花(亲近,观赏)过故人庄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趋,赴)隆中对瞬息可就(完成)活板并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狼并杀两尉(一共)陈涉世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桃花源记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核舟记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岳阳楼记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起名字)醉翁亭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木兰诗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有名的,著名的)马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声)陋室铭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解释)口技亡今亡变死(逃跑,逃亡)陈涉世家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孟子二章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愚公移山亡羊补牢(丢失)为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制作,制成)公输为坛而盟(修筑,建造)陈涉世家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活板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十则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出师表备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岳阳楼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准备,防备)活板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备办,做)石壕吏乘车六七百乘(量词,读shng)陈涉世家公与之乘(坐,驾)曹刿论战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行走)桃花源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观沧海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指军队)出师表行拂乱其所为(行动)二章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品德出师表行收兵(行军)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会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口技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合,聚合)陈涉世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岳阳楼记长风破浪会有时(必然,一定)行路难每有会意(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奔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狼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指飞奔的马)三峡易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为学愿以十五城易璧(交换)公输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改变)愚公移山市东市买骏马(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买)木兰诗百里奚举于市(市井)二章自并自为其名(自己)伤仲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十则数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几个,读sh)寓言四则珠可历历数也(计算,读sh)核舟记类佛印绝类弥勒(像)核舟记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类)活板策执策而临之(鞭子)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马说鲜陶后鲜有闻(少,读xin)爱莲说芳草鲜美(鲜艳,读xin)桃花源记卒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终于)送东阳马生序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士兵)陈涉世家生卒不详(死)环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二章环滁皆山也(环绕)醉翁亭记景四时之景不同(景物)醉翁亭记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岳阳楼记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岳阳楼记感极而悲者矣!(极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岳阳楼记意与君离别意(情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西都,意踌蹰(心绪)山坡羊潼关怀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醉翁亭记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狼胜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好的)岳阳楼记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胜利)陈涉世家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十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军队)曹刿论战请公将战。曹刿请见(请求)曹刿论战战则请从(请允许)曹刿论战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卖炭翁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曹刿论战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出师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曹刿论战复更若役,复若赋(恢复)捕蛇者说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再)桃花源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复兴)出师表果闻之,欣然归往,未果(成为事实,实现)桃花源记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副词,果然、果真)弈喻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愚公移山人固不能无失(本来)弈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二章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狼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出师表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返回)醉翁亭记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归附、归属)读孟尝君传微斯人,吾谁与归(在一起)岳阳楼记号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大声号叫、呼喊)岳阳楼记号呼而转徙(大声哭)捕蛇者说号为张楚(称号)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命令,传令)陈涉世家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和煦)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和乐)岳阳楼记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和)活板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季节)愚公移山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操守、节操)出师表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凑齐音节,无实意)木兰诗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副词,将要)扁鹊见蔡桓公卿太重,将非鬼也?(或者)宋定伯捉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兵的人、将领)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带兵)陈涉世家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断、断绝)醉翁亭记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核舟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桃花源记居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居住)愚公移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岳阳楼记居十日(用在表时间的词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扁鹊见蔡桓公间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间)醉翁亭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口技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陈涉世家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间断)桃花源记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愚公移山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曹刿论战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出师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选拔)二章去则有去国怀乡(离开)岳阳楼记去死肌,杀三虫(除掉)捕蛇者说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为学属司合之所属(隶属、归属)扁鹊见蔡桓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桃花源记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核舟记召令徒属曰(部下)陈涉世家是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弈喻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认为正确)弈喻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代词,这、这个)口技问之,鬼言,我是鬼(判断动词)宋定伯捉鬼习学而时习之(反复练习)十则新死,不习渡水故耳(通晓、熟悉)宋定伯捉鬼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朝向、对着)狼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往昔)捕蛇者说许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出师表杂然相许(赞许、赞同)愚公移山高可二黍许(表约数)核舟记曳屋许许声(拟声词,“许许”读h h)口技应河曲智叟亡以应(回答)愚公移山杀之以应陈涉(接应、响应)陈涉世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该)口技四、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1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21、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23、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26、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 今义:一个词。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28、然而 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9、所以 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五、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前:上前,靠前 4、妇抚儿乳(口技)乳:喂奶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6、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名:说出 7、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晖:阳光照耀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多:长了很多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远:远播 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昭:显示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二章威:威震、威慑 (三)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四)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意思是“伏兵”。 2、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五)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六)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悦、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悦,使空。 2、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4、必先苦其心志(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七)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六、常见文言虚词 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4、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5、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高速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 其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十则)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其一犬坐于前(狼)(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可译为“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者(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钦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二章(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用: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为动词“为”的基本用法用两种,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下面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用作介词的“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于是为长安郡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焉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