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1页
会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2页
会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3页
会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4页
会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各类职业学校约21 299所,其中普通中专约3 234所,技工学校约4 395所,职业高中约8 602所,成人中专约5 068所。普通中专学校在校生平均人数在1 200人以上,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在校生平均人数约为500人。全国有财经类中职教师10万人左右,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和中级职称的分别占16%和42%。据估算,全国5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均开设有会计类专业,已成为一项巨大的财经教育资源。我国现有在职会计人员中,约57%的人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县一级以上的集体企业工作。其人才构成情况见下表:项目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中专以下合计人数3 34991 789685 7831 264 5082 603 8874 649 316百分比0. 07%1. 97%14. 75%27. 20%56. 01%100%透过上表,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会计队伍中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特别是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中等财经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中等财经人才。2. 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的特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会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专业实习的比重,初步建立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3. 坚持实施规范化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与规律。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模式、教育管理制度、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活动,为实行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准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4. 确立了对专业教师实行“双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向。在一部分基础较好的财经中专学校,双师型教师已占到教师队伍的30%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支适应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中坚力量。5. 对学生实行“双证制”和会计基本技能达标的质量考核标准。通过对“财政行指委”成员学校的调查,100%的学校都对学生提出了“双证”考核要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规格和结构需求的新变化,以及国家对会计工作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 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普遍面临着招生难、分配难的困境。近年来的“普高热”使全国许多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等专业出现招生难。据统计1997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1996年增长了14%,1998年比1997年又增长了10%。1998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达938万人,远远超过了实施意见所确立的,到200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达到850万的规划目标。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为54.91%,离纲要要求的到2000年全国平均达到6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达到70%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以武汉市为例:1999年武汉市高校扩招近四成,财经、政法、医药类院校的扩招在40%以上;城区超过80%的初中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进入普通高中,普高招生人数比1998年增长21%。受此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持续降温,招生人数比1998年下降了19%。与此同时,财经中职学生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不到50%。毕业生就业受到国家政策、学历层次、专业方向、市场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 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对财经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力度不够,各地、各类职业学校不论条件可否一哄而上办财会,致使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开办过多。行业、企业办学受到削弱,总体上还没有真正形成在政府统筹下,由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个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学校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自主办学的机制。学校规模效应尚未形成,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办学的综合效益亟待提高。3. 专业设置过窄、过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的命名五花八门,缺乏基本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随之而来的是专业适应面狭窄,重复交叉内容过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用工制度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专业建设必须体现出“宽基础”、“活模块”的基本特征,现行的专业设置难以体现这些特征。4. 教学内容仍以学科为体系、知识为本位,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陈旧和老化的问题。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职业能力培养特色不突出,与专科教育的区别尚不充分。在学时安排方面,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安排不尽合理,存在着淡化文化基础课的倾向和实践课比重过小的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潜力,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形成。5. 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教学管理缺乏创新,实施因材施教、适应素质教育缺乏有效的途径。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管理还不能做到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面对当前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学改革缺乏力度。6. 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的定位尚不是很清楚。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岗位面向和职业层次过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曾经培养了一大批至今仍活跃在经济建设各条战线的专业骨干人才,由此形成了一种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惯性思维方式;二是不能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结构的要求与现有生源质量下的能力培养方向。7. 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占据主导地位,应用现代职教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进程还非常缓慢。三、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的地位上述问题的存在使许多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是否仍然需要中等会计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中等会计人才?我们认为,如果从我国现有在职财会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分析,从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分析,中等会计人才有其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特殊的人才市场定位。(一) 现有在职会计人员的结构分析对我国国有、集体企业的在职会计人员的结构作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多达56.01%的在职会计人员为中专学历以下层次,大部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较低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这说明,即使要求现有会计人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程度,也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广州市,170 000会计人员中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仅299人,具有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也不过9 900余人,具有初级会计师职称的为53 700人(其中助会29 700人,会计员24 000人) ,其余100 000余人不具备任何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仅凭会计上岗证从业。项目1995199619971998毕业生数6 5337 62438 70838 260招生数38 76536 766在校生数45 96755 826126 243125 856注:本表根据中国会计年鉴(1997) 、中国会计年鉴(1998) 、中国会计年鉴(1999) 相关资料整理。虽然近年来会计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其毕业生人数来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下问题。1995、1996、1997、1998年全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及毕业生人数统计如上表。上表说明,即使19951998年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全部留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县以上集体企业,也不过91 125万人。这对会计人员总体结构产生不了实质性影响。这就是我国会计队伍的现状。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还能说中等会计人才没有存在的必要吗?(二)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中等会计人才的应有地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会是单一的,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能力的会计核算员队伍是财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为了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中等财会人才的能力要求。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立足于本地区采取走访和发放问卷表的形式对社会有关单位进行了调查。综合各方面的调查结果,体现出如下趋势:1. 来自互联网的信息显示,未来十年中,社会对专门人才需求量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营销企划人员、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社区服务管理人员、装饰装潢人员和会计人员。可见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仍然位居前列。2. 总体来看,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中等会计人才则越来越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活动越来越难以把握,另一方面也缘于能够供用人单位挑选的中高级财会人员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却越来越低。这种现状已成为困扰中等财会职业教育人才规格定位的主要因素。它反映出,中职学生没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将难以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3. 从中等会计人才的就业方向看,目前更多地集中于以商品流通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领域。4.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够大量参与的会计事务中,越来越多地局限在以熟练的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为特征的某些岗位,如企业收银。这类岗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低层化。这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如果丧失了基本技能特色,也就将失去其人才市场号召力。5. 在中职学生动手能力中,计算机操作能力正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三) 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定位来自广东、浙江、湖北、山东、辽宁等省份的调查资料显示,中等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逐渐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征。1. 进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毕业生将越来越少沿海地带的毕业生就业于国有、集体企业的比例在50%以下。随着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抓大放小”策略的逐步实施,现有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将采用出售、租赁和参股等形式转为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业务相对简单,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对会计人才规格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这为中等会计人才的渗透提供了极好的机会。2. 进入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我国加入WTO后,大量国外资本将涌入我国,国内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将会出现一个大的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比而言,外资企业更注重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相应能力的考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标准。这就为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人提供了竞争的机会。位于各中心城市的学校,这一趋势更为明显。3. 农村经济理财将会出现较大需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85 947万人,占总人口的70.96(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说到底要归功于解决了农民的生活和富裕问题。1995年初到1999年末,我国乡镇企业以平均每年14%的速度增长。近年,国家又进一步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行农村村务公开化的民主管理进程。这些说明,农村对中低层次的会计理财人员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加。大量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将担当此任。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如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已成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所有这些信息都表明,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等会计人才的市场定位呈现以下特点:就企业规模看,主要是中小型;就所有制看,主要是民营、合资;就岗位能力要求看,主要是会计核算、会计事务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并以会计记账、算账、报账能力为主;从知识结构看:要求中职学生既要具备相当的会计专业基本知识,也应掌握一定的所在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就用工方式看,以中、短期聘用制为主,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四、会计专业整体教学改革的原则、依据和目标(一) 整体改革的基本原则1. 实践性与针对性原则检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是实践。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方案的改革应体现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宗旨,实事求是,从中等会计教育的现实出发,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的现有条件、学生特点和职教规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避免主观臆断,盲目改革。2. 创新原则创新才有特色。中职会计教学改革要改变原有的陈规老套,办出不同于本科、大专的职业教育特色,就必须敢于突破现有的习惯思维方式,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把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大胆采用职教优化模式,积极吸取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勇于开拓,不断创新。3. 体现职教特色的原则改革应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特色要求。4. 配套改革整体优化原则会计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具体领域的改革必须服从整体效果最优化原则要求。要防止出现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改革目标。5. 指导性、多元化原则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在各行业、各地区、各学校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本专业整体改革方案只是指导性意见,各地职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作适当调整。同时改革应充分注意到现代社会职业分工体系下劳动者就业呈现出不断变迁的趋势,立足于岗位群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多重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多元化的能力培养。(二) 改革的依据1. 职业教育规律是改革的基本依据遵循职教规律就是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的关系;统一性与分层性教学要求的关系;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等。2.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文献是改革的政策依据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及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案。3. 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分析是改革的实践依据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遵循人才市场需求的导向,认真分析用人单位对中等会计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使整体改革的目标切合实际,改革措施恰如其分。4. 对会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是改革的现实依据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是改革的基础。专业教学改革应当继承现行教学活动中科学合理的经验,改革其落后的、不适用的内容。改革方案的措施应从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延续性,保证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稳健性,体现一定的灵活性,保证各地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三) 改革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改革目标是: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模块式专业教学模式,确立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体现职教特色的专业教材体系,强化教学活动全过程标准化质量管理,造就一支以“双师型”为主要特色的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形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五、整体教学方案改革的设想(一)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特色在于职业能力的针对性和职业能力的模块化会计职业的技术性属性决定了无论哪种层次的会计教学都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等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有其独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教育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职业能力的针对性中等财会人才应主要面向城镇基层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与管理,特别是针对商品流通业企业、小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农村乡镇企业。中等会计教育应妥善把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专业的适应面不宜过“宽”,应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出发,面向某一行业基层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岗位,培养会计核算型人才和会计事务管理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应把重点放在把握会计专业的专门化方向方面;在课程设计上,不应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应加强知识的职业能力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践教学中,应大胆融入行业生产工艺与管理内容,走财会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2. 职业能力的模块化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地借鉴国外职教界广泛推行的模块式教学模式。认真分析CBE、MES和“双元制”等各种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利弊。使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实现专业教材的编写的模块式构建,深层次地开展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应注意理顺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与层次,以模块式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材作为构建模块式教学的重点。(二) 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切合实际,切实体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用人单位对此类人员的岗位和能力要求。能力层次不宜过高,业务技能不宜过宽。其培养目标可归纳为: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适应会计工作和其他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职业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从事会计核算及会计事务管理等工作。岗位层次:中、小型企业、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管员;银行出纳;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等。(三)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管理可推行学分制1. 学分制的基本模式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与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与现行学年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的“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的传统束缚,真正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基础差异、素质差异、兴趣差异和能力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推进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无论是哪种学分制,其核心都是选课制。“完全学分制”是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弹性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活化办学机制,广泛吸引各类人员特别是在职人员入学创造了条件。教学过程中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年级界限,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志趣潜质选择发展方向,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而言,“学年学分制”则兼顾了学年制的固定学习年限要求,通过对学分的结构和进程进行控制,使学生按规定的学制毕业。这对于实现学年制向完全学分制的稳定过渡具有一定意义。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可考虑先采用学年学分制作为一种过渡。2. 采用学年学分制应重点解决好的几个问题(1) 调整课程设置,将本专业开设的全部课程划分为 “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学习的是一个职业群体所共同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从事专业大类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公共课、专门课和技能课;“限制选修课”学习的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它体现的是职业的专门化方向;“任意选修课”是拓宽、加深知识和技能层次或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课程。(2) 确定学分的计算方法。会计专业的学分计算应区分三类课程:第一类为课堂理论教学。通常以全学期开课(学期周数限制在1619周内) ,周学时的每1学时计算1个学分;第二类为技能实践课,可按课堂理论教学学分的一定折合系数(一般为0.5) 计算;第三类为综合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课,一般按每周折算1学分。对于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训内容的课程,应分别按第一、二类方法折算。(3) 明确毕业总学分及其结构。3年制会计专业毕业总学分大致在120160学分。一般“必修课”学分比重应不低于总学分的50%,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对“限制选修课”学生必须至少取得体现一个专门化方向的全部学分;“任意选修课”比重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0%。(4) 制定选课制。主要包括“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选课设计,以“任意选修课”设计为主。“限制选修课”主要应明确选项组(体现不同专门化方向) :会计专业备选方向以46组为宜,每组4门课左右。“任意选修课”应重点明确“选课程序”和“考核方式”。为此可考虑设计“选修课目录”、“选修课指南”、“选修课登记卡”及“选修课考核方式说明”等管理文件。选课程序要特别说明学生选课条件、选修课结构、进程控制等要求。(5) 实行导师制。主要明确选修课导师的任职条件、职责权利和工作规程。(6) 分析学生层次,核定课程难度系数,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此基础上采用“学分积点制”取代平时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依据。学生每门课程的“学分积点”是该课程的百分制成绩与课程难度系数及课程学分的乘积。通过学生的“平均学分积点”(学期各门课程学分积点之和/学期课程学分之和) 可以考查其学习的质量。(7) 提出重修或免修课程的适用条件和工作规程。(8) 制定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四) 改革课程体系,体现综合化、模块化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改进课程设置体系和学时安排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在学分制条件下,应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文化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等课程。其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等课程。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专业课程应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 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各类课程学时比例为:文化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应占总学时的40%左右,专业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60%左右,选修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0%左右,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50%左右。2. 体现课程综合化设置的要求课程综合化是精简课程体系、避免内容重复、提高知识含量的必然途径。本方案增设了会计基本技能、经济法律法规等综合化课程。3. 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利用选修课,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教育、挫折教育、文学熏陶和科普知识、行业生产与管理知识的传授。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发展自我,设置“特长课”将学生个人的特长纳入学校教学和考查范围。在实行学分制的条件下,允许将学生的个人特长折合为一定学分计入总学分。4. 专业教学采用模块式结构本专业设置专业主干课程12门:即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经济法律法规、统计基础知识、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审计基础知识、会计模拟实习、会计基本技能。对企业财务会计及专门化方向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可突破学科知识体系,按岗位划分和能力要求分单元组织教学。能力培养上,从会计基础核算层出发,将企业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按岗位分工设置模块,对各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互相穿插,每完成一个岗位模块,即实施相应的能力考核,各个模块层层递进,滚动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设置会计专门化方向,构成行业会计核算层次。每一专门化方向大致由45门课程组成,学时数大约在200学时左右,主要包括行业基础理论、行业生产管理知识、行业会计、行业会计模拟等内容。以体现宽基础之上的活模块构建,使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实现财务管理与生产管理的有机融和。(五) 对专业教师全面推行“双师制”对学生实行“双证制”,则必须对专业教师实行“双师制”。目前中等财经学校在实行“双师制”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双师制”的基础本身较为薄弱;二是社会对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尚未完全对中职教师放开(如全国“会计师”资格考试人事部门对报考人员必须具有会计实际工作年限和会计证的规定) ;三是倡导性的口号缺乏刚性要求,致使部分教师钻研专业精神不足。为此学校应在推行“双师制”的过程中,尽快由倡导型,转化为资格型。将“双师制”与教师聘用制挂钩。四是学校实施“双师制”的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只是向内使劲,没有依靠社会人才资源优势来弥补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在美国的社区大学,一半左右的专业师资均来自于社会专业人才,社会人才资源成为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的一股重要力量。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学,作为实施“双师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六) 引进国外先进职教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现有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职业教育除应积极吸收国内教育界广泛探讨与倡导的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方法外,还应大胆引入国外职业教育界已广泛采取的“小组工作法”、“行为导向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目前单一僵化的教学及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会计专业的教学手段应注重以下方面的改革:1. 强化会计模拟实验实习会计模拟实习可考虑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岗位模块实习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专业课程的教学进程穿插安排。将会计核算与管理,根据岗位分工划分模块。按照模块顺序组织实习和考核。第二阶段是综合实习阶段,主要集中于学生毕业前的校内实习期间。它要求采用仿真式教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全套会计核算与理财工作,考核方式是要求学生提供全套账表及分析资料。2. 积极发挥多媒体电化教学的作用学校应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试验,探索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和教学模式,有计划地收集和组织教师开发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建立起学校自己的多媒体教育资料库。开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可分两个步骤实施:第一,立足于多媒体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学校可先期投资兴建若干个多媒体教室,对部分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摸索经验,培训师资。学校可考虑组建多媒体课件制作小组,开发出有代表性的部分课件,并为有兴趣的老师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第二,立足于计算机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对于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投资建设计算机校园网。依托于有线电视教学系统,将计算机网络站点连结到各个教室。条件允许的可将教师家庭电脑和教师备课机房纳入整个校园网络体系。3. 有计划地发展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电视教育系统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内容上已日臻完善,计算机互联网也广为普及,为学校利用远距离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学校可将远程教育资源(如中央电大远程教育系统) 作为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对口升学深造的有效途径。(七) 建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新体系,实施分层次的教学与考核办法1. 在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中引入ISO质量管理思想学校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的构成可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组织机构。学校可按照选定的ISO质量认证标准中要求的机构设立职能部门,并使这些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其重点是在组织机构中设置教学督导机构。二是过程。质量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例如,实验教学作为一个过程,其输入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其输出是学生获得某种实践操作技能。在完成这个过程中,必须投入适当的资源和活动,如会计模拟实验设备用具、师资等。为了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实施这些过程的程序和要求,并规定组织活动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及配套资源。三是程序。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教学活动所规定的途径。程序和过程是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是通过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过程的质量取决于所投入的资源和活动,而活动的质量则是通过实施该项活动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的。控制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制定出规范的程序文件。四是资源。资源包括人员、知识、技术、技能、设备、设施、资金和方法。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各项资源,为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2. 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分层次的教学与考核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给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过程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活动几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必须转变“同一专业,同一种培养模式、同一个毕业标准”的教育观念,承认其事实存在着的差别。现阶段,中等会计专业的教学至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未来高职升学层次;二是中职就业层次。对前者应加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培养,相关文化课程应按照普通高中的教学要求执行,精简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技能培养。后者则应适当降低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