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试论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试论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试论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试论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问题与对策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起源于美国,并迅速向全球扩展。由此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最初应用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之后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这项金融创新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力的推行,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体制以及金融格局的配置。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一、资产证券化与资产证券化会计概述 (一)资产证券化的界定 资产证券化是指资产采取证券这一价值形态的过程和技术。在证券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需求者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等有价证券,直接向资金的提供者筹资,这一过程可称为“一级证券化”。另外我们所研究的资产证券化则是指近三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其主要内容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即将己经存在的信贷贺产和应收账款集中起来,将资产的现金流重新包装组合或者分割后,用以支持一种新的证券出售给市场投资者,相对前者而言被称为“二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其独特的构思、创新的交易结构而得到广大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青睐。 (二)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特征与优势 资产证券化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首先,它打破了传统金融体系中的融资方式,打破了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传统金融格局,形成了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产融资三分天下的格局;其次,对建立在传统融资方式基础上的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其优势具体表现为: 1.破产隔离。SPE购买资产组合是一种真实销售在法律上不再与发起人的信用相联系,是一种有限或无追索权的销售活动。 2.规避风险。证券化可以汇集大量的权益分散的资产,从而降低资产组合中的系统风险;通过资产的真实销售,证券化将集中对发起人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散并转移到资本市场;通过划分优先证券和次级证券,将不同信用等级的证券分配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3.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作为一种表外筹资方式,业内通常将资产证券化视为转让,资产可以不必列入资产负债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杠杆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报酬率。 4.提高信用。这种方法使得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状况与发起人、SPE的信用状况分离开来,从而使本身信用等级不高的组织也有可能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资产证券化通常会使用各种信用增级手段,使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水平提高。 (三)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的参与者,有发起人、服务人、特殊目的载体(SPV)、资产管理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投资者等相关主体。基本流程是发起人界定可供证券化的资产,按照资产的期限、来源等特征构建资产组合,确保现金流的稳定性,再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SPV;然后由SPV将购买到的资产重组分类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证券。 (四)资产证券化会计概述 资产证券化涉及的会计问题主要研究对象在发起人向SPV转让资产的过程中,关于发起人资产转让的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报表合并等方面。其中,会计确认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一方面是由财务会计本身决定的,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由经济业务数据转化为财务会计信息,需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基本会计程序。会计要决定记录什么,首先要对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分析其是否满足确认的标准,可见,确认是财务会计的第一道关口,确认对实现会计目标、对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接着对于计量,披露的研究也是一般会计问题研究的思路和程序。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1992年,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通过发行地产投资券融资开发丹州小区,就具备了资产证券化的某些基本特征。1995年珠海市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两批共2亿美元的债券,此案例则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较为成功的尝试。1997年中远集团以其北美线路的航运收入作为资产基础通过私募发行了3亿美元的浮息票据。2000年中集集团利用海外成熟的融资系统成功地将优质的应收账款证券化,改善了自身的财务状况,提高了集团的信誉,为其扩大业务和进一步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相对于以上比较成功的离岸操作形式,国内资本市场上尚未见到实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操作。虽然在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单位,标志着资产证券化被政府认可,并期望在中国有计划地推行这种新型的金融形式,但是直到2002年,两家银行上报的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方案,均遭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否决。与此同时,中国华融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也相继提出了资产证券化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以其他变通方式完成了各自的方案,未能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真正意义上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证券化的中国实践虽然暂时未能实现,但是各方实际上一直在努力地做着前期准备工作。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会计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是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进程同步的。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成功发行交易,标志着中国第一支规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境内正式开展。为配合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的推进,政府各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会计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根据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征,对现有政策的完善、补充和适当调整,既满足了资产证券化试点交易的需要,又使资产证券化从一开始就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从而为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打开空间。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确认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会计报表差异大 发起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表外融资从而优化财务报表。这一目的使得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中,发起人向SPE转让资产成为一个关键环节。转让的资产究竟应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在发起人的报表中终止确认(表外处理),还是应确认为一项担保融资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表内处理),将对发起人的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发起人是否能够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达到预期的财务目的。 (二)会计计量中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导致报表披露差异大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标准采用公允价值,但却未对公允价值无法确定时的会计处理作出说明。公允价值难以确定是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单纯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要求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对其他无法确定公允价值的金融业务沿用历史成本法,则会造成会计报表披露信息不一致。 (三)SPE合并范围不明确,导致无法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 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由于发起人与SPE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SPE是否应该合并至发起人财务报表当中,也成为资产证券化会计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SPE设立的目的就是剥离发起人的资产组合,实现法律、会计意义上的“真实销售”,以达到发起人特定的财务目标。如果SPE被视为发起人的子公司而合并至发起人的财务报表,那么两个独立法人实体也就成为一个经济实体,两者之间的交易就成为同一经济实体内部的交易,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作抵消处理。这样恰恰违反了证券化资产的初衷,不能达到真实销售的目的,因为一旦合并,则无论发起人和SPE各自的报表原先如何确认,作为融资或销售对合并报表而言结果都不产生任何影响。 (四)忽视表外披露,导致金融风险增加 会计信息披露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的,即向外界提供合乎要求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说明。财务会计报告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组成的会计报表体系,会计报表附注只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由此便形成了通常所讲的两个概念,即“表内反映”和“表外披露”。由于表内信息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直接结果,所以普遍观点认为表内信息比表外信息更重要。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的出现表明表外披露也具有一定重要性,因为表外融资业务的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而且随时有可能转化为表内风险。而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披露中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导致披露资产不全面,加大了金融风险。 (五)证券化资产基础信息披露不足 我国现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起人通常作为资产服务人而存在,对于证券化资产拥有第一手的资料,不应将其披露的义务仅限于会计信息,而应该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加大基础资产信息披露的范围。现阶段,对于证券化资产基础信息的披露基本上散落在资产证券化发行说明书、评估机构的信用评级报告中,不具有系统性。而在发起人的财务报告中,我国也并未对其披露证券化资产的基础信息的义务进行规定,从而导致投资者无法从相关会计报告中获得关于不良资产的完整的信息。 四、构建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的对策 (一)合理的会计模式的选择 可以借鉴国外准则制定的做法,就资产证券化会计中的重点问题分别制定准则,如金融资产的转让和终止确认、SPT的合并问题等等。根据资产证券化复杂的结构安排以及国际会计规范从“完全规则”向“原则指导、规则补充”转变的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会计规范应该采用准则和制度并用的模式,其中准则的份量重一些。同时要不断完善信托制度,并保持准则和制度之间的一致与协调。而且,结合国际上会计准则以具体规则和基本原则为基础各有利弊的状况,建立起一种以准则为主、其他制度并行,并且用原则来指导过程的规范模式对于资产证券化会计或许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才能真正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 (二)在收入确认和合并会计报表方面加以改进 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只是零星的个案,尚未形成普遍的现象,因此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对特殊业务的收入确认分别作了详细的规定,如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售后回购等,但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销售收入确认问题还是一片空白。另外,对于会计报表合并目前只是规定了一般经济实体的合并范围与合并标准,特殊目的实体的概念和针对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标准从未涉及,而实际上我国现实经济生活是存在这种经济实体的。资产证券化结构中特设机构的出现,迫切需要这种合并标准的指导和规范。 (三)制定规范会计准则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的会计处理,非常有必要专门制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准则。现有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上,存在国际会计准则为例的原则导向型,它要求会计师在处理具体的证券化交易事项的时候要运用职业判断,因此只提出基本的判断依据和指导原则;另外一个是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类型,强调描述特定会计情景下的详细而恰当的会计处理方式。在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客观上必然存在执行者和制定者的动态博弈,因此制定稳定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必要的,既有利于执行者的遵守,还可以减少会计准则制定成本。所以我们还应该积极修订现行会计法律制度,为资产证券化的开展提供过渡平台。一方面政府积极参与介入,为资产证券化的全面开展铺奠基石;另一方面政府应修改相关法律中的一些与证券化交易存在冲突的条款,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蓬勃开展的同时,有效地对证券化会计进行规范指导。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缓缓拉开帷幕,如何制定一套会计准则来指导、规范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使其会计处理有章可循,使与之有关的会计信息得到全面、充分、准确的披露,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们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信息披露的立法与监督管理 应该加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会计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完善监督制度,使得每个职能部门制度相互协调,最终有效保护投资人的切身利益。具体的政策指导上,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审计的立法工作,引入刑事制裁和民事赔偿机制,更好地约束不法人士的经济欺诈行为,并同时更好地保护可能受到经济损失的投资人。(2)应用及时披露原则和相关可靠性披露原则。不及时的披露和隐瞒不披露,会对投资人造成严重的影响。(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