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人民版.doc_第1页
2014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人民版.doc_第2页
2014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人民版.doc_第3页
2014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人民版.doc_第4页
2014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人民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6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教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可排除C、D两项,商品经济下人员的流动不利于宗族聚居的村落形成。答案B2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D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答案B3._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交易数额巨大,“动辄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解析可以随处选择地点,故已经突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因此是在宋朝。答案C4中国古代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士商相混”的时间限制为“明清时期”,由于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原有的四民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像以往那样歧视商人,从而使等级观念淡化。答案C5.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唐朝时期的“草市”是指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答案D6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市”的四周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有专职官员管理D“市”门必须按时开关解析本题考查再现历史的能力。宋朝以前,在特定位置设市,四周有围墙,设市长或市令管理,按时开、闭市。由此可知选项A、C、D符合历史事实。答案B716至19世纪初期,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切入点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看,人们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8某部历史著作论述古代中国经济时指出:“打破了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了夜市与晓市。首都(称行在)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多万,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这里描述的状况属于()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C隋唐时期 D南宋时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古代中国商业。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打破了坊市分区”“出现了夜市与晓市”“首都(称行在)临安府”判断应是南宋。答案D9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D娱乐场所解析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答案B10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可以看出()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B“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解析提取信息:苏州既是奢侈品的集散地,也是一般商品的集散地。答案C11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有()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 BC D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了商业的发展情况,故正确;会馆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错误。答案C12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解析从材料分析得出商人富裕后买田置地,从中即可看出传统观念对其的影响。答案A13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农业税收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A BC D解析图中只是反映出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所以不能选。答案B1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解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答案C15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他所说的“大错”最有可能是指“海禁”政策的实施()A没有能够起到阻挡外来侵略的目的B加快了封建制度衰落的步伐C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所在D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黄遵宪”,他是晚清的爱国诗人。晚清时期,中国备受凌辱,黄遵宪认为实行海禁,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清朝被动挨打的原因。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二明清晋商把商与士农工同等看待,同样敬重。许多山西商人原本贫寒,他们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山西杀虎口是晋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心还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退缩,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清代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明清晋商在500多年的经商实践中,有着许多成功的经营道德和经营风范。这对现代商业的文化建设乃至实业界的道德建设,无疑有着历史性的启示。摘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四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人物生产劳作其他活动外出活动休闲统计林光錀308(86.7%)22(6.2%)5(1.41%)20(5.63%)355(100%)说明:林光錀的“外出活动”以经商为主。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茶叶为主。(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分析晋商生意兴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四中林光錀如果想在当时经商致富,请你结合林家生活环境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答案(1)由轻视商人,变为重视商业,推崇商人。(2)敬业、进取;守信、讲义(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有利因素:徽商文化有利于经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林家种植的茶叶等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阔。(3)依据: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商人没有把过剩资本转化为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买土地;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影响;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动荡的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台湾外记卷十二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相同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出发点:明朝为了防止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