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结构与语文模糊性教学探索.doc_第1页
召唤结构与语文模糊性教学探索.doc_第2页
召唤结构与语文模糊性教学探索.doc_第3页
召唤结构与语文模糊性教学探索.doc_第4页
召唤结构与语文模糊性教学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召唤结构与大学语文模糊性教学探索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才能走出日益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是当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召唤结构和模糊理论的观照下,本文提出语文模糊性教学模式,试图运用非指示性、模糊描述等手段,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模糊化设计,创造“无中生有”的课堂妙境,形成富有张力的“召唤结构”,从而克服传统语文教学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回归审美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关键词:召唤结构 大学语文 模糊性教学一、“召唤结构”理论及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召唤结构”最早由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他说:“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本文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1 .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05.他看到了作品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一个图式化框架,中间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充、丰富甚至重建。德国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继承并发挥了英加登的观点,他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这就是作品所谓的“召唤结构”。2 .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5.也就是说,文本在未被读者接受之前,只是一种有待实现的“召唤结构”,它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欣赏者通过想象、体验等活动进行“二度创造”,使作品得以完成。“召唤结构”理论无疑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于作品存在形态的认识,冲破了过去人们对文学作品单一阐释的束缚。受其启发,笔者认为,同样作为一门艺术的语文教学本身不也应是一个具有无穷“张力”的“召唤结构”吗?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存在,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一种“未完成”形态,是一个充满“未定”的、开放的“召唤结构”,一个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在“场”、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个教师唱独角戏、单向传输的灌输行为。中学语文受科学义及功利主义影响,沦为应试的工具,大学语文如果还是沿袭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对选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作以分析解剖,必然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曾认为,大学语文遭遇尴尬,问题不是出在课程上,而是出在教法上。据调查,“高校语文教学改革应加强和改进的最迫切的问题,65的人认为首先是改进教学方法。”3. 刘咏梅.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大学时代.J.2006,(8).因此若要重新焕发大学语文生机,首先要改变传统僵化、一览无余的讲解方式。二、模糊性教学的提出模糊性来源于美国应用数学家、自动控制论专家札德的模糊理论。札德在其著名的模糊集合一文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模糊性即事物的不清晰性。模糊理论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认识没有明确界限事物的模糊方法,使我们冲破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思维的束缚。我国传统美学认为,事物往往因模糊迷离而显得更美,愈朦胧神秘愈会激起人们神往而欲要穷其究竟的心理。任何事物如果一览无余,则会使人感到索然寡味。黄山之所以美不胜收,正因为笼罩在烟雨云雾中,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是因为给人留下巨大可供猜想的模糊空间。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一直很注重模糊技法的运用,并且把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如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中的“飞白”,雕塑中的“残缺”,园林建筑中的“曲径通幽”无不借助于“模糊”艺术,来追求一种摄人心魄的效果。而在各艺术门类中,教学作为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最高和最必须的艺术,更应追求模糊的神韵和灵魂。语文教学原本是多维度、多层次、动态发展和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很强的模糊性,这是语文学科与数理等学科不同的一个根本特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向来注重“不言之教”,认为“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如学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充分尊重了语文学科及接受者思维与心理体验的模糊性特点的。因此,在大力倡导生成性教学的语境中,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总结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模糊性教学,力除科学主义精确性教学造成的种种弊端。三、语文模糊性教学内涵及特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语文模糊性教学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运用模糊方法,积极创设学生知识、心理上的空白,引导学生依照言语作品的不确定性进行笼统认知与模糊理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心领神会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应该说,模糊性教学,是一种类似于其它艺术“神余言外”的模糊艺术“化境”,一种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语文模糊性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空灵和含蓄。它不同于精确性教学的和盘托出、明快直白,而强调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意在言外,达到“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语)的味外之味。实践证明,模糊性教学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时机下,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严谨的推理等科学教学手段更优化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四、语文模糊性教学的价值和意义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模式化教学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更严重的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机械、麻木和僵化。中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从高职学生的定位可以看出,学生除了要拥有熟练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职毕业生大多是第一线的劳动者,如果缺少创造性思维品质,仅仅凭书本知识或师徒相传、重复实践,就不会在工作中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当前我国经济虽得到迅猛发展,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正是承担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的“摇篮”和重要阵地,但是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是所有职业院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语文所选取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在形象、意境、主题方面模糊而多义,言已尽而意无穷,充满了空白与未定,能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思和联想,这正是激活学生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果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解读,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说”、“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诗经蒹葭中的伊人为谁、是男是女?“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是可能而且必要的。正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多尔所说:“我相信在我们对知识和为知识的探索中,我们面对的不是已经固定在那儿等待发现的实在,而是解释上帝笑声回音的多种方式。”4 .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1.如果说中学语文教学还更多地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制约,而大学语文教学则不存在应试压力,应更具有自由性、开放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逻辑思维、线性思维、实验理性思维所引起的负作用给予纠正。因此,实施语文模糊性教学,打破传统二值逻辑思维的束缚,把学生从确定、唯一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允许多元,宽容歧见,让学生看到既是此又是彼,对培养学生灵动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的热情与欲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大学语文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也可以说是大学语文的本体价值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文本,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形象美、意蕴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可以说每一文学文本都是美的集合。美充满了模糊性,无际的苍穹,浩瀚的星空,混茫的原野,朦胧的月色,虚幻的蜃楼,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都含有一种不确定的模糊之美,也正是具有模糊性才能激发主体想像,给读者带来无穷韵味和享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引用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说“妙就妙在模糊,美就美在模糊。”5. 季羡林.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J.文艺争鸣.1992.(4).康德曾说:“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也就是说对于这种模糊美,有时你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到十分的满足,又有些朦胧,但是你却说不清楚,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钱理群也指出,“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的,并且常谈常新,所以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这样一来,反而把作品讲死了”。6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0. 庄子应帝王曾有“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的故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扮演了“倏”与“忽”的角色,使混然天成的文本模糊之美丧失殆尽。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彻底摒弃中学教育中的满堂灌模式,而应代之以模糊性教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因此,实施模糊性教学有利于回归审美教学。五、召唤结构视野中的语文模糊性教学设计1.运用“非指示性”教学,创造“无中生有”的课堂妙境课堂上的太实太满,只有预设,没有生成,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一堂课只有存在足够的未定点和不确定性,才会激发学生填补的冲动和欲望。钱理群先生在给学生讲鲁迅时说:“我的任务一个是当导游,告诉你们哪个地方有好景看,然后你自己去看。也许,你会在我没有指到的地方发现更好的景致,你尽管去看。第二个我还要引导你,引起你的好奇心,同时给你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然后我再告诉你好玩在哪里,某个景点的精妙之处究竟在哪里。之后,就需要你自己去看。如果看过一处之后,你又看了另一个地方,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最好。”7 .钱理群.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J.语文学习,2004,(6).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所留下的模糊性空白就如同一种“召唤结构”,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完美的趋向,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极为愉悦的艺术享受,达到“无字处皆成妙境”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打造启示性、召唤性强的“吁请结构”,应成为每一个教师致力追求的目标。2.运用模糊描述,开启学生心灵想象之门美国课程专家多尔在他著名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到,“除了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还有另一种可与之互为补充的方式即隐喻的、描叙的、诠释的方式。这两种思想方式主要不同在于分析性方式是说明的,而描叙性方式是阐释的。对于前者,教师希望讲解的精确性;对于后者,教师希望保持会话继续”。8 .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0.(这里所说的描叙其实就是描述)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讲解分析课文,而忽略了描述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独特的个体体验,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丧失,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都知道,汉语言富有弹性和张力,简约而多义,含蓄而丰富,有的文章包孕了很多只能意会的场景、只能体味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应对文本作条分缕析地的割裂肢解,而应通过暗示性语言描述重新构造语文文本以唤起学生的个体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对有关教学内容作深入浅出的绘声绘色的模糊描述,架桥铺路,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联想,沟通学生与审美客体之间的通道,促使学生体验感悟,达到心领神会之目的。康德认为“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有表现力”,模糊描述的这种“欠缺”感,尽管模糊朦胧,但能够刺激学生产生要将完形想象尽力完美的冲动,这比一目了然的“正言直述”来显然要高明得多,更能激发人们强烈的美感,收到虚实相生,文约事丰的效果。教师运用这种模糊描述方式就能使学生直觉地通过教师的描述性语言感知文本的优美意境,领悟到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沉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反之,如果对其完整的画面与深邃意境作过多的理性分析和阐释,把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肢解为具体的思想与清晰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