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传播调研报告22.doc_第1页
关于微传播调研报告22.doc_第2页
关于微传播调研报告22.doc_第3页
关于微传播调研报告22.doc_第4页
关于微传播调研报告2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微阅读与微创作行为调研报告【摘要】随着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标志着微传播时代的到来微阅读与微创作已成为当下一种新型的重要的传播形式,比如手机短信、段子文学以及随微博发展的博文等。 “微传播”以其“微”的特点,开放化、自由化、浅显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并对其日常生活带来了双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文学长篇巨制、意蕴深刻的阅读和创作方式。为了掌握当前大众对微阅读与微创作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更好的促进微传播与传统文学阅读、创作的融合发展。项目组围绕“大众微阅读与微创作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网上阅读和查询国内外研究资料,并发放调研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完成了调研报告。【关键词】微传播;微阅读;微创作;大众;调研报告引言一、调研的目的微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并催生出文学新的艺术形态,与传统的阅读、创作方式分庭抗礼。微传播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民创作”时代,普通民众,只要识字并有一台手机或电脑,便可以进行创作,相比传统的阅读、创作方式,微传播更加的便捷、自由和多样。 微创作的迅猛发展,已然成为当下一种重要的新型创作方式,比如手机短信、微博、“微小说”等,对传统的创作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不少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微创作会不会取代传统的创作方式?但也有人提出,这种随意、无限制的创作方式,只会创作出更多的“低俗文学”。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将通过对微创作的使用情况、方式、特点等进行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及发展前景,让大家能理性的认识微创作。同时,对于微创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能使微创作健康发展。二、调研设计 (1) 问卷设计根据研究的主题和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大众微阅读与微创作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填空等开放和客观回答多种方式,进行提问。(2) 调研方法在调研前期,采用资料收集方法,收集大量有关微阅读与微创作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调研后期,则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实际的数据。在完成问卷调查之后,运用数据统计、数据分类、数据比较 ,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3) 调研范围针对微创作行为方式的大众化,我们原计划在不同的地点,如学校、小区、步行街等场所,对不同的年龄、职业展开调查,后因各种因素影响,有效问卷主要针对10-20、20-40这两年年龄阶段的学生(以大学生居多)。(4) 调研时间问卷调查从2013年4月开始,到2013年6月结束,历时两个月。正文一、调研结果分析在本次问卷调查中,61%的人表示对从大众对微阅读与微创作比较了解,仅13%的人完全不了解,约65%的人通过手机进行微阅读与微创作。目前接近半数的人会每天使用手机、电脑进行微阅读、微创作,3%会时刻更新微状态,感受与世界的零距离接触,约31%每周两三次进行微连接,只有19%的受访者表示很少微阅读与微创作。那么,大众通常是使用何种载体来进行微阅读、微创作呢?调研结果显示,利用率最高的载体形式是微博和QQ空间,分别得到了62%和64%受访者的支持。其次是手机新闻和电子书,分别有约29%和24%的受访者经常进行这类微阅读。动机所占比例分享自己的心情61%快速的报道新闻16%娱乐55%记录生活66%吸引别人的注意力7%八卦流传10%圈友交流37%最受大众喜爱的微创作类型是心情点滴类、生活动态类,分别占了69%和53%。与之相应,人们进行微创作的动机也主要是记录生活和分享心情,这两项分别是66%和61%,其次才是娱乐、圈友交流、报道新闻和八卦流传。问卷的第二大主题是微阅读、微创作与传统文学的比较。当被问及对这两者的偏好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尽管有73%的人更喜欢微创作的自在表达,但仍有87%的受访者认为微阅读与微创作不会替代传统方式的阅读和创作,表现出对传统阅读、创作方式极大的信心。64%的人希望通过微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见识,51%认为微传播能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仅13%的人寄希望于它能提高专业知识。这与传统阅读在大众心目中的优势定位恰恰相反。77%的人认为,微阅读与微创作能帮助我们放松心情;66%赞同通过微传播,我们更快捷、自如地了解社会信息;65%的受访者相信“微生活”让我们的小日子过得更加丰富多彩了;53%的人把票投给了“拓宽视野”;一半受访者认为微博等微手段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之相对应,68%的人认为微阅读与微创作分散了我们的精力,而微传播的另三宗罪是浪费时间(34%)、重口味(22%)和使人失去个性(12%)。微创作与传统创作相比,76%的人认为微创作使得文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45%的人觉得微创作可以使文学更随意化,40%的人则觉得微创作可以使文学多样化,54%认为微创作可以使文学大众化。这是传统文学很难实现的。二、对调查报告所反映问题的有关思考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能力所限,本次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问题。1、微阅读与微创作因其自由无限制、互动性强、及时便捷等优点,以绝对性的优势赢得了大众的亲睐,传统文学及传统方式的阅读和创作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对于传统的精英创作来说,微创作使得文学更加大众化、多样化、随意化及贴近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它还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和话语平台,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大众已经习惯,甚至离不开微阅读、微创作这种时间支配自由,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了。微传播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2、微传播时代,文学创作呈现两种特征:一是创作主体的全民化,二是创作内容的丰富性。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你写我读”的单向的创作阅读方式,形成了“你我”之间的双向交流的全民化创作浪潮。创作的全民化,使得作品数量多而质量差。借助新媒介,人们可以发表日常感悟,能够了解时事政治并对此发表评论,还可以通过娱乐八卦来消遣时间,甚至可以恶搞来哗众取宠。似乎人人都能参与文学创作,但文学的经典性却被消解了。3、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陷入了尴尬的境界:一方面,文学创作变得自由化、随意化;另一方面,文学创作越来越模式化、媚俗化。很多作家放弃了对文学至美至善境界的探索,转而去追求速度和数量,而作品的哲理特征、教育特征、情感特征、道德特征、美感特征却荡然无存。文学写作不再称之为创作,而是生产,文学阅读不再是文学接受,而是文学消费。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首先,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手机等新兴阅读设备得到普及,手机(尤其是智能机)的大众化、低价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微阅读与微创作的兴盛。这些新兴阅读和创作设备因体积小、可随身携带,使用方便、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等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受到大众的亲睐。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这种便捷的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阅读与创作。其次,微创作降低的传统创作的门槛,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满足了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表达的需求。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关注自我是进行微创作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表达自我情感、纪录生活与成长、释放情绪等等。不论一个人在滚滚世界洪流中是多么渺小和平凡,他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微创作这种简单便捷的创作方式恰恰迎合了人们的内心需求,因而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第三,网络的虚拟性、信息的大量化和传播的快捷性适应了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信息时代要求我们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更大量的信息,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这方面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在海量信息的现代,进行微创作时尽可能的采用正常、合理的形式,创作有价值的、有时效性的信息,对抽奖信息、活动信息、团购信息、冷笑话段子等的创作进行合理规范,正确引导,使其更有利于我们的创作。2,目前,微传播对大众更多的只是调味品、开胃菜,要吸收充分的营养、表达创见,还需要不断的对微传播进行规范与发展,使其更有利于信息、文化的传播。 大部分人希望通过微阅读和微创作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见识(64%),或是增强社交能力(51%),而对于其现实效果,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放松心情、了解社会信息、丰富生活、拓宽视野、方便交际。 从期望值到实效,微阅读、微创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它还只是人们了解这个多元世界的一扇窗,传统方式的阅读和创作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微传播来表现自我、放松心情、生活交际,对于专业知识的补充、经典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不断的规范、发展微阅读与微创作。3,微阅读、微创作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发展。 与传统的阅读、创作方式相比,微阅读、微创作以其自由无限制、及时便捷、互动性强等优点受到大众的亲睐。同时,微阅读、微创作自带的缺陷也限制了其发展。其一,创作门槛低、整体水平不高,即大家说的“低俗文学”是最大的缺点。其二,受媒介的限制大也是微阅读与微创作的瓶颈,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微创作的普及。其三,信息碎片化、筛选成本大是它无法取代传统阅读、创作方式的重要原因。微阅读与微创作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消极影响的乌云遮挡了微时代的蓝天。大部分人认为“微传播”是当今社会人们精力不集中、浮躁不安的罪魁祸首:68%的人认为微阅读与微创作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微传播的另外三宗罪是浪费时间(34%)、重口味(22%)和使人失去个性(12%)。4,传统方式与微方式的阅读、创作将相互补充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微创作对传统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是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微创作和传统创作方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创作方式。如何将两者有效的融合起来,推动文学更好的发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微创作与传统创作相比,76%的人认为微创作使得文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45%的人觉得微创作可以使文学更随意化,40%的人则觉得微创作可以使文学多样化,54%认为微创作可以使文学大众化。这是传统文学很难实现的。3、 对微阅读、微创作与传统文学发展的建议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虽然通过新媒体创作的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是,仅是昙花一现,抑或是仅仅被大众看过、笑过就被丢弃。文学终究不是一种消遣,其有着特性,例如思想性,审美性,经典性。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非一夕可以造就,也绝不是附和之作。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一个作家的思想决定一部作品的好坏。在微传播时代,文学不仅要面对新媒体对传统文学所造成的影响与冲击,更重要的是作家如何利用这些新媒介,创作出既有思想性又接受度高的作品。基于此,提出以下意见:1、 明确新旧两种阅读与创作方式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发展。把握好传统方式的经典性,注重文化传承,同时,充分发挥微阅读、微创作的即时性、互动性,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大众的广泛参与。2、 政府提供更好的言论环境,尊重言论自由,维护各种方式的传播的正当权益。建立健全新闻、出版、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保护好每个公民的言论尊严,严厉惩处各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打击盗版。并健全监管机制,对各种抽奖信息、活动信息、团购信息、冷笑话段子等的创作进行合理规范,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大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