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苏北门户”之称。扬州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地理位置 扬州市 扬州市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天长市相连;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北部与淮安市接壤;东部和盐城市、泰州市毗连。 扬州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邗江、江都、仪征等1区2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 扬州市的最高点为仪征市境内的大铜山,海拔149.5米。 气候地形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其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扬州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4.8,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5。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 扬州市辖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历史沿革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范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又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范围为太湖流域及今浙江省西北部),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公元88年,六安国并入庐江郡。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广陵郡复改扬州。 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祜十六年(919),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南唐灭 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士。道,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清顺治二年(1645),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咸丰三年(1853)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 民国元年(1912)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民国38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北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与划出如皋、海安给南通专区,划出东台、台北(今大丰)给盐城专区以后的泰州专区合并,滁州划出六合县给扬州,划出江浦县给南京。最终扬州市共辖扬州市区、泰州市、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靖江县、泰兴县、江都县、泰县、仪征县、六合县2市9县。 1956年3月,江都县析为江都、邗江2县。1960年4月,宝应县、高邮县析湖西地区为金湖县。1966年3月,仪征、六合、金湖3县划给新设立的六合地区。1971年,六合地区撤销,仪征、六合2县划回扬州地区。1975年,六合县划归南京市,扬州地区辖2市9县。 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1986年4月,仪征县撤县设市。1987年12月,兴化县撤县设市。1991年4月,高邮县撤县设市。1992年9月,泰兴县撤县设市。1993年8月,靖江县撤县设市。1994年4月,江都县撤县设市。1994年7月,泰县撤县设立姜堰市。撤县设市中,行政区划均未改变。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扬州市设广陵区、郊区(2002年更名维扬区),辖宝应县、邗江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2000年12月,邗江县撤销县建制,改设扬州市邗江区。扬州市管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宝应县和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10年,扬州市共辖70个镇、7个乡和13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扬州市现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全市共有70个镇、7个乡和13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8.8万,其中市辖区人口约118万。 广陵区社会经济2010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三个扬州为主题,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保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全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99亿元,可比价增长13.4%,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3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819.4亿元,增长13.7%。人均GDP达49509元,按美元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8:56.1:36.1调整为7.2:55.7:37.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8%。 2010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3.4,同比上涨3.4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构成CPI的商品类别中,上涨的有:食品类(106.9)、居住类(106.0)、烟酒及用品类(10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5)、交通和通信类(100.1);下降的有: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9.2);衣着类价格水平与去年持平。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7。 2010年我市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24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江都、仪征顺利通过全面小康达标验收,高邮达到省定县级小康验收标准,宝应小康进程不断加快。 二、农业 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87.09万吨,增产4.74万吨,连续7年实现丰收;农业总产值284.3亿元,增长10.9%。全年生猪出栏136.28万头,增长5.4%,存栏75.78万头,增长2.6%,其中母猪存栏5.43万头,增长8.2%;家禽出栏4133.34万只,存栏1525.32万只,分别增长2.6%和3.8%;肉类总产量达到17.95万吨,增长3.8%,其中猪肉10.30万吨,增长5.7%。 农林牧副渔业实现增加值159.25亿元,可比价增长4.5%。其中:农业增加值88.85亿元,增长6.2%;林业增加值3.74亿元,下降10.2%;牧业增加值20.83亿元,增长2.0%;渔业增加值38.76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69亿元,增长4.2%。 2010年新增高效农(渔)业园区面积27万亩、设施农(渔)业面积17.5万亩,建成农业园区561个,总面积77.8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31个。 农村实事工程有效落实,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80公里,公路危桥150座,所有行政村通上四级公路。疏浚县乡河道、河塘3070万方。新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8万座,“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万座。新创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达标乡镇30个,新创成全面小康村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872.8亿元,增长34.7%;实现工业增加值1388.7亿元,增长16.1%。在工业35个大类行业中,完成产值过百亿元的行业有17个,比上年增加1个,排名前三的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总量分别达981.2亿元、801.3亿元和73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1%、46.8%和35.0%,这3大行业对全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7.3%,拉动全市产值增长16.4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3728家,比上年底净增282家,增长8.2%;企业单体平均规模达1.6亿元,比上年净增0.3亿元,增长23.0%。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135家,比上年净增315家,增长38.4%,产值份额占规上工业总量的83.0%。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208家,比上年净增6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5家,比上年净增32家。 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16.7亿元,增长38.4%,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3.7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69.0%上升为71.8%,对全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4%。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三新”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71.2亿元,增长49.6%,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4.9个百分点。其中,61家新能源企业完成产值227.3亿元,增长72.3%;51家新光源企业完成产值161.4亿元,增长41.7%;68家新材料企业完成产值182.5亿元,增长34.2%。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648.3亿元,增长34.0%;实现利税635.5亿元,增长45.9%;实现利润369.5亿元,增长46.4%。 全社会用电量151.09亿千瓦时,增长17.0%;其中,工业用电量109.96亿千瓦时,增长17.3%。 部分工业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增长%原 煤万吨45.7-47.35天然原油万吨171.010.00发电量亿千瓦时231.080.13烧碱(折100%)万吨35.8-0.36合成纤维聚合物万吨173.69-0.06水 泥万吨431.1233.55钢 材万吨213.2526.09塑料制品万吨43.4911.03纱万吨15.4-0.45服 装万件26294.1922.96化学纤维万吨82.956.25金属集装箱万立方米549.5714.46民用钢质船舶万载重吨275.2312.49通信及电子网络电缆万对千米222.112.24电力电缆万千米38.52-18.75金属切削机床万台2.3-42.21化学农药原药万吨5.3830.90电动自行车万辆7.04-22.72汽 车万辆0.2728.572010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1595.25亿元,增长22.9%。全年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13551万平方米,增长20.3%;房屋竣工面积6351万平方米,增长1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1.85亿元,增长25.2%。其中规模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35.55亿元,增长23.5%,占全社会投资的93%;规模以下项目完成投资96.3亿元,增长50.8%,占全社会投资的7%。规模以上项目投资中,城镇项目完成投资725.52亿元,增长22.1%;农村项目完成投资344.87亿元,增长24.8%。 从三大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64亿元,增长29.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95.26亿元,增长24.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891.67亿元,增长24.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1.95亿元,增长26.5%。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67.2%和31.7%。 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65.16亿元,增长27.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4%。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37.16亿元,增长29%;办公楼完成投资4.05亿元,增长125.9%;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14.1亿元,下降4.8%。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江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全线竣工。扬州港“一港三区”加快建设,苏中江都机场、沪陕高速江六段、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一体两翼”交通骨架加快构建,“江河海沟通、公铁水联运”的现代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五、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 2010年,全市邮政业务收入6.84亿元,增长12.4%;电信业务收入32.98亿元,增长6.6%。年末电话用户542.7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93.44万户,增长13.2%。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8.62万户,增长20.5%。有线电视用户106.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1.3万户,增长35.4%。 全市货物运输总量达9312万吨,增长16.4%;货物周转量183.9亿吨公里,增长19.2%。客运量7140万人次,增长12.2%;旅客周转量45.83亿人公里,增长12.9%。港口货物吞吐量7384万吨,增长1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9万标箱,同比增长37.3%。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0230.98公里、新增170.48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里程266.6公里、新增26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3.84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18.15万辆。 六、国内贸易 2010年扬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5亿元,增长18.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51.4亿元,同比增长18.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1亿元,同比增长24%。按新的城乡标准划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673.3亿元,增长20.2%;乡村实现零售额46.2亿元,增长10.2%。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26.8亿元,增长19.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20.7亿元,增长15.8%;日用品类零售额6.5亿元,增长17.4%;化妆品类零售额2.9亿元,增长13.4%;金银珠宝类零售额6.6亿元,增长30.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0亿元,增长22.0%;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76亿元,增长42.9%。 全市“家电下乡”累计销量36万台,实现销售额8亿元;“以旧换新”回收五类旧家电40.6万台(部),销售新家电41万台(部),销售额达14.6亿元。 七、财政金融 2010年,扬州市财政总收入为400.88亿元,增长29.3%;一般预算收入167.78亿元,增长31%,占GDP的比重为7.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税收收入121.08亿元,增长31.5%;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主体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合计完成81.02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增值税23.55亿元,增长11.8%;营业税36.61亿元,增长28.3%;企业所得税15.29亿元,增长66.5%。 2010年,扬州市一般预算支出193.94亿元,增长2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60亿元,增长14.1%;教育支出35.83亿元,增长22.2%;科学技术支出6.50亿元,增长5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60亿元,增长24.4%;医疗卫生支出9.95亿元,增长20.7%;环境保护支出6亿元,增长8.6%。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430.6亿元,比年初增加363.4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28亿元,比年初增加32.8亿元,储蓄存款余额1252.4亿元,比年初增加157.1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486.1亿元,比年初增加273.3亿元,同比增长22.5%。从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700.4亿元,比年初增加144.6亿元,同比多增37.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36.8亿元,比年初增加180.4亿元,同比增长32.4%。扬州农村商业银行、南京银行扬州分行挂牌营业,新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7家。 2010年,28家寿险公司、24家财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65.98亿元,增长22%。其中寿险实现收入52.03亿元,增长19.0%;财险实现收入13.95亿元,增长34%。累计理赔支出7.96亿元,增长7.5%。 全市9户证券公司营业部累计开户25.98万户。证券交易额3029.5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2942.7亿元,基金交易额30.33亿元。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账25.72亿美元,增长13.5%。大项目支撑有力,500万美元以上项目占88.6%,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占62.7%。全年新批335个项目中,协议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9个,大项目单体协议外资规模2484万美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2个,比去年增加9个,增长39.1%。 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82.4亿美元,同比增长51.7%,其中出口60.57亿美元,增长50.9%,进口21.84亿美元,增长53.8%。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累计出口35.21亿美元,增长40.62%;加工贸易累计出口23.75亿美元,增长71.95%。从出口商品看,船舶、纺织原料与纺织制品、化学化工制品、液晶显示面板与电子纸、半导体器件及延伸产品等产品位居前列。从出口市场结构看,欧美仍是扬州市主要传统出口市场,2010年全市对欧盟累计出口149144万美元,增长11.94%;对美国累计出口96566万美元,增长25.95%。新兴出口市场强劲扩大,成为扬州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对拉美、大洋洲市场累计出口分别达86955万美元、35370万美元,分别增长219%、163%。 新签外经合同额15836万美元,增长13%;完成外经营业额23520万美元,增长16%。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1个,同比增加2个,合作项目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扬州市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2703万人次,增长16.7%;实现旅游总收入303.1亿元,增长19.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647万人次,增长16.9%;国内旅游收入271.84亿元,增长20.3%。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6万人次,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增长14.7%。全市星级饭店59家,对外开放游览点70个,各类旅行社105个。 编辑本段对外开放扬州是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城市之一。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富甲天下”的美誉,当时寓居海外的扬州经商者达5000多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1958年扬州成立了扬州市对外贸易公司。1976年国家批准扬州为全国首批十大出口商品基地之一。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扬州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底,全市共有获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流通企业20家,自营生产企业179家,三资企业480家;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各类人员5000多人。2001年全市各类外贸企业共完成进出口额123222万美元,其中出口66377万美元,进口56845万美元,出口商品的品种由1978年的8大类245个,发展到现在的纺织、丝绸、轻工、工艺、五金、机械、设备、电子、化工、医药、粮油、土产、畜产、汽车及配件等门类较为齐全的14大类500多个品种,远销141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扬州市外贸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规模,2001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34.9%,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9%上升到95%。部分低中档、单一化的品种也逐步向中高档、系列化转变,玩具、集装箱、鞋类、罐头、服装、猪鬃及制品、工具、船舶、医药和化工中间体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地位,深受客商青睐。 为适应WTO的各项运行规则,抓住新的外贸发展机遇,该市已相继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扬州支会、中国国际商会扬州商会、扬州市对外经贸企业协会及扬州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健全了扬州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海事局以及税收、保险等专业涉外机构;所有专业银行均开办了国际结算业务;扬州港已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可直接停靠万吨级货轮;扬溧高速、京沪高速的开通便捷了扬州市的外贸运输和各类商务活动;即将建成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等将极大地改变该市的交通运输状况和投资环境,使扬州市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近年来,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开放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外向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8年1-12月进出口情况通报 今年1-12月扬州市实现进出口617953万美元,同比增长38.6%,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其中累计出口456674万美元,完成年度指标的117%,同比增长40.5%,增幅居全省第四位;累计进口161279万美元,同比增长33.5%,增幅居全省第五位。 12月当月,扬州市实现进出口43880万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出口34427万美元,同比增长18.6%;进口9452万美元,同比下降5%。 全市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1、从出口企业结构看,内、外资企业累计出口额与增速基本相当,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但部分重点企业当月出口继续回落。 1-12月, 内资企业出口231306万美元,同比增长42.3%;外资企业出口225297万美元,同比增长38.5%。两者各占扬州市出口的半壁江山。 82家出口千万美元以上企业累计出口额合计达30824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7.5%,其中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22565万美元,增长99.9%)、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22082万美元,增长40.3%)、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20026万美元,增长78%)出口额位居扬州市出口前三位。 但重点企业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与去年同期相比,在出口前十五强企业中,有六家企业(川奇光电、润扬物流装备、顺大光伏、同利冷藏、阿波罗蓄电池、金飞达电动工具)12月当月出口额出现负增长。 2、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增幅虽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但当月出口继续呈现下滑态势。 1-12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9728万美元,占全市出口的21.8%,同比增长53.5%,但当月出口下降19.8%;机电产品出口22219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的48.7%,同比增长40.4%,但当月出口下降2.2%。 高新与机电主要商品有:船舶出口29121万美元,增长97.3%;液晶装置及附件出口22522万美元,增长14.3%;集装箱出口17979万美元,下降8.7%;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14881万美元,增长6.2倍;蓄电池出口9675万美元,增长60%;绝缘电线电缆出口8490万美元,增长209.5%;机动车辆减震器与散热器出口7498万美元,增长12.6%等。 从当月出口看,除了船舶、太阳能光伏产品、绝缘电线电缆有所增长外,液晶装置及附件、集装箱、蓄电池、机动车辆减震器与散热器等重点产品与去年同期比,均出现32%-76%的降幅。 3、从扬州市传统特色产品看,基本能保持较为平稳增长。 传统特色产品中纺织服装累计出口48360万美元,同比增长20%;牙刷累计出口14022万美元,同比增长35.1%;玩具累计出口14596万美元,同比增长10.6%;鞋帽累计出口20005万美元,同比增长45.2%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12月当月数据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玩具出口出现17.1%的降幅外,上述产品均能实现增长,增幅分别为纺织服装24.5%、牙刷37.3%、鞋帽81.2%。 4、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当月出口继续下降,外商投资设备进口增长较快。 出口方面:1-12月,扬州市一般贸易累计出口314665万美元,同比增长45.5%,占全市出口的68.9%;加工贸易累计出口138970万美元,同比增长29.5%,占全市出口的30.4%。但从12月当月看,加工贸易出口依旧维持下降势头,比去年同期下降6.4%。 进口方面:1-12月,扬州市一般贸易累计进口59164万美元,同比增长13.4%,占全市进口的36.7%;加工贸易累计进口76406万美元,同比增长32.2%,占全市进口的47.4%;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进口设备23878万美元,同比增长140.3%。 5、从出口市场结构看,对欧美出口回暖,其他重点出口市场依然低迷。 1-12月,扬州市对欧盟出口139664万美元,同比增长50%;对美国出口100297万美元,同比增长25%;两者合计达23996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52.5%。值得注意的是,对欧、美当月出口增幅分别达到了41.6%与46.5%,出现回暖迹象。 重点市场还有:对东盟累计出口28134万美元,同比增长30.4%;对香港累计出口25660万美元,同比增长18.5%;对日本累计出口19472万美元,同比下降0.3%等。 从12月当月数据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对东盟、日本出口维持在较低增长水平,对香港、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6、从各县(市、区)看,均完成年度出口目标。 仪征市出口33918万美元,增长148.7%;高邮市出口26422万美元,增长77.1%;江都市出口77388万美元,增长74.4%;宝应县出口26898万美元,增长55%;邗江区出口98637万美元,增长46.1%;广陵区出口34265万美元,增长45.8%;维扬区出口29551万美元,增长29.7%。 交通运输交通现状目前扬州的对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等方式。京沪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在扬州境内交汇,扬溧高速公路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直通苏南,扬州已实现环城贯通高速公路,此外,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淮江公路、盐金公路、仪扬公路等国省干线公路构筑起400公里的“市域环路”。宁启铁路横穿扬州境内,已开通扬州至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客货运线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扬州南部汇流,构成市域航道主骨,全市共有航道184条,盐邵线、古运河、三阳河等纵贯南北,高东线、新通扬运河、仪扬河、盐宝线等横穿东西,构筑了“三纵四横”的内河主航道网。扬州港口布局为“一港三区”,主港区六圩港区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江都港区、仪征港区分列两翼。 交通规划规划至2020年,扬州市高速公路形成以扬州市区(含江都市区)为中心的“一环七射”高速路网:一环宁通高速公路江扬段(含扬州南绕城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砖桥至丁伙段+扬州西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