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元宵节.doc_第1页
传统节日文化——元宵节.doc_第2页
传统节日文化——元宵节.doc_第3页
传统节日文化——元宵节.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节日文化之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节的灯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从此,元宵放灯的习俗就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宋代的灯节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时间延长了,节日越发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规定从正月初八挂灯,到正月十七收灯,在南京秦淮河面上,高搭彩棚。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华门开辟了两华里长的灯市。到清代,灯节更是盛极一时,花灯种类样式更多。现在的元宵节,制灯工艺更加先进,人们的观灯乐趣更高。每年的元宵灯节,不仅吸引了中国的八方游客,而且还吸引了大批的外国游客。元宵节的传说帝女消灾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各地都组织本领高强经验丰富的猎手猎杀猛兽。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东方朔和元宵姑娘传说东方朔因为聪慧风趣,颇得汉武帝的宠信。有一天冬天,东方朔为帮宫女元宵与父母相见,设计让汉武帝宣旨家家户户均做汤圆为食,并与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而且热闹一夜,长安城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杨广乱伦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文帝平吕刘囊为保刘氏江山,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为纪念这一盛举,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昭王涉江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年正月十五日,楚昭王涉江(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此物外白内红,食之甘美。昭王问于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主复兴之兆。此后,人们便仿照此物形状,用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的“元宵”。于正月十五食之,以图家庭团圆。因此,元宵在南方也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等等。元宵节说元宵元宵佳节除了观灯游艺之外,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南宋时,出现了所谓的“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到了明朝,“元宵”这个称呼就出现了。那么,这类似米粉为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上元的应节食品呢?原来,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实在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除了元宵之外,各地在欢庆元宵节的时候还有一些其它有趣的应节食品。流传于北方地区的有一种叫面灯,也叫由面盏,是一种用面粉做的灯盏。位于长江以北地区,流传着元宵节落灯这天晚餐吃面条的说法。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民谚,落灯时吃面条则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浙江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吃糟羹。糟羹是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此外,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一夜鱼龙舞元宵舞龙舞狮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耍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舞狮的图片)中国社会历来是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灯和灯谜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民间称花灯为“鼓子灯”,因为过去小朋友所提的灯型似鼓锣。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式样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灯如关刀灯、兔灯、水果灯、半灯等;另一是活动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现在多是电动花灯,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在流传过程中,谜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于是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现在大多是在报章、杂志上刊登一些灯谜,还有通过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或者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猜灯谜游戏。走百病和“添丁”传统的中国妇女如非必要,通常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守在家里研习“德容言工”、操持三餐菜式四季衣裳。元宵节给了所有女性一个外出活动的机会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钉”,参与者多为妇女,其目的是驱病除灾。走在最前面的举香开道,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相率过桥,谓之“度厄”。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称此举为“宜男”,可生男孩。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因为“走百病”的多为妇女,通常男子是不准混在其间一起“走”的,尤其“摸钉”时,人多手杂,如果发现有男子混杂其间,通常不问情由直接认作心怀不轨的登徒子打骂一顿。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国的“情人节”要说中国古代未婚男女可以相约游戏的“情人节”,元宵节似乎比“七夕”更贴切。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还是平民百姓,平日深锁闺门的少女均可随性出游。手里提一只花灯,鬓边插一只雪柳,踏月步长街,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日子。元宵灯会带给少女们的,有的只是一段埋没心底的美好记忆,有的却是刻骨一生的难解情缘,甚至,更有那衣带渐宽、斯人憔悴的故事那灯火阑珊的街头市角,不知演绎了多少赚人眼泪的人生剧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