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褐天牛天敌——花绒寄甲研究进展.ppt_第1页
松褐天牛天敌——花绒寄甲研究进展.ppt_第2页
松褐天牛天敌——花绒寄甲研究进展.ppt_第3页
松褐天牛天敌——花绒寄甲研究进展.ppt_第4页
松褐天牛天敌——花绒寄甲研究进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绒寄甲研究进展,目录,1,2,3,4,形态特征,生活史,行为观察,生物防治,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花绒寄甲 ,又名花绒坚甲、花绒穴甲、缢翅寄甲、木蜂寄甲等。属鞘翅目寄甲科。 2004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忠岐教授将其中文名称改为花绒寄甲。 花绒寄甲在我国分布于陕西、宁夏、山西、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广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东、浙江、四川和贵州等地区。 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的九州与本州。 拟寄生寄生光肩星天牛、星天牛、刺角天牛、栗山天牛、锈色粒坚天牛、云斑天牛、桑天牛和松褐天牛。,国内对花绒寄甲的研究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孟楼 河北大学:魏建荣 中国林科院:杨忠歧 山东农业大学:卢希平,生物防治作用,体长5.2-lO.Omm,体宽2.1-3.8mm 体壁坚硬,深褐色,有粉色绒状花纹 头凹入胸内,复眼黑色,卵圆形 触角短小,11节,端部膨大扁球形,基节膨大,头和前胸密布小刻点。腹板7节,基部2节愈合。鞘翅上有1个椭圆形深褐色斑纹,尾部沿中缝有1个粗“十”字斑,每翅表面有纵沟4条,沟脊由粗刺组成。足跗节4节,有爪一对。,花绒寄甲形态特征,成虫,卵乳白色,近孵化时黄褐色,长0.8-1.0mm,宽0.2mm,中央稍弯曲。,初孵幼虫头、胸、腹明显,胸足3对,腹节10节,.每节两侧都生有1根长毛,末节的2根最长。取食后幼虫的胸足逐渐退化,腹部变得特别肥大,头、胸部很小,呈蛆形。,茧长卵形,长6.3-14.6mm,宽2.6-5.4mm,深褐色或灰白色,丝质。裸蛹,蛹体黄白色,足、翅折于胸部腹面.,花绒寄甲形态特征,卵 幼虫 蛹,花绒寄甲形态特征,雌雄鉴别,花绒寄甲形态特征,雌雄鉴别,花绒寄甲的生活史,生活史,3年内可连续发生6代及21对姊妹代,世代重叠,成虫10 月上旬开始在虫道内越冬 翌年3 月下旬开始活动,越冬成虫1年产卵2次 卵期平均12.7d,幼虫期平均8.4d,茧25.6d。,北京,日本Urano2010 花绒寄甲在松褐天牛寄主上的寄生成功率及营养健康情况与寄主和寄生数量的关系,脂肪酸成分鉴定 花绒寄甲成虫的人工词料配制与筛选,中国林科院已摸索出繁育花续寄甲技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成虫的饲养和产卵 二是幼虫于寄主的接虫饲养 三是卵和人工繁育出的成虫的储藏问题概况,花绒寄甲繁殖技术,概述,花绒寄甲成虫主要在晚上和上午活动。上午 11:00以后即进入休息状态,花绒寄甲成虫的行为观察,活动规律,花绒寄甲成虫的行为观察,活动规律,花绒寄甲成虫行为观察,交配,交配时间:19:00-24:00,在饲养箱内,交尾后的雌虫在6h内即可钻入天牛幼虫所在的虫道,这表明交尾后的雌虫有寻找合适寄主的习性。 在野外,花绒寄甲成虫可从天牛幼虫的排粪孔处通过啃咬而钻入天牛幼虫的虫道,进入天牛虫道后,有时可将天牛幼虫咬死继而取食,有时则只是咬伤天牛幼虫。,花绒寄甲成虫行为观察,寻找寄主,花绒寄甲成虫行为观察,寻找寄主,在微弱红光的条件下,不同组的花绒寄甲成虫对蜡封的栗山天牛老熟幼虫和蜡封的同样大小的木头的接触次数几乎没有区别,成虫与二者接触时间长短的差异也不明显 花绒寄甲成虫的视觉在寻找天牛幼虫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有限,视觉,花绒寄甲行为观察,幼虫,幼虫孵化后,依靠发达的胸足迅速爬行寻找寄主,当找到幼虫、蛹或刚羽化的成虫后,便立即在这些寄主的体节间或翅下开始咬食 将头部插入寄主体壁取食体内物质。一般情况在寄主体外取食,直至完成各阶段的发育。 幼虫1至数十头进行单个或群居取食,并不互相残杀。 幼虫取食阶段需5-6天,老熟时停止取食,大多数就地吐丝结苗,2天后在苗内化踊,当环境恶劣时有的也会孺动到别处结苗,自结茧到成虫咬破苗壳需20-49天。,寻找寄主,取食,化蛹,花绒寄甲对天牛的防治,国外,Taketsune(1982)报道花绒寄甲能寄生松褐天牛的蛹并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其死亡率最高能达到 31.4%; Ishii(2004)于 Okayama 在网罩空间内做释放试验,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高达 70-90%; Urano(2006)研究表明释放花绒寄甲后松褐天牛死亡率在连续三年内分别为:2002 年 76.3%,2003 年 84.6%,2004 年 57.2%,明显高于对照组 18.8%、5.3%、26.7%;,王健(2010)在室内和室外利用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寄生试验,结果寄生率分别为 46%和 92 %。 曹露凡(2011)利用花绒寄甲成虫防治松褐天牛结果表明,林间花绒寄甲成虫与松褐天牛幼虫比例为 15:1 时,校正虫口衰退率最大为 53.45%; 崔永三(2011)应用管氏肿腿蜂与花绒寄甲的联合释放寄生率达到 72.9%; 刘跃进(2012)于室外释放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高达 87.34%; 杨远亮(2012)利用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分别达到 62.71%、74.28%; 秦瑞豪(2012)利用花绒寄甲成虫和卵的联合防治达到 87.17%; 杨忠岐(2012)释放花绒寄甲天敌的样地和未释放天敌的样地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分别为 38.34%和 3.92%。,花绒寄甲对天牛的防治,国内,花绒寄甲对天牛的防治,国内,云斑天牛:云斑天牛幼虫平均每树虫口减退率为 84.23%。 光肩星天牛:上释放15-20粒花绒寄甲卵,寄生率可达90%。 栗山天牛: 单纯释放花绒寄甲成虫 卵 块 后,株虫口减 退率分别为72.23%和71.67%,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