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课件三_网络_第1页
法学课件三_网络_第2页
法学课件三_网络_第3页
法学课件三_网络_第4页
法学课件三_网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件三,网络的知识产权保护,2,专题一 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 信息网络传播权并不是针对一种新的作品形式的权利,而是依据一个作品(或信息)所产生的使用作品的权利。因此“作品”本身仍采用著作权的基本保护方式,只是针对“传播”这种新的使用方式作一些新的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属于著作财产权中的一种,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依据著作权法而制订的。,3,网络应用带来的新问题,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出现,使得作品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传播; 网络传输低成本、高效率、复制量极大,存储更为灵活方便;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上传发表自己及他人的作品,并无需他人的帮助而下载作品; 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都有产生侵权的可能; 网络作品的权利人的身份不容易确定,发生侵权现象时,侵权行为人及侵权地点不容易锁定。,4,网络作品特点一: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独立创作而非抄袭的行为,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前提。在网络环境下,独创性的要求会有所减弱,一般只要求作品在体系构成、排列设计、内容取舍或组合上有其独具匠心之处,即可认为符合独创性的要求,类似于汇编作品的要求。,5,网络作品特点二:数字化,为了实现作品在数字化设备中的处理和传播,作品必须转化成数字化形式,这是网络作品区别于传统作品的最大特点。数字化技术使传统的作品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作品可以借助于数字化技术突破时间、空间的约束进行存储、传递和复制,并且能够准确无误地再现作品的原貌 。无论传统作品形式的数字化、还是数字化形式还原为传统作品,均不存在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此均不能认为是产生一个新作品的行为。,6,网络作品特点三:复制的复杂性,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载体就是网络,人们感知作品的方式不外乎是在线浏览和下载。作品从服务器的主机再存储到用户的主机、硬盘或者移动存储设备上,这个过程及最终结果,作品本身性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实质上是一个复制作品的过程。另外由于作品是以数字化形式表示的,这样就使得作品存储的载体更为广泛,复制也更为容易。 此外,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方式感知作品时,在技术上涉及到多种形式和多次复制的现象,有些是主动的,有些则是被动的。,7,网络作品特点四:快捷与广泛性,由于网络特性的使然,作品在网络上传输,将意味着作品是向全世界公开了。正是由于作品在大范围内快速的传输,使得权利人已经无法控制作品的使用,他不容易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使用自己的作品,也不容易知道作品在以什么方式被使用。因此网络作品著作权被侵害的可能性以及受侵害的严重程度大大增加了。,8,人身权的新问题,署名权: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作者署名进行修改,使作品与特定权利人的人身权失去联系。 发表权:将他人的作品非法上传到网络上,这是侵犯他人的网络发表权的表现。 保护作品完整权:在网络上将他人作品进行剪接、拼凑、改头换面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保护网络作品的完整性比传统作品难度更大。,9,复制权的新问题,复制权:网络环境中的复制基于技术原因,变得更为复杂。同样是将信息存储(复制)在内存RAM中,在非联网和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这是侵权行为。但在网络中,只要用户点击浏览某项信息,该信息就自动地出现(复制)在内存RAM中。这种临时复制虽然也是复制,但却不一定构成侵权。因此网络上的复制行为的合理性,应结合行为人主观目的以及技术特性来区分。,10,网络利益平衡体系,利益平衡的前提:在公众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的同时,应注意保护产生便利和好处的源头。 利益平衡的基本要求:建立动态的相对平衡机制,为技术发展预留合理空间,重视公众利益,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利益平衡的最终目标:在技术的进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新技术使得新的作品使用方式和新的经营模式出现的前提下,著作权人和公众利益都要有所增加,即双赢或多赢。,11,案例介绍(1),某出版社(A)出版了考研胜经的特刊,后发现特刊的核心内容被刊载在李某(B)的个人网站上。A认为B擅自使用A的享有整体著作权的作品,侵犯了这一汇编作品的使用权和获报酬权。同时B还以不署名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使用作品,并且擅自进行修改,其行为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侵犯了A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12,案情介绍,A向法院起诉B,请求法院判令B停止在网上传播A特刊内容、公开赔礼道歉、在其个人网站显著位置连续30天公布道歉声明、赔偿A经济损失10万元、承担因证据保全而支付的公证费1010元,并承担本案的全部诉讼费用。 B辩称:A出版的考研胜经与出版主管机关的批件内容不符,是非法出版物。A特刊未得到许可使用其他作者的作品,因此A特刊不享有著作权,其请求没有合法的权利基础。B表示可以向原作者支付报酬,但未侵犯A的著作权,请求法院驳回A的诉讼请求。,13,案情介绍,A的考研胜经特刊分为五个专题,共汇编了179篇各类文章。在每个专题下面汇集了相关的文章或者采访某些专家的专题性访谈报道等。 B将A特刊第一、二、三专题中的135篇文章上载,其中将第三专题下面的大部分小栏目以及该栏目下收集的内容全部进行了上载。,14,法院审理情况,法院认为,A特刊是按特定的编辑思想,通过向特定的作者约稿和采访,将取得相应的文章及专题性访谈报道按独特的体例编排而成的,是一部在整体结构、选材、编排上体现了A创意的编辑作品。A特刊中并未涉及法律禁止出版的内容,因此, A对特刊享有著作权。 法院认为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作者均依法享有著作权。所以即使A特刊未履行出版的审批手续,也不影响A享有著作权。,15,法院审理情况,法院认为,A特刊享有编辑作品的编辑权,编辑过程A是否收录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侵害了他人的权利,属于另一个法律关系的内容。B并非原创作品的权利人,故其所提抗辩理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B未能提供其他作品著作权人异议的相关证据。 审理查明,A提交了特刊的原件、新闻出版局的批复文件及A与部分文章作者签订的委托出版合同。法院认为,A特刊是合法出版物。,16,法院审理情况,法院认为,A特刊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根据特定的主题要求所进行的选材与独特编排体例上。 经查明B未经许可将A特刊中第一、二、三专题的大部分内容上载,这就构成了对A特刊独创的局部编排体例的使用。 B未经许可将A特刊中除第一、二、三专题外的多处内容,零散地置于B网站的多个标题之下使用,构成了对A特刊的修改,侵犯了A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17,法院审理情况,A特刊中的第二、三专题所选择的内容,是该特刊的主要内容。B未经A许可,将上述内容以及其他部分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对A特刊的复制行为。在此基础上,B将A特刊的大部分内容上载到网络上,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行为,构成了对A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害。,18,法院审理情况,诉讼中,A提交了B网站访问量统计证明,用以证明B网站访问量为其带来的收益,以及由于B的上载行为导致A特刊决定不再版而使A应得利益没有实现的证据。 B提交了A在其期刊上刊登的启事,该证据主要内容是告知A特刊已全部售完,请读者勿再汇款的证明,以此说明A特刊要求赔偿因减少销量产生的损失没有依据。 法院认为,A上述证据不能证明其特刊销量减少与B上载行为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19,判决情况,法院认为,B未经许可将A 享有著作权的编辑作品考研胜经大部分内容上载,并未予署名;B未经许可将A考研胜经中的多处内容零散地置于B网站的多个标题之下使用,对A特刊进行了修改;B网上使用A特刊的行为,侵犯了A所享有的作品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法院判决B不得在其个人网站上上载与考研胜经选材、编排相同的内容,并向A赔礼道歉,赔偿A的损失5000元,承担部分诉讼费用等。,20,专题二 网络的链接,链接是网络应用的一项重要功能。 网络链接是指使用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编辑包含标记指令的文本文件,目的是在两个不同的文档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可以从此处跳跃到彼处去访问相关的内容。 网络的链接功能使得信息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不过通过纵横交错的链接,也使得信息被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进行传播。,21,链接的分类,网络链接分为直接链接和隐含链接。 直接链接是从一个网页直接转移到另一个网页情形。新打开的页面网址发生了变化的方式,访问者清楚地知道页面发生了转移。 隐含链接是将被链网站上的信息作为设链网站中的内容,显示在设链网页上,访问者没有察觉到所浏览的页面发生了转移的链接方式。用户看到的网址依然是设链网站的网址。,22,深层链接,深层链接并不是一种链接技术,而只是一种链接方式。它是指链接并不指向被链网站的主页,而是绕过被链网站的主页直接指向其深层网页。这种链接使得访问者绕过了被链者的主页,也绕过了被链者放在主页上的广告,这样会影响到被链者的经济收益和竞争能力,一般网站都不愿意自己被别人设置深层链接。引起链接纠纷的情况主要是深层链接。,23,链接的性质,链接时,设链者的服务器中存储了被链对象的网址,用户浏览器在读到这些指令后,在指令指引下访问被链的网站,同时把链接信息显现在自己的屏幕上。在链接信息被传输的过程中,这些信息并不来源于、也不经过设链者服务器,而仅在用户计算机内存中形成暂时的复制件(临时复制),链接过程也没有复制(固定)任何材料。由于设链者自身没有复制链接信息,所以难以用侵犯著作权的复制权来直接追究设链者的侵权责任,但可以使用“不正当竞争”来规制。,24,链接的其他问题,如果链接的标志是他人享有权利的标志,则设链者在无授权时需承担相关责任。 如果设链的信息是侵权信息,则设链者也需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采用加框链接或图像链接,即设链者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提供给访问者,尽管设链者自己没有复制被链信息,但这种“组合”侵犯了被链信息的“作品完整权”。,25,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提供者(ICP):对信息内容有选择、编辑、控制和上载等行为。 网络服务提供者(ISP):指为用户提供网络连接服务的经营者,不直接参与信息内容的选择、编辑和上载,但从技术上可以做到删除侵权页面和链接。 网络设备提供者(IAP):仅提供网络运行的物理设备载体,不参与信息内容的选择、编辑和上载等行为。,26,ICP的责任,ICP提供服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上载,即主动选择、整理、编辑信息;二是转载,即转发其他网站及网民的信息。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在后一情况中,虽然不能要求ICP一定要尽到“注意”义务,但在“明知”和得到警告后,应有所作为,否则应承担侵权责任。 在发生侵权行为时,如果ICP是主观故意的,则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27,ISP的责任,ISP提供数据传输通道供用户与网络相连,其作用与电话公司相似。ISP不参与信息的上载与审查,他们没有直接的侵权故意,但有可能帮助他人完成著作权侵权行为,因此法律上规定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的免责。 ISP在收到权利人主张内容侵权通知时应立即停止侵权内容的提供(如删除侵权页面、取消侵权页面链接等),在尽到以上义务后可免除赔偿责任,如未履行上述义务,则推定其有侵权故意,应承担赔偿责任。,28,IAP的责任,IAP纯粹提供网络运行必要的物理设备和载体,不参与网络信息内容的选择、编辑和上载等行为,法律规定其对网络信息的侵权行为不承担责任。,29,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的比较,法律对于ICP的责任规定最为严格,要求其承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的责任,而对 ISP 的要求相对宽松,规定其在一定条件下的免责,而对IAP则不承担任何责任。 复制是使用作品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在判断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时,往往以是否存在非授权复制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受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非授权复制而不侵权”、“没有复制而侵权”的现象。,30,案例介绍(2),原告A是一唱片公司,其有三张香港女歌星陈某音乐专辑。被告B是一个网站。A在2003年8月发现B向公众提供了该三张专辑的下载服务。A认为B在未经其许可情况下传播其作品,严重侵犯其合法权益。因此向法院起诉B。 A出具了某公证处的公证书,其中载明了输入B的网址,就可显示下载歌曲。B在其“下载说明”中注明:“本站只提供歌曲链接,不提供本站下载。下载1 下载2 为下载网站C,请点击下载。(注:下载1、下载2 等,是涉嫌侵权的网站C。),31,案情介绍,B辨称: B提供的是链接,不是下载服务。B通过搜索系统与有关网站C建立链接。使用这种链接,并未将被链内容在B服务器中产生复制品; B作为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置链接只起到通道的作用。我国目前的法律并没有对链接设置者的注意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也没有要求链接设置者要审查被链接内容来源的合法性以及用户使用链接目的的合法性; B不具有侵权的主观过错。,32,一审法院意见,从B链接的方式可以确认如下事实: B在其网站页面上提供了下载服务; 被链网站C是B事先选定并推荐给用户的; 下载的操作是B逐层递进引导的; 下载作品是B事先通过搜索选编整理的。 因此B的链接行为,已经不是提供链接通道服务,而是直接参与了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并对加工处理后的信息通过异站C进行深层次的链接。,33,一审法院意见,B是专业的音乐网站,商业目的是明显的; 经B 的加工,B与被链网站C如同前台与后台的关系,是深度链接和密切偶合的对应关系; 用户下载时,界面仍显示B网站的网址; 在下载中B网站始终处于在线传播状态; B以网站的名义帮助用户锁定了下载网站C。 B作为音乐网站,在向公众传播其搜索、选定并编排整理的网站,却疏于对被链资源合法性进行合理审查,其主观上具有过错。,34,一审判决,判决:B未经A许可,为商业目的,对A享有权利的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的行为,主观上具有过错,客观上给A的权利造成损害后果,构成了对A权利的侵犯。一审法院判决B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和合理开支共计10万元。 B对一审判决不服提出上诉,认为其提供的服务只是链接而不是下载,一审法院认定其有过错于法无据。本案应优先适用最高法院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5,二审法院意见,二审法院认为:对于链接而言,被链接内容是否构成侵权,是认定链接服务提供者是否构成侵权的前提。经审理,A从未授权任何人在网上使用其三张专辑,因此认定被链接网站C使用与上述三张专辑有关的歌曲是侵权行为。 B事先通过搜索功能搜索到网站C及网页,并与相关网页建立直接的连接通道。其对收集到的有关歌手、歌曲及网站等信息进行了选择、编排、整理,提供给用户浏览、使用,但这些行为不是对涉案信息内容本身的加工和编辑,B不能完全控制被链接网站C的资源。,36,二审法院意见,B在本案中所提供的服务本质仍属于链接通道服务,其服务器中并没有复制向用户传播的信息。但是,正是因为B设置链接的行为,为侵权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和便利,使用户得以下载侵权的信息(歌曲),从而使被链接网站C的侵权行为得以实施、扩大和延伸,因此B客观上参与、帮助了被链接网站实施侵权行为,侵害了A的合法权益。,37,二审法院意见,过错是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过错责任要求行为人尽到对他人的谨慎和注意义务,努力避免损害后果。是否有过错,既要看行为人应不应当注意,又要看行为人能否注意。在本案中,B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选择、选定被链接的网站C和下载源、设定下载步骤、锁定下载的地址、并与被链网站C建立深度链接,显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B完全有能力对被链信息进行甄别并注意到其合法性。如果免除这种注意义务,只能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漠视他人的合法权益,轻慢对其行为的谨慎和注意义务,从而放纵侵权行为。,38,二审判决,二审法院审理认为:B应对所链接的信息负有注意义务,但B放任自己的行为,参与、帮助了被链网站C实施侵权行为,主观过错明显,构成对A的侵权。一审法院认定B未经许可,为其商业目的,对A的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主观上具有过错,客观上给A造成损害后果,构成对A的侵权,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相应的民事责任是正确的。一审判决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基本正确,做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39,案例分析,本案的B,虽然不是直接上载侵权信息,也不是仅提供链接服务,而是对链接的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筛选整理。B首先是挑选了确定的信息,然后是设置了一系列的操作步骤,完成或帮助用户实现下载信息的全过程。这种做法与用户自主选择信息、自主操作完成下载有很大的不同。用户自选信息,B可以不负注意义务,但本案B是事先主动选定信息(音乐)与网站,则B就负有不可推卸的审查注意义务了。二审正是基于这一点判决的。,40,案例介绍(3 ),苏某是歌曲血染的风采的曲作者,其将权利委托给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A)管理。广州网易公司(B)未经作者许可在其网站上将歌曲作为手机铃声提供给移动电话用户下载使用,北京移动公司(C)向移动电话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使用户可以利用其收费项目下载该铃声。 A向法院起诉B与C,称B、C的行为均是商业行为,构成了对作者著作权的侵害,要求二被告立即停止使用该作品,公开向作者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及各种合理开支11300元。,41,法院判决,B未经许可不得向公众传播该歌曲。 B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A支付赔偿费10000元,公证费1300元。 驳回A的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3900元由A负担1000元,B负担2900元。,42,案情介绍,本案的重点是C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 B、C以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确定了合作关系及服务项目,该服务项目的对象是C的客户。手机用户要下载铃声,首先要拨号进入中国电信部门的公众互联网,并登录网站,选择所需歌曲,然后由B将该曲编辑成二进制编码,通过公众互联网发送到C的短信网关,最后通过C的移动电话网(GSM)发送到用户手机上。在网站上的点击数,即代表移动用户试听或下载的次数。 B、C还约定“对信息来源的合法性”由B承担。,43,案情介绍,涉案的主要环节: 手机用户登录B网站,选定歌曲作为铃声; B将该歌曲编辑成二进制代码信息; B将代码发送到C特定设备的短信网关; C短信网关对信息进行记录,但不编辑,然后自动直接传输到C的移动电话网GSM; GSM将该二进制码自动发送到用户手机; 手机将二进制的歌曲编码翻译成铃声。,44,案情介绍,C在代理词中强调:C是基础电信运营商,即信息传输者,B是信息内容的提供者,即信息发布者。根据宪法保障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精神,C没有义务对传输内容进行审查;而且电信条例规定,“使用电信网络传输信息的内容及其后果由电信用户负责”,因此 C只是起到传输管道的作用,同时C不是内容的提供者,没有对特定信息的控制权,因此无法从技术上检查和停止对某一特定侵权作品的传输。,45,案例分析(地位定位),C虽然不参与信息的选择、编辑上载等行为,但从广义上讲,C是通过特定的设备和技术完成了侵权内容的传输,客观上参与了侵权的行为,C应属于ISP的范畴。不过从其所提供的服务来看,最本质的应该是信息传输的设备和技术,其不参与内容的编辑和遴选,又具备了IAP的特性。 如果将C视为ISP,则C就要履行对已知侵权的信息予以剔除和过滤的责任。,46,案例分析(作用定位),事实上,C的短信网关在现有条件下,整个接收、传输过程均是在计算机间进行的,信息的传输在客观上是机械、全自动完成的。C在主观上是被动的,不能对信息起监控作用的。此时,即使C知道所传输的是侵权信息,也无法予以甄别与筛选。若要C停止对B某一涉嫌侵权信息的传输,则只能全部停止与B所有有关的该项短信业务,这样对B所传输的合法信息又构成了违约。换言之,C无法从技术上做到剔除B涉嫌侵权的信息。,47,案例分析(主观故意),客观上C确实参与了侵权,主观上C是否有侵权故意呢?B与C虽然约定“对信息来源的合法性”由B承担责任,这是基于B、C合作关系的内部约定,不具有对抗包括A在内的第三人的效力。但A据此认为C在主观上明知存在“合法性”的问题,有侵权故意是没有依据的。 此处的关键是C是否意识到其行为可能会产生侵权而有意规避而将责任全部推向B。在本案中C接收的信息是由B选择后发布的,C主观上是被动的,且并不对接收的信息进行任何遴选,因此不能推断C提供基础设备服务的行为具有主观的侵权故意。,48,案例分析(获利问题),A以C有运营获利,作为C有侵权主观故意的推定,是没有充分依据的。 任何一个互联网提供商,无论是提供内容、服务或设备,都存在获得利润的可能。“获利”可以作为判别一个行为主体是否是商业行为。在确定侵权行为成立及应承担侵权责任前提下,可作为侵权危害程度、侵权者的主观恶意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大小的考虑依据,但不能作为确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并承担责任的依据。C的运营获利,与侵权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49,案例分析(利益平衡),权利人利益、公共利益和技术发展平衡点的确定应该在不牺牲权利人利益的前提下为技术进步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免责的做法,与传统民法中的归责原则是有冲突的。传统民法的归责原则中,技术上不能够实现停止侵权和因成本过高而不能够实现的情况,是不能成为确定其是否承担责任考虑的依据的。但这恰恰是知识产权制度中需要平衡的一种利益。法律的精神是不能牺牲大的利益去保护小的利益,或者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去保护少数人的利益,除非在这两者之上有更高层面的利益或价值存在。,50,案例分析,从本案的现实运作效果来看,C只能算是一个不能完全履行全部职能的ISP,因此C实质上是介于ISP和IAP之间但更接近于IAP的角色。基于上述原因,C在向公众和网络公司提供基础设备服务的行为,不能成为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依据。 就不同的行为而言,ICP、ISP和IAP的区分是不固定的,同一主体在此行为中可能是ICP,在彼行为中则可能是ISP。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决定了三者的身份是不固定的。,51,案例分析,在本案的处理中,法官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作出判决的。判决书正文中写道: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如责令提供基础设备的服务商停止相关服务,则对社会公众利益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都是无益的。而责令侵权信息的提供者网易公司(B)立即停止发布涉案侵权信息,足以制止侵权行为的继续。因此,北京移动公司(C)和行为不构成对歌曲作者著作权的侵害,原告对该公司的诉讼请求,本院不支持。,52,专题三 电子证据问题,网络知识产权案件在证据方面的一个特点是电子形式的证据较多,即电子证据的形式。实践中,常有一些计算机软件、BBS记录、QQ聊天记录、计算机网页、电子邮件等作为证据提交法院。由于数字化技术的特点,数字化信息是不容易被人所感知的,所以当事人及法院难以直接对有关电子证据进行判别。加上互联网上的网页、BBS记录、QQ聊天记录等又存在易变性、不稳定性和易消失性,有关电子证据作为证据使用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53,当事人的电子证据,当事人自己提供的电子证据,能否作为有效证据被法院采信呢?这要从证据所证明的事实来判断。例如当事人用电子证据举证自己是某个网页的权利人,如果没有其他人对此提出异议,则该证据可被采信。 当事人用电子证据举证,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该证据的真实性、客观性、时间性的特征,此时必然会面临使用什么手段固定证据(取证)的问题,同时该证据也将面临其他当事人对其各方面有效性的质证。,54,电子证据的取证,实践中一般为了使电子证据有效,可采用两种方式取证:一是法院勘验,二是公证保全。 对于相对稳定的证据,如权利人自己将作品挂到网上等,采取勘验的方法比较合适。勘验笔录是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一种证据形式,但尚未起诉的案件,或时间性要求较高的案件,不太适宜使用本方式。 对于侵权类证据采用公证保全较为合适,因为侵权人一旦意识到可能被追究责任,往往会主动删除涉嫌侵权信息,公证保全的及时性能避免相关证据的消失。,55,电子证据的真实性问题,有人主张电子证据必须同其他证据结合在一起才能证明案件事实,否则单凭电子证据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这是较为极端的观点。 民诉法规定证据只要查证属实、和案件有关、且来源合法,就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并未规定什么形式的证据不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所以查证属实是电子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前提,只要查证属实,且符合关联性、合法性要件,电子证据也可以单独、直接用于认定案件事实。,56,电子证据采集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在认定电子证据的真实性时,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电子证据的形成过程、存储过程、传送过程、收集过程以及证据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等方面加以认定,在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使所谓的证据成为“伪证”。 电子证据的采集中,应采用合法的方式进行取证,包括技术应用方面的合法。取证过程中的操作应符合技术操作规范,且各个操作步骤与取得的结果有关联性。最好能够将操作过程记录下来。,57,案例介绍(4),B原是A公司的副总经理,参加了AXX产品的开发工作。B在A 工作期间,A曾经为B设置了一个由公司服务器控制的电子邮箱,该邮箱只能在公司范围内使用,且与邮件相关的信息均记录和保存在服务器中。2008年9月30日,B从A公司辞职。 C是一家与A业务性质相同的企业,A发现C公司的产品中,使用了AXX中的技术秘密信息。但苦于无证据证明C有侵犯自己技术秘密的行为,A无法采取法律方式进行维权。,58,案情介绍,后来,负责A公司服务器管理工作的员工发现,B在2008年6月16日曾经向自己在163的邮箱发送过一封标题为“AXX”的邮件。通过查看服务器的日志和邮件的内容,发现B发送邮件的附件是AXX资料。2008年6月18日,B的公司邮箱收到了一封发自于邮箱服务器是C公司的邮件。这是一封对B的163邮箱曾发邮件的回复、并且同时将该邮件抄送给B的公司邮箱的邮件。经A查证,给B发邮件的是C公司的副总经理李某。,59,案情介绍,李某在其回复邮件中称,感谢B发送的资料,承诺对B的保密要求,同时还就AXX资料中第X页和第Y页中具体的两个技术问题向B进行咨询。邮件正文最后署名是李某。 A在发现此情况后,将服务器中所显示的信息通过公证方式进行取证,同时向公安局经济侦察支队报了案,称B、C及李某侵犯了A的商业秘密。,60,案情介绍,B辩称,其本人是公司中有资格接触和使用AXX资料的人员,将AXX资料发送到自己的163邮箱,是因为在家里工作时需要使用。A没有证据证明自己将AXX资料发送给了C公司的李某。 C公司的李某辩称,A没有证据证明B曾经通过邮箱给自己发送过AXX资料;A没有证据证明给B回复邮件的邮箱是自己的。另外A公司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知道AXX资料属于A公司的秘密资料。,61,案情介绍,A认为,A与B曾签订过相关的保密协议,协议规定公司的秘密资料是不能通过邮件发送的。虽然B作为公司的副总经理有资格接触和使用AXX,但B通过公司邮箱将AXX资料发送到个人的163邮箱,是违反规定的。 2008年6月18日B的公司邮箱收到C公司李某邮件“Re转发AXX” ,实际上是C公司李某在收到B的163邮箱转发B的公司邮箱的邮件“转发AXX” 后的回复、同时将该邮件抄送给B的公司邮箱的结果。,62,案情介绍,A之所以认为B是通过其个人的163邮箱将AXX资料发送给了C公司的李某,是因为在李某回复邮件的正文的前面,有B的163邮箱当时发送邮件的全文。B在邮件中称“附件是A的AXX资料,请务必妥善保管,并保密”。 向C公司李某邮箱发送AXX资料的163邮箱地址,与B到A工作时填写的有关表格中的邮箱地址相一致。因此A认定B将AXX资料通过B的163邮箱发送给了C。,63,案情介绍,A认为,从2008年6月18日B的公司邮箱收到的邮件信息来看,这是一个属于C公司服务器的邮箱,邮箱地址与C公司广告中登载的李某的邮箱地址相一致。从邮件的标题“Re转发AXX“可以看出,这是李某收到B的163邮箱转发B的公司邮箱的邮件“转发AXX” 后的回复。 在AXX资料中,标有A公司的名称等信息,并且还有“秘密”的标记。作为与A业务性质相同的企业及相关人员,C和李某应该知道这些是属于A的秘密信息。,64,法院审理情况,法院审理认为:A的商业秘密信息,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A在与员工签订的保密协议中禁止将公司的秘密资料通过邮件发送的规定,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 用户邮箱一经在网络上注册,就是全球唯一的,一般该邮箱与该邮箱的用户有特定的关系。从A公司服务器中的信息可得知,2008年6月16日B曾经向自己的163邮箱发过一封标题为“AXX”的邮件,通过查看服务器的日志和邮件的内容,发现B发送的邮件附件,是AXX的有关秘密信息资料。B的行为违反了B与A签订的保密协议的规定。,65,法院审理情况,从A公司服务器中信息可得知, 2008年6月18日,B的公司邮箱收到了一封抄送的标题为“Re转发AXX ” 的邮件。从邮件标题和相关信息的显示来看,这是一个发自于隶属C公司邮箱服务器的用户邮件。该邮件符合回复163邮箱电子邮件格式的形式。在该邮件上显示的原发件邮箱地址,与B到A公司工作时填写的有关表格中的邮箱地址相一致。可以认定,B的163邮箱曾发过一封邮件到地址是C公司邮箱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