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二讲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1页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二讲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2页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二讲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3页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二讲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4页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二讲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知识主干系统联网理基础建网络回扣关键知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高考必背记一记1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同化量摄入量。(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范围是生物个体之间、种群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2记住能量流动的“四三二”(1)4个去向: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暂时未被利用。(2)3个关系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3)2个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三三四”(1)三个层面: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三种价值直接价值: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潜在价值: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3)四类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易混易错判一判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叙述的正误(1)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2016全国卷)()(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2016全国卷)()(3)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2016全国卷)()(4)其他生物迁入会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2016全国卷)()(5)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015江苏卷)()(6)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2014江苏卷)()2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环境保护叙述的正误(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2017江苏卷)()(2)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2016全国卷)()(3)“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2016全国卷)()(4)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017江苏卷)()(5)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2015全国卷)()(6)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015全国卷)()高频考点融会贯通析考点做题组攻破热点难点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6页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真题试做明考向1(2016高考全国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故A项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故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故C项正确。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高考全国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答案:B3(2018高考全国卷)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通常植物根系对NO的吸收是通过_运输完成的。解析:(1)蚯蚓为分解者,通过分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获得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保障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时,需考虑生活垃圾的性质(是有机垃圾还是无机垃圾)、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和水分等。(3)植物根细胞对无机盐离子如NO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4(2016高考全国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融会贯通析考点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及营养结构(1)(2)关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1)生产者能量流动分析(2)消费者能量流动分析3记住碳循环的过程(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4图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方法技巧会应用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为消费者。(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腐生型”,凡腐生型生物均属分解者。2.能量流动类试题的解题要点解决能量流动试题可从来源、去路分析消费者同化量:从来源分析,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从去路分析,结合题意确定属于“两条”“三条”“四条”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两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三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四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限时情况下)。3.物质循环类试题的解题要点解答物质循环类如碳循环试题时,首先明确图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机环境,切入点是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间,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如果涉及温室效应,应当明确其是由大气中CO2的含量上升所致,再结合CO2的排放途径和CO2的吸收途径作答。巩固提升练题组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考查5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太阳能来源于地球之外,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C蘑菇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蘑菇分解腐烂变质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错误;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正确。答案:D6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腐生细菌和真菌占据了多个营养级B如果树同化的能量为100kJ,则蛇至少能获得1kJ能量C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在此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腐生细菌、真菌解析: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任一营养级,A错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如果树同化的能量为100kJ,则蛇至少能获得0.1kJ能量,B错误;图中仅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食物链(网),若表示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D错误。答案:C题组二生态系统功能的考查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做肥料的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能量流入狼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解析:使用粪便做肥料,因为粪便中的无机盐和被分解者分解其中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植物并没有获得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这只狼也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所以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满足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获得的能量越少,其数量不一定越少,如虫吃树叶,但虫的数量多于树,D错误。答案:C8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用(EFGH)/A表示D因为桑基鱼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C,A错误;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桑树同化的能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蚕的能量及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错误;蚕同化的能量为EFGH,所以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EFGH)/A,C正确;桑基鱼塘动植物种类少,稳定性较低,离不开人的作用,D错误。答案:C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真题试做明考向1(2017高考海南卷)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解析:作物乙是植物,害虫A是动物,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2(2017高考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酸雨对樟树和楝树树苗株高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酸雨对楝树株高影响(抑制生长)明显,对樟树影响不大,A正确;从该实验结果不能确定酸雨对樟树及楝树种群密度、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B、C、D错误。答案:A3(2016高考全国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不能改变它,故A项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故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故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答案:B4(2018高考全国卷)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分解者通过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解析:(1)猎物和捕食者通过捕食活动相互影响,自然选择有利于猎物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也有利于捕食者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是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分解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融会贯通析考点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1)明确生态系统四个概念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解读2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归纳3牢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4据“地点”或“手段”快速确认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在被保护对象“原生存地”进行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就地保护。(2)将被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予以保护易地保护。方法技巧会应用1两种稳定性的“关键词”(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与物种丰富度、结构复杂化程度呈正相关。(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高低呈负相关,但有些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如荒漠生态系统。(3)在遭到“同等程度”破坏时,抵抗力稳定性强者恢复力稳定性高。2.巧辨三类水体污染(1)无机污染富营养化,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后果为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缺氧、水生生物死亡。(2)有机污染由生活污水排放等导致水体中有机物增加,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发黑、发臭。(3)重金属或农药污染重金属或农药沿食物链富集,导致较高营养级生物中毒较严重。巩固提升练题组题组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调节机制的考查5(2018河北唐山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慢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A正确;与沙漠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群落物种丰富度高,抵抗力稳定性强,因而在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快,B错误;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危及当地物种,降低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答案:A6(2018海南海口模拟)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解析:人工建造湿地时,需合理搭配植物,以便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正确;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加快物质循环,因而为分解者,C正确;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同时还应考虑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不能超过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答案:D题组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考查7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提高被保护生物种群的K值B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锐减C易地保护能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有效改善被保护生物的生存条件,从而提高被保护生物种群的K值,A正确;引入的外来物种,若不适应引入地的环境条件,而且若有天敌制约其生长,则一般不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锐减,B错误;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植物园或动物园等地进行专门保护,易地保护能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一般是指它的生态功能,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答案:B8雾霾天气常常笼罩京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解析: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B错误。答案:B课堂加固训练练模拟做典题提高解题能力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1下列关于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一个食物网B食物网仅表达了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C食物网中包含的生物种类是不会改变的D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无关解析: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因此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一个食物网,A正确;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食物网不能表达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B错误;食物网中包含的生物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物进化历程中是可以发生改变的,C错误;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而言,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就越强,D错误。答案:A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答案:C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B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C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D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除来源于生物外,还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如光照等,A正确;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分解者和消费者利用,B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能量必然大于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正确;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并不一定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所以增加某种生物数量并不一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答案:D4(2018高考全国卷)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一点即可)。(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较少,所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环境中的植食性动物有驱赶作用,这种作用是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原因可能是其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导致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或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从而减轻了野猪对该地区农作物的破坏。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5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食物链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同化量463XY呼吸作用消耗9624.53.8未被利用29229.33.1分解者分解122.10.2(1)湖泊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应包括该生态系统中的_。(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_,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分析表中的数据,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两部分。(4)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湖泊具有_。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植物同化量植物呼吸量(46396)103kJ3.67105kJ。分析表中的数据,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植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X(4639629212)10363103(kJ),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初级消费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Y(6324.529.32.1)103kJ7.1103(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Y/X100%7.1/63100%11.27%。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两部分。(4)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1)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或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3)3.6710511.27%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4)抵抗力稳定性限时规范训练练思维练规范练就考场满分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151页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B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C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D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也可以来自化能自养生物的化学能,A错误;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C错误;防治稻田害虫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能使能量较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错误。答案:B2(2018湖北武汉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解析: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导致温室效应,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D正确。答案:A3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其根本原因在于()A受到较多的人为干扰B生物种类比较单一C土地中积累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D非生物因素常常不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一般来说,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稳定性就高,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单一,其稳定性低,B正确。答案:B4(2017高考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生态工程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物种的多样性,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化。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D符合题意。答案:D5切叶蚁切割收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由切叶蚁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可知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A正确;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留下的“气味”,可在同种的不同个体间传递信息,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互利共生为种间关系,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属于同一种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种内互助关系,C错误;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正确。答案:C62017年4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脊热液区新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曾经认为是生命禁区的地方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奇异生物,包括海葵、海蟹、管虫、蠕虫及类似硝化细菌的硫化细菌、嗜热古细菌等许多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海底黑烟囱”对于人类研究生命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B“海底黑烟囱”处生存的生物(AT)/(GC)较陆地上多数生物要小C“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固定的热能D从“海底黑烟囱”的微生物中可分离出耐高温的酶解析:“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曾经认为是生命禁区的地方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奇异生物,所以“海底黑烟囱”对于人类研究生命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A正确;“海底黑烟囱”处生存的生物热稳定性较高,所以其DNA中G与C的碱基对的比值较大,B正确;“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固定的化学能,C错误;“海底黑烟囱”的微生物耐高温,因而其体内可分离出耐高温的酶,D正确。答案:C7下图表示三种可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生物(营养级不同)在某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B若物种甲表示绿藻,它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温度的原因C物种乙的数量突然增加,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也会增加D若物种丙表示肉食性鱼,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解析: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低的生物个体数量越多,根据图示分析可知,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A正确;绿藻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光照的原因,B错误;物种乙的数量突然增加,即丙的食物增多,所以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也会增加,C正确;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D正确。答案:B8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A地点3附近好氧型微生物活动旺盛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解析:地点3溶氧量最少,说明好氧型微生物活动旺盛,A正确;水中溶氧量从地点2减少,说明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故B正确;地点3溶解氧减少主要是由于水中有机物较多,好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增多引起的,C错误;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即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答案:C9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类型的不同生态系统,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稳定性发生明显波动后,再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C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D甲为森林生态系统,乙为草原生态系统解析: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据此分析坐标图,可找出随时间(横轴)推移,甲、乙两条曲线的变化情况,甲偏离稳态的幅度大,表明抵抗力稳定性差,乙恢复稳态所需时间长,表明恢复力稳定性弱,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应强于草原生态系统,故只有C选项正确。答案:C10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从图示看出W1为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D1为流入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为(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答案:C1120世纪80年代初,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大多数河流后,河水仍能保持清澈,但随着污水排放增多,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学生科技实践小组在某河流上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保持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发生水华现象最严重的是2号监测点C测定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研究D可以利用捕食关系治理河流水华现象解析:河流受到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分析图中物质含量相对值可知,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该监测点氨氮量最高,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大,溶氧量最低,B正确;研究藻类的种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错误;可以通过在水体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治理水华现象,植食性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2我国90%以上的水域污染是水体中的N、P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造成的。在这里人们时常采用生态浮床法,以漂浮材料为载体,将高等水生植物栽植到载体中,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回答下列问题:(1)水中N、P元素含量过高,可能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藻类大量繁殖后,最终会导致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该变化过程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演替。(2)水中N、P元素含量过高,通过水体自身的净化作用难以消除N、P的影响,表明此时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遭到破坏,而难以自动修复。(3)在水域生态系统中,N、P等元素在_之间进行循环流动。在利用生态浮床治理时,为防止浮床植物中富集的N、P重新进入水体,可采取的措施是_。解析:(1)藻类是自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藻类大量繁殖后,最终会导致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该变化过程属于群落演替。(2)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水中N、P元素含量过高,通过水体自身的净化作用难以消除N、P的影响,表明此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已经遭到破坏。(3)在水域生态系统中,N、P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流动。定期收割浮床上的植物,可防止浮床植物中富集的N、P重新进入水体。答案:(1)生产者属于(2)恢复力(3)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定期收割浮床上的植物(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3消费者的同化量主要用于三种生命活动: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用于避免被捕食;用于繁殖后代。假设E,下图表示消费者的能量E的三种分配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消费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