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课件_1_第1页
精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课件_1_第2页
精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课件_1_第3页
精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课件_1_第4页
精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课件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病),丽水市疾控中心 蓝玉清,广州管圆线虫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其幼虫可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嗜酸性粒细胞性脊神经根脑膜炎或脑脊膜神经根炎,也可损害肺、眼睛和鼻。,广州管圆线虫是陈心陶1933 年首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 1935 年确定为新属、新种, 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1937 年M atsumoto 在台湾野鼠肺动脉内亦发现一种线虫, 将其命名为鼠血圆线虫H aem ostrongylus ratti 。1945 年D ougherty 认为鼠血圆线虫应是广州肺线虫的同种异名, 故改名为广州管圆线虫。,1945 年N om ura 和Lin首次报道台湾省1 例15 岁的男孩脑脊液中检获该虫幼虫。1946 年后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屿, 陆续发现该病病例。分布地区跨越北纬23至南纬23的热带和亚热带5。全球已报告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 000 余例, 其中我国台湾省占300 余例。过去, 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 直至1996 年才报道4 例确诊病例。近8 年来, 我国大陆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 且在部分地区引起爆发。,1997 年10月, 温洲市首次发生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并引起该病爆发, 105 人因食凉拌“辣味螺肉”造成47 人发病, 罹患率44.8% ; 而未吃螺肉者77 人, 则无人发病。,2002 年8 月26 日, 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 8 名1113 岁的学生, 在本村水沟内捞取100余只福寿螺, 敲碎后, 取510 只头部组织串起烧烤吃, 全部发病。,2002 年10 月9 日, 福州市某单位职工20 人在某酒楼聚餐食用“爆炒美国蜗牛肉”, 2 d 后13人开始发病。,今年从月日始,北京首次发生群体性广州管圆线虫病以来,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共接到临床诊断报告例病例,其中重症病例例,无一例死亡,已经治愈出院例。在对名临床住院病例进行了病学个案调查中发现,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青壮年,到岁例、到岁例、到岁例,而且均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螺肉的就餐史。,生活史,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雌虫长约30mm,宽约0.5mm;雄虫长约20mm,宽约0.3mm),也可见于右心。雌虫产卵(椭圆形,75m40m)于血流中。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动脉血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呼吸道沿气管上行到达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第一期幼虫,不耐干燥,但在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存活3周。当第一期幼虫被软体动物吞食或主动钻入其体内而感染,1周后蜕皮变成第二期幼虫,再经2周后蜕皮成第三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当鼠吞食含感染期幼虫的软体动物或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幼虫在鼠胃内蜕鞘,并进入肠壁小血管,经肝或淋巴、胸导管被带至右心,再经肺部血管至左心,由此达身体各部器官。但多数幼虫均沿颈动脉到达脑部,穿破血管在脑组织表面窜行。,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的移行、发育大致上与在鼠类相同。幼虫通常留在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其中完成发育至第4期幼虫或童虫,也可寄生于眼部。在人体极少发育成成虫。,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鼠类是适宜终宿主,人是非正常宿主。被寄生的老鼠体质差,常见背部后端脱毛;被捕捉后常能听到呼吸急促、哮喘。解剖可见鼠单侧肺部豆腐渣样坏死,剖开后可见集束(由鼠肺动脉包裹)的成虫,一般由1至10条雌虫和一条雄虫组成(雌虫是变数而雄虫不变)。,广州管圆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 线虫纲, 圆线虫目, 后圆线虫科, 后圆线虫亚科, 管圆线虫属。(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五阶元分类),发病机理,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为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幼虫分布以大脑最多,次为小脑,再次为间脑和脑干、脊髓,最少是脑室。幼虫移行以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炎症反应有3个特点:(1)脑血管扩张,尤以蛛网膜下腔的静脉为甚,有时出现栓塞损伤;(2)虫体周围常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或脓肿;(3)在死虫周围有单核细胞及巨细胞浸集,在损伤之间还有淋巴细胞、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临床表现,广州管圆线虫病最短的潜伏期为1天,最长可达36天,一般为10到16天。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颈强、发热、恶心、呕吐、感觉异常(游移性皮肤触摸痛)、下肢无力、肌肉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脑脊液压力增高等。临床表现特点为急性起病;头痛和/或游移性躯干四肢皮肤触摸痛突出;脑膜刺激征缺如或轻微;可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根受累;血液或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虫体抗体阳性;多数病程较短(自限,但虫体常时间存活),后遗症轻微。但严重者会引起死亡。,试验室检测,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成浑浊或乳白色,白细胞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还可从中捡获虫体。 常用的免疫学检查包括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传染源,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染源为数十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犬类、猫类与食虫类,以鼠类为多见。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主要是蜗牛类,如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各地的检测结果不尽相同,如玛瑙螺的感染率从1%到95%,一般来讲,玛瑙螺的感染率低于福寿螺的感染率。一只福寿螺内含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最多达13000多条。蛙、蟾蜍、淡水虾、蟹和猪等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转续宿主。,传播途径,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半生吃或生吃含感染期幼虫的螺、淡水虾、蟾蜍及蛙等,喝经过幼虫污染的生水,都有可能感染该病,而目前发现的病例主要是吃过福寿螺的人群。因此,不吃生或半生的中间宿主(螺、蜗牛、蛙等)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此外还应注意不吃生菜、不喝生水、不在疫区戏水或水中徒手作业。,宿主的类别(寄生虫知识复习),寄生虫完成生活史过程,有的只需要一个宿主,有的需要两个以上宿主。,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有两个以上中间宿主,可按寄生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等,例如某些种类淡水螺和淡水鱼分别是华支睾吸虫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例如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3储蓄宿主(也称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例如,血吸虫成虫可寄生于人和牛,牛即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4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或transport 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卫氏并殖吸虫的童虫,进入非正常宿主野猪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可长期保持童虫状态,若犬吞食含有此童虫的野猪肉,则童虫可在犬体内发育为成虫。野猪就是该虫的转续宿主。,广州管圆线虫宿主,终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此外还有白腹巨鼠、黄毛鼠和屋顶鼠等。感染率最高是褐家鼠。老鼠密度越高,螺感染幼虫率越高,同样,螺密度越高,老鼠感染率也越高。,常见的中间宿主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和蛞蝓,此外还有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和方形环棱螺。以福寿螺为主。,转续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蜗牛、鱼、虾和蟹等。,人因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动物实验提示,第3期幼虫可经皮肤主动侵入宿主。由于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故在人体内幼虫通常滞留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在肺血管完成其发育。但如果幼虫进入肺似也可完成发育。虫体一般停留在第4期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近年有报道在一名2岁婴幼儿死亡病例尸解时见到肺部有成虫,广州管圆线虫病症状特征,“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高)、“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症状出现概率,主要症状头痛(91.5%),躯体疼痛(93.6%),有游走性疼痛(70.2%),皮肤触摸痛(63.8%),低中度发热(53.2%),高热(4.3%)。此外,还有鼻部、眼部或肺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报道。近年国内有报道2岁以下婴幼儿感染,症状比成人更严重,易造成误诊、误治和延误救治时机而死亡。,福寿螺的来历,福寿螺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生物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特意从国外引进的,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已成为重要的入侵有害生物之一。,福寿螺(Amazonian smail;Ampullaria gigas spix)又名耳萝卜螺、大瓶螺、苹果螺,是一种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分类上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瓶螺科。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80年代又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并开始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口味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并很快定殖下来。,广州管圆线虫主要寄生在福寿螺肺、螺头肌肉内,最多可达万余条,而且可在排气、排水过程中同时排出幼虫。我们丽水市福寿螺感染3期幼虫感染率为45.5%,温州水田里和河中福寿螺密度比我市高,且第3期幼虫感染率高达69.4%,丽水市鼠体感染情况(1999),市区:调查125只,无感染;干下村:调查165只,感染58只,感染率35.15;新合调查86只,感染18只,感染率20.93;吴口调查114只,感染9只,感染率7.89;高低级村调查54只,无感染。我市只有褐家鼠被感染。,诊断标准,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中枢神经系统停留时间较长,对脑和脊髓刺激,引起炎症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或脑膜脑炎(简称“酸脑”),主要表现为急性头痛、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亦可引起死亡。个别幼虫还侵犯眼部、鼻部和肺脏。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下列几个方面诊断:,流行病学史:多有生吃或半生吃螺的经历; 症状和体征: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免疫诊断:用ELISA(酶标)或IFAT(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原或抗体阳性。ELISA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是目前较常用辅助诊断方法; 脑脊液中找到幼虫或发育期的成虫是确诊的依据,但一般检出率不高,预 防,该病重在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防止病从口入,不要吃生或半生的螺类及转续宿主蛙类、鱼、河虾、蟹等,不吃生菜,不喝生水。 灭鼠以控制传染源。 加工淡水螺时防止幼虫污染厨具或食物。 动物实验提示幼虫可经皮肤侵入机体,因此应防止在加工螺类过程中受到感染。,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 过去认为无特效药, 通过药物筛选和临床试验, 阿苯哒唑和甲苯哒唑疗效较好, 剂量为20 m g/kg, 3 次/d, 69 d 疗程, 曾治愈30 余例患者或疑似病例,疗效较好。,北京首发病例分析,首发病例为一名34岁男性干部,5月22日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过凉拌螺肉。 5月30日感觉双肩疼痛,颈部僵硬,自觉受凉未治疗,随后出现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凉风后加重 。,同一天进餐的同事也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