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为何“高烧不退”.doc_第1页
公务员考试为何“高烧不退”.doc_第2页
公务员考试为何“高烧不退”.doc_第3页
公务员考试为何“高烧不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务员考试为何“高烧不退” 报考公务员是近两年来人才市场的一大热门,今年,这种态势更为明显。据人事部11月1日公布的数字显示,在此前10天的报名时间里,共有36.02万人通过互联网报考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7900个公务员职位,创下历史之最。 空前火爆 比差巨大 据人事部11月1日公布的数字显示,在10天的报名时间里,共有360240人通过互联网报考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其中181488人通过了招考部门的审核,报名人数与合格人数都是历年最多的。而这次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112个部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只有约7900个职位面向社会招考,报考与实际招聘的比例高达45人选1。而有些吃香部门考录比例甚至达到了140:1,这意味着以公开、公平和公正为原则的公务员考试将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 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竞争如此激烈,地方上也丝毫不逊色。记者从北京市人事局获悉,600个公务员招聘岗位总共吸引了上万人前来赶考。在此之前,沈阳市的报名工作也是盛况空前。10月28日,沈阳人才市场大门前,报名参加沈阳市公务员考试的人员在一个多小时便达到2000多人,一度造成现场秩序的混乱,就连公安人员到场也难以维持秩序,后来不得不暂停当天的报名工作。 除了报考人数多之外,今年的公务员报考还承续了去年报考时就具备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时报考人才的层次比较高,应届和往届本科生多,还有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和海外留学人员。据说,今年9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博士公务员,198名报考者竞争10个职位,公务员职位的人气之旺由此可见一斑。 为何高烧不退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前些年人们称呼高等教育考试的场景,这一幕又出现在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现场。是什么让这种惊人相似的一幕重复出现呢?想一想最近几年来严峻的 就业形势,再看一看报考者的心态,就不难发现,导致这种报考高烧的主客观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类。 其一,就业难让学子们不惜余力地挤上靠公务员的独木桥。从报考人员年龄结构看,应届毕业生是近两年来公务员报考中的一道风景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80万,比今年增加50万人。公务员招考当然给这些大学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从今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招考对象来看,主要就是针对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4年优秀应届毕业生。 一年胜于一年的高考扩招、研究生、博士生扩招使得在同一时间里寻找工作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大批毕业生涌向社会、涌向就业场,为了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职位,有时也顾不上究竟有多少竞争对手了。 公务员考试受在就业难压力下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青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有时间差优势,每到择业时间,公务员考试是较早进行的,因此很多应届毕业生不愿意放弃机会,把报考公务员作为择业途中的第一选择。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就算是暂时撇开公务员职位本身的种种优势来看,它仅仅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也是很受欢迎的。由于它在报考时间和条件上不同其他的就业方式发生冲突,而且本身又有吸纳就业人口的作用,那怕是把它当作一种后备选项也会有许多人跃跃欲试。 其二,除了吸纳一部分就业人口的作用之外,公务员本身还有许多吸引人的优势,它决不仅仅是一种后备选项。近年来国家对公务员工作的日益重视,数次为公务员加薪,人均增加180元,还将在年底发双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正在积极筹划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以解决国家公务员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的大额医疗费用和个人账户用完后个人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公务员除了工作体面,清闲,福利好,工资高,非工资收入多和便于编织人际关系网等种种好处,无疑让公务员职业平添了几分魅力。再一点,全球经济放缓,各大企业纷纷裁员,国内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就业形势越来越差,考上公务员,无疑是捧上了一个铁饭碗。 除了应届毕业生对报考公务员趋之若鹜之外,很多的社会在职人员也对此很有热情。已报考北京市地税局的王先生说,他以前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单位不错,收入也不错,但工作压力太大。而公务员工作稳定,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也还行,社会地位也是令人羡慕的。 其三,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读书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 公务员考试可以算得上恩科取仕的现代翻版,我国的开科取仕始于隋朝,兴于唐朝,至宋元明清一直连绵不断。有1500年的历史了。古时的恩科考试有没有资格审查,我们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很明白的,即职业、年龄要求很低。社会上什么阶层什么年龄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士农工商只要想走作官这条路,除了参加国家举办的考试以外,别无他途。(一个王朝到末期时另当别论)。由于注意从全社会网络精英人物参与政治统治,所以封建王朝能保持较长时间的长治久安。 在古代,中国人读书、求知,历来都有着世俗化、功利化的目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大抵是因为读书为通向步步高升的仕途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考取功名,为君王效命,为人臣,光耀门楣,从此过上拥有黄金屋颜如玉的生活。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终其一生的梦想,也是支持其终生奋斗的动力。 政治权力的魅力和读书、考试为获得政治权力提供的可能性和种种便利条件,使得古今中国的读书人拥有了相似的心态和相似的行为,并使得这种心态和行为代代相传。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通过读书求学而谋取较好的职务、职位,进而获取较丰厚的经济收益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从公务员报考45人打破头争抢一职位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进入公务员队伍对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务员队伍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人才队伍中佼佼者。他们处于国家权力中心,无论是接触的人还是处理到的事,无时无刻不表现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正好让大学生们有了施展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舞台,而这个舞台上每一个演出者都将受到关注。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小刘说:考上公务员,就意味着以后有可能当上领导干部,这对于个人的前途来说是很不错的。 高烧后的隐忧 中央国家机关呈现逆淘汰,大量35岁以下的高学历人才流失。两股高学历的人流-一股热心的竞争上岗者,一股心灰意冷的辞职下岗者-使中央国家机关用人呈现出一种围城的倾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是复杂的,例如横向薪酬结构不合理、机关内部整体环境不善、市场经济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等。但还有一个原由也同样需要我们重视,那便是,很多人在最初报考时的动机也早已先在地决定了他们日后的离开。 如果不是出于对机关工作的喜爱或基本的适应性,而是出于一种权宜之计:工作不好找,先找个稳定的地方呆着,以后再说。那么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机关中的种种不良作风,例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级森严或者无用武之地等原因足以让他们离开,另择贤主而事。 如果是出于仕途的考虑而报考公务员,那么他们变动工作的几率同样是不低的。权力无疑是迷人的,但走向权力的道路却也常常使得很多古今读书人感到艰辛、压抑甚至是绝望。高素质、有抱负的人总会有着自身的职业设计,也会据此制定一个用以探测人生脚步深浅的评价标准。当他们报着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心态而跨入公务员这一门槛时,履新高的时间是否足够节约将成为其衡量职业和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其他的充其量只能是陪衬品。如果这一占主要权重的指标没有得以实现,别的诸多原本可以被美丽愿景所掩盖的抱怨和不平便会难以阻挡的共同发作,此时离开这个伤心地便也成为了一种很自然的选择。 人才在机关进进出出,客观上对国家和人才都不是坏事,但对于机关管理、行政效率来说却多有弊端:逆淘汰不仅使单位失去了必要的人才,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固有的保守观念。 在对公务员报考者进行报考心态调查的时候,我们很悲哀地发现:几乎所有的报考者都是从就业难、公务员稳定、有政治前途等因素来决定报考公务员的,连该职务与本人的性格相符、专业对口、可以发挥个人某项才能等答案也不太听得到,那么我们也几乎可以断定:为人民服务,甘做人民公仆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了一种乌托邦。 在这种情况下,报考公务员者自身目的的利己性和这种职业所要求的利他性之间的矛盾恐怕就只有期待法律来协调了。可喜的是,近几年来,给公务员立法呼声日高,而立法实践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我们有理由期待并相信当改革、法制和监督有效地三管齐下的时候,会有一批作风朴实,诚恳塌实的人民公仆出现的,不管他们主观上愿不愿意这样做。博士从政 “学而优则仕” 中宣部时事报告:郑州市政府从去年开始大量引进博士,使博士从政再度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此事很容易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联系起来,故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各持所据,各抒己见。 从资源配置和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博士从政跨越了学界和政界两个社会领域,做博士和做官是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职业分工对从业者素质能力的要求不同,游戏规则不同,选择与评价标准也不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就是按不同的标准而言的。所以,在没有搞清楚这些“不同”之前,还不能匆忙对博士从政叫好或者喊“下课”。 博士,首先是学术界的评价标准,是对一个人的理论知识积累、学术研究水平的认可。一个合格的博士,一定是符合学界规范的人才。“官场”对公务员的评价标准是政绩,在形式上的表现是行政职别,如中国的省长、市长、县长,部长、司长、处长等。就博士的学术基础而言,当然最合适的职业是学术界,是教学、研究、咨询等机构。但这并不能排除政府、工商业的一些职位对博士的需求。如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长官,教育局长、教育厅长直至教育部长,就需要由教育专家来担任;原子能、水利工程等职能部门的首脑也需要有相应的专家出任。政府很多职能部门需要博士和专家,但县长、市长等就不一定需要专家来担任。“千里马犁地不如牛,拉磨不如驴”的说法也是就不同标准而言的,关键是不能混淆不同职业分工中的评价标准,不能简单思维为:博士就等于素质高的官员;素质高的官员就必须是博士。 具体评价博士从政还得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官场”不能为维持旧有的秩序而将博士排斥在门外。就实际情况看,在现代知识社会,政府公务员一般的知识标准应具备大学本科水平,并且其在整个公务员队伍中的比例至少要超过60%。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确实较低,需要进入一些高素质的知识型公务员。中国党政干部队伍从军人出身的工农干部到知识化、专业化,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担任领导,是一个进步。现在以经济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人正在作为梯队成长起来,即将走向前台。以后的趋势应该是以有法律背景的人走向更高层的岗位为主体,这是现代政治、行政、公共管理、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法治国家要求公务员的法律理念及法治性格更有甚于职业技能。近200年来,尤其是二战以后,法律家、法律教授或从法学院毕业的人逐渐成长为政治家,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和法治发展的一种重要潮流和趋势。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博士从政的进步意义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以法学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博士从政是符合发展方向的。 另一方面,过分推崇学历,以“素质高的官员就必须是博士”来评价官员,就会为政府官员捞取学位光环推波助澜,或者作为一种信息导向,间接导致社会上假文凭泛滥。学位是严肃的学术评价尺度,但目前人文社会学界的学位已经成为一些政府官员追逐的一个资本。以钱来买学位、以权来换学位,使得一些官员(也包括一些商人、大款)一节课也不上,一本书也不读,就能轻松地拿到学位。这不仅对那些“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博士不公平,亵渎了学术的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也使得很稀缺的教育资源成为一些官员的装饰,成为权力腐败和学术腐败的渊薮。 博士从政其实并没有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任何评价需要建立在实践的结果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警惕出现这几种情况:一是“博士从政”不能成为一些政府官员捞取政绩的手段,甚至于哗众取宠。就目前的制度环境而言,有些地方并不完全具备博士施展才干的空间,博士进入政界后,并不一定都能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如果不改善制度环境,“博士从政”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博士们甚至有成为“花瓶”之虞,成为某些领导“作秀”的道具。 其二,博士从政不能搞成“学而优则仕”的翻版,将社会精英过分集中在政府。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精英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创造价值、在学术界从事学术研究,而“常人”在官场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