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铝及其植物效应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土壤中的铝及其植物效应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土壤中的铝及其植物效应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小芳等:土壤中的铝及其植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239土壤中的铝及其植物效应的研究进展应小芳,刘 鹏*,徐根娣浙江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摘要:概述了铝的性质,土壤中铝的存在形式、铝的流失、铝毒与酸雨的关系,植物对铝的吸收,铝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以及植物对铝毒胁迫的反应,为进一步开展铝及其植物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信息。关键词:土壤;铝;酸雨;植物效应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2-0237-03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而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中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森林大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1980年,Ulrich B对全球森林衰退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全球森林衰退与土壤的酸化程度和铝含量密切相关,并于1983年提出了“酸雨土壤酸化铝释放森林衰退”的铝毒假说。自此,各国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领域研究铝元素以及植物对它的反应。至今为止,人们在铝元素的土壤科学、环境化学、地理分布、营养生理学和毒害的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简要地介绍了土壤中铝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植物对铝毒胁迫的反应,以期为今后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1 铝的基本性质铝是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在地壳和土壤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约占地壳总量的7.1%。在自然界中,铝通常以难溶性的硅酸盐或氧化铝的形式存在于一系列含铝矿物中,诸如长石、云母、氯泥石、蒙脱石、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等;其他的铝则以各种化学形态存在,如水溶性铝、交换性铝(A1)、活性羟基铝(A2)和有机络合态铝(A3)等1, 2。通常认为水溶性铝是植物重要的生长限制因子3,交换性铝的活性最大,Al3+则有较强的电荷,离子半径很小,仅为0.051 nm,对邻近的原子具有强极化效应,而有机络合态铝的形成则增加了铝在土壤中的移动性4,也降低了铝对生物的毒性5。一般来说,土壤交换性铝、土壤水溶性铝以及土壤溶液中的Al3+被称为土壤高活性铝,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最大,是导致植物铝中毒最主要的原因。2 铝的流失途径铝是重要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风化产物,可以通过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风化过程从矿物中释放到土壤和水体环境中6。正是这种原生和次生矿物的溶解,才使可溶性铝得以进入土壤溶液中。人为和天然酸性物质质子对含铝矿物的溶蚀作用,使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的沉积物和悬浮物解体而释放出Al3+,地表水和地下水再将Al3+带入江河湖泊,从而造成环境的酸化和污染。总的来说,铝的流失途径共有三个方面: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导致严重的三废污染,从而将大量未被利用的含铝化合物带入生态循环;酸雨及其他酸性废水反复冲刷、浸渍地表层中的铝土及其伴生矿,令铝大量溶出;酸雨及其他酸性流体腐蚀着各种铝制品,造成水体铝严重超标。铝的不断溶出使土壤中可溶性铝的含量增加,对植物的毒害增大,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3 铝毒与酸雨、土壤酸化的关系酸雨、土壤酸化与植物铝毒三者是密切相关的。酸雨是促进土壤酸化的人为因素,而铝毒与酸雨是相依相从的两大祸害。其中,酸雨使水体酸化,导致铝资源大量流失,是导致铝溶出极其重要的原因,而铝的溶出又使酸雨的危害更加严重化。丁爱芳等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酸性土壤经酸雨淋洗后,酸化加剧,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铝发生溶解,成为可溶性铝进入土壤溶液,从而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危害7。土壤淋出液中的铝含量与酸雨pH值是密切相关的。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土壤溶液中的铝淋出量逐渐增多,毒性大的Al3+占单核无机铝的比例增加,而毒性小的Al-F络合物则反而呈下降趋势8。4 植物对铝的吸收和运输外界无机养料进入植物体,往往是通过植物根系的表皮、皮层进入木质部,然后向上运输的。众所周知,植物吸收无机养料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吸收,即通过细胞膜以外区域组织的连续体质外体进入细胞内,无机离子可顺着电化势由介质溶液进入细胞内,不需要消耗能量;另一种是主动吸收,即通过细胞原生质胞间连丝连接组成的连续体共质体进入细胞内,无机离子的进入是逆着电化势的,需要消耗能量。有研究指出,玉米初生根吸收硫酸铝的最初吸收点是根冠及其根表皮外的粘质分泌物9,因而植物吸收铝也是由根系进行的10,且吸收的主要形态为Al3+,但其吸收方式至今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论。Al3+是多价阳离子,半径小,活性强,价位高,可能沿非原生质体通道进入细胞。植物对它的吸收主要是以被动吸收方式进行,并主要随质流上移至地上部分9。但一些文献报道,Al也可以利用共质体通道,生长在铝毒土壤中的植物根系,非原生质体含有大部分铝,也有部分铝进入共质体。因此,Al3+ 可通过质外体通道穿过皮层细胞,也可以利用共质体通过质膜进入中柱。我们可以推测,植物根系对铝的吸收主要是被动吸收,同时也有极少部分的铝是以主动吸收的方式进行的。5 铝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存在形态铝可以在植物体内移动,但移动性很小11。植物根系吸收的铝主要积累在根部,只有极少量的Al被转移至地上部分,茎叶中铝的含量均很少。因而,植物吸收的铝在体内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地下部分铝的含量要远远大于地上部分。高吉喜等用松苗作研究发现,松苗根部的铝含量约是地上部分的49倍,转移到地上部分的铝很少,而且,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大,根部与地上部分铝含量的比率也增大,地下部到地上部的相对转移量减小12。此外,铝在根组织内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从内向外呈增大趋势,即中柱内皮层皮层外皮层,说明根吸收的铝也没有按比例转移到中柱,大部分都积累于根的外皮层和皮层12。铝对植物的伤害不仅与进入植物体内Al的数量有关,还与Al在植物体内的活性有关9。在植物体内,铝一般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自由态,即Al位于细胞外的表面自由空间,不与细胞内的物质结合,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则相对较小;另一种是束缚态,Al进入植物细胞,与细胞内的物质结合,从而改变了细胞原有的性质而对细胞产生了毒害,这种铝对植物的危害较大。可不管外界环境中铝浓度如何变化,植物体内以这两种方式存在的铝的含量均保持一定的比例12。然而,铝在植物体内究竟具体是以何种形态来对植物产生毒害的,目前还不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6 植物对铝胁迫的反应一般而言,Al是一种非营养性元素,植物体内某些铝的形态对大多数植物具有直接的植物毒性或间接致生理障碍作用,植物即表现为铝中毒。总的来说,植物在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受铝毒胁迫最大9。由于植物吸收的铝主要分布在根内,因此铝毒症状首先表现在根系上1317,对根的伤害最为严重。Al对植物的毒性主要体现为根系周边土壤环境中的Al与根尖生长的相互作用。植物受到铝胁迫后,其主根和侧根的伸长因受到抑制而变得粗短,根呈现褐色18,根尖弯曲膨大,呈不规则的勾状,根冠脱落。整个根系缺少分支13,大小度降低,呈珊瑚状。有时,较深的铝毒会导致植物根系坏死。随着营养液中铝离子浓度的逐渐升高,植物根系的生长量逐渐降低,根系活力下降,植物体内Ca、Mg、K等元素含量下降,而Al、P的含量增加,同时根系分泌物收集液的电导率加大,特别是电解质外渗百分率及氨基酸和糖类的分泌量增加19。铝在茎和叶片上的表现症状则与植物营养缺乏症状相似,叶片小而发育不良,幼叶沿边缘卷曲,叶片易黄化、坏死,茎的生长受抑制,茎、叶和叶脉变成紫色。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铝能降低植物对钙的吸收和运输,导致缺钙症,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受铝胁迫后,植物的N、P、K等养分吸收受阻,从而使茎叶N、P、K含量降低,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籽粒产量降低20。铝还可抑制松苗对Ca、K、和Zn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并增加铝在松苗体内的含量。黄巧云等也发现在铝离子胁迫下,小麦幼苗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以及体内的碳、氮代谢均受到了明显干扰,这是铝离子对小麦毒害作用的表现19。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铝毒使植物根系活力下降,从而影响了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Fagria等则通过对水稻的研究指出,铝胁迫减小了根、冠的干重以及根系长度和株高。此外,铝毒胁迫还破坏了植物体内激素平衡,扰乱了植物体内的代谢。但铝对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有何影响,在目前尚无完整的报道。菌根是高等植物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能大大增强植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而酸雨和过高的土壤铝含量会显著地抑制菌根的形成。依赖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比供给化学氮肥的豆科植物对铝毒更敏感。铝毒对豆科作物-根瘤菌的共生作用产生不良影响表现在:影响根瘤菌的存活或生长;影响结瘤过程、根瘤功能及寄主植物的生长。虽然上述的所有因素都会受到Al的损害,但结瘤作用似乎是最敏感的,而且根侵染和根瘤形成的最初阶段比其后的发育阶段对Al毒更敏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涉及到植物对铝毒的敏感性,因为Al的毒害会减少根毛和侧根的密度,从而减少根侵染点和根瘤形成的数目。所以,当选择耐铝豆科植物时,需要考虑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作用。参考文献:1 邵宗臣,何群,王维君. 红壤中铝的形态J. 土壤学报,1998, 35(1):39-48.2 王维君. 我国南方一些酸性土壤铝存在形态的初步研究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5, 4(1):1-8.3 WRIGHT R J. 土壤铝毒与植物生长J . 孟福赐译. 土壤学进展,1992, 20 ( 2 ):29-33.4 DRISCOLL C T. Al chemistry in a forested Spodosol J. Soil Sci Soc Am J, 1985, 49 (2): 437-444.5 ALVA A K.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ot length of soybean and calculated activities of Al monomers in nutrient solution J. Soil Sci Soc Am J, 1986, 50 ( 4 ): 959-962.6 谢正苗,黄昌勇. 土壤和水体中可溶性铝硅酸盐的形成及其环境意义J. 环境科学进展,1997, 25(1):57-60.7 丁爱芳. 酸性土壤铝和盐基的迁移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1995.8 徐仁扣,季国亮. pH对酸性土壤中铝的溶出和铝离子形态分布的影响J. 土壤学报,1998, 35(2):162-170.9 顾明华,Tetsuo Hara,陆申年,等. 铝毒在不同作物上的差异及温度的影响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4, 3(2):59-65.10 HENNING S J. Aluminum toxicity in the primary meristem of wheat rootsD. Oreg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1975.11 郝鲁宁,刘厚田. 铝对水稻幼苗的生理影响J. 植物学报,1989,31(11):847-853.12 高吉喜,曹洪法. 马尾松苗体内铝离子存在方式、形态和分布J. 环境科学,1992, 13(6):69-72.13 FOY C D, DUKE J A, DEVINE T E. Tolerance of soybean germplasm in an acid subsoil J. J plant Nutr, 1992, 15: 527-547.14 BENNET R J, BREEN C M, FEY M V. The aluminum signal: new dimensions of aluminum tolerance J. Plant and Soil, 1991, 134: 153-166.15 DELHAIZE E, RYAN P R. Update on environmental stress aluminum toxicity and tolerance in plants J. Plant Physiol, 1995, 107: 315-321.16 KOCHIAN L V. Cellular mechanism of aluminum toxicity and resistance in plants J. 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1995, 46: 237-260. 17 MARSCHNER H. Mechanisms of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acid soil J. Plant and soil, 1991, 134: 1-20. 18 ROY A K, SHARMA A , TALUKDER G. A time-course study on effects of aluminum on mitotic cell division in Aluminum sativum J. Muta Res, 1989, 227: 221-226.19 黄巧云,李学垣,徐凤琳. 铝对小麦幼苗生长和根的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简报)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