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1页
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2页
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3页
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4页
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中心编号: 学习中心名称: 江苏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论 文 题 目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学 生 陈春华 学 号 0722500143015 专 业 小学教育 层 次 专升本 通讯地址 江苏丹阳市西门小学 邮政编码 212300 指导教师 周玲博士 学生姓名陈春华 学号0722500143015入学年级07秋季专业小学教育所属学习中心名称江苏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指导教师意见:评分: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评审意见:评审组长(签名)年 月 日备注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摘要学生是影响教育教学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想提高,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高效益,才可能使存在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如何使学生保持这种积极的心态,特别是“后进生”,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笔者认为要实施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肯定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地激励和引导,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本篇论文的目的就是探究赏识教育的理论,分析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赏识教育的发展,并结合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探究出一条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赏识教育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针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与大家共勉。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后进生产生的概念及产生原因;第二部分,分析后进生的心理特点;第三部分,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对策,强调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准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并在赏识教育的理念下学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关键字:后进生,赏识教育,转化I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问题的提出11.2研究综述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4第二章 后进生的概念及成因62.1 后进生的概念62.2 后进生的成因分析7第三章 后进生特点分析83.1 矛盾心理特点83.1.1 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83.1.2 后进生的上进愿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83.1.3 道德良知犹存但又以自我为中心两者之间的矛盾93.1.4 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93.1.5 对集体既向往又抵触93.2 自卑心理特点103.3 厌恶心理特点10第四章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对策114.1 赏识教育的概念114.2 赏识教育的特点124.2.1 全体性124.2.2 情感性124.2.3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134.3 赏识教育的原则134.3.1 信任学生134.3.2 尊重学生144.3.3 激励学生144.3.4 适度的原则154.4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154.4.1 尊重、信任“后进生”为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164.4.2 以表扬与鼓励为契机,建立“后进生”自信心174.4.3 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184.4.4 更新家长观念,用赏识教育理念来转化“后进生”194.5 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204.5.1 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赏识教育观素质204.5.2 教师要具备“热爱学生”的素质214.5.3 教师要具备善于挖掘“闪光点”的素质21结束语22参考文献23致谢24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每位老师都抱有一种美好的愿望,班内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健康的性格,有优秀的品质。可是在教育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令人头疼和棘手的后进生,让老师无所适从。所谓的后进生,他们的智力是正常的,只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在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与一般学生拉开了差距。即指那些思想品德或学习成绩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地自由散漫、贪玩、不诚实、懒惰,对学习没有兴趣,课堂上不听讲,不按时完成或者拖欠作业,对老师有抵抗情绪。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地研究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心理特征制定出对策,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引导,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更为重要的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发展。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成为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个不能回避忽视的问题。赏识教育【1】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时运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从情感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细微的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这种点点滴滴的感化中去努力学习,特别是人们眼中所谓的“后进生”,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关于赏识教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这方面的真知灼见,但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全面的专门针对赏识教育与“后进生”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在这里主要综述国内外赏识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2研究综述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时运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从情感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细微的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这种点点滴滴的感化中去努力学习,特别是人们眼中所谓的“后进生”,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关于赏识教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这方面的真知灼见,但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全面的专门针对赏识教育与“后进生”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在这里主要综述国内外赏识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陶行知赏识教育思想【4】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视角、一种模式,它与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一样,只是探索的途径不同,但追求的规律是相通的,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赏识,是陶行知先生儿童观的真谛。陶行知在他的小孩不小歌里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热爱儿童,信任儿童,把儿童当成“小朋友、“小先生”、“小小研究生”,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他批评不懂孩子的父母、老师对孩子造成的严重束缚、压抑、伤害 “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可以说,赏识教育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种论释,一种继承和发扬。2、周弘赏识教育思想【8】“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5】赏识,其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周弘老师凭借他那伟大的父爱,趋使着他与女儿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不但改变了女儿,也改变了自己,他不懈地探索教育的真谛,在教育上历经了五次觉醒。从一个“爱”字发展到“行”字,然后归纳为赏识,最终达到通的目标,并把这种方法归纳为赏识教育。其基本内涵是:(1)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两件事成功率最高,那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周弘认为,家长们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2)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一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因此,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3)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和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周弘老师提出,在赏识教育中,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因此,赏识的批评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我相信你能改正。(4)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经受挫折,不是温室中的花朵。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挫折错位,应该给的物质上的挫折没有,而不该给的精神生命的挫折太多。因此,赏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的成功,即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3、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观【6】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基层学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随时将这些经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教育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赏识教育思想可归纳为:(1)情感和谐的师生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这种赏识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协同师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2)真诚与审美的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努力发掘其人格中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善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发其处于潜意识状态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要通过教师的发掘与赏识,使学生能感受到自身和身边的美,学生就会更加理解美、珍爱美,最终能创造美,从而构建美满人生,创造美好的道德世界。(3)充满爱心的成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是最能深刻体现其赏识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中,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第二,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他在30多年间,对 37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一记录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有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就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要为社会主义现让代化培养人才的教育。因此,身为一名作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我认为教育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他们做一个少烦恼、有能力使自己快乐的人,教会他们不自私、有合作精神,能够关爱别人帮助别人使别人幸福的人,教会他们有自知之明,追求不断成长的人,然后,教育还应该教会他们自食其力所需要的那些知识技能、创造力、实践力等等,即学会生存。并且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所需要的、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老师认为要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把知识更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一味地速记下来掌握教学内容,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这样只能是压抑了孩子天生的兴趣,只能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畏惧,感到越来越困难,而发展为学生的“厌学”,继而使一部分学生恶性循环,成为老师眼中的“后进生”。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只是一味地偏重于批评、否定,而疏于从情感方面、人文关怀方面去肯定、激励、引导他们。这样,非但不能帮助他们健康、全面成长,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后进生”越来越“差”,从而发展为“厌世”,最终走向极端。我想,这些都不是我们作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所想要的结果【2】。“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进而对学习和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赏识”这一特点,把它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中来,使它成为认识素质教育的一种视角,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基本理念就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它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一种有效方式。本论文主要是探究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来转化“后进生”的问题。由于自身原因和外界原因,会造成在班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后进生”,我想,无论是作为学校和教师都不应该忽视,更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因为当前素质教育是要求我们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时,不仅要面向“优秀生”,而更多地是要面向“后进生”,用心去关心、爱护他们,从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关键是如何去开发和挖掘它。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要用心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发挥更多、更大的潜能。而赏识教育就是用这种肯定和赏识去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是以爱心代替冷漠、以肯定代替批评、以赏识代替惩罚的教育,使“后进生”重拾信心,重新回到人生的正常轨道,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贡献之人。因此,综上所述本论文所探究的赏识教育就是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入探究,在众多赏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而得出的自己对赏识教育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它不仅具有学习赏识教育新理念的意义,而且具有探索作为教师如何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意义【3】。25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二章 后进生的概念及成因2.1 后进生的概念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后进生”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个概念,教育学有关书籍上没有这个概念,人们还是在大量运用它。“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人们对”后进生”的分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学习成绩差,一种是行为习惯差。”我国传统上的“后进生”是按照文化课和品德把他们分为:学习差、品德差和学习品德双差三类。而“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6】。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后进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费加“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后进生”。而正是这位“后进生”后来成为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有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深入了解了国内外关于“后进生”的各种说法和分类后,并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后进生”的概念是指那些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分为三种:一种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逃学,精力分散,认识事物的能力降低,这类学生还能遵守教学秩序;另一种是行为习惯差;再一种是为学习成绩差和行为习惯差“双差”,这类“后进生”是由于学习成绩差,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不能表现自己,于是以打架斗殴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这类学生课内坐不住,玩小动作,不守纪律,干扰课堂秩序,课外欺负同学,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行为习惯差,把闹事作为乐趣。曾经有许多调查、实验、资料都证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以先天而言,人的智力差异是不大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前提,著名的布卢姆的教育实验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他的教育实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简言之,就是只要教育方法得当,95%以上的学生是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同样水平的。这证明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中阐述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那么,怎么会出现“后进生”现象呢?我想,不是所有的“后进生”一生下来就“落后”,就想比别人“落后”,究其成因,它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等方方面面的原因。2.2 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3】:1、教师言表的威严。平时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公文式的语言、严肃的表情,让学生感到一种难以接近的威严。在严师面前,一些成绩中等或偏差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精神受到长时间的抑制,内心焦虑不安,惟恐自己的言行会冒犯老师,于是便对老师敬而远之。久而久之,老师也对这些学生渐渐淡忘,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使他们成为可有可无的个体。2、教师批评上的失误。课内我们常常会这样批评学生:“怎么又忘了,讲过几遍了还不懂?你是怎么听课的?”老师的愿望是好的,但却没有考虑这种指责,最容易破坏学生的情绪,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让他觉得自己确实“笨”,只好“安分守己”,举手发言是别人的事,自己能听则听。3、课内调控上的不公。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追求公开课的“效果”,眼中只有那些口齿伶俐、对答如流的学生。学生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耿耿于怀,使他们心理上蒙上了一片失望的灰暗,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反正举了手也轮不到我发言,干脆不举手。4、教师教学上的偏差。老师把学习基础差、听课吃力的学生,视为累赘,认为请他们发言是浪费时间。这些学生也乐得不动脑,身在教室,心系下课怎样玩得痛快。5、学生自身的压抑。有些学生因为口齿不清,或结巴口吃,身体缺陷和变声期,惟恐自己的举手发言,会引来同学讥讽的笑声,所以他们更愿意保持沉默。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等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等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但后进生则不然。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老师也就失去了信心。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怎样才能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体验成功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探讨。第三章 后进生特点分析3.1 矛盾心理特点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是多变化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那么,后进生有哪些心理特点呢?多数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强但又自卑、自暴自弃。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没有什么自尊心、进取心和荣誉感,但当深入观查后,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是他们向上进取的一种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后进生心理是充满矛盾的。通过调查,我认为后进生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0】:3.1.1 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可是,由于后进生学习成绩差,缺点多,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后进学生早在学生中失去了信任的基础,因此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感到心理失衡。教师或同学有时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冲动或憎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能理解他们,尊重和相信他们,不要轻易指出他们所犯的过失,要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启发他们产生进步要求。尊重与严格要求是统一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尊重。如果对一个后进生不提要求,说明你对他已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进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所以,对后进生的“管”和“问”,一定要建立在对他们的高度尊重的基础上。任何粗暴的训斥,过于频繁的批评,甚至错误的判断,不正当的处理,都会损伤后进生的自尊心,使他们那种渴望得到尊重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更加尖锐,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后进生的自尊心方面和积极因素及闪光点,及时开展一些能使后进生自尊心得到满足工作及一些他们所喜爱的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比如,多数后进都是喜欢体育、喜欢玩、喜欢在班集体劳动中表现自己的,我们可以借助少先队活动课举行一些小型的体育比赛,让他们发挥所长,也可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时机成熟了再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一点一点地促他们进步。3.1.2 后进生的上进愿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人人都有追求上进的愿望,后进生亦如此。他们也不想总是落后于别人,也不想自己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也想去改正,但是由于他们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无法控制并严格要求自己按规范做事情,反而表现为行为的反复变化。进步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特别是后进生生长期纪律涣散,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这就更增加了上进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后进生虽然身上有许多不良的习惯,但是如果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班集体或遇到一位关心、爱护、体贴他们的新老师,就会很快产生一种改变现状积极进取的念头和愿望。由于积习难改,或者无法摆脱外界环境的侵扰和诱惑,这种进步的愿望和念头又会在他的身上很快地消失。也有的后进生以偶发的事件中受到震动,突然变得沉郁,冷僻了,表现出苦闷,犹豫。想改好、想进步但又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力量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外力的帮助是使他们的矛盾心理得到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时班主任对后进生的任何一点点进步,即使其动机不完全正确,也要抓住,正确地加以鼓励和引导,不怕他们反复。只有这样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地去帮助后进生,才会使他们不断进步,成为班集体的积极力量。3.1.3 道德良知犹存但又以自我为中心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家庭教育中,他们往往是家庭的中心。长期这样的家庭教育,使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加之现在的孩子往往娇生惯养,以为世界是绕着他转的,其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到处碰壁,不受欢迎。实际上,后进学生并不是都不懂得道德良知,明辨是非的,而是在道德良知与自我中心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了自我为中心。3.1.4 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后进生愿意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但事与愿违,由于缺点较多,他们得到的往往是批评,斥责,甚至是冷嘲热讽。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好胜心受到损伤和打击.在学习生活中,常会看到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不好,得不到表扬,于是就在其它方面,如不良行为上压人一头,来满足其争强好胜的心理.这就是后进生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的心理的具体表现.如果这时班主任不及时地加以引导,他们的好胜心虽然得到了满足,但不良的行为却得到了强化.如此恶性循环,就会造成学生在思想品格和学习上每况愈下。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绝不能简单地处理,要仔细地调查研究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和条件,尽可能地讲深说透,然后再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进步.同时还要在班级中开展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创造条件让后进生在这些适合他们好胜心理的活动中取胜,诱导他们用这种取胜精神去战胜困难,从而为后进生在学习、思想、纪律等方面的进取扫清障碍,创造条件。3.1.5 对集体既向往又抵触儿童喜欢合群,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集体的温暖。而后进生对家长、老师、集体有抵触情绪,反感集体的教育惩罚,同时也不愿受到集体的约束,于是他们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而当他们看到别的儿童在集体中愉快地活动时,却又非常向往集体生活。3.2 自卑心理特点当消极心理战胜积极心理,后进生就会精神颓废,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而害怕失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他们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丧失独立向上的精神。自卑心理一般产生于学习或品德问题受到多次批评之后,在经历多次失败体验之后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永远赶不上别人而放弃努力。当后进生听到家长、老师的称赞时也会兴奋不已,而且会决心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进一步表现自己,以得到进一步的赞扬。所以说后进生不是没有自尊心,而是自尊心受到损伤,被自卑感掩盖起来了。3.3 厌恶心理特点后进生在集体中处于落后地位,在学校受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回家后爸爸妈妈又打又骂,容易使他们产生疑惧心理。这些孩子敏感、有戒心,他们怕老师批评,怕班主任家访,怕父母打骂。因为挨批评多,产生对立情绪,一些后进生总以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家长不信任自己总是找自己的“麻烦”,因而不信任老师常常和同学闹矛盾,不愿听家长教训,更不愿向家长和老师说心里话。这种状态长期以往,他们便会产生厌恶心理。这是对自己在群体中被他人视为特殊的一种消极心理反映。他们不喜欢给与他们这种不良状态的环境,包括环境里面的人。这种厌恶心理到达一定程度会使他们完全脱离于学校这个集体,不溶于这个集体,脱离于老师的教育。这种心理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需要及时做好调整。第四章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对策第四章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对策4.1 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了解、理解体验和思考,我认为“赏识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因努力而得到教师赞扬的孩子,他们会越来越自信;在失败后,他们不会怨天忧人,而相反会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在处理问题上采用不恰当的策略造成的,他们会更加的努力。这说明教师适当的表扬或赞扬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赏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赏识教育就是利用“赏识”这一功能来实施素质教育的【13】。所谓赏识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肯定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地激励和引导,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由此可见,赏识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源于对学生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造就教师自身的赏识心态,落实到学生与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它是符合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作为教师实现教育目的,要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就必须实施赏识教育,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永远保持一种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肯定他们,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善待他们,他们才有可能去接受你、亲近你,受到激励和引导,从而变成一种进步的动力,使他们在正确的轨迹上行走;相反,如果我们教育者总是用“另类”的眼光,充满过激的言语去否定他们,这只能让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总是比别人差,而最终失去了做人的信心,变得灰心丧气,从而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甚至去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我想,这也就违背了作为教育者所应该履行的职业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以上可以看出,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模式。它始终贯穿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它给予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无论是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们在我们的眼里都是一样的、平等的,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的人才【15】。4.2 赏识教育的特点4.2.1 全体性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全体性是指赏识教育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所以赏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仅是只针对几个“优秀生”,它不该是“应试教育”的奴隶,而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它应该成为一股暖流,流向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使全体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育的公平性,真正感受到教师是在关注他们中每一位的成长,包括“后进生”。当前,由于以升学为目的,学校、教师和家长眼中只有“分数”,分数就成为了衡量学生好与坏的标准。因此教师通常把注意力较多的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比如,课堂提问的对象多为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哪怕是做错事了,教师往往都会给以耐心细致的激励;而对学习差的学生总是持否定的态度,如果做错事了,他们更是“雪上加霜”,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偏心眼的现象。与“应试教育”相反,赏识教育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的发展。但又不是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刀切、一锅煮、大帮烘,恰恰是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即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群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9】。4.2.2 情感性情感性是指赏识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它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来肯定和激励学生,以此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乐教、乐学的境界【8】。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所属的,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爱、尊重和帮助。因此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此外,还应该尊重、赏识学生,善于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用赞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真挚深厚的情感,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它们都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这时如果我们再稍加引导,就会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的心灵,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从而使他们由一个“厌学夕、“烦学”的“后进生”成为一个积极、好学、乐观、快乐的人,使他们最终成为对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4.2.3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的实质就是承认差异,“承认人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等差异,表现在他的素质和发展上也有千差万别,可能这个学生善于学习,那个学生善于画画,而那个动手能力很强。例如有些孩子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是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不仅包括掌握了高深科技、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专家、学者,而且包括工作在各行各业中的数以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熟练的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既然人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事实,作为教师不能光凭“分数”去评价每一位学生,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强化,从而鼓励他们,让他们去尝试,哪怕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为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学生第一千次摔倒了,做教师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给我一个启示:“赏识:成功的教育。”赏识教育主创者周弘老师也认为: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两件事成功率最高,那就是教会孩子学说话、学走路。赏识教育认为,家长们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这样无疑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无论对于今天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14】。4.3 赏识教育的原则赏识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一种模式,也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赏识教育的了解、理解和思考,认为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应具备以下几个素质【18】:4.3.1 信任学生信任学生的潜能。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因此,我们始终要相信:每个学生,哪怕是“后进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面对学生这么广阔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当学会“顶礼膜拜”:哪怕天下所有的人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拥抱他、欣赏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对于教师,这句话可以换成:“无论别人怎么不相信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你都要满怀热情和期望地相信他,拥抱他,鼓励他。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他走向成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如果对他们的能力产生怀疑,不信任,我想,相反的学生不会信任老师,那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很难搭起一座通往双方的心灵之桥,教师也就无从去做好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因此,在赏识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哪怕是他们犯了错误,走错了路,我们一定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们总会在痛苦中总结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训中学到智慧,最终成为一个成熟而独立的人。4.3.2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宣扬,“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它成为了资产阶级想要砸碎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因此,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当予以极大的尊重。如果教师处处总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特别是对于己具有一定独立意识的中学生,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应该是他们的朋友,在人格上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相互学习,因为学生身上也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许多灵性的东西,应当虚心向学生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主动蹲下身来,平视学生,尊重学生,乐于并善于和学生交朋友,你会发现学生也会把你当成他的知心大朋友来尊重你、信任你,当他快乐时,他会与你分享;当他悲伤时,他会向你倾述;当他困难时,他会向你请教解决的办法。每当这个时候,我想是一名教师最心满意足、最幸福的时刻,它将使你童心未泯,青春永驻!4.3.3 激励学生要热情地激励。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 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而赏识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当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境界时,他们便会心有灵犀,形成一种默契。之后,在相处的过程中久而久之,教师便会发现学生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那么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热情地激励。这样,学生自信心就会大增。因为自信,是一侗人成功的基础。我们经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教导完全正确,但如果仅仅只看到我们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中国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其实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在重拾自信后,学生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4.3.4 适度的原则毋庸置疑,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教师的表扬,但是我们的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师德教育,渐渐摒弃了“惩罚”手段,开始想方设法地去发现,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有的教师在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的去寻找最美妙的字眼夸奖和称赞学生,而在提到学生缺点时,却总好像陪着一百个小心的样子,这样使赏识教育走入了“误区”。因此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的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激励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对教育的信任。赏识教育要讲求中庸,恰到好处,而不能过度,“过”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反而会产生自满自傲的情绪,稍遇不顺就会一撅不振。因此在进行赏识教育时,我们千万不能滥用表扬,而应该给予一定的挫折教育,促使每一位学生在人生之路上,不断进步和发展。4.4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等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等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但后进生则不然。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老师也就失去了信心。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怎样才能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体验成功呢?我想可以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19】。“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后进生”在学校、班级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他们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感到最吃力的工作。但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实施素质教育、对整个的教育教学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本论文试图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赏识教育理论与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及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转化“后进生”的探究。4.4.1 尊重、信任“后进生”为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赏识是一座桥梁,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周弘老师说,不能把赏识简单地等同于表扬,赏识是“行”,而不是“奖”或“罚”,赏识是指“看得起”。教师只有在充分地肯定学生“行”、“看得起”学生,发挥“情感效应“的前提下,才一能使学生毫无保留地向你敞开心扉,接受你,信赖你,与你开诚布公地交流,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赏识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信任。【15】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谁能尊重、信任孩子们,谁就是他们的“朋友”“知音”。获取学生的信赖,让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你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切交往最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像朋友一样的交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更好的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当学生认为你尊重和信任他时,你的批评被学生理解成关心和帮助,你的表扬被认可为肯定和鼓励;相反,当学生没有接纳你的尊重和信任时,你的批评可能被学生理解成歧视和“挑刺”,而你的表扬则会被认为是讨好和利用。曾经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的一位老师,他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知识渊博,还写得一手好诗。那时我成绩不错,老师也很喜欢我,处处关心我。按理说,我应该喜欢他,但我不能。因为他对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拳打脚踢,现在这位同学和我还有联系,他说:我永远不会原谅他,虽然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他没有想过,那时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也就是说,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不尊重学生,尊重本身才是为“他”好!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中的“尊重、信任学生”原则,才能取得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从而成为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具体做法有:应尽快记住他们的姓名,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主动跟这些学生打招呼,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与老师的隔阂;尽可能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位后进生曾经这样说过:“老师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您好像有些不重视我,当您与其他同学一起谈话时,您不知道,我多么羡慕他们呀!老师,认识我吧,我想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