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拓守豹课件_第1页
自身免疫性肝病拓守豹课件_第2页
自身免疫性肝病拓守豹课件_第3页
自身免疫性肝病拓守豹课件_第4页
自身免疫性肝病拓守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例分析,患者,李智瑛,女,72岁,患者主因“发现皮肤黄染伴全身乏力1月余”入院。患者自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黄染,最初以双眼结膜较为明显,感全身乏力,无发热、寒战,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及腹痛腹胀。无里急后重感及便血。有厌油腻感,无皮肤瘙痒,大便偶为陶土色,小便色黄,量正常。当时未予重视。5天前皮肤黄染加重,乏力较前明显,当地医院行检查后考虑“黄疸原因待查”,给予退黄输液治疗后效果不佳。患者为求诊治遂来我院。,入院查体示:神清,精神较差,查体合作。头颅可见不自主颤动。全身皮肤黄染,双侧眼睑苍白,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接约3mm,光反射存在,前门牙级右侧磨牙假牙术后。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及蜘蛛痣。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Murphy征(+-)。肝区叩痛(+)。四肢活动可,双下肢不肿。,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66*109/l,HGB:106g/l,PLT:206*109/l 生化常规示:总蛋白:84.1g/l 白蛋白:28.3 g/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2.1 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6U/l 总胆红素:167.3umol/l,直接胆红素:71.4 umol/l间接胆红素:29.5 umol/l 血钾:3.81mmol/l 血钠:144.7mmol/l 上腹部增强CT:1、肝脏囊肿;2、肝内胆道轻度扩张;3、胰周渗出 腹部B超示:1、肝实质纤维化改变 肝囊肿;2、胆囊炎可能;3、脾大;4、右肾结石。,考虑患者初步诊断:黄疸原因待查:肝细胞性黄疸可能性大。 入院后查甲、乙、丙、戊肝未见明显异常。查骨髓穿刺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查肿瘤标记物均未见明显异常。查溶血全套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140.63mg/l。Ham试验及Coombs试验阴性。查叶酸及维生素B12均未见明显异常。查ANA示:1:3200(正常值低于1:100)以胞浆颗粒型为主。查抗线粒体抗体:1:100(阳性),查自身免疫学肝病谱示: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可疑。患者入院后多次复查生化常规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较高,以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为主。ALP:408U/l r-GGT:177.4U/l 目前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的一组肝胆疾病,基本特点:,1.肝脏非化脓性炎症性病变,2.血清中含有多种自身抗体,3.血清中丙种球蛋白含量明显增高,4.各种肝炎病毒指标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分类,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概述 是一种慢性肝脏炎症,持续性肝损害,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倾向。 由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常伴有肝外自身免疫综合征。 发病率有地区差别,国外报道其发病率多在2030/100万左右,是慢性非病毒性肝炎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我国尚缺乏确切的人群发病率材料,一般认为AIH在我国不如西方国家多见。 具有免疫易感背景,女性易患,女:男为4: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病因及发病机制 抑制性T淋巴细胞失去对B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 B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多种成分,包括细胞支架、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细胞色素P-450酶、可溶性肝抗原等自身组织产生自身抗体。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AIH有不同亚型,各型与遗传的关系不同,型AIH有很强的遗传易感基因。 其他如环境因素、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在AIH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尚存争议。,典型的病理改变 表现为肝脏界面炎,包括汇管区和汇管周围区域的大量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的侵润,以及汇管周围的肝细胞碎屑样坏死,胆管常无异常。 重症病例中,可有小叶性肝炎,玫瑰型肝细胞,以及汇管与汇管、汇管与中隔之间的桥接坏死。 肝内纤维组织增生 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临床表现 青年女性多见,部分患者发病于绝经期时。 多数患者起病隐袭或缓慢,迁延不愈;少数患者急性发病,似急性肝炎。 主诉长期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疼痛、腹胀等,偶尔可有持续低热、女性还表现为月经不调或闭经。 常见体征:黄疸见于70%左右的患者,多为轻、中度。肝脾增大、蜘蛛痣。晚期时发展至肝硬化,可出现腹水。 合并肝外自身免疫病表现:关节疼痛、皮疹、肾小管酸中毒、桥本甲状腺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血清胆红素轻度或中度增高,血清ALT、AST、GGT、球蛋白常常明显增高。 自身抗体:ANA 、SMA、LKM-1、 LC、 ANCA 及SLA为AIH相关的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分型 目前临床上分为三种亚型 型:最常见,约占80%,也称狼疮样AIH。以ANA和(或)SMA(+)为特征,亦与p-ANCA相关。30%以上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滑模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常较缓慢,大约有25%的此型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成肝硬化。 型:较少见,主要见于女性和儿童。以LKM-1和LC1(+)为特征。发病年龄214岁,平均10岁。暴发型较常见,易进展为肝硬化。15%的患者同时伴有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类固醇治疗反应差。,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型:更少见,以SLA(+)为特征。90%患者是女性,发病在2040岁之间。免疫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对类固醇治疗反应性与型相似,难以区分。有学者主张将此型归入型,不作为独立亚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 综合异常的临床表现、血清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测、肝组织学特点,并仔细除外引起慢性肝炎的其他可能原因后作出。 AIH诊断积分标准(1993年自身免疫性肝炎国际工作组制定,1998年修订):治疗前积分大于15,确定AIH;1015,可能为AIH 。治疗后积分大于17,确定AIH ;1217可能为AIH 。 该积分标准诊断敏感性达89.8%,但用它区别AIH和其他疾病重叠(如PBC或PSC)特异性不高。,自身免疫性肝炎(AIH),IAIHG 1999年修正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积分系统,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忌酒、增加营养、避免使用有损肝脏的药物 2.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类固醇:主要用于病情较重者,可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肝功能。常用剂量为强的松龙每日 4060 mg,疗程宜长,一般需服用一年以上,待病情缓解后,可缓慢减小剂量,然后以小剂量维持。过早减量或停药,容易使病情加重。病情复发时可再次使用。 硫唑嘌呤:单用疗效较差,常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常用剂量为每日75100mg。 环孢素A: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患者。常用剂量为口服24mg/kg/日,有较好疗效。主要不良反应是对肾脏的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辅助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UDCA):可用于胆汁淤滞明显的患者。有助于改善肝功能,逐步减少激素用量。常用剂量为每次口服250mg,每日3次。单用此药,效果不明显。 维生素D: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对于某些患者特别是中年妇女。50000U/周。同时口服钙片(1000mg/d)。,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肝移植 AIH引起的肝硬化阶段的最终治疗,尽管经长期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生化指标完全缓解,肝硬化仍可发生。 AIH是肝移植最好的指征,在欧洲占肝移植的4%。已有报道5年生存率超过90%。 肝移植后复发率在080%。Prados等评估了复发的危险,第一年是8%,五年后是68%。,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预后 激素治疗可在2年内使65%的重度AIH患者病情缓解,但停药后容易复发。肝组织学改善者仅占20%。 多数文献报道,获得临床和生化缓解的患者仍可进展至肝硬化,最终死于肝衰竭。 发病时无肝硬化者治疗后5年和10年预期生存率超过90%,而在已伴有肝硬化者,其生存率分别为80%和65%。未治疗的重度AIH患者的3年和10年病死率分别为50%和90%。,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概述 慢性进行性淤胆型肝病,主要特征是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炎症。 最后可进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肝衰竭。 本病罕见,欧美国家患病率高,多见于中年妇女,女性比男性为9:1,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或先后存在。 迄今尚无法治愈,熊去氧胆酸有一定疗效,晚期病例可进行肝移植。,病因和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分子模拟机制有关。 目前认为:机体对胆管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被打破,因而胆管上皮细胞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发生炎症坏死,并导致肝内胆汁淤积,淤积的疏水性胆酸破坏胆管上皮和肝实质细胞,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肝纤维化并最终形成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病理分期 基本的病理改变是肝内胆管的非化脓性、肉芽肿性胆管炎。 根据其病程的演变,从早期的非化脓性胆管炎至晚期的肝硬化阶段,其病理改变分为4期: I期 小胆管炎症期 II期 小胆管增生期 III期 瘢痕形成期 IV期 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典型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年女性,男:女为1:9。 瘙痒:常见,80%90%患者存在。出现早,可发生在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前数月甚至数年。一旦出现,很少自然消失。程度与疾病严重性无关,以手掌、足底及某些压迫部位如腰带处最为明显,昼轻夜重。 黄疸:病程早期即可出现,随病情发展逐渐加深。 脂肪泻:肠道内胆盐减少,影响脂肪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缺乏并出现相应症状。 黄色瘤:与血清胆固醇含量增高有关。 肝性骨病:骨质疏松、骨软化病、骨疼痛和自发性骨折等,系维生素D吸收不良所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典型临床表现: 肝脾肿大:绝大多数患者肝脏肿大,随病情发展日趋明显,有时可达肋缘下10cm以上,或早期出现,或有压痛,3/4病例脾脏肿大,于肝硬化形成后更为明显。 其他表现:腹部不适、腹胀等。门脉高压及肝衰竭。杵状指(趾)、手指皮肤硬化及毛细血管扩张等。 伴发病变:关节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小管酸中毒、溶贫、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临床分期: 期(无症状期):肝功能可正常或不正常。 期(临床期):瘙痒、黄疸、肝大及其他肝外表现。 期(终末期):门脉高压及肝功能减退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实验室检查 血清生化: 高胆红素血症(直接胆红素为主),常为正常高限的2倍以上,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如果持续超过100umol/L,患者生存期一般不超过2年。 GGT和ALP:来自胆小管上皮细胞,在黄疸及其他症状出现前即已升高4倍以上。 肝纤维化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纤维化并评价其严重程度。 ALT:可轻中度增高。 免疫球蛋白: 7080患者的IgM增高。 总胆固醇:约60%患者增高,肝衰竭时降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实验室检查 自身抗体:AMA、ANA、SMA等为相关自身抗体。其中AMA阳性率最高,达90%95%,滴度在1:40以上,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AMA阴性患者的临床经过与AMA阳性患者相似,且发现血清中有高滴度的ANA,特异性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ERCP检查 早期可见肝内胆管管径及走行正常;病变加重则见管径不规则,走行蜿蜒曲折,造影剂填充不足。 放射学检查 食管钡剂检查可见食管静脉曲张。 骨骼摄片可见骨质疏松、软化及骨折。 肝穿刺活检 有确诊价值。若胆汁淤积严重或出血倾向明显,应慎行。必要时可做腹腔镜下活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 本病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时,诊断一般不困难,但此时病情已多属晚期。 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制定的诊断要点概括如下:如患者有血清ALP升高伴GGT升高,AMA高滴度阳性(1:40以上),B超等影像学检查无肝外梗阻征象,即可诊断本病。若AMA阴性,应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并作肝活检以助诊断。若患者仅有AMA阳性,应随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增加营养、对有黄疸的患者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2.熊去氧胆酸:目前推荐UDCA治疗PBC。早期用效果较好,肝硬化者效果差。剂量为1315mg/(kg/d)。 3.免疫抑制剂:疗效不确定。若PBC具有界面肝炎等AIH的病理改变,联用布地奈德,0.2mg/次,2次/日,可能会取得满意疗效。 4.解除瘙痒:消胆胺,12g/日,分3次口服,有效率90%。利福平,300600 mg/日,分23次口服。纳洛酮:鸦片受体拮抗剂,每次肌注0.40.6 mg。 5.骨质疏松:适当活动、多晒太阳。钙剂、维生素D、阿法迪三每日0.25ug。,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治疗 6.青霉胺:促进淤滞铜的排出,兼具抗炎作用。起始量:0.125g/d,每2周增量0.125g/d;维持量:0.51g/d。定期复查血常规,尿蛋白。 7.肝移植:进展期肝硬化患者最理想的方法。手术早期进行,术后一年存活率90%,晚期手术者,术后一年存活率2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预后 差异大而不可预见。 无症状者寿命与一般健康人无明显差异,但如向有症状者转化,寿命则受影响。 有症状者平均生存510年,伴发自身免疫疾病者存活期多较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概述 基本病变为免疫介导的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使肝内外胆管呈进展性、硬化性和阻塞性变化,发生慢性胆汁淤积。 ERCP是诊断金标准 常合并炎症性肠病,易恶变为胆管癌。 肝移植是唯一有效办法。,病因和发病机制 迄今未明。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素质等因素有关。 目前认为:PSC可能为免疫介导的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病理 肝内和肝外胆管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炎症、纤维化、胆管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胆汁淤滞,最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临床表现 男性好发,男女之比为(23):1。 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 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皮肤搔痒、黄疸、右上腹疼痛和间断发热,症状可自发性缓解,也可持久存在数月或数年。 晚期患者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 可伴有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发展为胆管癌、部分患者可伴有胰腺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血清生化:血清胆红素升高、ALP升高达正常值56倍、GGT亦平行升高、转氨酶中度升高达正常值34倍、儿童IgM轻度升高,成人一般正常。 自身抗体:ANCA阳性率达80%左右,AMA一般阴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腹部B超、CT、MRCP检查: 有助于了解肝内外胆管病变。 ERCP: 是诊断“金标准”。典型表现:胆管树呈枯树枝样、蜘蛛足样外观。 PTC: ERCP不能充分显示肝内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