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为本全面体现课标要求.doc_第1页
以能为本全面体现课标要求.doc_第2页
以能为本全面体现课标要求.doc_第3页
以能为本全面体现课标要求.doc_第4页
以能为本全面体现课标要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心设计复习过程 全面体现课标要求一、中招考试物理命题原则试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兼顾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的要求,但不依据和倾向于某种教材。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程度。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显示正确的导向,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和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降低难度、平稳过渡、有利于普通高中的综合评价及择优录取。导实际生活的能力。二复习建议1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在中招考试复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侧重于知识点的再现,忽略或是淡化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复习当中,在明确每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这个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应该明白这个概念或是规律有什么用?是用来干什么的?怎样用等等。在关于应用方面,那种把概念和规律一背,接着就开始做大量的习题的复习方法是事倍功半的。这不是应用!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不理解的话,大量的习题训练对学生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一旦在考试中遇上实际的新问题和陌生的问题,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2联系实际,掌握方法,学以致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中考物理试题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类试题大多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通过叙述物理情景并设问,要求考生通过分析,从实际的物理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中分析其中的物理规律,各物理量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类素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和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如体育、生活、家用电器等问题。另一类是与科技相联系,如神舟飞船问题。处理这类问题首先要找好切入点,然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合理的物理模型,最后从物理模型中分析其中的物理规律。在复习中,要学习锻炼自己从物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界,观察身边的现象,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存在和发生的事物,学习寻找各种现象与物理知识的结合点,养成认真审视事物的习惯,学会捕捉有效信息,挖掘事物中的隐含因素;排除干扰,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无论试题怎样“开放”,都能顺利解决。3随时随地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在复习中练习和考试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学生认真对待这些练习包括课堂上的每一次回答问题。教师在这些练习当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数字结果不带单位、单位换算错误、计算错误、回答问题语无伦次抓不住实质等等。再比如很多学生画出的力的图示没有长短之分、作图不带箭头、不标符号或名称、虚实线不分等不良习惯,这些都是我们在中招评卷中屡见不鲜的。如果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能随时随地的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就会成为一种本能。实际上,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基本技能。4适当的进行针对性的展开性训练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反思。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复习中要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展开性训练。所谓展开性训练,就是有意识地把问题的分析过程完整的、真实的展现出来,而不是只注重结果。比如说文字表述,这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点,在历年中招评卷中都能发现这个问题。这类问题关键不在于学生不会,而是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不准确,要么是语无伦次让评卷教师看不懂,要么是答不出要点而失分。因此,建议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物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学生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展开性训练,就会明白此类问题的实质,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就能提高自己的能力。5要掌握初中物理研究常用的几种方法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研究方法题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应引起师生的重视。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图1例1 学校要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怎样才能将铅球掷得更远。陈平说:“掷出点越高,掷得越远。”王力说:“掷出速度越大,掷得越远。”李明说:“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吧。”大家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点的高度有关。 猜想2: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有关。 猜想3: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的角度(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1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对水平方向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7次实验得到下表中实验数据(“射出距离”指水平距离)。 请你根据表中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 、 、 的实验数据,因为 。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 、 、 的实验数据,因为 。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 、 、 的实验数据,因为 。 (4)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怎样才能将铅球掷得更远? 解析:(1)猜想1说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点的高度有关,要验证这个猜想,应保证射出时的速度和角度相同,但要改变每次射出的高度。所以,应选用实验序号为3、4、5的实验数据分析比较。 (2)同样道理,要验证猜想2,应选择实验序号为1、2、7的数据分析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3)第2、3、6次实验,保证了相同的射出点高度和射出速度,但三次实验弹出小球的角度不同,比较这三次实验数据可以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4)通过上述实验及分析论证可知,让铅球掷得更远的方法是:掷出点尽量高,掷出速度尽量大,掷出的角度约为45。图22类比法:类比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例2在研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时,我们曾引入 “水路”同“电路”进行类比,如图2所示。我们将水泵比作电池,将阀门比作开关,将水轮机比作 ,将管道比作导线,将水流比作 。解析:用水路来类比电路,可得到右表的内容。3等效代替法:等效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在求合力、求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测密度、测电阻、测电功率中经常用到。例3 在只有秤这一测量工具的情况下,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出新鲜椰子内部的容积。写出主要步骤及计算公式。解析:本题是条件和过程开放题。要求出椰于内部容积,显然不能直接测量,只能间接地用“水的体积”去替代。(1)把椰子凿一个洞,倒出椰汁,称出空椰子的质量m1;(2)再往椰子内注满水,称出空椰子和水的总质量m2,则m水=m2m1;(3) V椰=(m2m1)/水4转化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化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例4磁场是一种看不见的特殊物质,我们可以通过磁场对小磁针作用的结果来认识它。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研究实例中不采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A比较温度的高低,我们可通过液体受热后体积的变化来认识它B学习电压,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水压来认识它C了解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认识D电路是否有电流,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路中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来认识5建立模型法:实际中的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在用物理的规律对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研究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例5 甲、乙两棵树的根系的深浅以及发达程度基本相同,但乙树高于甲树。当我们想知道哪棵树容易被大风吹倒或折断时,我们可以把树看做是一个模型。由此可判断出, 树容易被吹倒或折断。解析:当我们想知道哪棵树容易被大风吹断或折断,我们可以把树看做是一个杠杆模型。树越高,重心越高,力臂越长。由杠杆知识可知,当作用的力相同时,乙树更容易被吹倒或折断。6科学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是根据已知的物理现象(规律)通过想像与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地推论和预见。图3例6如图3为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实验时必须使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 相同。实验时发现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在乎面上不受力,它将 。解析: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得越远。由此可以推理得到,如果小车在平面上不受阻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7猜想法:猜想也称想象或幻想,是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对某些未知的事物作出科学的预测。它是人的思维的最高境界,合理的想象往往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8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9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三、精心设计专题复习专题一 诱思探究题的分类与解法探讨诱思探究题形式有三种:一是呈现素材和信息,要求探究教材尚未定量的知识规律,探究教材没有涉及的知识规律,探究学生尚未涉足的市场规律;二是呈现教材隐性知识规律,要求用学过的方法设计探究的方案;三是直接考查教材里探究实验所运用的方法 得出结论类诱思探究题 解答此类题要依据“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思维 例题1 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伸长跟受力的关系,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记录了数据如下: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其数学表达式是 解析 关于弹簧的伸长跟拉力的关系,教材只作了定性描述,没作定量反映,分析数据有F2/F1=L2/L1=2,F3/F1=L3/L1=3,因此可抽象为著:F1/F2=L1/L2 答案 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小结 这是一道“要求探究教材属未定量的知识规律”题,分析数据,由具体到抽象 例题2 如图2所示,是双金属片,上层是铜,下层是铁,用酒精灯给双金属片一端加热,可观察到双金属片面铁片一边变曲,据此现象可得出结论 解析 分析实验现象,表象是“受热弯曲”,本质是“受热膨胀” 答案 在同样热的条件下,铜的膨胀大 小结 这是一道“要求探究教材没有涉及的知识规律”题,分析现象,由表及里 例题3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收集到一份某淀粉厂资料,如下表所示,分析表格和数据,可得出结论: 。 解析 分析表格和数据,由此(密度)及彼(淀粉百分率),由特殊(淀粉百分率)到一般(收购价),得出结论(马铃薯的密度越大,它所含淀粉百分率越高,则收购价越高) 答案 马铃薯的密度越大,它所含淀粉百分率越高,则收购价越高 小结 这是一道“要求探究学生尚未涉及的市场规律”题,分析表格和数据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设计方案类诱思探究题 解答此类题将探究显示知识规律的方法,“由此及彼,变通迁移”设计方案探究隐性知识规律 例题4 (山东)在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部分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1)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猜想?写出你的猜想; (2)请你就上述猜想任选一种,设计出实验探究方案(所选猜想可以是同学提出的也可以是你自己提出的) 解析 测浮力大小的方法:(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2)把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F浮GF,假若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密度有关,取体积相同的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运用测浮力大小的方法进行探究 答案 (1)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没液体的密度有关 (2)研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质密度有关 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细线、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方法与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和铝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然后将铁块和铝块浸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根据F浮GF求出铁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然后进行比较 小结 这是一道“呈现教材隐性知识规律,要求用学过的方法设计探究方案”题,根据测浮力大小的方法,由此及彼,变通迁移 例题5 (河南)在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和同学们测得(如图3所示)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1)实验后小明想:对于同一个滑轮组,它的机械效率是否不变呢?经过思考后他认为:即使像图3所示那样已绕好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也不是固定的,还应与 有关,并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明的实验方法是 ; (2)小明将自己所做的上述实验告诉他的同学,大家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大家认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对人们是没有用的,所以, 也应该是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小明说:其实大家已测得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就证明了这一点 杨老师提醒同学们说:大家应该注意到,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的因素 解析 我们从教材里直接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动滑轮重和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这是显性规律),通过老师对教材的挖掘我们又知道“提升的物重”也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是隐性规律),教材“测滑轮组机械效串”探究动滑轮重和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操作方法是:控制提升物重一定,改变动滑轮个数(即采用不同的滑轮组),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G和拉力F,用刻度尺测重物上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根据Gh/Fs算出机械效率,对同一个滑轮组(即动滑轮重一定),要探究提升的物重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只需要改变提升重物的多少,基本操作方法相同 答案 (1)提升重物的多少 在图3甲所示的滑轮组下,挂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比较 (2)动滑轮重方法识别类诱思探究题 此类题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给出一个或几个实例要求回答是什么探究方法,二是给出几个实例要求选出相同的研究方法,如果是前者,解答时必须先回忆实例结论和结论的由来,如果是后者,解答时必须先对实例进行分析,异中求同,抽象出研究方法的模式 例题6 如图4所示为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为了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 不变 (2)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的读数是2 V,电流表的读数是0.4 A,现在将阻值为5的电阻R换成阻值为10 的电阻接人电路来进行研究,则下一步应进行的操作是 (3)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解析 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也就是研究欧姆定律,由I=U/R,控制电阻一定,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是电流跟电压成正比;控制电压一定,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是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答案 (1)电阻R两端的电压 (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仍为2 V (3)控制变量法 小结 要研究某个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分别控制多个固素中其他量不变,只研究某个量与多个因素中一个因素量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例题7 (山西)下列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相同的是 ( ) 根据电流所产生的效应认识电流,研究电流时把它比做水流,根据磁铁产生的作用来认识磁场,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A与 B与 C与 D与 解析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不便直接研究,转换为通过电流产生效应的大小来认识电流的大小,这种方法是转换法,电流和水流类似,研究电流时把它比做水流,运用的是类比法,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不便直接研究,转换为通过磁铁产生的作用来认识,采用的是转换法,磁场客观存在,看不见,而磁感线不存在,看得见,用磁感线描述磁场这种方法是假想模型法答案选B 答案 B 小结 转换法也叫间接推理法专题二 物理中的图象问题图象是一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和工具,它运用数和形的巧妙结合,恰当地表达各种现象的过程和规律。物理图象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可以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用图象法解物理题迅速、直观,可以避免繁杂的运算过程。绘图 1根据已知数据定量绘图。绘图前要弄清物理现象中各变量的具体关系。绘图时先认清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再合理标出每大格、每小格(既能将所有数据画出,又要求分度值最大),再在坐标格中描点,最后将所有的点依次描成一条光滑的线,使所有点落在线条上或均匀分布在线条两边(且不可将各点生硬的连接)。 例1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松木做实验,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1)请你在图1所示的坐标中用图象形象地把两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图1 (2)通过对以上图象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要求写出两条)?在物理学上通常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属性? 解析:图中已给出了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及刻度,只需分清它们的分度值(横坐标为5cm3,纵坐标为5g),再绘出图象(实线为蜡块,虚线为干松木)。分析图象可以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这种物质的属性。图2 2根据物理规律定性绘图。绘图时要先分析物理现象所蕴含的物理规律,再看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最后根据物理规律描出大致图象。 例2如图2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磁体,沿水平方向从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的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图3中能表示测力计示数与水平位置关系的是 ( )图3 解析:测力计读数F的大小反映了两磁体间相互作用力的情况。条形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当弹簧测力计吊着小磁体从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所以在A端小磁体受到向上的排斥力,测力计的读数最小;由于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在B端小磁体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测力计的读数最大。在中间虽然条形磁体磁性最弱,但测力计的示数大于A端,小于B端。在整个过程中,测力计的读数由小到大,所以本题答案应该选D。图4 例3如图4所示是使用汽车打捞水下重物的示意图。在将重物从水底拉到井口的过程中,汽车以恒定速度向右运动。忽略水的阻力和滑轮的摩擦,四位同学画出了汽车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5),其中正确的是( )图5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到汽车功率P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忽略水的阻力和滑轮的摩擦,重物受到重力G、浮力F浮和拉力F拉,且有F拉+F浮=G。对汽车来说,P=W/t=F拉s/t=F拉v 所以P和t的最终关系式变为:F拉+P/v=G其中重力G、速度v始终不变。浮力F浮在露出水面前不变,导致功率P也不变,图象应为一段水平线;在出水过程中,F浮不断减小(因为排开的水在不断减少),导致功率P不断增大,图象应为一段向上的斜线;在出水后,浮力F浮为零,从以上关系式可以看出功率P不再变化,图象应为一段水平线。所以答案选C。图6图7 例4一静止在海面的潜水艇模型,在启动之后,4min内匀速竖直下潜20m,而后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又运动4min。请在图6中画出潜水艇模型8min之内所受海水压强和时间的关系图象(海=1.03l03kgmj3,g=10Nkg,潜艇模型体积和大气压均不计)。 解析:潜水艇模型的下潜分为两个阶段。竖直下潜时,由公式p=gh=gvt可知,在海水密度和速度v不变时(因为模型匀速下潜),压强p与时间t成正比,由数学知识可知图象是一条过原点(模型在海平面时压强为零)的直线,所以只需确定在4min时的压强,图象就可以确定。 在第4min时模型受到的压强为p=gh=1.03103kgm310Nkg20m2.06x105Pa 在第4min到第8min期间,模型的深度不变,由液体压强公式可知此时模型受到的压强不变,即图象是一条水平线。 最后,需要给纵坐标选择合适的单位,由于2.06105pa是一个关键点,所以就将纵坐标的每小格标为1.03,做出的图象如图7所示。 读图 1从图中直接获取信息。首先要弄清横、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再从图中找出相关联系。图8 例5从图8得到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图乙表示物体正以5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C图丙告诉我们小灯泡的电阻值是固定不变的。 D图丁警示我们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能源消耗急剧增长。 解析:甲图反映了重力G和质量m的成正比的关系;图乙反映了机械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由于速度始终为5ms,可以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丙图反映了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的关系,由图可知灯泡的电阻在不断升高(灯丝温度升高引起的),而不是保持不变;丁图反映了人类消耗能源随时间变化的正确关系。所以答案应选C。图92从图中找出潜在规律。 例6家用电热驱蚊器中的发热元件是由一种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阻器,其电阻及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9所示。通电后,电阻器发热、温度上升,使药片散发出驱蚊药味。当电阻器产生的热量与向外散发的热量平衡时,电阻器的温度达到一个稳定值,并保持这个稳定的温度工作。由图可以判断,通电后该电阻器的功率变化情况是 ,稳定时的温度可能在 区间内(选填“0t1”或“t1t2” “t2t3”)。图10解析:当发热元件温度升高时,会导致电阻增大,由公式P=UI=U2/R可知,在电压不变时,发热元件电功率减小,发热减少,温度降低,电阻减小,这又会导致电功率功率增大,构成了一个如图10所示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循环中,电功率和电阻在不断变化,如果电阻R变化图象如图9所示,电功率将由小到大(0t1区间),再由大到小(t1t2区间),最后又由小到大(t2t3区间)。温度将稳定在t1t2区间。专题三 信息题信息题是一种新情景(或背景)试题,也叫情景题。它的题干以日常生活、生产及现代科技中的某个事件、问题为情景提供一些信息,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正确提取、检索与转化有用信息,然后应用题干中的相关信息去解决问题。而信息的载体具有多样化,可以是公式、文字、图形、表格和函数图象等。 解信息题的过程由四步组成。第一步是处理信息,包括丢弃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并使之跟物理知识发生联系;第二步纯化信息,是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生产或现代科技背景抽去,纯化为物理过程;第三步为确定解题方法或建立解题模型;第四步为列式求解。其中第一、第二两步是解信息题特有的,也是解信息题成败的关键。要解好信息题,就要求平时关注科学,增加课外阅读量;联系实际,拓宽视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以致用;活化物理基本知识,注重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情景信息题情景、信息题:此类题目一般是通过给出一幅图形或图像来表明一个物理情景或给出较多的信息来考核学生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题目中出现了许多以科技或生活问题为情景或信息,与学生生活贴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能力,此类题目中,若有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表示出不同的情景,则应认真观察、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并思考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及表明的物理问题。例题1 下文是摘自某刊物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光污染,来自舰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像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幕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射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尤其是那种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 。 (2)文中有一处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请在错误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3)从上文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或危害的实例: 。 (4)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这处是错误的,因为凹透镜对光束是发散的,不可能会聚;作者将凹透镜和凹面镜混淆,显然为错误。(3)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暴露居民的生活隐私,聚光甚至要引起火灾。要限制开发商在居民区造商务大楼。对玻璃墙的设计、制作及使用范围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防止光污染进入居民家或公共设施内。例题2 夏天,我们使用的吊扇配有一个调速器,当我们将吊扇的速度调慢时,过一会儿,调速器摸上去有点热。当我们将吊扇的速度调到最慢时,凋速器摸上去温度最高。而当吊扇转速最快时,调速器几乎不发热。你是否发现这个问题,请试一下,并解释这个现象。 解析:吊扇的调速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它与吊扇串联连接,通过的电流相等,当它的电阻变大的时候,吊扇的转动速度变慢,根据公式P=I2R,调速器的电阻也将消耗电功率,而这部分电能将转化为内能,所以调速器发热,当吊扇转速最小,调速器的电阻最大,消耗电功率最大,所以调速器温度也最高,当吊扇转速最大,调速器的电阻最小,消耗电功率最小。图象信息题 所谓图表信息问题,就是根据实际问题中所呈现出来的图象、图表信息,要求考生依据这些给出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加工等手段解决的一类问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识图看表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对图表信息认真分析、合理利用,按照题意要求,准确地输出信息。由于此类问题命题背景广泛、蕴含知识丰富,突出对考生获取、整理与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因而倍受命题者青睐,近年来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下面我们集中了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图表信息问题进行分类解析。绘图 1根据已知数据定量绘图。 绘图前要弄清物理现象中各变量的具体关系。绘图时先认清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合理标出每大格、每小格的涵义(既能将所有数据画出,又要求分度值最大),再在坐标格中描点,最后将所有的点依次描成一条光滑的线,使所有点落在线条上或均匀分布在线条两端(不可将各点生硬的连接)。例题1(2006年,福州)小明弯曲手中的钢锯片,感觉到弹力大小与弯曲的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弹力大小可能还跟钢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们合作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钢锯片夹在厚书内,伸出长度(简称长度)用L表示;钢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侧移量x表示,钢锯片的弹力用F表示,其大小等于测力计的读数,实验数据如下表: (1)由第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钢锯片在形变量x一定时,弹力F随长度L的 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 (2)由37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钢锯片在长度上一定时,弹力F跟形变量x成 。 (3)请用表中钢锯片长度L为25cm时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弹力F跟形变量x关系的图象。 答案:(1)1、2、4 增大(或减小) 减小(或增大) (2)正比 (3)略例题2(2006年,盐城)如图所示,开口容器的底部有一个小孔,装水后,水不断从小孔流出。下图中能够粗略反映水流出时,容器底受水的压强P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是( ) 答案:A读图 1从图中直接获取信息。首先要弄清横、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再从图中找出相关联系。例题3(2006年,连云港)如图所示为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时作出的图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B不同物质质量跟体积比值是相同的C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 D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解析:由图可知: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的是质量,对同一物质而言,质量随体积妁增大而增大,成正比关系;对不同物质而言,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冈。注意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纵横坐标表示的各是什么物理量。 答案:C 2从图中找出潜在规律。例题4(2006年,盐城)如图所示,向右作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E、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0.4s,则小车做的是 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它从正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 m/s;在此过程中小车的牵引力 阻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越来越大,由这一规律即判断此题。 答案:加速 25 大于表格信息题 表格类不断地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它以课本为基础以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总结归纳、分析判断、数据处理和综合理解能力。读表计算型例题1某同学在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该液体的密度等于 kgm3。答案:0.8103分析判断型例题2根据下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以判断错误的是:答案:B分析数据总结结论型例题3:科学家通过使用探究某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得到如下表所示的一组T与p的数据: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上述气体的压强p与温度t间的关系式应为 。解析: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温度每升高25,压强增大10103Pa,当温度为0时,气体的压强为100103Pa,所以p与温度t的关系为:p=0.4T+100 概括型例题:有关用电常识的书中,列出了白炽电灯的常见故障与检修方法,其中一项故障现象如下: 从电路的组成来看,上述故障现象的可能原因可以概括成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 ) A电路出现了短路B电路出现了断路 C并联变成了串联 答案:B填写表格型例题:个学生在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在大烧杯中装的是水,压强计中装的是粉红色的水。试按照这个学生设计的表格经过分析后把表格中的空格填满。 实验设计型例题:请你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器材,设计出三种测定导体电阻的方法,并按要求填入下表:图表结合型例题: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1)这项研究在实际的应用是 。(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是 。(3)小华作出了如下三个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1)弹簧测力计 (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B专题四 学科综合与渗透题的分类与解法 学科综合与渗透题可分为学科内综合与渗透和学科间综合与渗透两大类 学科内综合题常常是考卷中的压轴题,其特点是含有多个物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难度大,区分度高,探究综合题的命题趋势和规律,研究压轴题的解题技能技巧将成为初三毕业生关注的焦点问题 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一方面愈来愈分支,一方面愈来愈集合,学科间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集合性特征,意在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跨学科与渗透综合考查,以学科知识为栽体,以知识点渗透、交叉、关联、融合、综合为纽带,一方面考查各学科基本知识,一方面考查具有集合性特征的基本能力及基本方法一、学科内综合与渗透题 学科内综合与渗透题往往是力、电综合或热、电综合或力、热、电有机综合从设问的内容看,有递进式,即题中有两个以上的小问,所问的内容依次深入,问题的难度依次增加,前、后问间有密切的牵连,前一问解答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下一问的解答;另有并列式,题中各个小问的解答各自独立,彼此并列,互不包含、互不影响,前一问做错了,不影响对后一间的正确解答 解答各种综合与渗透题的思维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分析法:就是从待求量出发,充分利用题设条件。和已知量,找出与待求量相关的公式,然后看公式中的其他量是否已知,如有未知的,再寻找与此未知量有关的公式这样一步步追根求源,直到全部已知为止,最后再把分析过程“颠倒”过来即为解题过程 (2)综合法:与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恰好相反,它是从已知条件人手,对所研究的对象的物理过程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利用物理规律将已知量与未知量联系起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逐步导出所要求的物理量,同时也就完成了解题的全过程,体现出由因求果的思维方式 (3)整体法:就是把看起来彼此独立的两(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这种方法不受构成整体的几个物体相互间的制约与影响,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解 例题1 (黄冈)圻河水电站1h内约有1.08107kg的水从50m高处落下,水的重力做的功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焦炭所放出的热量?(焦炭的热值q=3.0l07Jkg) 解析 水电站是利用水能发电,水从高处落下,重力做功,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水轮机的动能,水轮机的机械能转化为发电机的电能;火电站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发电,燃料燃烧,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水蒸气的内能,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蒸汽机的机械能,蒸汽机的机械能转化为发电机的电能 答案 1.08107kg水从50m高处落下重力做功WGhmgh1.081071050 J,燃烧m焦炭释放内能Q放qm 则m=W/q=1.081071050 J/3.0l07Jkg=180Kg.这是一道根据功热等当性设置的力、热综合题,由题设功热等当关系求解 例题2 一台发电机输出额定功率为50 kW,输出电压为220V,这台发电机最多给多少盏“PZ22040”电灯供电?若发电机由水轮机带动,重力做功的70可以转化为电能,水冲击水轮机的流量为50m3min,则水源的高度不得少于多少米? 解析 水的重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转化效率为70 (1)设这台发电机最多可给n盏40 W电灯供电,50103w=n40W , n=(5010340)=盏=1250盏 (2)设水源的高度至少为h,1 min内50 m3的水从h高处落下,重力做功WGhmghVgh,其功率PW/tVgh/t,由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效率P70P,则hPt/(Vg0.7)8.7 m 例题3 小刚家住在一座七层楼的四楼,每层楼高3m,他家在楼顶上安装了一台电辅式太阳能热水器,其热水器的铭牌如下表所示 (1)热水器的水箱距地面的高度为1 m,小刚家热水喷头距地面1.6 m,则小刚家热水喷头内水的压强是多少?(2)若每平方米热水器上在1 h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平均为2.8106J,每天能接收太阳能的时间为10h,此热水器将接收到的太阳能的50转化为水的内能,初温20的水一天内水温升高到多少?(3)若某天傍晚时的水温只有30,采用电辅式加热器将一箱水加热到50,需要多长时间? 解析 第(1)问由液体压强公式phg求解,第(2)问由光热转化率E50=cm(t一t。)求解,第(3)问由电热关系PT=cm(t一t0)求解 (1)热水喷头内水的压强:p=gh=1103l+33+(3一l.6)10Pa1.14105Pa (2)热水器10 h接收的太阳能:E2.8106l.210 J3.36107J,由光热转化率:E50=cm(tt0)=cV(tt0),t=(E0.5/ cV )+t0= 60 (3)电流产生热量QPT,水由30升高到50吸热Q吸=cm(t一t0)=cpV(t一t0),依题意Q=Q吸,则T=cpV(tto)/P4.2103s 小结 这是一道力、电综合题,从大阳能热水器切入,由相关关系联立求解,由题设要求分离求解 二、跨学科综合与渗透题 解答跨学科综合题一般要注意几点: (1)突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性强,试题内容至少是两门学科的综合,它有机地渗透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学科融合性,摆脱了“科学本位”的思想意识 (2)突出实践性和思想性,关注实践,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3)突出对科学结论的探究性和评价能力,试题往往提供相关数据资料,要求考生运用有关科学原理对资料数据进行解释,探究数据内在的必然关系,获得结论,并能对主要结论的可信度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跨学科综合题通常运用融合分析法、分离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分合分析法和配合分析法图3 例题4 (贵阳)如图3所示是一个弹簧测力计,请你用十分简洁的文字,为它写一份使用说明书, 解析 写说明书是语文学科的任务,现代观念要求会写科技产品的说明文即说明书,科技产品说明书要说明产品的功能、性能、如何使用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此题只要求写出使用说明书, 答案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最大量程不能超过5 N, (2)弹簧测力计使用前首先要轻轻来回拉动几下 (3)在称量前要将指针调在0刻线处图4 小结 此题要求写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书,把语文学科与物理学科进行有机渗透做了可贵、的尝试,具有前瞻性,值得称道,解答此题运用分析法 例题5 (临沂)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我们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限速40 kmh以内的弯道上,甲、乙两车相向而行,发现情况,同时刹车,但还是相碰了,事后测得甲车刹车距离为12 m,乙车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 m,查有关资料知,甲车的刹车距离为s甲(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关系:s甲0.1v+0.001v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v(kmh)的关系如图4所示,请你从两车的速度方面分析相碰的原因 解析 由甲车刹车距离为12 m,代入s甲0.1v+0.001v2得v130,v2一40(舍去),即甲车速度为30kmh,所以甲车没有超出限速由图象知,乙车刹车距离S乙与车速的关系为一次正比例函数,设S乙=kv,则有1560k,解得k0.25,即S乙=0.25v,因为乙车刹车距离为超过10m,小于12m,即100.25v12,解得40v48,由此可见乙车超出限速40 kmh,综合所述,从两车的速度方面分析,两车相碰的原因为:乙车超速 小结 这是一道运动学与数学中函数知识的渗透题,在分析交通事故原因中有现实意义,解题中利用乙车的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函数图象和测得的实际刹车距离,计算出乙车刹车前的运动速度,得出乙车超速行驶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专题五 实验题分析与解法一、实验题解题技法1实验题的特点 实验题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重要的是它能再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验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不同方式展示,所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当然也都适用于对实验题的正确解答下面仅对它的特殊性作几点说明2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实验原理定方向 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用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 第一、要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