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文化.doc_第1页
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文化.doc_第2页
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文化.doc_第3页
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文化.doc_第4页
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文化 作者 杨帆(高级工程师)先说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智慧;文化是一个种族或国家生存的意志力;文化是生物人生命的灵魂。智慧、意志力、灵魂都是属于精神的范畴,哲学术语称作“意识形态”。由此可以认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就是经济与文化的综合体,一个完整的人,就是肉体与灵魂的综合体。处在蒙昧时代的先民们有文化么?肯定有,就世界范围看,人类的先祖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和野兽的侵袭,为了生存,产生的第一个文化意识就是“共同打猎,共同吃肉”,假如没有这个“共同”意识,人类当初就会成为兽类的盛宴,根本不会繁衍到今天,“共同”文化意识就是人类先民们的第一个生存智慧。所以,人类世界是人类以“共同”这个文化智慧而“共同”开创的。而“共同”的结果呢,产生了使人类除生存需要之外的剩余物质,对这个剩余物质占有多寡的不同,使人类有了富与穷之别、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别、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别,从此,人类的文化意识形态也就分化成两种不同的型态,直到今日,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自从产生国家后,人类社会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种归属,人类的文化,从此也赋予了阶级性,又由于两个阶级相互的自然依存关系,尽管归属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同一的,因为人类离不开社会的组织。几千年来,统治阶级用国家机器对付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不断联合起来,以“均贫富”为旗号,用“揭竿起义”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人类就这样争斗了几千年,权力也不断地以“人头落地”(政治术语叫“革命”)的方式轮回着。在这个漫长的对立性与同一性的博弈中,人类的文化形态不断演变着,社会也在文化的演变中不断发生着变革。看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争斗”成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固有现象,那么,人类为什么会偏离先民们的“共同”理念,而发生后来的“争斗”呢?这就不得不涉及到需要认知人类的“劣根性”问题了。在远古时代,人类面临野兽的侵袭,为了消灭野兽,自然养成了比野兽更“凶残的习性”,当人类进入社会化后,这种“凶残习性”总是难能根除。又自从人类进入私有化后,人类又滋生了“自私习性”,因此,“自私和凶残”就成为人类的一种原生态劣根性。正是由于这种“自私和凶残”的劣根性,让人类自己变成了地球上一群斗兽,人类与野兽的争斗从而演化为人类内部的争斗。面对这一可悲的历史现实,逼迫人类再进行新的生存思考:当人类的生存问题不再是来自外部野兽的侵袭,而是来自人类自己的“恶化”时,自然就诞生了“善”与“恶”的命题,“扬善抑恶”自然也就成为主流文化思考。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人类文化产生的背景,就是为了生存。也可以说,“生存与文化息息相关”啊。人类最早的“善化”文化应首属“周礼”,面对商纣的残暴统治,“周礼”主张“礼节”、“礼仪”和“礼貌”,无疑这是对“暴政”的“善化”文化,孔子文化是与周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其次,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文化,进一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思索精神,鼓励创新,这就让各种随意“杀戮民众”的凶残专制制度及其文化被弱化了;随后发生在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主题思想,完成了以“人”的价值和尊严为纲领的“共和”制度的构建,这是人类“善化”文化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以上三次文化的“善化”,改善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凶残习性”,都没有触及以“私有制”为社会形态的人类的“自私习性”。对于西方的“人性论”和“共和制”文化,德国人马克思有着独到的见解,马克思认为,“资本从头到脚都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合作委员会”,马克思的眼光,具有超人的穿透力,马克思认为,只有无产阶级得到解放,才算是全人类的解放,没有穷人的翻身解放,所有“自由、平等、博爱”都是虚伪的,于是,马克思提出公有制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人人平等的、由社会公仆管理的这么一种制度,被称作共产主义。马克思是一位人类思想的尖子,马克思以历史巨人的眼光,直接触及到人类的“自私”本性,为人类构思了一条“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的新路。这是人类“善化”文化历史上的第四次飞跃。人类除了上述四次引起社会变革的“善化”文化外,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也属于“善化”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净化着人类的灵魂,经久不衰。从以上对人类文化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肯定的认为:周文化是人类历史上 “善化文化”的第一次,既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文化,也可以说就是人类“善化文化”的奠基文化。接着讨论,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周文化产生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这个文化的主体思想叫做“礼”,周人所讲的这个“礼”,我们可以解读为“礼节”、“礼仪”和“礼貌”。周人为什么会讲起“礼”了呢?这得从周文王姬昌坐牢说起,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殷纣王,为了遏制西周的崛起,把西周首领姬昌关进羑里,这就逼迫姬昌思考起如何能够存活的智慧来,这么一思考,就演绎了周易,后人叫做文王八卦,所以,周易是文王思考人生的智慧结晶。说到周易,这是一门被长期埋没了的人类哲学之智慧,学者南怀瑾先生经一生的研究发现,周易是很讲科学原则的,总括起来有三大原则,一是“变易”,就是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二是“简易”,万事万物虽则变化纷繁复杂,但其变化是遵循规则的;三是不易,就是能够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永恒的,这个永恒东西是什么呢?后来的基督教叫它“上帝”,中国人称做“神”,佛教认作“菩萨”,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是“自然神”,今人认为是“宇宙本能”。这就是说,文王在演绎周易时,已经推理到他身处牢狱的处境总是会改变的,并且需要用智慧来改变,当他测算出纣王给他吃的包子是用儿子伯夷考的肉做的时候,却表现得茫然不知,大口大口地去吃,以“弱智”表象,取得纣王宽恕,放回西岐。南怀瑾先生还发现了周易的三个法则,叫做“理、象、数”,是说宇宙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命运、人的情绪、思想,都有一定的原则和道理,有这个“理”,也必然就有它的“象”,同时,每个“现象”都一定有它的数期。算卦先生掐指一算,万事皆知,就是运用了“理、象、数”的缘故。可见,周易在认识论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后来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等一切文化,都是渊源于周易这本著作。周易所阐述的这个“理”,比人类尊为哲学始祖的苏格里拉所“强调的人类理性”观点早700多年。可惜老祖宗的这一智慧被长期埋没了,至于原因嘛?我感觉是中国的“人治”制度坚持的太牢固和长久了,让周易智慧几乎全是倾向于研究人事,而很少面向研究大自然。接着谈周文化为什么会以“礼”为核心?文王在羑里牢房思考人生,也是从自身生存问题为着眼点的,思考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他与纣王之间该怎么处理关系,他想:我作为商朝的诸侯,对国君那么忠诚,可纣王还是这么对待我,太不讲“礼”了,自然就产生了一种讨公道的情结。可以估计,由怨恨而发,当时想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是个好“国君”?在牢房里闷得慌的文王,就思索起了“八卦”,将神农时代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连山易重新编排,以自我为中心,把“乾”原来占居的南方变更为自己所处的西北方,从“天象”推演到“人事”,以“乾”为首挂,并拟为“君子”,提出了“元、亨、利、贞”的“乾元”卦辞一说,这四个字都赋有独立的意义,“元”意寓宇宙的本能,也可以说是万物的开始,或一个东西的来源。一个“元”字,肯定了宇宙的本能,这是中国人最早对大自然的科学认知,太伟大了。“亨”就是“亨通”,没有阻碍,遵循“宇宙本能”,就会无往而不达;“利”就是对宇宙大自然有利而无害,“贞”就是“正”的意思,是说不要破坏“宇宙本能”那种永恒的东西,也可以引申为当今的“正确”、“正直”、“正义”和“正派”。俗话说,一正可压百斜啊,这个“正”,就是我们文王首创啊。由“乾元”卦辞再联系到人事,就是暗寓殷纣王太不懂得做君王的道理了,你搞“剖腹验子”、“敲骨验髓”、“炮烙忠良”,还让我吃用儿子肉做的包子,无“元”、无“亨”、无“利”、无“贞”,也就是说你殷纣王做事不讲道理、倒行逆施、加害于人、就不是个正人君子。面对殷纣王的那种凶狠残暴,文王悟出了“礼”这个对付“凶狠残暴”的文化利器。文王悟出的这个“礼”,思想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易经中有句著名的卦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君子一天到晚都要保持本分,历练自己,不出毛病。原来,在文王看来,“本分”就是做君王的硬道理,换句话说,在文王看来,“本分”就是领导风范,就是“人格魅力”,你想,这个风范,有着多么巨大的现实意义啊。后来周朝的历史,证明了文王悟出的这个“礼”,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真理,殷纣王因“不守本分”和“无礼”而溃灭了,周文王因“守本分”和“有礼”而让西周兴国了。早期的西周,有三个故事可以证明西周王朝确实也践行了这个“礼”,一个是“文王礼贤下士”的故事,说的是周文王聘请太公姜子牙治理国家的事,那种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德行风范,实为“明君”之楷模;第二个是“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故事,说的是周公姬旦若见有人来说事,能够做到“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发”的地步,从而赢得百姓的衷心拥戴;第三个是“甘棠遗爱”的故事,说的是召公姬爽在甘棠树下接待百姓“诉讼”的事,那种深入民间,调解纠纷,主持公道的“爱民”行为,深深遗留在百姓的心中。三个故事,其内涵都是“礼貌待人”,可以这么说,周文化在处理“官与民”的关系方面,是讲究“礼节”、“礼仪”和“礼貌”这类行为规范的。毫无疑问,周人倡导的那种等级制度下的人与人之间的 “礼节”、“礼仪”和“礼貌”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就是最初等的“人文文化”理念的产物,是官对官、官对民、民对民的一种尊重与和谐,后来西方的斯多亚学派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理念时,已经是公元前400年的事了,比周文化整整落后了大约700年,14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思想,也比周文化整整落后了大约2500年,因此,可以认为,以人与人之间“礼节”、“礼仪”和“礼貌相处”的周文化,是对人类“凶残习性”的第一次善化文化,正是这一善化文化基因,维护了周王朝江山800多年,周文王和西周“三公”被后世誉为深仁厚德的楷模。在中华文明史中,夏、商、周属于断代史,文字书籍遗存太少,尽管如此,从流传下来的西周诗经可见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周代的文学艺术创造,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精粹,反映的是社会下层,名篇有伐檀硕鼠官睢;雅是诗歌,分大雅和小雅,反映的是贵族生活,名篇有生民、公刘、大明;颂是祭祀、典礼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可见一部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谈论周文化,还不得不提提“画地为牢”那个成语典故,西周首领们在提倡“礼仪”的同时,也有对“不本分”行为的处罚制度,处罚办法就是在地上画个圆圈,让你站在那里,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可见,周人处罚不重于“刑”,而侧重于国人自律,这是多么文明的社会管理智慧啊。归纳一下,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还处在奴隶社会时期的西周,其认知思想、人文思想、文学艺术、社会管理就这么科学、规范、秩序,寓情寓理,说明周文化是多么的智慧啊,中华先民是多么的聪明啊!中华民族受周文化影响极其深远,孔子文化就是对周文化的继延,面对我国的春秋乱世,当年的教书先生孔夫子高呼“克己复礼”,所谓“克己”,还是主张人要“本分”,所谓“复礼”,就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节”“礼仪”“礼貌”那种行为规范。可惜,孔老夫子一介书生,位低言轻,不象周文王那样有操控力和影响力,活着的时候没人听他的言论,致使中国乱世200多年。因乱而思治,也是人类的认知逻辑,到了汉武帝时代,才把孔夫子的学说扶正,也就是周文化继续在发挥影响力了,并且为维护中华民族的一统产生着决定性作用。得益于周、孔文化,中华民族是幸运的,历史上只发生过改朝换代的战争,没有发生过种族灭绝的战争,西方人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还延续着原始的“森林法则”,把人类与兽类的争斗,引入人类,在中世纪以前,演绎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战争,让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先后覆灭了,可中华文明一直延续着,这就是周文化的光辉与灿烂。后来的中国统治阶级们大多看好周、孔文化,是因为周、孔文化确实具有社会治理价值,中国的老百姓大多认同周、孔文化,是因为周、孔文化具有以“正义”为核心的普世道德价值。直到今朝,面对人类社会诸多问题,我们不由得又在怀念起周文化来,没错,它是我们民族的奠基文化,根文化。说到“根文化”,谈一点我的文化观,作为结束语。一、文化,正如一颗大树,有根、有枝、有叶才属正常。中国近代一直有种古怪的“批祖”现象,他们习惯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两千年前孔夫子的话,“枝叶”在向“根”来问罪了,这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现象,我们今天住高楼,不应该嘲笑我们的先祖住窑洞,我们今天穿布衣,不应该讽刺我们的先祖披树叶,需要明白,我们的祖宗的那些文化和思想,是针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而言的,是那个时代祖宗们的生存智慧。对待先祖文化的态度,全盘复古是盲目的,烂加指责是少教的,毛泽东主席说的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是正确的。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正义化。在笼统的“传统文化”提法中,要把周、孔文化与帝制文化相区分,要把周、孔文化与儒学后续学说相辨别。周、孔文化是普世道德文化、正义文化,帝制文化是那个历史阶段维护封建专制集权的政治性文化,随着历史的进程属于被淘汰的文化。应该说,帝制文化中确实选择性吸收了部分孔文化,但孔文化根本不等同于帝制文化。再说,儒学作为一个传统体系文化,历经了从西汉董仲舒、唐代韩愈、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这么多儒学名家传承,虽为同一个体系,实为有各自主张。孔文化的核心就是遵循“周礼”,提出“仁”,主张“德治”;董仲舒却力主“文化与政治一统”,从此让文化变为政治的附庸;韩愈主张“道统”,即纯粹的孔子之道;周敦颐、邵雍极力推行“忠、孝、节、义”,并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张载提出了“天、道、性、心”概念,有了唯物主义萌芽思想;程颢、程颐主张以“仁”为核心,“天理”为最高范畴,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追求“孔颜之乐”;朱熹则主张宇宙万物各有其理,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主张“本体修养”,“慎思明辨”,强调“仁”是道德的终极源泉,主张先“正君心”,方能国治、天下平。再到后来,中国的思想界已经不是纯儒学了,面对越来越多“假仁假义”的社会现实,引起思想者对“仁义”的怀疑,自南宋的陆九渊到明代的王守仁,在思想界开创了一门新的思想叫做“心学”, 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去伪善,强调“知行合一”;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贽,更是质疑“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欺诈;同时代的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废除专制;同时代的顾炎武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锋芒直指“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再到清朝初年的王夫之,明确主张“循天下之公”,批判历代帝王的“私天下”,反对“天命”“神道”“道统”对历史的主宰,提倡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清人唐甑,锋芒直指专制君主的“不仁不义”,认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回顾这一段文化思想史,就可以看明白:道德意义上的周、孔文化,受政治意义上的帝王专制文化所裹挟,让光辉的“仁义”思想,蒙受了“假仁假义”与“虚伪”之耻,后来发生的“打倒孔家店”文化现象,明显是把周、孔文化与帝制文化视为一体了。所以,讲弘扬“传统文化”,弘扬的必须是那些正义的、有普世道德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文化,绝不应让“陈腐”再泛滥。文化是群体人追求生存质量和社会正义的一种意识流,在我国的历史上,为什么杨家将的戏流传不衰,是因为民众对保家卫国思想和行为的崇敬;为什么包公的戏流传不衰,是因为民众对清官的爱戴和渴求;为什么窦娥冤一类冤屈案情的戏流传不衰,是因为民众对社会公正的诉求与期盼;为什么铡美案的戏流传不衰,是因为民众对“巴高望上、喜新厌旧”丑恶道德的痛恨。这表达的都是民众对社会“正义文化”的需求。近年来的低俗小品文化热,是中国一部分人对文化形态的需求变态,其中这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每当社会缺失“正义文化”时,或每当社会缺失民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文化时,或每当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相悖时,民众心理会出现一种“阻抗机理”,这种情绪化的阻抗心理一般都是人性的消极取向,沉迷低俗娱乐就是这种消极阻抗心理的一种释放,别说喜欢上欣赏低俗小品,就是吸毒、赌博、卖淫、嫖娼那些被历史否定的文化形态,都已经死灰复燃了,这是国人自己对自己文化的严重迷失。三、孔文化在对周文化的继承中,由于所处动乱时代的因素,自然产生了期盼一统的思想,并有诸多维护封建集权的文化意向,那是时代的局限,不是故意在对民“愚化”,对此,应该持唯物史观去理解,相反,也不应该把那些具有客观愚化作用的言论,再当作“心灵鸡汤”去阅读,误导当今人们的思维方向。因为如今已经不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了。四、认知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长期以来的帝制文化是“以治为本”的说教文化体系 ,内核是“修身养性”,主张“内化”,以改造自己为主。西方近代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体系, 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