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doc_第1页
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doc_第2页
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doc_第3页
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doc_第4页
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目录一、“十一五”期间徐汇教育发展回顾(一)主要成绩1、各级各类、协调发展,完善了现代化的教育新体系。2、建峰填谷、提升底线,推进了“南北”教育均衡的新进程。3、提高质量、深化内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新发展。4、聚焦人才、成就教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养新机制。5、优先发展、统筹协调,形成了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二)面临的挑战一是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新挑战。二是推进教育均衡面临的新挑战。三是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四是形成办学特色面临的新挑战。五是加强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二、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1、坚持国家战略。2、坚持领先发展。3、坚持徐汇特色。4、坚持人民满意。(二)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主要标志:1、基本形成育人为本、激发潜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基本形成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新体系。3、基本形成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新布局。4、基本形成以校为本、特色鲜明的自主办学新特点。5、基本形成多元开放、示范辐射的教育合作新格局。(三)工作方针育人为本、公平为基、质量为重、改革为先。三、主要任务1、学前教育普及和启蒙的快乐教育引领项目1: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义务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引领项目2:义务教育学校“联动发展”推进计划。引领项目3:“增效减负”推进计划。3、高中教育为实现理想作好知识、能力和创新的准备引领项目4:高中特色建设行动计划。引领项目5:光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4、中等职业教育升学与就业相结合的成才教育引领项目6:职业培训体系创建计划。5、特殊教育平等、关爱、尊重、理解的教育引领项目7: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6、校外教育个性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引领项目8:光启行动计划。7、继续教育创新和事业发展的动力补充引领项目9: 学习型城区创建行动计划。四、重大改革1、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改革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4、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5、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6、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7、扩大教育开放五、保障措施1、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落实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2、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加强教育经费管理。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现代化一流学校建设。4、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5、坚持智慧校园建设方向,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6、坚持依法治教,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和督导机制。六、实施和评估1、落实组织实施。2、完善指标体系。3、加强监督检查。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根据国家、上海市及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徐汇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落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徐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徐汇教育发展回顾(一)主要成绩进入新世纪,徐汇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实施品牌战略,为居民提供优质、充分教育”的庄严承诺。“十一五”期间,徐汇区按照“适度超前、追求品牌、统筹规划、提升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明确提出了“建设以徐汇教育品牌为标志的、优质充分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徐汇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五年来,徐汇教育坚持适度超前的方针,积极构建两大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1、各级各类、协调发展,完善了现代化的教育新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了优质、充分、全纳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普遍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95%以上的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在社区接受早期教育指导;36岁学前教育入园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98;3-16岁智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实现“零拒绝”,为16-18岁智障学生提供初等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公办学校体系就读。社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由徐汇区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和居民教学点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格局,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后培训,形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率先建立综合高中,构建普职互通的学制通道;率先建立校企合作的职教集团,加快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占75以上,新增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2、建峰填谷、提升底线,推进了“南北”教育均衡的新进程“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资源总量逐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数量进一步扩大。全区规划公建配套建设项目共计达26个,完成新建了南模中学、中国中学、世外中学、华育中学、华泾小学、启新小学、紫薇幼儿园等项目,修建了徐汇中学、市四中学等百年老校,改扩建了西南位育中学、上海信息管理学校、世外小学、逸夫小学、爱菊小学、科技幼儿园、上海幼儿园、机关建国幼儿园、五原幼儿园等品牌学校。自2005年到2010年,全区新增学校占地面积295004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98852平方米。新增教育资源逐步向区域南部拓展和集聚,彻底改变了区域南部和北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形成区域南北教育资源总量、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和优质学校分布与人口数量、分布和居民教育需求基本均衡的局面。“十一五”期间,以内涵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明确了“建峰填谷、提升底线”的思路。办学格局进一步优化,探索形成了“校本自主、多元互动、示范带动、合作联动”的学校发展模式。改革办学体制,6所原公立转制学校转制为民办学校,形成了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多元办学格局;改革学校管理模式,探索委托管理,引进、委托上师大附中、上海市实验学校等办学品牌管理薄弱学校;实施校际联动、示范带动策略,发挥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作用,促进区内3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带动3所普通初中协同发展。3、提高质量、深化内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新发展“十一五”期间,徐汇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德育,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坚持将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落实学科德育,把德育落实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深化课改,提高教学有效性。坚持“聚焦课改、决战课堂”,以实施新课程为抓手,区域性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校为本的新课程实施和减负增效策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坚持“健康第一”,严格落实“三课二操二活动”课时计划,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实施“光启行动计划”,建立高中生创新教育基地,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4、聚焦人才、成就教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养新机制“十一五”期间,徐汇区按照“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思想,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关注“名师”成长轨迹,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完善了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管理、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了区、校骨干教师、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学科带头人、高技能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特级教师等培养和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骨干教师“金字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教学指导团、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高研班、学科基地等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的新模式。开展教师发展达标校和教师发展示范校评审,积极发挥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改善教师待遇,徐汇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从2005年的5.87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9.61万元,增幅达63%。5、优先发展、统筹协调,形成了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完善了区委领导、政府主导、区域统筹的教育发展新机制。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持力度,教育投入稳步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幅度,教育经费总额从2005年的107,984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70,369万元,增幅达57.77%;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66,971万元达到2010年的138,536万元,增幅达106.86%。坚持区域统筹的思路,采取规划引领的方法,加强对徐汇教育的统筹领导,实施了徐汇区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徐汇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建立了徐汇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学习型城区建设委员会等非常设机构,形成了区域性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组建了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的区职业教育集团,充分调动了区域内各部门、各街镇、各行业的资源优势和行政力量,形成了全区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二)面临的挑战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徐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认清徐汇教育发展的新方位,理清徐汇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一是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新挑战。当前徐汇教育的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还是传统的体内循环,服务范围的基本对象还是传统的区属学校,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还是传统的计划模式,提高质量的基本法宝还是传统的加班加点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推进教育均衡面临的新挑战。徐汇优质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品质、多样化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人口出生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的叠加影响带来了教育资源不足的新挑战。新一轮人口出生率高峰已经带来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挑战,并即将延伸影响到义务教育;非户籍学生数量的增加不仅要求增加教育资源,同时要求更加关注各类学生生活背景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性。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的发展尚不平衡,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也不均衡,各街镇学校布局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校际差距依然明显,还存在少数薄弱学校,“择校”现象没有根除。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徐汇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主体性德育”和“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突破,但基础教育重视学业知识、轻视全面发展、忽视特长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不适应新课程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地方,减负增效还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体质明显下降,课业负担过重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形成办学特色面临的新挑战。徐汇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区域内部分学校特色鲜明,并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仍然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中仍然存在“多校一面”的状况,学校的特色项目转化为办学特色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推动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加强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徐汇教师总体结构、质量较好,人才储备总量具有一定优势,但引领发展、在全国和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规划有待完善,广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进取心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人才“金字塔”中某些层级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还不够清晰,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不配套,培养培训资源、渠道、模式需要更有效地整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突破骨干教师激励机制,避免形成新的“大锅饭”。对培训者培训的关注力度不够。关注全体教师,建设“一流队伍”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1、坚持国家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上海和徐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国家和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接轨,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2、坚持领先发展。落实优先发展的工作方针和领先发展的功能定位,切实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继续保持徐汇教育在上海教育和徐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领先优势,实现“一流城区、一流教育”的目标。3、坚持徐汇特色。传承徐汇区尊师重教的百年品牌,弘扬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历史底蕴,坚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善优质、充分、全纳性的区域发展模式,探索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的改革途径,走具有徐汇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4、坚持人民满意。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确立“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的理念,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下降等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主要标志是:1、基本形成育人为本、激发潜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发展方式实现转变,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共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贯彻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形成共识,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发展模式;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奠定坚实基础。2、基本形成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新体系。进一步理顺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新体系;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和手段,提升所有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扩大受教育人群的覆盖面,为每个学习者构筑更加畅通的成才之路。3、基本形成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新布局。按照“各级各类、争创一流”的目标,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资源总量和布局与人口总量和需求相适应,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各街镇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均衡配置;实施“建峰填谷、提升底线”的工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采取“联动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品牌效应,满足广大居民对优质、充分教育的需求。4、基本形成以校为本、特色鲜明的自主办学新特点。坚持特色办学的基本思路,通过“一校一品”和学校文化建设,激发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的主动性。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有效落实,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渐凸现,形成以校为本、特色引领的自主发展机制。5、基本形成多元开放、示范辐射的教育合作新格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拓宽教育开放、交流、合作、共享的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以课程合作为重点,师生交流为载体,提升徐汇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加强国内合作,重点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深化京津沪渝四城区的教育合作,推进长三角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巩固与金山、崇明等区县的教育支持,深化合作和共享的内涵,提升徐汇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发展指标是:2015年徐汇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主要指标序号指 标2015年徐汇区上海市全国10-3婴幼儿及家长接受早期教育指导培训10023-6岁儿童入园率(%)10098603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0099.9934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97.55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9585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97877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540051408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建网比例(%)100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5361025-64岁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40351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514.713.312适龄老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习活动比例(%)3530注:全国指标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全国指标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上海2015年市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指标为96%。(三)工作方针育人为本,公平为基,质量为重,改革为先。育人为本。以人才强国为战略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和终身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公平为基。以公平均衡为价值取向,为了一切学生,关注各个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为平等、多样、充分的学习机会。一切为了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个学生。质量为重。以卓越领先为发展定位,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树立以提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明显增强育人功能,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改革为先。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推进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率先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突破观念和机制的束缚,深化内涵发展思路,创新教育运行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发展活力。三、主要任务1、学前教育普及和启蒙的快乐教育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区早教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社区早教服务点的常规管理建设,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和质量监控。深入开展“03岁婴幼儿教养内容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为03岁婴幼儿及家庭提供优质早教咨询、示范、指导服务,形“一街一品”的早教特色指导活动,提高早教指导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创新医教结合的实践模式,建立医教结合的家庭教养指导和预防性干预系统,将预防干预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完善早教服务卡的内容,发挥其对家长接受早教服务指导的自我管理功能。提高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鼓励以幼儿生活为主,以游戏为基本形式,运用恰当、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贴近幼儿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园本课程建设,加强教学规范,不断提升保教质量。探索家园合作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家园共育模式,普遍开展家园合作的衔接教育和家园共育的主题活动,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细化保教质量指标,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和质量监控。研究制定幼儿园常规管理标准,加强对非教系统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扩大幼儿健康水平监测范围,提高评估的精细度和准确度,重视评估结果的调整、反馈。加强学前教育保教队伍建设。加强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员、营养员队伍建设,提高保教人员配备质量,严格执行持证上岗。重视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的职后培训,重点推进幼儿保育员、营养员“保教结合”的新工程,通过幼儿园后勤队伍的梯队建设,全力打造一支能够体现现代幼儿保育理念,掌握科学教养方法,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骨干队伍。加强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用好各类教师评优项目,促进各层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将非教系统幼儿教师纳入骨干教师培训。探索多元化培养学前教育保教队伍的方式和途径。鼓励幼儿园多元、特色发展。探索多元化办园体制,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积极探索幼儿园多元办学的管理模式。按照规范办学、清晰产权、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强转制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推进转制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改革。继续保持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多样化发展优势,优化园本课程建设,增强特色内涵,倡导特色办园。完善示范幼儿园等级评定制度,扩大优质资源比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入好园”的需求。强化政府职责。积极应对幼儿入园高峰,实施徐汇区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入园人口年度预测,做好宏观调控计划,继续通过改建扩建、园所置换、调整布局、新建配套设施等措施,合理增配和布局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解决人口增长较快街镇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缓解人口导入地区和居民集聚地区入园矛盾。加强对学前教育资源的管理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幼儿园建设达标率和优质率。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招生政策和流程,依法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引领项目1: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政府职责,积极应对幼儿入园高峰,合理增配和布局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解决人口增长较快街镇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缓解人口导入地区和居民集聚地区入园矛盾。进一步加强0-3岁早期教育,保持徐汇早期教育的领先优势。鼓励幼儿园多元、特色发展,提升幼儿园办园能级,显著提高保教质量。2、义务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培养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要培养中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诚信、责任、尊重、合作、自信等良好品格;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的生活习惯,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学科德育为载体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序列。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分别开展以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重点的德育活动,形成分层递进、有序衔接、有机融合的德育内容序列。创新德育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知行统一,突出实践体验,促进德育内化,将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激活学科的德育内涵,深化学科的德育目标,研究制定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学科德育示范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设温馨教室,发展校园文化,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学策略,落实新课程方案,鼓励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重点加强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技术素养的培养。加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兴趣需求,注重培养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将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深化开展特色与课程相融、项目与内涵共生的“一校一品”建设,形成全校师生共同践行的价值导向。加强和改进体育、艺术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开足上好相关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或艺术特长。研究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改进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减负增效”行动计划,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增强学生体质。坚持健康第一,构建层次分明、科学连贯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提升体育核心课程的质量,实现体育活动课程的规范化。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实施“明眸生辉”学生爱眼工程,切实降低近视眼发病率。改善学生午餐,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立体质监测中心,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控制度,切实遏制青少年近视、肥胖上升趋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健身处方”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区心理辅导中心和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开展生命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学效能评价标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建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导向机制。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模式,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使用和评估,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探索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保障全体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关注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继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免费就读的工作。完善救助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奖学和助学体系,关注家庭困难子女入学问题。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教学和辅导,努力使他们学有所获。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激发资优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公平优质,加强内涵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联动发展”推进计划,深化示范性高中对普通初中的示范带动模式,总结委托管理和品牌引进(输出)的经验,探索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联动发展的模式,鼓励校际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完善因材施教的新型班级授课制。加强学校办学效能评价,鼓励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明显进步,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引领项目2:义务教育学校“联动发展”推进计划。根据育人为本原则,按照优质均衡的思路,积极拓展示范性高中与对口初中“示范带动、校际联动”路径,深化推进初高中联动发展模式;通过“委托管理”和“品牌引进”方式,推进品牌学校与普通学校、品牌学校与新建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联动发展”;通过姐妹校等形式,促进属地名校与国内外名校的“联动发展”;发挥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的专业优势,推进区内外高校和教师进修学院与中小学校的“联动发展”,从而实施特色衔接、机制创新、师资流动、资源共享等内涵举措,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引领项目3:“增效减负”推进计划。结合新课程实施,开展区域性有效教学策略改进研究,把握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规律,研究学生认知,实现因材施教,从教学五个环节着手提高课堂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增强校长和教师推进课改、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能力,培养新课程领军人物。3、高中教育为实现理想作好知识、能力和创新的准备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高中阶段学校要培养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诚信、责任、尊重、合作、自信的良好品格;要增强高中学生的公民素养,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鉴别力;要尊重高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性德育活动,形成引导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性德育格局;要引导高中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和全面发展。深化主体性德育。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构建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德育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整合社会、社区等校外教育资源,组织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使学生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理想信念。依托网络资源,发展网络文化,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增强学生信息化时代自主辨别、客观判断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能力。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深化课程改革,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重视人文社科和艺术教育,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加强基础型课程,建设学科高地,形成一批基础好、师资强、优势突出的学科,支持高中学校培育特色学科。以学科知识应用为载体促进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鼓励学科教师开发并从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教学,开发形成一批区本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各学校因校制宜形成若干有自己品牌校本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改革劳技课,重视实验课,发展综合技术教育。支持高中学校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保证课时和师资,形成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建立课程研发中心,设置课程开发奖励机制。坚持能力为重,改革教学模式,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验。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开展区域性的光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创新教育项目,以招标方式鼓励高中学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对中标学校给予自主设置课程、师资配置、教研指导、经费保障等支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引进国际课程,借鉴国外课程经验,开设与国际接轨的特色课程。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改革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作用。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建立一批立足学校、面向区域、资源共享的创新实验室。以光启创新基地为载体,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校内外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坚持优质均衡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引导各高中学校从校情出发找准发展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发展内涵,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大学合作的机制,选择若干所大学向高中学校开放课程、实验室等资源,推进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推进高中教育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国际间、校际间的课程开放、教师流动、科研合作。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的互相渗透,深化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发展高中综合技术教育,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拓宽学生成才渠道。鼓励民办高中提升办学水平,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建立区域性在线课程资源中心,突破校际界限和时间限制,实现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共享。推进高中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管理制度,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和开放性。引领项目4:高中特色建设行动计划。深化高中阶段课程和教学改革,引导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发展内涵,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引领项目5:光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区、校两个层面开展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4、中等职业教育升学与就业相结合的成才教育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校要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引导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重点加强中职学生诚信、责任、尊重、合作、自信的良好品格培养;要增强中职高中学生的公民素养,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要尊重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性德育活动,形成引导中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性德育格局;要引导中职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真实、开放的社会实践和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提高学生热爱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完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学校与行业或企业间的合作水平,构建产学训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平台。进一步完善职前职后一体、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建立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探索职业教育“3+2”学制或“五年一贯制”等模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区建设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级。推动普职渗透,普通高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技能,鼓励职业学校向普通学校开放课程和资源。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模式,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强调实践导向,重视实训环节,强化技能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完善各级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将各专业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充实进教学内容。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实施学分制和选课制,试行职业教育第二专业选修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完善评价制度,改革学业评价,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引导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转化;建立专业等级制度,引导学校加强示范性专业建设,提升专业能级。建立职业选择和就业咨询指导机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就业领域。加强中职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素质”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使得专业教师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30%,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实训制度,建立若干教师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鼓励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能资格。增强全体教师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提高任课教师的从教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依托企业技术加强课程开发,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实训中心,探索教学与实践融合、课堂与工厂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企业参与评价学校和专业的机制,开发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引导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选人的对接机制。鼓励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展定向培养。对接受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和单位予以补贴。引领项目6:职业培训体系创建计划。依托区职业教育集团的专业优势,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职后培训项目,鼓励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开展各类培训,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创新模式;健全中高职院校之间、学校企业之间实验实训等资源共享机制,完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协作机制。5、特殊教育平等、关爱、尊重、理解的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实施特殊教育行动计划,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特殊教育新体系,完善特殊教育学生享受终身教育的保障体系。优质发展九年义务特殊教育,完善“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制度。大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和康复教育,加强医教结合,加强0-3岁特殊婴幼儿的早期干预,丰富学前特殊教育就学形式,普及3-6岁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特殊职业教育,普遍为区域内适龄青少年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继续探索并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探索培养超常学生的教育实验,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形成超常学生早期发现和跟踪培养的途径,为资质优异、学有潜力和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关注学习障碍和认知障碍学生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改革特殊教育课程,构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教课程体系,积极研究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加强对各类特殊儿童少年的个别化教育,增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发随班就读校本生活教材,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和心理辅导,整体设计随班就读学生的安置方式、课程目标、评估内容与方法,建立随班就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完善特教服务平台。强化政府职能,建立由教育、卫生、人口与计生部门、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综合干预的运行机制,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康复,为特殊儿童选择适应的教育形式。加强医教结合,建立医教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由医疗部门共同参与特殊教育的机制,探索驻校顾问医生专业医师任教等模式,加大特教教师持双证上岗制度推进力度。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康复研究,探索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增加特殊教育投入,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建设,完善特殊学校教师津贴制度。引领项目7: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优质充分的理念发展九年义务特殊教育,大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和康复教育,加快发展特殊职业教育,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特殊教育新体系,完善特殊教育学生享受终身教育的保障体系。6、校外教育个性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继续深入推进“光启行动计划”。发挥“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深入推进“光启行动计划”。 理顺和完善校外教育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建立青少年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按照公益性原则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扩大校外教育活动普及率,校外教育活动惠及全体青少年,100%中小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创新校外教育活动形式,积极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素质教育活动,努力创设一批具有区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科艺体品牌活动,努力提高校外教育质量。提高科艺体特色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扩大学校科艺体特色项目的普及率。完善科艺体特色活动奖励机制,建立科艺体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校外教育基地和学校广泛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加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互动、衔接和整合。按照课改理念和实施新课程的要求,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项目,使青少年的学习从“小课堂”向“大社会”广泛延伸,开拓和扩大青少年的学习视野,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校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实施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扩大学校课程资源的来源,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类型,促进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向长期、常态、渐进化发展,进一步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保障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参考方案拓展型课程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规定的必修课时,即小学1-2年级每学年1-2周,小学3-5年级每学年2周,初中每学年2周,高中每学年2周(每周以5天计),逐步做到青少年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促进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效结合,为构建开放型、社会化的学生活动平台发挥示范作用。构建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创新实践体系。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活动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创新素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推进“光启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区域性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和运作模式,通过改变和创新评价与选拔方式,初步形成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在积极开展普及性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强青少年创新潜能的开发,为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青少年自主开展创新实验课题研究。充分开发和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建立一批青少年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统筹区域校外教育的设点布局、资源配置和设施更新,完善校外教育的覆盖网络。切实加强校外教育的场馆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和风采展示基地的核心枢纽作用。积极推进校外教育与社会相关单位合作共建共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工作,加大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努力整合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企业、社会团体、街镇、重点职校等资源,开发面向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培训、活动、实验、实训等功能,构建起“大校外”教育的基地。引领项目:8:光启行动计划。继续深入推进“光启行动计划”,广泛开展课堂外和学校外的科艺体活动,积极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参观考察活动,扩大校外教育活动普及率,创新校外教育活动形式,努力创设一批具有区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科艺体品牌活动项目,努力提高校外教育质量。7、继续教育创新和事业发展的动力补充统筹协调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以人为本,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环境和氛围,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和城区文明程度,促进人力资源强区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形成学习与生活统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补、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终身学习格局,建设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便捷性特点的“覆盖区域、涵盖一生”的终身学习体系。以培育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使绝大多数居民享有教育培训的机会,绝大多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等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格局,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建立徐汇区促进终身学习指导委员会,政府、社区、中小学校、大学、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统筹协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打造“徐汇公共服务市民一卡通”,率先建立徐汇市民终身学习个人账户,率先实现区域内社区教育学分的积累与转换,试点探索学历、非学历等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不断健全社区教育学习成果激励机制。促进成人学历教育的有序发展。以区业余大学(社区学院)为主要载体,建设上海开放大学在徐汇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地区级分校,发展特色鲜明、满足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求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整合区域内的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与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合作,拓展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提高中、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水平。把握“开放、远程”的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网上网下的互动,构建体现终身学习发展需求的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新模式。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创新模式。沟通教育世界和劳动世界的联系,拓展服务功能,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培训项目,鼓励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训模式,增强广大劳动者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整合区域内资源,发挥行业企业优势,鼓励社区院校加大职业培训课程,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培训和就业创业机会。坚持走校企合作、院所合作之路,形成高教与职业培训一体化,成人教育与机构、企业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区级教育培训服务孵化基地,形成若干教育培训品牌院校和项目,鼓励扶持实力强、质量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发展,实施连锁经营,发挥品牌效应。建立教育培训管理平台,创新教育培训制度,积极鼓励教育培训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拓展境外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