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贸易系 09国贸1班 李慧敏 200942601127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在传统的发展模式暴露出多方面弊端并再也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其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与现状1993年,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大会决议,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1996年3月,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邓楠曾在2009年报告中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如何把握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问题,邓楠提了三点看法。第一,要充分把握好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变外部压力为内在发展动力;第二,要充分利用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当前的有利条件,切实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第三,要积极、科学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准确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三】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1)我国CO2排放总量大,增长快,在国际社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十一五”期间,即使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0%,由于GDP的较快增长(假设年增长率为9%),2010年CO2排放也将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届时我国CO2排放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CO2排放增长量都会超过发达国家的减排量,对世界CCO2排放量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将长期面临严峻的形势。(2) 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在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和经济产出效益方面任务艰巨。(3) 全球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对我国现代化道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激烈的技术、经济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对我国和平发展和技术创新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战略与对策(1)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战略,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工作中的突出重点。当前首选能耗大且节能潜力大的工业、建筑和交通等主要耗能领域,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工程;(2)以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的CO2排放; (4)加强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的制定和管理,积极完善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为促进减缓碳排放提供制度保障;(5)加强森林保护、植树造林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发挥森林、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和固碳功能,不断增加碳吸收汇;(6)加强抵御极端气候灾害应急系统的建设,努力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加强农、林、水利等领域及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应对能力;(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和公共的全球环境意识,促进全社会的自觉参与和积极行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随着后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能源安全和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以应对日趋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必然会呈现出一些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的能源需求特征。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是,中国必将经历城市化进程,这一进程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与发达国家不相同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中国不能人为减慢城市化进程,但可以把城市化进程作为节能减排的机会,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结构更为清洁,使得城市发展的方向低碳化模式转变。在刚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做出了很大减排承诺。要实现这一承诺,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必然要选择向低碳化方向发展,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要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要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 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重点发展高薪技术产业。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综合运用财税、土地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注重新一代燃料生产技术、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节能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加快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步伐;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 尽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充分发挥人口数量大劳动力多的优势,制造业腾飞,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社会都得到普遍提高。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境内总人口约为13.4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人口具有增长速度快,年龄结构轻,向老龄化发展,分布不均等特点。虽然,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后,成功的抑制了人口的暴增,保持着低生育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加快。同时,人口素质底,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困扰着中国,也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措施:尽快脱离劳动力依赖,是当今社会各产业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国应始终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努力将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化为人才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首要的便是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劳动力依赖型产业,应该注意合劳动力,合理引导,利用科学勇于创新,摆脱劳动力依赖。老龄化最现实的问题便是,更少的劳动力,更大的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科学技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全民素质,使有限的劳动力发挥出无限价值。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构造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有高效的社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本政策的促进下,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但农业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耕地变为商业用地;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严重,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农业基础科技知识普及不够等问题日益暴露。措施:一、夯实农业基础,加快现代农业设施建设。1、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2、切实提高耕地质量;3、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二、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技术支持1、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2、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三、加快产业升级,健全现代农业体系。1、促进粮食稳定发展;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3、发展健康养殖业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我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能源节约效果显著、消费结构有所优化、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措施:保持我国能源供需平衡,应遵循“效能、开发、节约”的基本原则。1.节能降耗是解决我国能源资源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2.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效效率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