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摘要: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发现,注重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学生掌握的是自己的知识。美国大学的成功与其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面临新世纪的道德教育挑战,美国将品德教育生活化和情境化,避免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把品德教育落在实处。这些教育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关键词:基础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中美比较美国教育一直广为人们关注,几乎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历史也就不过两百多年的国家,为什么它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走在世界最前列,甚至领导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潮流?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人获诺贝尔奖?同时,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否真的差强人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尽管并不研究美国教育,但对上述问题也十分关注和好奇。这次有幸得到王定华博士的走进美国教育一书,一口气连夜读完,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这是一位满怀爱国之情,具有深厚理论修养的学者型官员的倾心之作。可以说,作者是从历史(理论上)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当代美国教育加以审视和思考,书中许多观点和分析对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都会是有益的启示。一、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基础教育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是一个永远谈不尽的话题,在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行,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发达;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行,但基础教育远胜美国;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这些看法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民间共识,甚至许多专家也持相同意见。著名学者杨振宁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1杨振宁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没有必要完全改变。美国基础教育的世界排名与美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也不相称。美国教育部在分析美国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时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根本不投入,对学习缺乏个人责任感”2。布什总统上台后发表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指出,即使在今天,近70%的城区四年级学生不能达到全国阅读测验的基础水平。我们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国际数学测验中落后于塞浦路斯和南非的学生。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在能够修习正常大学课程前必须补习功课然而在花费数千亿美元于教育之后,我们仍远未能实现教育优异的目标。应该说,美国基础教育的确存在不少问题。2003年末,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的采访文章无疑为中美基础教育孰优孰劣讨论这一潭深水投入了一块巨石。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基础好”的观点毫不客气地泼了瓢冷水。他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3丘成桐强调,“美国最好的学生真是好得不得了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绝对不会逊色于中国学生,相反是要强很多。”3丘成桐反驳了那种中国中小学生学的数理化知识要比美国学生多的说法,他指出,在美国比较好的中小学的功课并不比中国少,而且美国学生学得很灵活,绝不是像中国学生那样被填鸭式地灌输。争论双方唇枪舌剑,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论据,而且双方都有大师级的“高人”坐镇,这样下来,中美基础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类似科学史研究上难以解决的“李约瑟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探讨中美基础教育孰优孰劣不是本文的主旨,也远超出笔者的能力和研究范围。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观点是,最好不要纠缠在“孰优孰劣”上,而是客观地分析对方基础教育的优点,老老实实向对手学习。走进美国教育一书并未简单地作出中美基础教育孰优孰劣的判断,但这样一段话令笔者印象十分深刻:美国基础教育“为国民素质提高作出了贡献,还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并最终造就出科技发展的英才和各行各业的骨干,这说明美国的基础教育亦有其成功之处”。4(17)客观地讲,尽管美国从全世界吸纳了大量人才,但支撑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科技发展的英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奖者)主要还是出自美国本土,接受美国教育成长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讲,说美国基础教育有成功之处应该符合实际情况。那么,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呢?通读走进美国教育有关内容,笔者认为这个成功之处在于一个“做”字,具体地说就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深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精髓,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注重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正是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尽管这种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与高强度的反复训练的结果相比不一定特别系统,特别明显,但却真正属于学生自己。实际上,对中美基础教育评价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基础”或“基础知识”的理解。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基础知识,而是要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应当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过于狭窄,没有与“用”联系起来,传统上津津乐道的“基础知识好”,完全是依靠教师以演绎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的,是建立在大量重复性做题或机械记忆上的,缺少有意义的表征和内在联系。这种“基础知识”往往是没有血肉的,孤立和刻板的。我们的教育太讲规则,太讲有序,而且这种规则和有序是自上而下的,外部强加给学生的。同时,我们的教育教学总是摒弃混沌和无序,也把其中的“婴儿”可能通过自组织自发生长出新的、内生性有序,即创造性的机会一起倒掉了。知识本质上是心灵的个体建构(皮亚杰)和社会建构(维果茨基),而“以直接抓住一块固体物质的方式去把握实在的是不可能的,实在只有在相互的、循环组织的过程经历中才涌现出来。学习绝不仅仅是模仿,不像机体精神活动那样,而是成为在做中学的创造性实验探索。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共同进化。”5(192)然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知识往往被理解为一种现存的或已有的东西,是作为结果存在的,知识的生成性、未完成性同时也是开放性并未受到重视。我们教育中的经典比喻:“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育要给学生一杆枪而不是一袋干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反映了这样一种知识观,也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缺乏实质性的进步。此外,内隐知识是不能讲述的,因而也是不受重视的。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把鲜活的知识“化石”化、教条化,把知识与产生它的情境分离,重视结果忽略过程,一味强调知识点,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教授而非自下而上的涌现,强调演绎而非归纳等,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是普遍的事实。“在个体的层次上,他主性(由别人决定)产生方式湮没了自主性(自我决定)产生方式”,5(295)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实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与有意义的情境联系起来,的确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当然,应当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方博弈的结果。也应当承认,我们的基础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付出得太多太多,学生学得太苦太累,但效果却值得怀疑。用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的话来说,就是“实在看不出这种一再重复下去的体制中,谁能受到任何教育。大家都努力考试,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试,大家什么都不懂”。6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我们中小学一些应试教育的简单化做法还在向幼儿园阶段甚至更低的年龄层次蔓延。当然,简单化、情绪化地抱怨和指责我国的基础教育,甚至妄自菲薄都是于事无补的,最根本还是要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心态,致力于制度创新,在这些方面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二、中国的大学向美国学什么如果说人们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水平还多少有所怀疑的话,那么对美国大学执世界大学牛耳这一点可以说是没有人反对的。据不完全统计,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