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壮族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的训练策略.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壮族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的训练策略.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壮族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的训练策略.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壮族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的训练策略.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壮族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的训练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壮族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的训练策略【摘要】壮族中学生由于习惯使用自己的母语来进行思维,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有其特殊性。而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汉语教育,现实的表达用的是汉语。这样,思维工具和思维结果的显示就需要不同的语言。从思维结果到表达出来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这是造成壮族中学生表达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必须【关键词】思维模式;内译;叠加;简约;训练策略壮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日常交际中绝大多数壮族人使用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壮语。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她又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其特殊性在于:本民族各成员之间在交往的时候,除非双方都使用汉语,否则就是口头表达用壮语,书面表达用汉语,这就形成了口头和书面分别使用不同语言类型的现象。一般说来,一个民族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有对应的同种文字可记录。壮族却不一样,除了有关本民族语言的论著外,记录母语时往往需要直接翻译成汉语,这种使用语言过程中的“双选”方式在社会交际中是极为少见的究其原因,得从壮族文字的形成说起。壮族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为了记录自己的语言,壮人的祖先也曾经试图创造过自己的方块文字,南宋时就已经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一直没有适时地走向成熟,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直到1955年才重新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族拼音文字,至今也仅有50多年的历史,50年历史的文字体系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壮族有自己的文字,但能够熟练运用壮文字的人并不多。据统计,广西壮文学校从1982年起至今培养的学生有3170多名,广西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也培养了1000多名。这些人才又直接培养了多少个能自如运用壮文的人,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据说曾有70万壮族青壮年人接受壮文培训后,告别了“文盲”的称谓,其实所谓的“告别文盲”是没有具体的标准的,因而这个数据也没能反映出推广现用壮文的实绩。不管怎么说,对于有一千六百多万人口的壮族而言,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现行壮文的人毕竟是寥寥可数。壮族人用汉文字记录壮语言的做法实际上已形成了习惯,学习汉字也形成了传统。壮族人心目中的“读书人”其实就是在学校接受汉语言文字教育的人,所以我国的壮族学对于这种运用语言的特殊方式,周耀文认为其原因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内部,“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差别一般都很大,而且大多数方言都没有上升为基础方言的条件”,因此“汉语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工具族际语”。应该说,这是造成壮族人未能统一使用本民族文字的社会原因。但是由于本民族内部交际的需要,壮族人民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壮母语,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就存在一个从小使用壮族母语,入学后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壮族学生群体。我们知道,尽管学术界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看法有许多分歧,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这一点上,看法是基本一致的。既然人类思维必须依赖于语言,那么,不同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同的思维特点。根据这一论断,考察壮族学生群体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上文已经说到,壮族学生从小就使用壮族母语,入学后需要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字,这当然是壮族人民的自愿选择。而他们从小习得的壮语,在本土民族的交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壮语进行思维已是根深蒂固,他们思维的结果,也是习惯通过壮语进行口头表达。入学以后,他们需要学习汉语言,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壮族学生就必须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将两种语言加以对照,然后才能将思维的结果用汉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内译”过程。经过“内译”才能得出思维结果的过程,使得这种思维带有很大的间歇性特征。比如:要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思,在壮族学生的形象思维里,首先是依靠壮语想象的“家乡”及其“新面貌”,之后再将壮语词汇和汉语的词汇等同起来,进而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义。这个过程,类似于将英语同步译成汉语的过程。不同的只是,同步英译汉是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仅仅是为转达信息的需要,它可以非常简略;而“壮译汉”则是从一种语言转入对尚未熟练的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替代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而且出于学习的需要必须做到精确表达。相对于从小就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习惯使用壮语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显得相当特殊了。壮族学生在思维中需要“内译”而造成的“间歇”,从表面上看,给人的印象是表达反应迟钝,说话不流畅,其实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造成的,与智力因素并无关联。它是壮族学生汉语表达障碍的2这里所说的“叠加”,指的是壮族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用两种语言作为辅助工具,在作出正确的逻辑判断之前须做重叠思索,才能使表达符合逻辑。比如说,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壮族学生往往先使用壮语加以领会,壮语的语序是“前面有棵树大一”,倘若要将这一句意表达出来,就得依赖汉语再做一次思考,明确壮语的“有棵树大一”与汉语“有一棵大树”是等同的,说出来才符合汉语的表达逻辑。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归根结底也还是壮族学生共用两种语言造成的。过去在壮族地区的小学,为了解决这种困难,曾经倡导双语教学,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双语互解,在不断练习中稔熟“叠加”的方法,从这一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但是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同,特别是词法和语序上的不同,使得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叠加”思维的双重过程,仍然达不到提高学生表达的敏捷度的要求,从思维的品质上说,它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用思维工具过程的“叠加”模式,构成了壮族学生表达上的天然障碍。表现在,一是由于增加思维量而导致表达速度的迟缓;二是由于把握不准而导致表达逻辑紊乱。许多壮族学生甚至到了高中学习阶段,仍然对口头表达产生恐惧感,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问题;而在书面表达上,也经常出现类似于“当3理性思维是高一级形式的思维,它需要思维者具有判断推理的能力。判断推理同样要依赖语言,如果仅限于思维而不需表达,那么各人的思维进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但如果要求将思维结果用“外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个人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反映。正如上文所论,壮族学生习惯使用壮语思考问题,但表达时要用汉语。从思维到表达,按照维果茨基的说法,就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生成。通俗地说,“外部语言”实际上就是发出了声音或者写成了文字的语言。维果茨基是一个思维决定论者,他承认“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不同。多数社会语言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说话者的言语表述动机必然受到语境、信息内容和听话者态度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受到语法的制约。语言学家的观点是基于一种语言来考虑思维问题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程式“,而壮族学生从思维到表达涉及的是两种语言,这种“程式”就变成了他们的“难点”。为了避免表达上的“错漏”,他们往往采取“简约”的方法应付,特别是在理性分析、推理方面的“简约”。从教学实践来看,壮族学生最不愿接触的是“请你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类的学习问题。为什么?因为要顺利地把自己的真实意思作合乎语言规则的表达实在不容易,需要说的话,干脆就说得简之又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表达上的障碍:要么很难透过语言表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地分析;要么对问题虽有上述几点,说明壮族学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