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摘要: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心理总是存在着矛盾的,这个矛盾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者通过使外部要求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来解决这个矛盾,并在新的基础上使外部要求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促使两者之间矛盾的产生,并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往复,在每个新的阶段上又获得新的质,达到新的水平,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适应;超越;外部要求;内在心理Abstract:Intheprocessof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forstudents,therealwaysexistscontradlctlonbetweentheexternaldemandsofeducatorsandstudents,internalpsychology,whichpermeatesthewholeprocessofeducation.Theeducatorstriedtosolvethecontradictionthroughmakingtheexternaldemandssuitstudents,internalpsychology.Onthebasisofthis,theeducatorstrytomaketheexternaldemandssurpassstudents,internalpsychologyandthusacceleratetherisingofthecontradictionandsolveit.InthISway,newqualitywillbeobtainedfromeverynewperiodwithanewlevel,andwecanmakestudents,ideaandmoralitycontinuouslydevelopasdesignedbyeducators.Keywords: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forstudents;adaptation;surpass;externaldemand;internalpsychology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主导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里,一个完整的过程总是包括两个方面:施加影响的方面和接受影响的方面。施加影响,具体地表现为教育者向学生提出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先决条件;而接受影响则是指学生对这种外部要求的适应和接受。但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并接受教育者的外部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意识灌输和纯粹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在向学生提出外部要求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心向,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心理对其接受外部要求的影响。众所周知,内在心理是人行为活动的动力。但是,这种内在心理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就是道德动机,他们在此时此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不一定就是社会寄希望于他们的目标。因而学生的内在心理与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就是矛盾。因此,教育者的外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心理之间的矛盾必将贯穿整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从而成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适应”和“超越”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着手,来处理外部要求与内在心理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一、适应: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教育者的外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心理的矛盾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以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教育者提出的外部要求呢?笔者认为,必须使可控的外部要求去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我们不是成熟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在成熟主义者看来,儿童的先天能力和禀性、情感和愿望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儿童的先天和内在的自我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切听其自然;而行为主义则认为,儿童行为是各种剌激联结的直接结果,教育者只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技术学,就能控制人的行为,使它沿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两者各强调一点而忽略另一点。因此,前者就不免走向自然主义,而后者则流于机械主义。这不是我们应该效仿的。笔者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又是离不开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两者不能分割。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首先必须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一)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即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这一品德发展过程的规律来进行,按照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顺序来确立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序。这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上的适应。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技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发现儿童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他把这一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感知动作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柯尔伯格用自己创立的两难故事法研究学生道德发展,把学生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服从权威,避免惩罚,道德行为凭结果来判断正误。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认为能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都是对的,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有个人主义的表现。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避免遭人谴责、惹人不悦,希望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避免执法当局的指责及由此产生的内疚,维护法律和秩序的道德定向。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民主的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维护契约的道德定向,尊重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并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但是他们关于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值得借鉴与研究。我国心理学家李伯泰等人从1978年起,对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作了系统的验证性研究与客观性评价。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判断,也经历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由低阶段、低水平向高阶段、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等等。因此,思想品德教育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首先就是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我们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设计上要分阶段提出要求,遵循必须的层次(底线)弘扬的层次追求的层次(最高境界)这样的阶段递进,并使各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防止机械割裂。对于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外部要求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低于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就不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不能促进他们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如果这种要求太高,就会使学生由于道德认识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接受,以致产生认识障碍。所以教育者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会有的放矢。具体来说,教育者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健康问题,来提出一些阶段性的要求。例如,对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前期的人,可从认识学习知识和本领的意义、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的意义以及树立尊重社会规范的意识等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对处于青年中期和青年后期的人,则可以通过责任感、义务感以及社会角色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培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重要的是要把外部要求化为具体而实在的指标:有坚定的信念、真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热爱生活、珍惜荣誉、知道廉耻、懂得节制欲望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抓住关键期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要把握好时机,有些道德品质的教育,如诚实、守信等要及早进行,要在思想品德成长的有利时机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以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顺利形成。(二)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从外部要求的可接受性来看,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还必须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因为品德心理结构也是道德功机的基础。毋庸置疑,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构成了品德心理结构。所以,教育者在提出外部要求时就必须考虑这三个方面。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上的适应。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局限于简单的灌输,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