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学科史对科学精神的启迪.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学科史对科学精神的启迪.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学科史对科学精神的启迪.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学科史对科学精神的启迪.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学科史对科学精神的启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学科史对科学精神的启迪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决定因素,因而被称为第一生产力;同时,物质文明成就的高低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科学技术。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以锐利的目光和深刻的洞见,清晰地判明了科学的精神本性,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精神生产”和“智力劳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江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也作出具有多方面内容的精辟论断:“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什么是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学界逐渐形成的一些传统规矩、指导原则,这就是科学精神,它是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是人们在从选题到应用的全部科学活动中的所采取的态度。科学精神作为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其涵容是广泛而丰富的,它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求真求实的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精神、敬业献身精神等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些精神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向社会渗透、辐射而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一探索求知的精神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精神基础。科学始于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因斯坦曾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巨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自然界种种现象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寻求其中奥秘的欲望,当人们去探索、去把握、去理解,科学便开始了其历程。古今中外科学家成功的因由有许多,但都有一共同点,就是他们在某一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都源于对某一现象、某一课题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和求解的欲望会产生巨大的源动力,从而激发出不寻常的智慧和潜能,创造出不寻常的成就。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维尔纳.海森伯格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教授,他非常希望儿子也能从事历史学研究,但维尔纳.海森伯格从小却对自然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慕尼黑大学物理系,后来他因提出测不准原理而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基于其规律性,寻于其可理解性和人们的信念。爱因斯坦指出:“世界的永久秘密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要是没有这种可理解性,关于实在的外在世界的假设就会是毫无意义的。”这种世界的可理解性就在于其具有客观的规律性。怀特海在谈到现代科学特征时也曾说到:“我们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一定的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一定的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18世纪,门捷列夫面对庞杂无章的各种元素,坚信它们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规律,他将各元素原子量、原子价及物理化学性质都一一写在卡片上,根据元素活泼性、金属性、非金属性、原子价、元素与氢氧化合物的关系等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归纳,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的求知、探索、尊重规律的态度,与愚昧、迷信、伪科学的态度是相对的。现在有些搞伪科学和迷信活动的人,大多拉起“科学”的虎皮以售其奸,把算命称为“科学预测学”、把“水变油”吹嘘为科学的突破性进展,甚至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将获得诺贝尔奖金。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消除迷信和伪科学的历史。二求实求真的精神求实求真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二要义,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实践基础。科学是以求真求实为天职和灵魂的,科学的本征也表现在它坚持真理这一品格上,一代代科学家也正是坚守着求真求实的品格,才使人类突破了层层迷雾,越来越多地认识周围的种种真实存在和客观规律。19世纪3040年代,格罗夫、焦耳、迈尔、赫姆霍兹等科学家,在不同的国度、互不通气的情况下差不多同时关注能量与质量的相互关系,各自进行观察、实验,却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1828年德国的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当维勒将成果报告给他的老师、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时,受到了老师的极力反对,但维勒却用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他对真理的挚爱和虔诚,他以大量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真理性,并将“生命力论”扫出了历史舞台。科学研究以客观实践活动为基础,凭科学事实立论,以科学实验为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1911年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式模型”,而他的学生玻尔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引入了原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原子模型,并得到了实验的验证,卢瑟福不但不反对,反而顶住种种压力亲自推荐其论文发表,并勇于修正自己论点,还鼓励玻尔继续研究,充分表现出卢瑟福唯真理是从的大科学家风范。求真与求实在具体的科学过程中是统一的,那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它是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科学区别于宗教迷信和伪科学的唯一划界标准。如某“特异功能大师”声称从2000公里以外的广州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发功”到北京某实验室,竟然改变了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率,该实验有教授级的科学家参加、有精密的仪器设备、有设计、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有报告,被称为“高层次”、“突破性”实验,但却经不起科学实验的检验。所以科学活动中的“眼见为实”与实践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肤浅的经验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三批判创新精神批判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三要义,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创生基础。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最大区别就是它不能重复生产老产品,必须不断创造新产品。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得出新成果。科学历来着重“首次”、“第一”,在科学史上充满了为“优先权”而展开的激烈争论,这也是科学的创新要求所引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科学的怀疑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它对于现有的认识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看看是否真的有根据?根据是否充分?如何寻求更新的突破大量事实证明: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仪器。拉瓦锡正是由于敢于怀疑,才打破了统治化学界百年之久的“燃素说”,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而普里斯特列和舍勒虽先于拉瓦锡发现了氧气,但他们固于传统的束缚,使“真理从鼻尖溜走”。科学是一个知识累积、智力接力的过程,雏凤清于老凤声,后人能够超越前人,是因为站在前人的终点起跑,所以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居里夫人是在伦琴发现x射线和贝克勒尔发现铀放射线的基础上发现镭的,所以贝克勒尔与居里夫妇共享了1903年物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的女儿伊来纳、女婿约里奥也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母亲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才测定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和进行放射性的合成,而获1935年诺贝尔奖的。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如果没有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纽兰兹的“八音律”等元素分类工作的基础,就不会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在此基础上,周期表又经过了稀有气体的发现、零族的增加、莫斯莱的原子序数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研究周期律,周期表也出现了维尔纳式、波尔塔式等多种形式。科学的继承不是消极的前后相继和兼收并蓄,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辩证地扬弃。如:“燃素说”虽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它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公式、定律和方法仍可被利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物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实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但燃素说者的实验结果并不因此而完全被排除它们还保持着自己的有效性。”四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四要义,是科学得以继承的重要条件。在科学还是个人或少数人活动的“小科学”时期,许多发明和创造可能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现在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它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60年代我国几十位化学家共同努力,完成了含有51个氨基酸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