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审美鉴赏对文学主题发生的影响摘要:文学主题的发生,似乎早有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文学主题的发生,又产生了诸多让人思考的问题,如接受美学、召唤结构、鉴赏结构、主题发生模式等,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文学主题发生的认识和理解,文学主题发生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不定量。关键词:主题发生接受美学审美鉴赏文学的主题问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有的文学理论教科书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或者说“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至今,我们看到的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和论文还在重复着这种观念,认为主题是作品的客观属性,它们生成以后就永世不变;主题的发生只能是作者的创造,和读者无关。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的实际,究竟有多少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文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更新,人们理所当然地对它提出了怀疑。1、接受美学对流行主题观念提出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告诉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有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具体地说,运用全面的观点,就是要把文学现象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动态过程,把生活作者作品读者看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用联系的观点,就是要把作者、作品、读者、生活这几个子系统看成一个既不同、又密切联系的整体,并通过作家(生活和作品之间)、欣赏(作品和读者之间)、实践(读者和生活之间)这三个中介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包容、相互过渡,形成一种全新的整体功能系统;用发展的观点,就是不能把这个系统及各个子系统看成千古不变的平衡模式,它们会在不同的时空,都可能变化、转化。换句话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一个子系统都可能发展变化,并引起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发展变化。这就是作为一个文学体系的整体作用所引起的。按照这样的认识来考察文学主题的传统解释,就不难看出它的根本缺陷:一是静止地、孤立地把主题界定为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纯粹的客观因素,从而否认了作品本身的主体能动性,和作品与读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似乎读者只是象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否认读者阅读的主体能动作用(再创造作用)。二是把主题界定为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中心思想,就不可能对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作出全面而深刻的概括。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必然蕴含着极其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内容,很多作品是很难用这种传统的主题界定办法概括的。托尔斯泰就说:“假如我想用语言来说出我原来打算并用一个长篇去表现的那一切思想,那么,我应当从头去写我已经写完的那部小说。”所以,不少作家干脆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主题,甚至认为文学作品根本不应该有什么主题。由此可见,传统的主题概念已经远离当代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失去自身的生命力。从二十世纪开始,不少批评家和美学家开始注意到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新的阐释学就倾向于承认主观成分的积极价值,结构主义也认为,要从表层结构走向深层结构,就必须突破固守作品本文的狭隘观念,强调任何作品只有在文学总体中与其他作品相关联,才能真正显示它的意义,从传播学来看,各种传播模式都“逐渐从考虑一个传播者如何作用于一个接受者,变成考虑一个接收者是怎样对待传播”。这些理论不见得完全正确,也未必象法国批评家罗兰巴尔特所说的那样,“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但这些观点都意识到作品的意义和作品以外的读者有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真正赋予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以主体位置的是接受美学。它认为,整个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是由于这一环节的作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得以实现。在接受美学看来,一部作品在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接受美学还把文学活动中的“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动态实现过程来把握。接受美学的创立者、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指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映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由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和意义,而是一个读者能动地再创造过程,是读者进入审美状态后对作品的总体把握,它唤醒作品字句所包含的意义,形成作品的审美意象,最后达到一种创造性想象的艺术境界。这种再创造就是一种重新发明或发现,它和作者创造作品是同样崭新、同样独特的行为。此时“观赏者的想象不仅具有调节功能,还有构成功能,它并非在做游戏,它只是被吁请越过艺术家留下的痕迹,重组美的对象”。可见,读者的阅读绝不是一种机械性的被动行为,它往往会对一部作品的本义进行“更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制作”,这样,接受美学就向我们道出了“作品向读者生成”这一颇为深刻的美学见解,从而为科学地解释文学主题迈进了重要的一步。2、主题发生的召唤结构、鉴赏结构及新质接受美学肯定了读者阅读对文学主题产生的创造作用。但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作品诱导下的一种再创造。正如萨特所说的那样:“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因而“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召唤。写作,这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读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这种“召唤”不是被动地受制于读者的从属因素,而是文学的张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要求于读者的不是让他去应用一种抽象的自由,而是让他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出来,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性欲秉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作品的“召唤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三部分。表层结构指作品的文化种系、文字种类、体裁形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因素,这是一部作品的外表形态,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外在标志。中层结构指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意境情趣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生活、情感、思想、伦理等内容,由此构成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内在特征。深层结构指包孕在作品中的、由作家创作的非自觉性和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所形成的意义空白、无意识内容以及意识、情感、伦理内容中的独特意蕴,它决定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本质特征。读者的鉴赏结构也叫审美心理结构,它是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感知层。这是由个人先天素质和生活经历等形成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性积累层次。它受遗传素质、家庭影响、经济状况、生活条件、个人经历、职业特征、情感体验、性别差异等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丰富独特的人生感受。这是主题发生的基础条件。二是理知层。这是指对自身的理知机能进行教育和培养所形成的结构,如教育水准、文化素养等。这是主题发生机制的中心层次。三是鉴赏定势层。这是由感知层、理知层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审美期待,它集中表现为由读者的阅读经历、范围、习惯所形成的鉴赏趣味。这是主题发生的直接作用层次。四是审美无意识层。这是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生活积淀和艺术积淀在审美心理中形成的无意识层,它是鉴赏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作为背景,对主题的发生起着一种无形的制约作用。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主题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成。它受制于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存在于读者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是一种不断的“建构”过程。可以粗略描述如下:第一步,读者在开始欣赏作品时,首先调动起自己的审美感知力来感知作品的文字、结构、节奏、韵律等形式因素,获得对作品形式美和意象美的具体感受,享受到感官情绪上的愉悦。第二步,读者在召唤结构提供的审美信息的刺激之下,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知解力去把握作品的具体历史内容,并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融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联想和思考之中,发现“自我”或“他我”生活的折光和投影,发现这种生活的充实或空虚、丰富或单调,发现“自我”心灵世界的真假、善恶与美丑,由此,逐步获得一种历史感和理性的满足。第三步,读者主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去领略、探究作品的象征意蕴,并不断通过广泛的联想活动,在对象的观照中发现“自我”。并以直觉顿悟的心理方式,感受宇宙人生中的无穷无尽的真谛和奥秘,从而产生一种“超我”的心灵自由感。这时,文学的主题也就真正发生了,这就是这种自由感所蕴含的深层意味。既然我们把主题界定为属于审美发生学的范畴,那它和传统的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